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山古称“越北门户”,是广西“十万大山”通向越南红河三角洲的大门,距离广西镇南关仅有十八公里。
这短短的十八公里山路,地形复杂,崎岖难行。一旦过了谅山,再往南就是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从谅山往南一百三十公里,即为北圻中心河内,也是黎朝、西山朝、陈朝、丁朝等前朝的首都。
因此,谅山如同锁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向来都有“下谅山而越王降”的说法。北方中原王朝征伐越南,只要打下谅山,越南军队士气就会崩沮。
所以,越军在谅山地区集结重兵,试图阻止革命军。
谅山周围皆为高山,易守难攻,四周有扣马山、巴外山、班岗、迷迈山、文庙等高地,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山头。奇穷河穿城而过,把谅山分为新城、旧城两个城区。
顺便说一下,阮朝于十八世纪末建国,颇有文治武功,大力开发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人口增长迅速。谅山是越南谅山省的省会,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新旧两个城区。
一大早,步三团团长冯子材睡得正香,被属下喊醒。步三团深入敌后,在扣马山外围扎营,离越军很近。冯子材十分警觉,以为有了要紧的军报,从行军床上一跃而起。
卫兵告诉他:“侦察处吴参谋来了,正在账外等候。”
吴参谋是师部的侦察参谋,受命深入敌后,提前侦察敌情。因越军防范紧密,手段残忍,很多特工、参谋都遭不测。
革命军重视情报侦察,战前必派出大量特工、侦察兵,战时方能知己知彼。冯子材带兵深入敌后,对敌情掌握不明,正为此苦恼不已。
得知吴参谋过来,他十分高兴,来不及洗漱,跑出来握住吴参谋的手,说道:“我们深入敌境十几公里,终于遇到自己人了!”
吴参谋一脸憔悴,说道:“你们步三团真是勇猛,只用一天就打到谅山。等咱们拿下了谅山,饮马河内就指日可待了!”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假若一个个拔除据点,势必费时费力,也要分散兵力。为此,步三团再次放火烧山,逼迫越军出战。
现在正是枯雨季,落叶一点就着。扣马山上的越军忍耐不住,下山应战。
越军肯现身,仗就好打了。按照《步兵操典》、《步兵战术》,步三团使用迫击炮、火枪阻击越军。
扣马山上的越军甚是勇猛,从山上各个方向俯冲而下,在炮火袭击下死伤惨重。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拿着落后的冷兵器,向步三团发起死亡冲锋。
步三团身为东路军先锋,轻军急进,携带弹药不多,昨日接连两场战斗,弹药消耗太快。而越军的冲锋不讲队形,四面八方都有。
冯子材看在眼里,对越军生出一丝敬畏。他自从加入天地会后,也算是饱经战阵,接触过很多军队。太平军纪律严苛,给冯子材留下的印象最深。绿营兵最为废弛,几乎不像一支军队。
眼前的越军,虽然不像太平军那么勇敢,却也能够慨然赴死,这使他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越军队形散乱,或许是出于无意,却也使得步三团无法集中火力。出于对对手的尊敬,也为了节省弹药,冯子材下令:“停止射击,准备白刃格斗。”
革命军陆军的火器装备率,其实并不高,刚接近百分之四十。而革命军的主要对手,满清的八旗兵、绿营兵,火器装备率早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一方面,革命军扩张太快,无法全面普及火器。另一方面,清军、越军的火器相对落后,射速、威力、射程都不及革命军。与其提高陆军火器装备率,不如把节省下来的经费发展海军。
所以,革命军陆军仍然重视白刃格斗,有一半以上的士兵使用冷兵器做武器。
越军自知武器不如敌人,便想靠白刃格斗取胜。哪知他们冲到山下,与革命军短兵相接,拼大刀长矛,仍非革命军对手。
革命军陆军以广西俍兵居多,俍兵重视白刃格斗,多有秘技。为此,总司令部特意博采众长,编制了简单有效的刺杀技术。
这种技术最强调突刺,两人或三人一组,一人佯攻,另外一人或两人突刺,又分为直突、脱突、下突、返突,看似简单,其实最为有效。
越军从扣马山上俯冲而下,先被山火熏得头晕脑胀,到了山下与步三团交战,又被杀得丢盔弃甲。
步三团官兵愈战愈勇,喊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攻下谅山,饮马河内!”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