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60章 嵩岳对(下)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60章 嵩岳对(下)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敬翔明白李业的意思,无非就是担心两个事情

首先是陇右

自天宝之乱以后,陇右被吐蕃侵占,以至于整个陇右道,现在还掌握在唐廷手中的,只有一个原州,连距离京师不过数百里的会州,都已经沦陷。

而这一沦陷,就已是百年

隋唐时期的陇右,并非后世那样人烟稀少,恰恰相反,此时北半球正处在暖期,青藏高原的河谷都开始适于耕种放牧,更别说河西走廊沿线了。

且草原的沙化、荒漠化也远没有后世严重,再加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商业利润,故而盛唐时期,陇右的人口经济相当繁荣。

顶峰时期,户口达百万之巨,而且地域广袤,包含多个民族的活动范围。

可随着西域沦落,河西走廊断绝后,如今的陇右,就算打下来,又有多少户口、丁壮,可以供养军队呢?

第二个问题则是邠宁

吃进嘴里的肉,哪里有吐出来的道理?既然好不容易占了这么块靠近长安,又颇为富庶的地盘,就这样放弃,实在可惜。

敬翔却是一一为自家主公分析

“主公所虑不假,陇右沦落吐蕃已有百年,大部汉人已然胡化,但据翔所知,吐蕃其国,治民粗糙暴虐,将蕃汉诸族,划为几等,分派部落当中,任凭压榨。”

“此前宣宗时,有归义军张议潮起事,群情响应,可见不得人心。主公只需除灭吐蕃贵胄,解散部落,重新划分州县,释放奴隶,届时陇右百万之民,俱可为主公前驱。”

陇右汉人,已经沦落吐蕃百年不假

但吐蕃政权的统治手段相当粗糙,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比起后世辽金、元清都远远不如,由于他们本身内部施行的也是奴隶制,于是乎,所到之处,均按照自己原先制度复制过去,把大量汉人、回鹘人和西域诸民族变成了奴隶部落。

所以根本没法完全消化,反而激起极大反弹,典型就是张议潮的归义军起义。

当然,此时距离张议潮去世已经有十余年了,此时正在主持沙州归义军的,乃是张议潮的侄子,张淮深。

在张议潮去世后,唐廷这边随着宣宗皇帝逝世,中枢失去了经略收复陇右、西域的渴望,归义军孤立无援,虽然张淮深本人也颇有能耐,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此时归义军早不复昔日张议潮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得地三千里,户口百万家”的全盛场景,而只剩下瓜沙二州,也就是敦煌周边有限的几个地区,兵不满万。

在回鹘和吐蕃的夹缝中,勉强维持

但另一个方面,吐蕃也在持续衰弱

就在几年前,青藏高原爆发了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起义,事实上,作为一个奴隶制政权,受压迫的不仅是汉人和其他民族,吐蕃普通百姓,也深受其害。

起义军甚至将吐蕃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抢掠财货,以抒其愤。只能说“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所以,此时李业若以上万精锐,突然西征,立马就能成为一盘散沙的陇右地区,最能打的武装力量。

分裂的吐蕃政权,根本难以正面抵抗,除非李业攻进他们主场的高原地带。

而且,敬翔的规划远不止如此

除了可行性外,既然是战略部署,就应该放眼全局

陇右虽然远没有蜀中、江东富庶,但它的战略地位,却远胜二者。

江南、川蜀再富,可一旦扎根,便是偏安之局

陇右不同,作为河西走廊的东端,它是整个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战略支点。

首先,在冷兵器时代,陇右本身就是优良的牧马地,能培养丰富的战马资源,还能和西域、塞北沟通,获取优良马种。周边又有大量部落民,若能收服,便是一支蕃汉混合骑兵,其优势比起沙陀李氏的太原、代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现存唯一军马牧场,丹山军马场就在甘肃青海交界处)

