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魏霸主 > 第879章 垂死挣扎

大魏霸主 第879章 垂死挣扎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3:28:45 来源:书海阁

第884章垂死挣扎

在这个时空,褚蒜子利用了江南士族想获得军权的心思,利用陆顾朱张四大家族的财力,创建了十万新军,这十万部队最终归了朝廷直属,这样以来,司马曦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支新军原本就是以江东四大家族以及众中下士族子弟为基础组建的,为首的人自然是陆始。

虽然是奉命接掌这支新军,司马曦初上任的时候,掌握军权的能力比陆始差得太多了。别说陆始,就是派出陆勤这个二世祖,也比司马曦要强。毕竟在这个时代,还是要看出身的,最重要的是要拼爹。江东四大家族以顾陆为首,陆勤从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表乃父意志的。

只是擅长练兵的司马曦绝对不是一个好相与的角色。司马曦在上升之初,就给江东子弟兵们上了一课。

司马曦练兵极为严格,也非常残酷,在训练中很多士兵都因而受伤。校尉张玄之就不同意一天三操。张玄之是吴郡张氏直系子弟,其祖父是张澄,外祖父则是顾和,张澄是卫尉卿,但是外祖父顾和则更厉害,他是吏部尚书,兼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按照九品官人法,张玄之的出身至少是一个中上品。而且这个张玄之也不是庸才,他不仅做到了历任吏部尚书,出为冠军将军、吴兴太守,世称张吴兴。与谢玄齐名,有“南北二玄“之说。

司马曦冷喝道:“军行依正道,名正则言顺,本王为镇军大将军,训练士兵乃职责所在,张玄之,你想抗命吗?”

“不敢!”张玄可是清楚,十七禁五十四斩可不是开玩笑的,他道:“训练士兵需要张驰有度,卑职认为,一日三操太过辛苦。”

司马曦却不与他辩论,勃然作色道:“大胆张玄之!我们大军将动,你竟敢慢我军心,你是收了那魏国多少好处,快快招来!”

张玄之大惊:“我连吴郡都未曾出过,初临淮安,如何收那魏国的好处。”

司马曦冷冷道:“若非如此,你为何却来慢我军心!光是从你刚才的那一番言语,便证明你乃是魏国的奸细无疑!来人啊!”

司马曦是晋朝的王爷,上任之时非空身前来,他还带着自己训练的五百步重装步兵和五百名锐士,帐前自有心腹甲士,闻令上前,司马曦道:“将这个奸细拉下去斩了!

张玄之大惊失色。

诸将都想:“张玄之这下子可撞到刀口上了,司马曦新来乍到,正要找机会立威呢。”但害怕司马曦开了这个头,往后杀起人贬起官来一个接一个,不免连及自己,所谓物护其类,慌忙都上来求情,叫到:“张玄之三代仕晋,忠心不二,定然不是奸细。请镇军大将军明察。”

司马曦仍然要将张玄之治罪,十万新军,分为大小二十八校(营),满帐将校、从军司马、参军共五十二将,倒有四十七个都跪下了,个个都愿意以身家性命来担保张玄之不是奸细,司马曦冷冷道:“若他不是奸细,却怠慢军心,同样是论罪当死!”

这支新军的校尉一级的将领,几乎都是四大家族子弟,江东四大家族,向来联姻,创作产都是同进共退,四十五名将领更有几个好友顿首出血,叫道:“大将军,张玄之功勋卓着,以一句话便杀了他,恐三军将士不服啊。”

司马曦又冷冷道:“如果有功劳就可以恣意任行,那还要军律来做什么!”

求情的诸将一听慌忙改口,纷纷道:“大军未动,先杀大将,于军不祥。”也有人说:“张玄之虽然有过,但罪不至死,还请大将军宽待。”

见众人皆为张玄之求情,其实司马曦也不是非要杀掉张玄之,只是为了立威而已,见到火候够了,司马曦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拉下去重打八十军棍,以敬效尤。”

两个甲士拉着张玄之由分说拉着就走,来到帐外的校场上,直接粗鲁的拉下张玄之的裤子,噼里啪啦的打将起来。八十军棍这可不轻,才四五十棍把张玄之打得两股间血肉模糊,最后才张玄之就疼晕了过去。可是司马曦仍不领情,喝道:“余下暂切记下,待其伤愈后,再行军法!”

