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黄天之世 > 第九百零七章 医圣张仲景

黄天之世 第九百零七章 医圣张仲景

作者:罗小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3:35:28 来源:书海阁

许安记得张仲景似乎是地方豪强出身,宗族人数有两百余人,也算是一方大族,应当是占据了不少的林场和田地,否则难以有那么大的宗族。

他推行的制度,是要收缴土地和林场,必然触犯张氏的利益,张仲景作为张氏族人,必然也要受其影响。

所以许安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说辞,但是他还没有开口劝说,张仲景便先行开口,倒是让许安有些始料未及。

“男儿膝下有黄金,岂能低首跪他人。”

“我知道道君不喜跪礼,在下这一跪,是为南阳百姓而谢道君救命之恩。”

张仲景跪在了地上,面色肃然,双手作揖,郑重其事的向着许安行了一礼。

“道君厚德,救济万民,在下此前听信谣言,以为太平道为豺狼野兽,南阳一见,才知何为王师。”

当明军入城之时,张仲景其实都已经做好了斧刃相加的准备,认为明军入城必将烧杀抢掠,毕竟汉庭一直是如此宣扬。

但是明军入城之后却是秋毫不犯,唯一杀的几个人是几名趁乱作恶的波皮无赖,行的是惩恶扬善之举。

而后更是救治伤患、清理废墟、发放粮食救济难民。

比起任由底下民众自生自灭,甚至还不断剥削的汉庭来说,明庭似乎才是真正的王师。

张仲景于是主动请求加入明军救灾医生的队伍之中,帮助救治病患。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和华佗两人相遇。

张仲景开口代南阳之民言谢,让许安想起了到底是什么事情。

在彭城大战战胜之后,荆州递交了降表,于是他传令领兵驻守于上庸的裴元绍领兵进入南阳郡。

裴元绍领军进入南阳郡后,来信禀报了南阳郡多地还存在着瘟疫,询问应当如何处理。

而当时他已经命令了华佗前往陈都,考虑到南阳的瘟疫,他下令让华佗带领医学院之中的部分学生赶往南阳郡,并扩充了护卫的数量增至两千人,让护军携带了大量的药材和救灾物资前往南阳郡。

治病救人,乃是医者之职责。

他之所以开办医学院,广募医师就是为了解决疾病的困扰,为民提供医疗。

原本南阳郡处于汉庭管辖之时,他们鞭长莫及。

但是如今南阳郡已经归纳入版图之中,瘟疫盛行,怎么能够弃之不顾?

裴元绍所领的三营近万名军兵也被许安下令留在南阳,救治民众,维持治安,遏制瘟疫的流行的传播。

现在明军之中每一营都有数名医者,而在军中还设有专门的军医处,这些军医不仅精通外科,对于瘟疫也有一定的了解。

毕竟在长安开设的医学院之中,瘟疫是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许安也将自己后世所了解的医学知识几乎全部都讲给了华佗,因此在瘟疫防治之上,得到了不小的进步。

起码现在明廷之中的医生都知道有了病毒和微生物这一概念,虽说很多人起初不愿意相信,但是他们知道说出这一观点的人是许安之后,很多人便开始相信了这一说法。

许安当初颁布的卫生条例,确实遏制了疫病的流行,挽救了当时的四州黄巾。

可以说若是许安没有提前编写卫生条例,那么当时就算是华佗在营中对于这样大规模的瘟疫也是束手无策。

许安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张仲景既然愿意加入医学院中,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得张先生相助,我大明医学昌盛之日指日可待,张先生若要修书立言,国家必定鼎力支持。”

许安握住了张仲景的手,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许安想岔了一些事情。

张仲景之所以如此,大部分都是因为他的生平经历。

若是许安学过医,或是看过《伤寒杂病论》,他就能明白为什么张仲景会请求加入医学院中。

张仲景所书的《伤寒杂病论》序言之中,其中几句,皆是张仲景的肺腑之言。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的宗族本来也是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也算是一方豪强,世居南阳。

他对于仕官并不上心,也并无兴趣,反而是更喜医道。

张仲景同乡何颙在朝中为官,因为听说仲景之事,路遇仲景时,对张仲景说:“君思精而韵不高,可为良医。”

灵帝末年,南阳郡接连发生瘟疫。

各地瘟疫四起,死者众多,战乱、纷争、灾荒更是加剧了瘟疫的流行和传播,许多人因此丧生。

战乱的频繁,更是使得瘟疫加剧,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

疫病使得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瘟疫一开始还在可控的范围之中,但是在章武元年之后(196年)却是彻底的失去了掌控了,三年的时间来,他的家族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五。“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身为一名医者,眼见瘟疫流行,一身医术却无半分用处,只能是坐看破家亡族,眼睁睁的见着一个个亲近的人离开人世。

