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帝国玩具 > 第二百六十五、六章 远洋渔业

帝国玩具 第二百六十五、六章 远洋渔业

作者:周硕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6:16:09 来源:书海阁

第二百六十五章

“生意做大了?”夏博洋虽然耳闻过胡文海现在不得了了,但是作为一个初高中都在一起厮混的发小,似乎他的印象里永远是那个“会玩”的胡文海。

而不是能把这个世界搅个天翻地覆的胡文海。

在夏博洋的意识里,胡文海虽然是个“别人家孩子”,但上限仍然还是一个“孩子”。

做生意这种事情,似乎不是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该考虑的事情。

不过胡文海对此却很感兴趣,八十年代的无聊也是让他有些始料未及。

正所谓千万不要把兴趣当工作,一旦“造玩具”变成了工作,胡文海就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来缓解工作上的疲惫了。

造飞机很有趣,这是他重生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晶圆厂也很有趣,能够实现很多他重生前想做没有做到的事情。c3i也很有趣,能让他参与到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去。

然而有趣是一回事,实现这个过程中的紧张和疲惫也是无法避免的。

精神抻起来的时间久了,会有一种难以排解的疲惫,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工作以外的方法来排解这种压力带来的负面状态。

放到三十年后,胡文海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

可以玩个电子游戏,可以看场电影,可以享受家庭温馨,可以泡吧,可以唱K,可以做个SpA,可以旅游,可以……

总之,未来的中国,总是不会缺少娱乐项目的。

然而在八十年代,要知道就算星球大战1、2、3再怎么经典,一个被三十年后特效养刁了胃口的人,恐怕也很难啃的下去吧。

与此类似,要让胡文海从慢四的交谊舞,或者公园的空竹里找到放松。这未免太过强人所难。

不过他可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性格,既然社会上没有,那大不了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

“中国娱乐城之父”,这个名头好像有点太羞耻了……

等等。

胡文海摸着下巴。思索着。

“夏博洋,你家现在还是住原来的平房么?你家生意好像不错,没换一栋房子?”

夏博洋家胡文海去过几次,在绣城以北的郊区,一套大概七八十平米的小院子。虽然通水通电。但没有独立卫生间,出了家门到市里连条好路都没有。

那个环境,基本和农村也没啥区别了。

夏博洋闻言叹口气,摆手道:“换什么房子,我爸妈没单位,上哪分房子去。”

“自己盖啊!”胡文海理所当然的说道:“你家不是没有钱,开饭店赚的不少吧?”

“地呢?”夏博洋反问,显然对这个问题他早就有所了解:“没有单位就拿不到地,买房子只能签协议不能过户,一不小心房子被单位收回就打了水漂。”

胡文海呵呵笑了起来。

八十年代没有单位的人确实是寸步难行。没有组织出头,个人什么事情都别想做成。

但这种对别人来说是“不可抗力”的情况,对他来说却根本不是问题。

“我要是能拿到地呢,咱们自己修一栋楼怎么样?”

“你能拿到地?”

“差不多。”胡文海点头:“就算拿不到带产权的住宅用地,怎么说我家的新科工厂那边还有上百亩的工业用地,办个用途变更是没问题的。”

“这我得和我家里商量一下,你确定能拿到盖房子的地?太好了!”

夏博洋兴奋的和什么似的,实在是八十年代住房条件未免糟糕了点。企业效益不行的,就盖不起新房,市面上又没有可以出售的商品房。能住上新房的。都是好单位里资历老、关系野的那些人。普通人想分房,这里面真不知道出过多少辛酸苦辣。

而胡文海家里胡解放是原来501厂的厂长,后来成了新科工厂的厂长,这些消息夏博洋也全都知道。

用他的阅历来分析。一家企业拿出一块地来盖房子,好像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当然,八十年代在中国搞房地产,还是绣城这样的三线小城市,好像脑洞大了点。不说别的,民间消化能力堪忧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如今城市住房供应的紧张程度,如果普通人房价能够接受,那肯定是不愁卖的。

原因很简单,这个年代房地产供应不是看市场的需求,而是看各企业单位手上是否有余钱。

只有条件好的单位,才有建新房的能力和动力。至于说半死不活的企业,职工就算急着结婚生下一代,该没房子还是没房子。

所以说需求是现成的,接下来就要看房价普通人能否负担的起了。

当然要想让人负担得起也简单,学未来搞贷款不就可以了。八十年代绣城虽然私人经济不发达,但个体户还是有一些的。

一栋八十平米的房子可以卖两万块钱,这点小钱胡文海是看不上眼的。但是建造新住宅区和新城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白纸好作画。