经过这次事件,江东四大家族子弟将领再也不敢依仗着自己的身份,对司马曦阳奉阴违了。直到晚上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司马曦偷偷赶往了张玄之的帐内。原来这一切只是一个计策,也是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目的是帮助司马曦收兵权。

尽管江东四大家族对这支军队的影响力很深,可是司马曦对军队的掌控力也就越来越强,同时司马曦又把他的五百重装步兵和五百名骑兵掺入新军之中,充当基层骨干,又把将不听话的将领慢慢地或裁汰或调任,逐步地换掉了十七个营的领兵校尉,重新调整之后军队的指挥便越发顺畅起来,诸将不亲他的也都服从他的指挥。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就形成的规矩。长汉数千里防线防不胜防。要说东晋得已偏安东南,其实桓温的功劳绝对不小。桓温自永和元年领安西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以来,就主动承担了荆襄一带的防御,至于徐扬,则是郗鉴之子郗愔镇守。可以说是东晋郗氏和桓氏两大军阀保住了东晋的江山。郗氏自郗鉴死后,就开始没落了,郗超之父郗愔无法领导郗鉴辅**。郗氏的辅**主体还是兖、青、徐各州流民组成的,在郗鉴时期,他们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可是在郗鉴死后的时间内,却迅速腐化,早已不堪一战。郗超虽然善谋却无断,不没有人主之象。事实证明,辅**早已不堪大用。

如果不是因为阴差阳错,让东晋朝廷多了这十万军队,此时恐怕东晋已经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窘迫局面。

司马曦稳定了新军军心,可是他却没有等来石越的魏军、原本在不知爆破攻城之法的时候,石越对于那些难以攻克的城池,都是采取围而不打,绕城而过,快速穿插的战术。反正那些早已腐化的辅**将领没有胆子出城作战。

虽然如此,这仍是一个隐患。石越决定定点清除征南军后面的城池,先是彭城(徐州),后是下邳接连被石越用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城城池,后来那些守将也不准备守,直接献城投降。

弘始元年三月二十四日,石越的征南军在肃清后方所有钉子之后,终于抵达了淮安。

石越不动则已,一动却倾尽全力。石越共动用步兵共十三个半营六万七千余军队,其中还有五万余民夫,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抵达淮安。

千人盈城,万人盈野,虽然石越所部没有二十万军队,却有着近十二万的人数。十二万人将淮安围得水泄不通。望着城远放眼之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都是准备拼命的气势,心中竟然也生出几分恐惧来。司马曦也有点没底了。司马曦是东晋皇室中最知兵的一个王爷,然而这个王爷却从来没有打过仗,遇到这么大的阵势,他未战先怯了三分。

他甚至暗暗的道“淮安就是我司马道叔的埋骨之地了!”

石越并没有直接攻城,用坑道爆破城墙的办法纵然可以攻击所有的城池,只是对于淮安却有点不适用了。淮安城只是一个中型级别的城池,城内百姓还不满十万人,这么一座城池,十万余兵马,肯定无法全部放进城内。

司马曦为了增加淮安的城防,就在城外像摆梅花阵一样安札了大小四十八个兵寨,有这些兵寨的存在,石越别说挖坑道炸城了,就连射程最远的八牛弩,也够不着城墙的边。无奈之下,石越命人向淮安城射了一封箭书,箭书的内容无非就是劝降。

司马曦作为晋朝皇室王爷第一次领作战,他可以战死,绝对不能投降,否则对东晋的士气打击就太大了。

司马曦并没有撕掉劝降箭书,而是直接回了一封信,司马曦可以死但绝对不会降。

石越也不含糊,收到司马曦的信,笑道:“司马曦不愿意降,这个娘们遍地的晋国,终于看到了一个爷们。诸位将军,你们的机会来了,擒获一个王爷,功劳可不算小啊!”

