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249章 名与钱

1850再造中华 第249章 名与钱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咸丰与军机大臣们取得了一致意见:团练大臣不得担任督抚。但既要扩大团练,既要任命在籍大员担任团练大臣,就有必要提高团练大臣的权限。

对此,彭蕴章的建议是,在“名”与“钱”二字上做文章。

传统封建王朝皆以礼治国,把名分看得极重,上至朝廷中枢,下至黎民百姓,无不重“名”。

“名”为什么这样重要呢?因为“名”可生“权”,“权”随“名”来。

譬如,康熙时期九子夺嫡,皇二子胤礽被康熙定为“皇太子”。这是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皇太子的名分既定,各种权力、差使也就理所当然地落在胤礽头上。康熙外出巡视,或者御驾亲征,胤礽也就理所应当地监国理政。

再如,慈禧太后本不是咸丰的皇后,只是一个贵妃。因她生下了同治帝,同治即位后,慈禧也就被封为“太后”。有了太后的名分,慈禧方具备了与肃顺斗法的资格,也敢于在日后垂帘听政。

黎民百姓,大户人家,亦有正妻与小妾之分、嫡庶之分。不管小妾如何得宠,都不能挑战正妻的权威。同样的,家族传承,亦传嫡不传庶。

朝廷既要鼓励在籍官员办理团练,就要给他们以应有的名分。华夏重视名分,对官衔名称亦非常考究。彭蕴章乃饱学之士,建议授予团练官员以“帮办团练大臣”的职衔。他说:

“大臣二字,意味着团练官员规格较高,由在籍的重要官员担任。这些重要官员,总得三品以上,方有资格称之为大臣。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在籍的大臣,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致仕的,一种是守丧的。致仕的官员,或为年迈,或为得咎。因此,臣建议,以在籍守丧的大臣为主,任命他们为团练大臣。”

清朝规定,三品以下官员,除了御史可单独向皇帝奏事外,其他人不管有多大的事,都不能向皇帝奏事。三品以上官员,有了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才被视作大臣。

彭蕴章继续说道:“‘帮办’二字,可将团练大臣与钦差大臣区别开来,意味着团练大臣不是钦差,没有钦差的权力,只是受朝廷指派,帮助地方督抚办理团练。”

若团练大臣是钦差,地位便在地方督抚之上。若钦差手上带有遏必隆刀之类的尚方宝剑,还能对地方官员生杀予夺,权势极大。

这是咸丰所不能接受的。

若在团练大臣前面加上“帮办”二字,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朝廷在委派钦差大臣镇压农民起义时,通常会设置一个钦差大臣,却会设置好几个“帮办军务”。

同样的,地方官府组建临时性的“局”时,通常会委派一个“总办”,却要委派好几个“帮办”或者“会办”。

帮办二字意味着,团练大臣地位居于次要,是帮着督抚办团练的。在某种程度上,帮办团练大臣应被视作督抚的属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人在文字上亦有数不尽的把戏。“帮办”二字,无疑体现着极高超的政治智慧,令咸丰深为满意。

于是,“名”的事就定下来了。咸丰接受了彭蕴章的建议,决定给团练官员以“帮办团练大臣”的名号。接下来,便是“钱”的事。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彭蕴章说:“自古办理大事,无外乎得人、筹钱。长毛贼叛乱以来,国家财政左支右绌,捉襟见肘。若要鼓励各省大办团练,又将是一笔大的开销。

“团练不是八旗、绿营,不在军队编制内,朝廷固然不用承担团练的费用。但以往团练规模不大,训练不精,武器不利,地方乡绅勉强可以承担团练的费用。

“如今,我们要鼓励大臣办理团练,势必要提高团练规模,要加强训练,要改善团练武器,甚至还要出省作战。这样一来,地方乡绅就没这个财力供养团练了。”

这倒是个实情。

为了镇压国内民乱,为了对付洋人,满清朝廷开支年年递增,财政早已千疮百孔。不得已之下,道光、咸丰只得大开捐纳之门,允许有钱人花钱购买功名、官职。

譬如,道光二十七年,上海大买办吴健彰便花银五十万两,捐得苏松太兵备道记名按察使兼江海关(上海海关)监督的肥职。这就是天下第一肥缺-上海道台。

捐纳出身的官员,花大价钱购买了官职,到任之后自然要大肆搜刮,捞回成本。所以,清廷的财政收入短时间得到增加,却对吏治、对社会风气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彭蕴章作为军机大臣,自然对清廷的财政情况一清二楚。办理团练需要大量经费,地主士绅无法承担。彭蕴章另辟蹊径,建议开征“厘金”。