建新城或者是拆迁,很容易就能把私货塞进去。到时候弄个电影院、电子游戏城,甚至是搞个宾馆,开个SpA,弄一层卡拉oK,这不都是顺手就做了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算算这年代绣城建房的进度,一个房地产项目做个两三年再正常不过。到九十年代初国内环境宽松了,绣城这服务业可就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有了这个经验,分分钟再造出一个万达来搂钱。

胡文海随即又想到了池秘书给海军找钱的事情——不过他立刻就在心里否了这个选项,军队 房地产,这是要出大事儿的节奏。

“那行,我先去张罗一下,你等我电话!”胡文海干脆的拍了夏博洋的肩膀,和他告别之后转身走向路边的汽车走去。

在夏博洋殷殷期待的目光下,胡文海开车汇入了马路的车流之中。

房地产要搞起来不难,到两千年之前,只要能锻炼出一支队伍来就行了。何况85年买东西还普遍需要各种票据,房地产也好。餐饮娱乐也好,这时候的社会环境都不适合搞的太大了。

比如说要搞餐饮娱乐,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绣城的商业局和二商局。哪怕是工业局和轻工局的劳动服务公司对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商业局仍然是稳坐钓鱼台。像是百货大楼这样的单位。仍然是毫无服务可言,买东西的不像上帝,卖东西的才像。

这里面根本的原因不只是用工的问题,关键还是商业局本身是个商业垄断组织。比如说农副产品的收购,全都得按照商业局食品公司的路子走。

农民家里自己养的猪。生下来就得上编号,不能自己宰了自己吃,只能是卖给食品公司。而城市市民要买粮食,也只能从食品公司的渠道买,凭票供应,爱买不买。归根结底,这才是商业局和二商局的人牛气的根本。

与此类似的,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人,没有一个不对供销社体系恨的咬牙切齿的。

如果有其他渠道能够给市民提供副食品和米面粮油等食品,历史早就已经证明了。中国人会以最快的速度抛弃商品供销社这些自以为了不起的“大爷”。

然而对不起,如今全中国地里长出来能吃的东西,全要归食品公司管。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海里的臭鱼烂虾……

嘎吱——

胡文海突然踩下刹车,眼睛瞪了起来。

“我真笨,真的!”他连连敲了敲自己的头,懊恼的趴在方向盘上:“我怎么就忘了这个,这可是能来大钱的好路子啊!”

“我单知道中国沿海的渔获是归食品公司管的,没人能逃的出垄断的魔爪。怎么就忘了军队是可以不看他们脸色的呢?海军的人未必打不得鱼,近海或许不行,但远洋渔业可是大有作为的!三文鱼、金枪鱼、鱿鱼,这些贵重货就不用说了。就是鲭鱼、鲱鱼、鳕鱼。也都是有很大的利润在里面。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这些在国内也都是供不应求……”

胡文海心思电转,仔细回忆了一下他所知道的远洋渔业资料。

他隐约记得,好像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中国第一次远洋渔船出海应该就是1985年。四艘船,军事化管理。船员都是前海军退役的,一走就是两年零四个月在西非海域。

舟渔公司在这支船队归航之后,为每个船员封了个五万块钱的大红包——直接制造了上百个1987年的万元户。

而舟渔公司取得的利润,则是以亿元计算的。

三文鱼、金枪鱼和鱿鱼可以出口日本,鲱鱼、鳕鱼,可以出口美国、加拿大和欧洲,鲭鱼、沙丁鱼可以供应国内,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在更是供不应求。以舟渔公司这种“小”企业都能搞到上亿年产值,如果是海军亲自来搞,那这里面能有多大的利润?

除此之外,海军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有丰富的海上补给经验。搞海上补给和渔获加工、冷冻船,“顺便”还能给海军攒点远洋航行经验值。

第二百六十六章

胡文海经历的未来有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叫做“保家卫国农业部,开疆拓土渔政局”。

渔政、海警,这些海洋执法单位,本来就是海军的近亲。海军搞远洋渔业,不过是换层皮而已,能力想必是没的说。

中国的海警甚至有一个诨号,叫做“第二海军”。三十年后的海警,人是海军退役的人,船是海军退役的船,执行的是海军不方便出面的任务。

由此可见,这条路子在未来是走通了的。

当然,这不是说要提前把渔政、海警弄成三十年后一样。胡文海脑袋里,有一个新的计划。

池秘书仍旧都留在绣西的渤船造船厂,一方面是在考察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效果如何,能否应用到军舰的建造上。另一个工作则是了解大黑鱼的建造情况,多少算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不过说到底,他只是在等着胡文海给他一个答案而已。

