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850再造中华 > 第504章 铁路

1850再造中华 第504章 铁路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5:05:21 来源:书海阁

徐继畲请行新政的奏折中,最精彩的还是兴建铁路那一段,许多话振聋发聩: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

“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一万之兵,可当十万之用。十万之兵,可当百万之用……

“兹查外国以经商为本,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转运灵通,无往不利。其未建以前阻挠固甚,一经告成,民因而富,国因而强,人物因而倍盛,有利无害……

“若能朝开铁路,臣夕死可矣……”

肃顺、郭嵩焘、高心夔三人读着徐继畲的奏折,不由得击节赞赏。

肃顺说:“五台这篇奏折,论铁路最为恳切,内容也最为精彩。这铁路,确为新政之机括,亦为洋务之中枢。可唯独铁路,阻力最大,议论最多!”

高心夔是京城名士中的后起之秀,在京城内交游很广,平时亦留心搜集舆论。他说:“反对修铁路者,人数甚多,亦有许多有分量的人。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还真不好反驳。”

肃顺皱起眉头,问道:“都有哪些理由,请伯足列一下。”

高心夔文思敏捷,略一思索,就把反对派的意见一一列举了出来:

一、破坏山川,惊动陵寝。按照徐继畲的奏折,清朝要造铁路,自当从京城开始,先造一条通往天津的铁路,名之为京津铁路。

大清在京畿附近有两处陵墓群。

一处位于遵化,称为东陵,目前埋了三个皇帝,分别是清世祖福临的孝陵、清圣祖玄烨的景陵、清高宗弘历的裕陵。

另一处位于易县,称为西陵,同样埋了三个皇帝,分别是清世宗胤禛的泰陵、清仁宗颙琰的昌陵、清宣宗旻宁的慕陵。

若要建京津铁路,自然要避开东、西两陵。但火车一开,机车轰隆,必会惊动六位先祖的陵寝。这对于臣子来说,无异于非常严重的指责。

有这顶大帽子,谁也不敢轻建铁路。

二、病民。铁路沿线会遇到田地、房屋、坟墓、桥梁。若要建铁路,就要将其一律平毁,民众迁徙别处。就算朝廷好心,给百姓弥补银两,他们坐食一空后,如何谋生?

大清以孝治国,为了建铁路而发人坟墓,岂非暴政?况且中国之名川大山,自古至今祀典不断。一旦铁路通行,恐神灵惊耳骇目,大为不祥。山川之灵不安,则旱涝之灾易至。

一旦铁路建成,行旅、货物都走铁路。则货物流通,取携方便。富人必增奢侈,财产日以虚糜。穷人则失去凭依,生活更难以为继。

铁路所经,数百万的漕丁、搬运工、脚夫、轿夫,全都失业。此辈本就没有田亩,一旦失业,形同流民。流民无所就食,就会铤而走险,甚至揭竿而起。

明末时,朝廷裁驿站,驿卒李自成起兵造反,足为镜鉴。是故,开一省之铁路则一省百姓受累,开各省之铁路则天下百姓受累。

三、资敌。

大清之国防,历来讲究因险设防,节节防御。铁路一通,千里畅行无阴,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譬如京津之间,有大沽口、八里桥等多处险隘,足以一一设防,层层阻击。一建铁路,等于自废险隘,洋人可在天津夺我铁路,直扑京城。

若说铁路有利运兵,其实要看兵力之强弱。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人;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如今敌强我弱,若建铁路,无非代他人做布置,无非为他人做嫁衣裳。

若说铁路有利于漕运,大清当年征伐准噶尔、厄鲁特,勘定回疆,沙漠迢遥,兵粮皆陆运而无匮。内陆数百里之遥,人力可至,何必非建铁路。

若说大清幅员辽阔,北京偏居北方,朝廷对地方常有鞭长莫及之感。有火车则易巡视巡查,官吏不敢违法,有益吏治。其实查吏之昏明在精神不在形迹,朝廷清明,地方又焉敢贪腐?

