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355章 遭遇战

1850再造中华 第355章 遭遇战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进入湖南的革命军共分水路两部。水路由李秀成率领,共有一千五百名近卫师官兵,昼夜兼行,士卒安坐船上,极为便利。陆路有陈玉成率领,共有一千五百人,全都是广西守备师的骑兵,行动便捷。

王錱虽然人多,却全都是陆军,骑兵不到一千,行军缓慢。不得已,王錱下令昼夜兼程,每晚可休息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全用来赶路。

得亏是王錱治军严而有恩,士卒用命,才能长途跋涉。若是换了八旗和绿营,或者是一般的团练武装,非要哗变不可。

在永州府祁阳县,王錱的湘军前队,追上了革命军后队。从祁阳县直至衡阳府城,湘江多夹山而行,曲折湍急。官府已在祁阳县的湘江上钉设木桩,挡住了李秀成的木船。

李秀成与陈玉成正在设法清除木桩,后面追兵赶到,来人正是王錱、王开化兄弟。

王錱打仗,往往身先士卒,士卒也乐于效命。眼见革命军正在手忙脚乱的排除木桩,王錱当仁不让,率领八百骑兵发起冲击。

自行军以来,李秀成与陈玉成一直是水陆并行,互相策应。李秀成留了两个骑兵连在警戒,眼见敌人偷袭,立即下令陈玉成出击。

陈玉成率领两个骑兵连,不惧湘军人多,立马迎了上去。

一个是少年英雄,一个是湘军宿将,一个人多势众,一个装备精良。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王錱的湘军训练甚严,亦能在马背上开枪。但湘军装备较为落后,火器以鸟枪为主,只有少量的洋枪。

革命军已经装备上了1852式步枪,射速、威力、射程都远远超过湘军。他们虽然人少,却在火力上压制住了湘军。

王錱自恃人多,不顾一切向前猛冲。好不容易逼近了革命军,陈玉成又使出了另一个大杀器-1852式转轮手枪,又称左轮手枪。

左轮手枪最早于1718年问世,有着多个枪管,使用燧石引发弹药,非常笨重,并未普及开来。

1835年,美国人柯尔特将左轮手枪的枪管与枪膛分离,只保留一个枪管,使用机械传动和发射,使左轮手枪的射速大大提高。

在美国西部拓荒运动、美墨战争中,美国人使用左轮手枪对付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这种左轮手枪结构简单,但射程、精度有限,适合近战。革命军为营以上军官配备了左轮手枪,因骑兵经常执行突击任务,亦择其精锐配备左轮手枪。

在左轮手枪的打击下,突出在前的湘军骑兵接连倒下。湘军伤亡惨重,官兵胆寒,大都逡巡不前,只有几十骑最英勇的骑手穿过枪林弹雨,与革命军短兵相接,却已是强弩之末。

陈玉成是个军事天才,在指挥、练兵、战阵等各个方面无师自通。论白刃战,广西守备师骑兵亦是好手。他们子弹打光,干脆抽出腰刀,与湘军骑兵比试马上功夫。

正在拆除木桩的革命军,经过骑兵连争取时间,也腾出手来反击。王錱见势不对,只得下令撤退。陈玉成不依不饶,率军追击。

王錱则亲自断后,且战且退。直到湘军后队过来接应,使用劈山炮阻击革命军,陈玉成才停止追击,收队返回。

一场遭遇战,来得快,结束得也快。

王錱觉得陈玉成尚未成年,却已俨如大将,不禁大为感叹,觉得己不如人。

陈玉成见王錱带头冲锋,却毫发无损,所部纪律严明,即便是撤退亦阵法不乱,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革命军这边,李秀成审问过俘虏,得知王錱集合大队兵马,来势汹汹。而湘江上的木桩一时难以清除,再往下游,说不定还会有木桩拦江。

于是,他下令乘夜弃船上岸,与陈玉成合兵一处,走官道进军衡阳。

从祁阳县往北,溯祁水至永隆镇,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官道。这条官通邮驿,迤逦于山谷间,经大营镇、祁东、排山,可直抵衡阳。

相比于湘江的曲折往复,这条官道相当平直。只不过,走上这条官道,革命军奇袭衡阳的意图也将暴露无遗。

天已大黑。湘军吃过晚饭,值班的营官过来请示王錱,是否照常讲课?