只是没想到,这个答案竟然来的这么快。

胡文海风驰电掣的从绣城又赶回到绣西渤船造船厂,马不停蹄的闯进了池秘书这两天暂时办公用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远洋渔业?”池秘书看着一脸振奋的胡文海,皱眉思索。

这个答案和他的预期有点远。原以为胡文海能再弄出来一个什么高科技的项目,类似于熊猫国产化或者七十亿项目这种。

然而远洋渔业这个,怎么听着都不太高大上的样子。不过池秘书站在全局的高度仔细想了想,似乎远洋渔业还真是挺切合海军的需求。

能够发挥海军的专业能力。做起来确实是个长期保持收益的项目,还能锻炼远洋航行和补给能力,对海军战斗力成长也有帮助。

唯一的问题,就是国内似乎没有搞这个的先例啊。

“这方面咱们国家似乎没有什么经验,要怎么操作。收益方面能够有保障吗?”

胡文海猛的点了点头:“对,就是远洋渔业。国内虽然没有搞过远洋捕捞,但对于海军来说,只要补充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上手。至于说收益,池秘书可以向今年已经搞了一支船队的舟渔公司查证一下,看看他们那个四条船的小船队能带来多少利润。”

“嗯,我这就了解一下。”池秘书竟然二话不说,转头拿起了桌面上的电话,就开始拨打一个号码。

以池秘书的级别和背景。想查证这种事情真的不要太过简单。经过两个中间人的打探,他干脆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舟渔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电话上。

当他报出自己的职位和来历,舟渔公司的总经理在电话里几乎就是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舟渔公司搞的远洋渔业捕捞船队,主要还是因为常年的过度捕捞,导致了舟山渔场的海产品已经下降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程度。

出海的四艘船虽然是舟渔公司状况最好的,但放到远洋渔业行列里,还真是有点拿不出手。但就是这四艘原本的近海捕鱼船,半年时间里就已经为舟渔公司提供了上亿的利润。

当然问题也有,一个是国内毕竟没有远洋渔业的经验,不知道远洋渔业资源的具体情况。也不清楚国际市场的行情。

比如说鲳鱼在国内是不愁卖的经济鱼类,但是舟渔公司的船队把打上来的鲳鱼运到南非出售,却发现根本卖不上价,因为南非人不喜欢吃鲳鱼。

这里面教训也有。经验也有,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有。有中央级别首长的秘书亲自打电话过来询问,舟渔公司的总经理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双方就在电话里,隔着大半个中国聊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池秘书这才满意的放下了电话。

“这样看来,远洋渔业还真可以算是个好生意。”池秘书点头。然而随后又摇了摇头:“不过经验是个问题,舟渔公司的船队也是第一次出海,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可以用来参考。”

胡文海忍不住偷偷笑了笑,眨了眨眼睛:“池秘书大概是忘了,需要经验和资料问题也不大,有现成的渠道可以取得。”

“哦?远洋渔业资料,有什么渠道能从国外得到吗?”

胡文海向北指了指,笑道:“咱们北方的邻居,可不就是全世界对远洋渔业最有研究的国家?”

“苏联?”池秘书讶然:“我们能从苏联那里得到远洋渔业的资料吗?”

“当然可以。”胡文海拍了拍胸口,信誓旦旦:“组织上如果能信得过我,我可以和我的孩儿她妈联系一下!”

“呃——”

池秘书这才记起来,自己面前这个没有二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是一个女孩的父亲。而且,孩子的母亲,还是一名苏联KGb的“大姐姐”。

而苏联在远洋渔业上是很有积累的,早在20世纪初苏联就在搞远洋渔业。到八十年代,因为苏联本身粮食供应的问题,对开发远洋渔业特别上心,世界上最全的远洋渔业资料,和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远洋渔业船队就在苏联。

池秘书哭笑不得:“我说小胡同志,你这是真的要给海军解决经费问题,还是打算假公济私啊?”

“这个么,我当然是一心为公的!”

胡文海挠头大笑。

“可是苏联人不会这么容易,就把资料拿出来吧?”池秘书无奈的跟着胡文海笑了几声,就把话题转了回来。

“说到底是情报问题,渔业资源的资料,KGb肯定有调用的权力,只要拿出苏联人无法拒绝的条件就行了。”

池秘书好奇:“哦,什么条件?”

“嗯。”胡文海摸着下巴,思考片刻:“我们可以试试看鸭毛换情报。”

“鸭毛?”池秘书有点反应不过来,苏联人要鸭毛有什么用?

“对,就是鸭毛。”胡文海点头:“池秘书可别小看鸭毛,不,准确的说应该是鸭绒。这东西,可是苏联人无法拒绝的。”

……未完待续。

喜欢帝国玩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帝国玩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