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449章 文要降,武要战

1850再造中华 第449章 文要降,武要战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王有龄亲自送胡雪岩出城。敌军压境,苏州早已是风声鹤唳,戒备森严。胡雪岩出城,只能坐在吊篮里,从城头缒城而下。

看着胡雪岩的身影越来越远,王有龄只得叹一口气,走下城门,坐轿来到巡抚衙门。

门口听差见到王有龄,连忙迎了上来,说道:“王大人,您来得正好。抚台着急开会,刚派人到各司衙门送信。”

王有龄知道情势已急,自己一家性命、官途前程,或许就系于今天的开会。想想胡雪岩的叮嘱,王有龄心里有了计较,从轿厅下轿,由听差引着面见徐有壬。

徐有壬身边只有几个心腹幕僚,其他官员尚未到场。王有龄心想,自己第一个来,不妨先与抚台通个声气,先定个宗旨出来。

苏州城内的文官,徐有壬为首,王有龄排第二。只要他们两个主意一致了,其他文官不敢不从。武将里面,张国梁有勇无谋,不难摆布。

计议已定,王有龄向徐有壬行礼已毕,略一寒暄,说道:“抚台,学生刚从常州听说一则大新闻,嗯……”

明清时,下级文官在上司面前,常常自称学生,暗指自己乃上司的学生。古代官场很看重师生关系,下官自称学生,很给上司面子。有时候,有些高级文官为了表示自谦,亦以学生自称。

王有龄顾忌其他幕僚在场,不愿让他们与闻。

徐有壬明知王有龄的意思,却故意说道:“哦?莫不是何桂清弃城逃跑,顺便枪杀了几十个常州士绅?”

王有龄一听徐有壬的语气,心感不妙。他是何桂清的亲信,平时极力敷衍徐有壬,仍然不受徐有壬待见。这次何桂清晕了头,徐有壬非要落井下石不可。

王有龄假装不知,说道:“啊?竟有这种事?怕是谣言吧?”

徐有壬知道王有龄与何桂清关系密切,只是冷笑不语。

王有龄却低声说道:“学生听说,常州守不住了,城内文官武将都……”

说到紧要处,王有龄故意打住。徐有壬见状,把王有龄引入签押房,屏退听差,问道:“雪轩,你说常州的文官武将,怎么了?”

王有龄信口胡诌,说道:“何大帅出城后,常州文官武将争相效仿。常州士绅集议,决定献城投降。革命军一下常州,往南就是无锡,再往南就是苏州了。

“张殿臣的捷勇,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完全靠不住。咱们指望捷勇守城,还得防备趁机他们抢劫。抚台,事急矣,咱们可得早作打算了!”

常州方面的败局,并不出徐有壬的意外。他叹口气,恨恨地说道:“何桂清擅自弃城,枪杀无辜士绅,此中罪行,罄竹难书,我非要上书严参他不可。”

王有龄心里好笑,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参劾政敌。况且,江南马上就要改朝换代了,不知徐有壬参劾何桂清,是向北京参劾,还是向南京参劾?

他并不愿落井下石,说道:“抚台,何桂清之事,日后自有公论。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应付苏州的危局。”

徐有壬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随即恢复了镇定,便问道:“雪轩,你一向多谋善断,依你高见,咱们该如何应对?”

王有龄略一沉吟,觉得事态已急,没必要再绕弯子,便坦诚地说道:“学生以为,战不如降,晚降不如早降。

“第一,苏州人向来文弱,不喜兵事。阖城士绅,十之**愿降不愿战。

“第二,我们没有可战之兵。捷勇不中用,绿营兵更是一触即溃,团练只能维持市面秩序,未曾临阵。

“第三,胜败之势已明,革命军必胜,官军必败。我们何必再作无谓之挣扎?