其次,陇右处在我国高原门槛上,对关中平原、川蜀盆地,两大农业核心区域,都有着居高临下,俯瞰的战略优势。

这也是为啥诸葛亮北伐,为啥第一步就是要夺取天水这个甘肃省的地盘,而非直接从汉中北上的原因。

简而言之,只要李业发育成熟,想要回过来取关中、川蜀,其难度远远要比这两个地方的军阀,来打李业容易。

而且以眼下态势,长安乏力,必然引起天下相争,而天下诸侯所争者,不过中原、关中、河北腹地,李业就可以趁此机会,快速积蓄实力。

向西面,联络最好是兼并归义军,从而获得西域后方,沟通丝绸之路,把蜀中、江陵的货物经由陇右传输。

向北,伺机出兵威慑拆分,收服党项,夺取河套,称霸草原。

向东,诸侯相争,必然百姓离乱,李业可以借戡乱之名,收拢流民,以实户口。

届时,在实力壮大,依托陇右,夺取关中和川蜀后,就可以直接复制秦扫**,和李世民、李靖东征的路线,两路并进,北取河东、中原,南取江陵。简而言之,分三步走

第一步,经营陇右,打通西域,并吞河西,剪除党项,争夺河套。

第二步,伺机东窥,兵出关中,南下巴蜀,据天下要害,坐观中原。

第三步,厉兵秣马,东出函谷,决战华北,威慑草原,沿长江而下,攻取江南。

“如此,天下可定,大业可成!”

敬翔最后做出总结

“此之谓据一隅,而窥天下,如与人对弈,若先争于天元,则败多胜少,唯有先取四角,再谋连片,最后,会战于中!”

李业闻言,心中思虑万千,反复衡量,竟是在只有三人的院中踱起步来。

比起二人,他虽然在才学智谋上有所不足,但在眼界上,却反而更加开阔。

从自己了解的历史经验而言,于南宋以前,想以南伐北,几乎是地狱难度。而在诸多北方地盘中,中原、河东已是有主。

幽州倒是可以,但耶律阿保机亦是强敌,况且刘仁恭也不是好惹的,而且河北藩镇骄横,天下闻名,自己很难压得住。

综合考虑,敬翔提出的这条,效仿昔日秦扫**故智,倒是有很大可行性。

而且此时东南沿海的海洋贸易,还处于早期,丝绸之路依旧茁壮,不同于十六世纪以后的海权时代,陆权争霸才是时代主流。

敬翔见李业已经认可自己的计划,紧接着就开始回答李业另一个疑问

邠宁镇怎么办?

敬翔道

“主公在邠宁驻军三年,已有名望,其实不一定非得亲自驻军于此,或者说非得是主公担任节度,只要让人萧规曹随便可。”

敬翔的意思不难,就是找个亲近李业,但又能得到朝廷信任的人,来出任邠宁节度使,这样,李业就可以通过邠宁镇的中层文武,来暗中控制。

“可何人能当此任呢?”

李业不解

和自己关系好的,要么如郑畋、王铎,已经退居二线了,要么都还不够这个资格。

此时,一旁的李振突然问道

“我听闻主公之前救助过崔安潜子女,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李振看了敬翔一眼,却是笑道

“主公今年二十一,也该婚配了吧?我二人愿替主公登崔氏门!”

李业稍稍愣住,随即明悟

是了,这就是争取到朝廷信任的最好办法。

对于大唐朝廷而言,别看宦官和世家文臣们平时打得狗脑子都快出来了,但事实上,他们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是基本一致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个乱世,他们都必须依附于中枢存在,依附于皇权存在。如果中枢失去了权威,你说你几代几个宰相,有什么用?谁人啊?同样的,如果朝廷权威动摇,宦官就凭神策军那三瓜两枣,几个人能买账?

李业和崔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联姻,再加上他宗室余脉的身份,在朝廷统治集团眼里,就能算半个自己人了。

届时,再从崔氏娘家人里挑一个,担任邠宁节度使,双方就都能接受。

当然,这样还有一个更长远的作用,就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以旁系代嫡系”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合法性,从而让李业能够在某些关键时刻,兵不血刃的继承唐王朝政治遗产。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