十数万人马的调动,不比数千上万人,这其中的工作量非常大。征南军参谋部快速进行着纸上推演。然后根据计算,把各种物资,向各个部队调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淮安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萧乐子,作为司马聃的心腹,手持尚书宝剑,抵达淮安。萧乐子刻意掩藏行踪,仅仅带了四个随从,要不是趁着魏军并没有完成合围,他不一定能成功进入淮安城。

萧乐子与司马曦见面以后,萧乐子代表司马聃,就算司马曦是王爷镇军大将军,同样要向萧乐子行礼作揖。可是传达完司马聃的圣旨,萧乐子又向司马曦施礼。这个时候这才长辑对拜,相互问候。

然后,司马曦向萧乐子这个新晋参军介绍军情。

“根据斥候侦察,魏国征南军几乎全部出动,石越所部麾下共计近三十个营头的步兵,其中还有两万余骑兵,加上民壮,总数在十二万左右。征南军的主力部队分为三部分,既青州方面军,兖州方面军和豫州方面军,其中以青州方面军最为精锐,这些青州军是当初冉明任胶东国王时,组建的军队,装备好,训练有素,而且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豫州军虽然比不上青州军精锐,倒也不算弱旅,也就兖州军相对弱点。兖州军战斗经验少,所以战斗力有限。”

萧乐子问道:“魏国何时会发起进攻?”

“这个曦倒说不准!”司马曦道:“魏国这一次来者不善,石越用兵表面上好弄险,事实并非如此,他更喜欢拿小部队当诱饵,看他的样子,粮道护得最为保全,如果想依靠粮道上做文章,恐怕难有胜算!”

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石越长途跋涉而来。部队多少有些疲惫。现在开战对晋军还有利些,魏军准备的时间越长,发起进攻的时候冲击力就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证明魏军的粮饷非常充足,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战前准备,而不是急着开战。

石越也不是浪得虚名之辈,他先是刘显的大将军,刘显在襄国(现河北刑台)称帝后,封石越为大将军,冉闵于永兴三年率领八千步骑攻打襄国,大司马王宁与大将军曹伏朐开厅献降,石越被挟裹而降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魏国期间,曾与慕容恪、慕容垂等燕国名将交手,胜多败少。后冉闵攻打关中,石越所部更是大放异彩,一举擒杀十数员苻氏氐秦大将。石越在世间的名号,向来以智勇称名。想要对付一个猛将,可以智取。可是要想对付那种智勇双全的大将,必须力敌。

司马曦不是穿越人士,自然不知道石越的简介不止如此。历史上他投降氐秦,为氐秦名将,苻洛反,曾阵斩苻洛麾下大将平规,又参与秦攻襄阳之战,偿谏苻坚伐晋,直接明言,克晋无须举国之兵,只需遣一上将,兵不过十万,定能马到功成。只是非常可惜,苻坚没有听从石越的意见,否则也没有谢玄中兴东晋的神话了。

司马曦道:“萧参军不知有何良策?”

萧乐子沉吟道:“南舟北马,南弱北强,力战不可取,唯有智取!”

听了萧乐子的话,司马曦等众将唏嘘不已。这不等于废话吗?说了等于白说。不过,萧乐子是代表司马聃的使者,名义上有节制诸军之权,众将可以不给萧乐子面子,但是必须要给司马聃面子。有东晋以来,这可是第一位成为江南四大家族女婿的皇帝,况且司马聃现在的儿子司马蕴刚刚出生就被封为太子,这可是他们江南四大家族未来的希望。

