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67章 收拢英才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第67章 收拢英才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3:02 来源:书海阁

中和三年,十月

也许是李业这只蝴蝶扇动翅膀,所带来的影响,黄邺、黄揆这两个原本黄巢的重要助手,都提前覆灭。

此时,其实黄巢覆灭的时间,是比原本历史时间线早了近一年。

不过这也使许多事情,加速发展起来,比如田令孜和关中藩镇的矛盾,朱温和魏博镇,以及秦宗权的战争等等。

此时,关中已经逐渐入冬,刚刚新婚一月的李业,带着崔瑛,一起回到了邠州。

在今年年末,他就要离开这个自己已经驻守了三年的老地方

路上,队伍途径咸阳,让李业本人都很意外的是,咸阳父老听闻李业新婚北归,竟是主动有上百乡老前来恭贺。

李业顿时大为感动

都说争霸逐鹿,本是王侯将相的家史,可何人贤德,何人残暴,老百姓心中只有一杆秤。

李业当年不过在咸阳驻守一年,然不扰民,恢复生产,却令本地士民怀念至今。

后面到了邠州更是如此,尤其是民众听闻,李业要调离邠宁节度使任,纷纷挽留。

效节军在邠宁数县三年,虽然也征收沉重的税赋,可一不违农时,大规模征发徭役,二不强征丁壮,三不纵容士卒扰民。

维护本地农业生产,可以说,这三年关中鼎沸,百姓离散。距离长安不过百里的邠宁,却反而成为了唯一的乐土和避风港,效节军与李业,功不可没。

这样的藩镇节帅,在这年头,说是鹤立鸡群都浅了,说是沙里淘金,一点不过分。

直到李业再三许诺,新上任的邠宁节度使崔彦冲,会延续旧政,萧规曹随,不会打搅大家正常生活,士民们才缓缓散去。

而回到邠州以后,李业和一班文武马上就开始忙碌起来

开始整编军队,置办后勤,准备西迁朔方

对于军队,本着贵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则,一千多名邠宁本地,不愿相随西征的士卒,被李业留下。

交给同样要留在邠宁担任都押衙的姚长奇指挥

剩下九千将士,除亲兵都外,分为八都,同样是以符杨二人,分别为左右厢兵马使,准备开拔西行。

当然传统戏码,赏赐是不会少的,反正现在李业富得流油。

李业对军队的控制还是相当深的,如眼下这样大规模开拔,转移驻地,基本没有出乱子,这在藩镇当中挺罕见。毕竟此时大多数节帅移镇,一般只能带走几千衙军亲兵而已,剩下的军士都是不愿跟随的。

更多的,还是行政系统上的分割

李业在邠宁三年,培养了一批行政官吏人才。当了两三年的土霸王,他如何不知道,这些人有时候比啥猛将还有用多了,而且培养起来也不比培养一个将领简单,自然是希望能带走的。

这一工作自然是敬翔负责,不过现在他倒也多出来一个助手。

李业的大舅哥,崔舣

崔安潜也是意识到了,这时候,让儿子考什么进士,实在是屁用没有。

天子出门都管不到二十个县,进士出身能干嘛?

既然选择投资李业,那自然就得下注。

其实对于崔氏这类名门而言,最大的资本,从来都不是什么财富、兵马、权位。

而是人才

几百年家学渊源,世代经史传家,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比较闭塞的时代,不得不承认,人家就是能培养出优秀的行政官员。

直到五代、两宋,许多隋唐名门,都还能身居要职为官,靠的就是这个,只是那时候已经无所谓门阀了,再牛逼的出身,你也得走科举跟人卷赢不是?

崔氏、韦氏、郑氏,这几家亲近李业的世族,都给他输送了不少族中青年俊杰,担任文吏。

当然,也有不想跟李业跑去西边吃沙子的。

李业也不强求

但随着天水郡王的名号打响,李业却也吸引到了一批,游历于藩镇间不得志的士子人才。

名声这玩意,还是很管用的。

从西返长安,尤其是受封天水郡王以后,大量士子便慕名而来。

唐代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既有出身名门的,也有寒门子弟。

毕竟随着中央统治崩塌以后,朝廷根本给不了这么多位置官职,让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只好投身于藩镇当中。

当然,亦有朝廷科举门阀壁垒森严的原因,大部分士人心怀怨愤,又有志向,虽不敢像黄巢那样造反,但却是不介意给诸侯们出谋划策,这也是晚唐能够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时间,李业至少收到了不下四百封拜帖。

他也懒得挑选,离开长安前,干脆让敬翔组织一场考试,录取其中成绩优异的一百五十人,相当于“小科举”了。

这也不算忌讳,毕竟李业现在开府治事,都不用仪同三司,因为他是尚书仆射,本就是三司,有自行任免官吏的权力。

消息一传出,引得许多不得志的士子争相参与试一试。

甚至许多人,按照唐代科举惯例,给李业和敬翔投了拜帖诗文。因为唐代考试不封名,甚至可以提前给考官走关系,都很普遍,所以就流行给考官投拜帖诗文,其中优秀的作品甚至留名青史。但没成想,这一次李业和敬翔的门人却统统拒绝,然后择日将考试规则张贴于王府大门。

此次考试,王府专门请了三十名刀笔吏,誊抄考卷,而且考完卷子还会用封泥糊名,也就是说,届时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所以你投了诗文,其实也不管用。

而且,人家根本就不考诗赋!

告示明确指出,考试分三个科目

首先是考二十道《唐律》、《会典》里面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常识。

相当于以前科举的明法科,而且更简单,要是这个都不知道,你当个屁的官。

第二科,要求写三篇公文,主要是安民告示、赏赐军士、州县递文、上计报告之类,都是在地方官吏任上,非常实用,经常要写的东西。

第三科,就是考数算和农业地理等常识,比如土地粮税核算,商税、盐茶专卖的税赋抽成等等,还有常见作物的生长季节之类。

不少士子,看到这些考试内容大失所望,不禁抱怨道

“我等俱是良才,非吏才也!天水郡王何以此相辱?”

但贴告示的敬翔属吏,只是面无表情道

“大王有言,不能治民者,虽才倾东海,于国何用?”

不过此时的士人,到底还是没有后来宋明那般空谈玄虚,唐代文风还是比较务实的。

况且这年代,也容不得他们这些穷措大挑三拣四,故而虽然嘴上抱怨,但身体还是非常诚实的连忙突击复习,参与了考试。

而且不得不承认,天水郡王搞出的这些手段,虽然看起来“有辱斯文”,但却让许多出身寒门,对自家身世缺乏信心的士子大胆起来。

听说这位大王,以前也是出身草莽,想必也不会排斥寒门士子。

最终,李业果然不分家世,统一让敬翔、李振等人批卷录取,自己还会亲自复核检查一遍,最后才贴出名单公示。

不少参与考试,甚至事前通过关系,打过招呼的世家子被淘汰,不免颇有怨言。

而登名在榜的寒门士子,不禁欢呼雀跃

名列首位的,是一名来自山东的贫寒士子,唤作李愚,更是感叹道

“今日方知,寒门学问之用耳,昔年巢贼若逢天水郡王,安能反乎?”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