原来,王錱是罗泽南的大弟子,深得罗泽南的真传。他的部队,军官多用儒生,尤其注视思想教育。

王錱规定,部队白天打仗,晚上读书学习。他亲自教士卒识字读书,日课《四书》、《孝经》,以“忠”、“孝”反复训谕,士卒多受感戴。每到晚上,老湘营营门关闭,士卒读书声朗朗传出,绝无滋扰地方的行径,在湖南传为美谈。

部队连日行军,辛苦备尝,今日又打了败仗。可王錱还是说道:

“按惯例,各营集结士兵,由营官讲课,题目就定为‘胜负乃兵家常事’。传令给刘松山,我今晚去他的营里授课。”

那值日军官见王錱日夜操劳,面容憔悴,便心中不忍,说道:“璞帅,连日行军作战,明日又要赶路,何不辍讲一日?您也好好休息一晚?”王錱叹口气道:“我自起兵以来,与长毛作战从未打过败仗,与越贼作战则胜负参半。现在,越贼入寇家乡,贼势甚锐,兵锋不知指向何处,我又如何安睡得下?”

值日官见状,潸然泪下,劝道:“璞帅,这话可能有些晦气,弟子却不得不说。昔日诸葛武侯劳心劳力,事必躬亲,竟然猝死于军中。

“璞帅乃湖南之柱石,我军系湖南之安危。弟子请璞帅念及三湘百姓,万万保重身体,不要累坏了身子,误了湖南的大局。”

这话果真有些晦气,说出来很不吉利。王錱知道这个弟子性情朴直,有一说一,便也不怪他,苦笑道:

“如今多事之秋,我们累一累也是应该的。等日后平定了贼寇,咱们再马放南山,静心读书讲学吧。”

这话说得颇有些言不由衷。儒生以科举中试为最大荣耀,湘军却多以儒生带兵。这些儒生,绝大多数都是科场不顺的儒生,走不通科举应试的路子,才放下身段带兵。

传统社会信奉“好男不当兵”,湘军以儒生带兵,颇有些惊世骇俗。湖南人讲究“经世致用”,儒生带兵的心理障碍少些。

譬如湘乡大儒罗泽南,年轻时家里一贫如洗,没钱读书应试。之后,罗泽南九位至亲相继去世,穷困潦倒,艰辛备尝,却始终求学不倦。

等他艰苦求学,誉满三湘时,却已四十好几。他在家乡设馆教书,教授内容与方法别具一格,不仅应举业,而且授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经世致用之学,既习文,又习武,因此学子云集。

罗泽南的学生以王錱为首,有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康景晖、朱铁桥、罗信南、谢邦翰、曾国荃、曾国葆等,后多成为湘军名将。

湘军大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骆秉章、江忠源等,也多与罗泽南交好。

太平军起义后,罗泽南倡办团练。这固然是为了保卫儒教、保境安民。但儒生积极带兵,确有以军功搏击功名的考虑。

特别是江忠源,堪称湘军鼻祖。由于守卫南昌有功,江忠源已被咸丰特命“署理安徽巡抚”。书生带兵,以军功获封督抚,这在清朝极为罕见。

湘军军官大受鼓舞,王錱等人的功名心也被撩拨起来。

今晚,王錱为士卒上课上到一半,斥候来报,说革命军烧毁了木船,沿驿道向北遁去。

王錱大惊,驿道通往衡阳,若革命军打下衡阳,非同小可:

过了衡阳,再往北山岳渐少,湘军不易设防阻击。革命军过了衡阳,就是衡山、湘潭,再往北,就是省城长沙了!

他再也无心讲课,传令亲兵出队,准备亲自过去一探究竟。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