众将的表现,自然被萧乐子看在眼中,他笑了笑,并不以为然的道:“魏军身兼弓弩之利,还有很多重型武器,目前我们军中所用的八牛弩、以及诸位身上所穿的明光铠甲,都是出自魏国。对于这些装备的性能,你们非常清楚。但是你们可能却不知道,魏军的战兵全部着甲,即使辅兵(工兵、辎重兵)也有四成的皮甲着甲率,虽然外形与校尉制式甲胄有所区别,但是防御能力却丝毫不差。在守城作战,我们的弓弩,如果不使用破甲锥,几乎拿他们的甲胄没有任何办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魏国的明光甲,其实也是后世的板甲,并不是欧洲主流的锁子甲。所谓的破甲锥,也不光是把箭头做得细小就可以了。想要破板甲,第一是速度,第二是重量。这样的破甲箭,几乎是可以和精钢打造的钢矢差不多。这个时代的铁很贵,即使是粗钢,也在百钱以上,所以百只破甲锥,光造价就接近二百钱,每一只破甲箭可以是普通箭矢的将近十倍的价差。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价格,别说晋国朝廷不富,即使财力相对富裕的魏国朝廷,也没有大量装备破甲锥。

众将领听得面面相视,司马曦道:“萧参军的意思是,淮安不可守!”

“不错!”萧乐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相较胡人,魏军更擅长弓弩和攻坚,就在萧某来的前一天,刚刚接到消息,樊城已经失守了。淮安的城池虽然不弱,但总不得和樊城相比,樊城才抵抗了多少天?”

司马曦道:“萧参军还是想在魏军的粮道上打主意,放弃城池,循序南撤,拉长魏军的补给线和补给难度,然后给其致命一击?”

“然也!”萧乐子道:“除此之外,大将军还有什么妙计不成?”

次日一早,魏军吃过早饭之后,开始陆续出营作战。一队一队的魏军士兵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快速整理队形,然后慢慢摆成了攻击队形。魏军是一个土豪部队,不像历史冷兵器时代的军队,他们并没有什么枪、戈、矛、盾、弓、弩等兵种之分,平均每一名魏军士兵,都需要装备三种武器,熟练掌握三种以上的兵刃,像横刀,那就是全军人人必备的装备,还有弩机。

一个步兵营慢慢走出营寨,慢慢抵达一座晋军兵寨之前百步距离。领兵校尉大喝道:“低!”

前排魏军士兵闻令开始放下盾牌,手中的长枪、戈、矛、排成三列防御队形,轻装骑兵护卫住攻击队形的两翼。

领兵校尉看到晋军没有出战的意思,嘴角露出了浅浅的笑容。然而这个笑容一闪而逝,校尉大喝道:“弩起,预备,放!”

一个步兵营五千士兵,几乎人人都是弩射手,数千羽箭射空而上,跟着抛物线落下,箭如雨下,将那些守在寨墙后面露出的士兵钉在当场。弩箭的攒射,场面非常震撼,诸位看过《英雄》电影的就会明白,事实上弩箭攒射,和那个画面差不多,只是那个毕竟只是演戏,而现实中,则更加血腥得多了。

眼看这个兵寨守在寨墙后面的晋军士兵所剩无几,领兵校尉大喝一声道:“进!”

所有被漆成黑色的甲胄,给人一种极大的压迫感。作为后世之人,冉明在练兵的时候,特别注意三大步伐的训练,纵然比不上阅兵,但是也够震撼的了。森严的阵势踏出犹如山岳一般的气势,横刀举起,战斧则向下,大刀以斩,战斧以撩,将在一上一下的夹击中准备撕裂敌人。

其实不用打,光看这一份气势,晋朝那些士兵就感觉呼吸困难,压力迫重,额头布满细细的汗珠了。

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魏军士兵在齐步前进过程中,除了前面的一千余刀斧手之外,其他三千余士兵,居然还引箭发射。三千多弩手,分成三波,以不同程度的弧度,向空中撒射箭雨,虽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射,不过却形成了部分连射,如果在部队停止时,拼命射箭或许不难,只是在行进过程中,这太不可思议了!

位于城门楼上的司马曦用望远镜看到了看到这一幕。这个望远镜,还是当初冉明送给司马聃的,司马聃让人仿制。只是晋朝工匠不懂什么光学原理,非常高,废品所以造价也高了。只有将军以上的将领才有资格拥有,而且还是单筒的。不像魏国,如今已经下放到曲候级别的将领了。

“萧参军,你看看吧!”司马曦兴趣索然的道:“想攻击魏军的粮道太难了,他们居然可以在行进中发射连射。

喜欢大魏霸主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魏霸主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