而汉庭那个时候根本无暇顾及一地的疫情,只是派遣兵丁简单的封锁了瘟疫城镇。

汉庭当时的注意力都在明庭的身上,那个时候明军陈兵十数万于交界之地虎视眈眈。

世风日下,道德败坏。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张仲景内心悲愤万分,汉庭的的**和无情让他放下了所有的期望。

而当时很多医生只为追名逐利,攀附权贵,根本不在乎普通小民的生死。

虽有名医之称,但不过是虚假之名,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面对新发的疾病,却是束手无策。

诸如华佗这般手持金箍铃,在各地游走救治贫民的名医少之又少。

那些所谓的名医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着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术。

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汉庭和其他的医者身上控制瘟疫,而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失去亲人痛苦使得张仲景埋头于书籍之中,他决心要彻底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在随后的数年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只为治愈伤寒等瘟疫。

这数年的时间,他辞官在乡走访各地治疗疾病,研究伤寒,根据症状试验治疗方法,总结经验,开始谱写《伤寒杂病论》以及《辨伤寒》等书,他找到了一定的治疗的办法,但是还并不成熟。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张仲景已是历经战乱、饱经苦难、见识了无数的生死离别,见识了无数的人间惨剧。

张仲景虽出身豪强之家,但是却并非是与世家豪强的那些人是一丘之貉。

他是一名真正的医者,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

原本的时空之中,张仲景受汉庭征辟,作为长沙郡守。

身为郡守必须要保持威严,汉庭律法也不允许郡守进入民宅为民治病。

择定日程,在特定之时他让人张贴告示,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是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因此长沙郡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坐堂医生这一名称的由来,正是因为张仲景。

张仲景与华佗、董奉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但是实际上,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要高于华佗和董奉。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来,被称之为名医犹如过江之鲤、被称之为神医者亦非稀有。

但是这个世间,只有一名医生被庶民百姓称之为“医圣”。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三不朽,张仲景确实已是全部做到。

张仲景的生平详细,许安并不知晓,鹰卫的目光也重点是放在军事和政治之上,鹰卫和狼卫职责之上终究是有着区别。

许安也并非是对于张仲景一无所知,虽然相隔久远,但是他仍然能够回忆第一次看到书本上张仲景名字的时刻,也记得对于张仲景的记载,纵使只不过是占了不到半掌的篇幅。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大了,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

“在历史书上随手翻过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学习的历史的时候,那些英雄豪杰,那些帝王将相的事迹让人看着有时候会热血沸腾,但是沉寂下来之后,却是很快便能冷静下来。

但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者、为国奋不顾身的仁人志士、平凡的庶民百姓,却是不知不觉会让人铭记于心。

“医者仁心……”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无比的昏暗。

但张仲景就如同是一盏明灯一般,在黑暗之中奋力燃烧,济世救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愧于医圣之名。

许安垂首躬腰,向着张仲景郑重行了一礼。

“在下一介医者,如何担的起道君之礼。”

张仲景不敢受礼,他对于许安的尊敬并非是因为权柄,而是因为明军的所作所为让他认识到了一件事,这位道君和那些世家豪强不一样,也和任何一任帝王都不一样。“张先生悬壶济世,救治乡民之义举,我虽然身处万里之外,但仍有所耳闻。”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各地疫病仍在流行,国中虽有医者千人,但是受限于医术,对于其频发疫病却是大多束手无策。”

华佗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也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但是对于疫病的研究却是极为有限,漳水之疫虽然解决,但是实际上是防疫措施的功劳,实际上还是死了许多的人,得到救治的人只是少部分。

华佗手中只有一副治疗疗伤寒太阳病的药方,而且效果因人而异。

“我欲在长安东城再建医学院一所,以内科疫病为主,聘请张先生为院长,教习针对疫病之法,以除天下疫病……”

对于许安的请求张仲景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应承了下来。

华佗也没有对许安直接提拔张仲景为院长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他本就无心仕途,若非是见识了太平道治下百姓的生活,他仍然会做一个游方医者四处给人治病疗伤。

况且张仲景医术确实不凡,在内科以及针对疫病一途确实要胜他多矣。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外科领域之上,张仲景也并不如他。

再说了,他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治病救人,而非是为了什么虚名。

增设医学院一事,也并非是许安一时头脑发热。

如今天下已定,大明疆域何止千万里,初等教育已经推行道了各地,高等的学府的数量却是还只有那么几所,自然是完全不够,肯定要不断增设。

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在于社会,在于最广大的群众和人民。

只有不断的普及和推广教育,才能选拔出更多的人才进入各行各业之中。

就好像虽然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以及电气的应用,虽然是某一人的灵光一闪,突发奇想,但是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结果。

正是因为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解放,使得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中涌现而出的优秀人使得科学和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也是国家的基石,而且是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力和未来的基石。

无错

章节报错

喜欢黄天之世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黄天之世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