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334章 毕业分配问题

1850再造中华 第334章 毕业分配问题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杨烜第一次来广州市谘议局,觉得广州谘议局的办公场所还算气派。在此之前,他去过广东省谘议局,省谘议局有一百多个议员,开会时显得颇为拥挤。

满清以礼治国,处处都有等级制度。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升斗小民,建筑的规格、大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立国之初,清朝在维护纲纪上面不遗余力,屡屡兴起大狱。文人墨客屡受“文字狱”牵累,商人更不敢逾越纲纪,绝对不敢建造出格的建筑。

广州市谘议局,以伍崇曜家族一处宅子为办公场所。为了容纳五十多个议员,特地打通了两间屋子,加装了桌椅,充作“议政厅”。伍家富足,议政厅也显得有模有样。

杨烜进入议政厅,到主席台上,和伍崇曜并排落座。议员们已经到齐,落座整齐。主席台上通常设两个座位,一个给议长,另一个给需要发言的议员。

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议员们已经习以为常,麦莲却颇感震撼。与太平天国、清国打交道时,他们过于重视礼仪,视麦莲为藩属臣子,要求麦莲行跪拜大礼,令麦莲烦不胜烦。

在上海,他亲眼见到上海道台的威风。道台出行时,衙役会提前“净街”。平民见到上海道台,都要避让或者下跪。衙门大堂里有一个上海道台的专座,高踞于上,唯我独尊。

一个正四品的上海道台尚且如此,咸丰皇帝的捧场就可想而知了。

麦莲知道,皇帝唯我独尊,决不可能与他人并坐在一起。杨烜做越王,却与伍崇曜并排而坐。这看似是件小事,却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伍崇曜作为广州市谘议局的局长,首先向杨烜介绍了谘议局当前的工作重点、下步的努力方向:

一、指导广州市下属的南海、番禺、三水、花县、香山、新安等县成立县级谘议局。市谘议局将带头示范,为各县谘议局树好榜样,规范县咨政局的组织、架构、工作、选举、换届等。

各级谘议局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不受上级谘议局、同级军政府的干预。其关系类似于各级法院,彼此不构成上下级领导关系。

二、大力支持军政府的工作。

谘议局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支持军政府的各项工作。就当前而言,市咨政局将在推广教育、推进重点工程、促进工商业发展方面用力。

为此,谘议局已经成立若干个小组,分别负责推广教育、电报网、广三铁路、推广法币等重点工作。

三、团结社会各阶层,凝聚社会共识,集聚发展力量。

谘议局中的议员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缙绅、军人、企业主、商人、工人、农民……甚至还有洋人、旧式官僚、妇女。

同理,为了平衡地区利益,每个下辖县都有议员代表,可为本县利益发声。

伍崇曜虽是杨烜的岳父,发言的姿态很低,杨烜感到十分满意。设立谘议局的初衷,本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间接支持军政府。

受议员们邀请,杨烜做了个简短的讲话:“诸位,刚才议长的发言很好,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广州市咨政局成立时间不长,进入状态很快。各位议员精神抖擞,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我们华夏向来没有集会议事的传统,谘议局打破了这个传统。广州市乃越国之首都,也是岭南之明珠。广州市谘议局应当襄助政府,把广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下一步,我们还将赋予谘议局更多的职能,赋予诸位更多的权力,使诸位能够更好的履职尽责。

“第一,我们将赋予谘议局议员‘风闻奏事’的特权。今后大家可以像都察院御史那样纠弹官员,指摘政府不足,促进军政府的良性发展。

“第二,我们将赋予谘议局制订地方法规的权力。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地方谘议局可以根据本地特色,细化完善法律,制订适合自身的地方性法规。

“譬如,广州工商业发达。广州市谘议局根据这一特点,制订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当然,前提是不违反越国法律、广东省法律。”

议员们听到这儿,颇感振奋。“风闻奏事”一向都是清流翰林、都察院御史的特权。有了这项特权,谘议局议员的地位将大大提高。

却听杨烜继续说道:“未来,我们要把广州建设成中华最耀眼的明珠。我们要大兴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创办一流大学,为工业生产提供各式各样的人才。

“我们要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让老百姓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我们要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广州,汽轮游于外海,铁桥跨于珠江,电报通于全境,铁路贯通南北。

“这一切,都需要谘议局的大力襄助,需要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不管我们来自哪个阶层、哪个地方、何种背景,我们都要紧紧团结在越国的旗帜下,为建设工业化之广州而努力!”

这番话振奋人心,台下议员抱以热烈的掌声。即便是麦莲、丁韪良这样的外人,也颇受触动,觉得杨烜的发言有着特殊的感染力。正式进入今天的议程,第一项议题关于教育。去年,革命军入主广州后,在广州兴建了一批职业学堂,多以一年期的速成班为主,目的在于为军政府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办理这些职业学堂需要大量经费。军政府出不起这笔钱,便与本地缙绅合作,邀请缙绅出钱参与办学。作为交换,很多缙绅子弟得以进入学堂,毕业后成为军政府的官吏。

这是军政府推广职业教育的必要之举,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缙绅踊跃参与办学,解决了军政府缺少教育经费的问题。

现在,第一期速成生即将毕业。按照约定,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将进入军政府任职。至于毕业生的分配去向,则由学校强制决定。

问题就出在了这里。缙绅们认为自己出了钱,在办学上出了大力,应该得到学校的照顾。他们提议把自家的子弟留在广州,而非广西这种偏远贫穷之地。

学校当然不同意。好地方就这么多,大家都想留在广州,谁还去广西、粤北、交趾?再者,缙绅势力盘根错节,如果再让儿子留在本地担任官员,岂不要助长缙绅的势力?

杨烜耐心听议员代表发言完,对道:

“为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繁华的广州。这种心情,本王完全理解。当初办学时,没有大家的倾力帮助,我们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建成这么多的学校。但于公于私,我们都不应把自己的儿子留在本地当官。

“第一,军政府一向强调组织纪律,下级要服从上级,个人要服从集体。毕业分配是个人事业的起点,更应该顾全大局,听从学校安排。

“现任黄埔船政学堂校长张铨,原本在暨南大学堂学习法律。军政府一纸调令,让他负责管理船政学堂。他毫无怨言,欣然赴任。我们军政府就是要鼓励这样的风气,重用张铨这样的人。

“第二,唯艰难困苦方能磨炼人。明朝时,阳明先生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谪到了贵州龙场驿。阳明先生因祸得福,龙场悟道,绝境成圣。

“倘使他一直呆在京城繁华之地,也就没了日后的悟道成圣,世间也就没了心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费尽心机把自己孩子留在广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反而会误了孩子的前程。

“第三,要保证公正。满清任用官员,尚有避籍、避亲等制度,防止官员在家乡形成势力。满清规定,官员不得在同省做官,即便异省为官,也得远离家乡五百里以上。我们难道连满清官员都不如吗?

“我们会出台政策,在晋升、待遇上照顾偏远地区的干部。本地干部在外地工作一定年限,也可以申请调回本地……”

众人心悦诚服,这个议题只好作罢。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