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是满清为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设的“额外征商之税”,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之一。从晚清至民国,厘金实行近80年。厘金通常由地方派出军队,在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卡,对来往客商征税。开始时,其税率较低,税率约为百分之一。因一钱的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之为“厘金”。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彭蕴章说:

“长毛窜踞金陵后,官军在扬州城北建立江北大营,有五万兵马,在金陵城东建立江南大营,有十万兵马。江南、江北大营兵马合计十五六万,每月军饷耗资巨大。

“江南大营人马虽众,却从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南方富裕省份协饷,军饷勉力维持。江北大营人马虽少,却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贫弱省份协饷,‘度支万分窘迫,军饷无款可筹’。

“幸而,江北帮办军务雷以鍼采纳幕僚钱江的建议,在江北水陆要冲设置厘卡,对来往货物课以百分之一的捐税。江北大营得此饷源,不仅足以养兵,还额外募勇数千,士气大震。”

“厘金税征于无形,民不觉也,且细水长流,源远不竭。在商,百里抽一,不关痛痒,可转嫁给买主;在官,则如涓涓之水,汇集成河,积少成多。

“若能广为开征厘税,则可以之养团练,养八旗、绿营。资用既裕,兵气遂扬,长毛、黑旗贼焉有不灭之理?”

咸丰闻言大喜,照彭蕴章这样说,厘金税不花朝廷一分一毫,却能养兵百万,实在是个顶好的办法。

满清重农抑商,对商税亦不重视。彼时,朝廷商税收入较低。开征厘金,正可在商税上做文章,补充地方财政,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

然而,厘金流毒甚广,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第一,厘金属于地方税。地方督抚开征厘金,相当于掌握了地方财政权。权力此消彼长,地方有了财权,中央权威必受损害。从此外重内轻,地方尾大不掉,国家便有亡国的风险。

塔读^小说[emailprotected]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在此之前,清朝财政权统归于户部。譬如,调拨军饷,通常由各省把军饷解交至户部,再由户部统筹使用。

浙江巡抚黄宗汉建议推行协饷制度,各省直接把银子解交给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这固然有助于提高效率,减少胥吏从中克扣,却也在无形中削减了中央的财权。

如果地方督抚再能开征厘金税,手上有了钱,底气陡增,岂不具备了与中央叫板的实力?仟千仦哾

华夏一直都有集权的传统,一旦地方坐大,中央式微,国家必将四分五裂,甚至于亡国。

太平天国如此,满清亦是如此。

清末时,朝廷已经注意到厘金的危害,要地方把厘金收入交归中央,各地督抚都明里暗里抵制。

厘金收入是笔糊涂账,全在地方督抚一手掌握。交或者不交,交多少,都由督抚说了算,朝廷已经无力控制了。

庚子事变时,东互各省互保,不奉王令,反把慈禧的宣战诏书说成是乱命。慈禧对此无可奈何,事后反而要夸奖东南各省督抚。这正是中央式微、地方坐大的表现,亦是亡国之兆。

第二,厘金对华夏工商业打击极大,传统手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外国商品倾销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一蹶不振。

厘金是重复征收的,这个关卡征过了,下个关卡仍征。所以,厘金税率虽为百分之一,但重复征下来,税率常达百分之十以上。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而厘金由各地自行开征,税率、税制较为混乱,征税额度更是一笔糊涂账。地方督抚都有任期限制,在任期间肆意征税,全然不顾长远,更不顾大局。

这就推高了华夏手工业商品的价格。

洋人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获得了关税特权,洋税进口关税最高才百分之2.5,进关之后各地不得再对洋货征税。

从此之后,洋货物美价廉,国货商品价格一再上涨。此消彼长之下,洋货击败国货,占领了国内各个市场。

可以说,厘金是培养军阀、倾销洋货的温床。直至1931年,民国国民政府开展税制改革,才废除了厘金制度。

但在彭蕴章那个年代,大臣们并无这种见识。即便是曾国藩,亦对厘金制度大加赞赏,湘军对厘金制度亦极为依赖。

咸丰帝正为钱的事发愁,眼见厘金可行,欣然接受了彭蕴章的主张。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