“第四,杨氏志在振兴中华,百姓安乐。我们饱读圣贤之书,无非是想为国为民谋求福利,归顺杨氏后还能继续报效国家。

“……”

王有龄口才很好,说得头头是道。他虽读过书,却是个捐班出身,名节观念不重。

徐有壬倒是颇有顾忌,老家又在北京,害怕千秋之后有人说他的闲话。

正在徐有壬沉吟之际,帮办团练大臣冯桂芬、按察使薛焕同时来到巡抚衙门,被请入签押房。

江南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冯桂芬与薛焕,都极富才干,也是晚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

冯桂芬是苏州吴县人,道光二十年进士,是林则除的学生。当年,冯桂芬在籍守制,与曾国藩等在籍官员一起,在家乡办理团练。

(吴县冯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治学讲求经世之用。历史上,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冯桂芬兵败,受李鸿章邀请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成为李鸿章手下洋务干将。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他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化,消解变法改革中的古今中西矛盾。

(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的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所提变法措施都具有可行性。(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

(他的一系列变法思想、主张,大都在清末新政中得以实施。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着作《校邠庐抗议》里,但内容太过激进,一直未能出版。

(直至光绪帝亲政后,才有人把他的着作呈给光绪,受到清廷的重视。)

至于薛焕,同样不遑多让,之前任苏松太道,即上海道台。在晚清,上海道台兼任江海关监督,是满清第一肥缺。

能当上海道台,除了自身得有两把刷子,还必须得到朝廷中枢强有力的奥援。这种奥援,至少得是军机大臣。薛焕的后台非常硬,是当今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

薛焕担任上海道台时,顶住各方压力,遵照《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大力开发上海。上海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迅速发展为经济繁荣稳定的商业大埠。

(历史上,薛焕是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为西风东渐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有壬很重视冯桂芬和薛焕的意见,询问他们和战的态度。

冯桂芬并不言语,递来一封公函。徐有壬拆开一看,原来是苏州本地士绅写的联名信。

信中,士绅们公开呼吁,要求徐有壬心念苏州城内百万苍生,不要为了一己虚名,伤及百万性命,毁及名城古迹。

华夏的文字非常具有艺术性。这封联名信只字不提劝降的事,字里行间都透着劝降的意思。

冯桂芬地位最低,理当率先表态。徐有壬先征求冯桂芬意见,说道:“景亭兄,你出身于苏州望族。对于苏州士绅的这封联名信,你怎么看?”

冯桂芬非常仰慕明末大儒顾炎武。顾炎武被后世称为亭林先生,冯桂芬的号也为“景亭”,即景仰亭林先生之意。

冯桂芬沉吟片刻,只说了一句话:“民心不可违。”

徐有壬明白冯桂芬的意思,追问道:“景亭兄的团练怎么样,还能用吗?”

冯桂芬苦笑一下,说道:

“江南大营集中了全国绿营七八万精锐,他们不能抵挡革命军。依靠学生那点团练,还能有何作为?听说革命军大军压境,团练武装散去大半,没人敢主动言战。”

徐有壬知道冯桂芬所说不假。冯桂芳的团练武装大多是吴县子弟,从未离开苏州打仗。指望他们死守苏州,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徐有壬非常失望,问薛焕道:“觐唐,你怎么看?”

薛焕毫无顾虑,说道:“士绅想投降,军心已经涣散。咱们手上又没有足够抗衡革命军的力量,抵抗下去纯属徒劳无益。不如干脆请降,保住阖城百姓,也算是一件大功德。”

听过这话,徐有壬大吃一惊。薛焕的后台是恭亲王奕?,他作此表态,是不是已与恭王取得了默契呢?

徐有壬不由得想起了从京城里传来的流言:洋人支持恭亲王啦;咸丰吸食鸦片,与女戏子有染啦;咸丰顽固排外,与英法联军闹得越来越僵啦;兰贵妃干政啦;肃顺擅权啦……

一个危险的想法涌入徐有任的脑海:也许,京城内部出现了分歧,有人开始主动寻求与革命军接触。

这个想法一旦被点起,就在徐有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叹口气,说道:

“战不如降,晚降不如早降。大局走到这一步,我们也没办法了,准备与革命军接洽投降吧。”

话音刚落,江南提督张国梁一身戎装,满面风尘,进入了签押房。听说文官们一致要求投降,张国梁义愤填膺,说道:

“我张国梁虽没读过什么书,却也颇识忠义二字。你们要投降,我宁死不降!”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