……

听过高心夔列举的反对理由,肃顺大为沮丧。这些理由一个个都冠冕堂皇,想反对却无力反对。

听到肃顺连连叹气,郭嵩焘安慰他道:“亭公不必沮丧,事在人为。办铁路是件利国兴民的好事,当今皇上圣明,又对亭公信任有加。只要亭公说动了皇上,谁还敢反对?谁还能反对?”

肃顺挑动浓眉,叹道:“本朝善待言官,言官们搬出祖宗陵寝说事,皇上也不敢惊扰祖先陵寝呀!”

郭嵩焘献计道:“我有一策,可供亭公斟酌。”

肃顺大感兴趣,说道:“筠仙,你快说。只要可行,我一定向皇上大力举荐。”

郭嵩焘定了定神,斟酌词句,说道:“我在山东清查海关时,认识了一个英国洋商。他很想在中国投资铁路,但南方粤匪太强势,条件不够理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据他说,他能筹到足够的资本修建铁路。但条件是,他要掌控铁路专营权五十年,以便收回铁路投资成本。五十年后,铁路归还朝廷。

“朝廷不花一分一钱,可以建成铁路。我们暂时没有资金、人才,请洋商投资建铁路,倒是件挺好的买卖。”

肃顺也知道,南方中华帝国建铁路,同样与洋商合作,很多资本同样来自洋人。但南方比较强势,要求路权归中国,收益权与洋人按协定划分。

与之相比,洋人对郭嵩焘开出的条件,未免有些过分。肃顺不想打击郭嵩焘的积极性,委婉地说道:“投资、收益尚在斯后,关键是要皇上同意修铁路。”

郭嵩焘已有良策,说道:“洋人送我了一套铁路模型,如同玩具。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套模型同样有机车,有车厢,有铁轨。

“往机车里加入煤炭、生水后,生火点燃,火车就能沿着铁轨奔跑起来,十分有趣。亭公不妨将之献给皇上,请皇上现场观摩。

“若皇上高兴,亭公再乘机建言,在西直门至颐和园之间,修一条短短的铁路,专供皇上游园使用。铁路比马车、轿子舒适、快捷,皇上乘坐之后,必会满意。

“皇上满意了,大清修铁路就有希望了。”

肃顺思考片刻,赞道:“此计甚妙。筠仙可尽快把火车模型带过来,我亲自检视一番。若无差错,就敬献皇上赏玩。”

郭嵩焘更进一步,说道:“亭公不妨把吴淞铁路的故事说给皇上,皇上听了之后,一定更受触动。”

吴淞铁路,全长14.5公里,连接上海租界至吴淞口。1852年,小刀会发动起义,攻占上海县城。英商宝顺洋行趁上海兵乱,修建了吴淞铁路。

宝顺洋行以为,吴淞铁路一开通,好处多多,上海的绅民一定领情,一定会迅速接受铁路这种新事物。没想到,官府率先反对,绅民亦紧跟官府之后,纷纷抵制铁路。

满清官府收复上海后,第一时间与宝顺洋行谈判,花费28.5万两白银,收购吴淞铁路。官民意见一致,准备拆毁铁路,投入大海。

双方特意在合同上写明,宝顺洋行要把机车、车厢、铁轨一切铁路相关物品,台湾基隆港外的大海。当时的台湾属于蛮荒之地,故被上海官府用作投放铁路物品。

火车头、车厢率先装船,运到台湾基隆,在此沉海。正要拆铁轨时,革命军攻占福建、台湾。宝顺洋行借机生事,以合同遇到不可抗力为由,不愿拆毁铁轨。

再后来,革命军攻占上海,与宝顺洋行达成协议:铁路归上海市政府所有、运营。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提倡下,上海绅民不敢再反对吴淞铁路。吴淞铁路已经投入了运营,产生的效益非常惊人。

喜欢1850再造中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1850再造中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