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帝国玩具 >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

帝国玩具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

作者:周硕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6:16:09 来源:书海阁

“这里就是绣城了?”

辛晓松是邮科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的所长,全国各地应该说是去过了不少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天南海北都留下了他的脚步。

然而当他踏上绣城的土地开始,却不自觉的放缓了脚步,有些迟疑起来。

“嗨,麻烦,让一让!”

辛晓松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让他不由自主的向旁边让了一下。

只见片刻之间,如同风一般在他身旁跑过一个人。他是个穿着蓝色跨栏背心的年轻人,耳朵上扣着一个简易的耳麦,腰间别着一个walkman的随身听,脚上穿着白色的回力球鞋,跑起步来挥洒自如、自信昂扬——这倒是不奇怪,如果辛所长、哦,辛所长的年纪大了点,如果他儿子腰间也能别个walkman的随身听,肯定也要一大早跑到自己没有力气为止。

哪怕累的吐舌头,放心,这对年轻人来说也是甘之若饴的事情。在别人家买个收录机好像买了一发155mm榴弹那么大件家用电器的年代,能把音响设备跨在腰上,就好像黑衣人那把威力无穷的小手枪一样拉风。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里,早上晨跑时候周围人羡慕而新奇的眼神,就已经足以值回票价了。腰上挎着walkman的人,那是断然拒绝在人少的地方跑步的。只有哪里人多,才一准要往哪里一头扎进去不可。

“骚包。”辛晓松摇摇头,撇了撇嘴。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哼——”

好在前面的男人是边听歌边跑步,辛晓松的话是听不到的。不过如果辛晓松能够注意到他的嘴型,就会发现跑步的年轻人正在不断的默默读着什么。从他不断重复的嘴型来看,似乎像是在重复一个英语单词的发音方式。

也幸好这个年轻人的心思不在辛晓松的身上,不然以东北人的暴脾气——其实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嘛。

东北人也一样是普通人,一言不合就跳、哦不,是瞅一眼就干仗的那种人,在东北还没有大下岗之前,同样也是稀有品种。像那种社会上的混混二流子,实际上反而是社会上鄙视链的最底层。

也就是原来历史上的十年后,东北经济崩盘才带来的恶果。别说是东北了,苏联解体之后,光头党可是世界十大黑帮之一。放到苏联还在的时候,古拉格那帮垃圾又算的了什么?

稍微抱怨了两句,辛晓松重新又拎起手上的皮箱,开始举目四望。很快,他就在一群高高举起的纸牌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哎,你们是新科公司的?我是辛晓松。”

“哦!辛所长您好,我是新科公司公关部的,我姓徐,您叫我小徐就行。”

打着辛晓松牌子的年轻人连忙伸出手来,想要和他握手。却没想到,下一刻一个皮箱就塞到了他的手里。

“帮我拿着,别磕碰到!”辛晓松松开了衣领的扣子,喘了两口气:“走吧,先去招待所安排我休息一下。坐了一晚上的火车,简直把人累死了!”

“好,您往这边走。”小徐看不出丝毫不满,一脸笑意的在前面带路。

早上七点停靠在绣城的过路火车,辛晓松火车上坐的是卧铺,其实倒也不算太累。这时手上轻巧了,再抬头打量周围的景色,才看出绣城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来。

其中一点,就是绣城的街道上,摩托车竟然很是不少。然而相对这么多的摩托车,汽车的数量却不太显眼。

有嘉陵、轻骑和黎明这样的国产货,也有川崎125这样的进口车。这年月普通人骑上一辆摩托车,那就和三十年后开跑车一样。轻骑能算是美人豹,嘉陵250则类似于酷派的风格。长江750是牧马人,如果胯下骑的是川崎125,那至少相当于一辆奥迪tt了。

如果你出门开的是一辆菲亚特小土豆,不用说,三十年后开保时捷都没有你拉风!

就在早上上工的时间里,绣城街道上摩托车在自行车海洋中竟然至少能占十分之一!哪怕是放到帝都,也没有这么高的比例。

但相对于这么多的摩托车,想来绣城人的收入肯定很高吧?说不定开汽车的人也不少?

然而早晨时候街道上的汽车,实际上却并不是很多。有一些菲亚特小土豆,有一些苏联的拉达,还有大沽的大发面包车和极少的桑塔纳。更多的是圆头圆脑、看起来颇有点憨厚可爱感觉的公交车,它们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海洋里,简直就像沙丁鱼群里的鲸鱼一样。

虽然听说绣城很可能在今年拿下一个特区名额,但要和深土川比,两者又是不同的风格。

深土川的特区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香江隔河相望、比邻而居,在与国际经济交流中因此有特别的优势。

在经济上,深土川主要承接的是港资、侨资和国际投资,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外向型的,以进出口为主。工业模式上主要是加工业,像是服装厂、电子厂、玩具厂,产业集中在人力密集型领域。然而对绣城来说,却不可能这样做。首先绣城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它身处渤海内侧,周围没有香江这样的******,对外资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和深土川当年建设中全国支持也不能比,绣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东三省齐心协力。进出口优惠的政策即使一样,恐怕也无法与具有先发优势的深土川相比。

再者深土川的工人可以说是吃苦耐劳,女工们可以坐在操作台前一整天,就连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但这样的劳动纪律,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从来都没有在东北能够流行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东北过早的进入了高度城镇化社会。以渤海省为例,八十年代城镇化率高达42.4%,全国仅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人口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人,是无法“忍受”像深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粉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爆发的生产力最先粉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人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深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深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

深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汽车在跑了。“中华第一高楼”的深土川大厦,更是成为了改开的象征。宽敞繁华的深南大道,简直可以堪称是时代的脉搏。在华强北的荒原上,已经是一片片工厂开始拔地而起。

与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深土川相比,绣城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建造于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里最宽敞的道路,是火车站前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商业街。整个城市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是工厂里耸立的烟囱。人们身上的衣服,似乎也没有深土川特区那样追赶潮流。从表面上来看,绣城和如今中国其他的重工业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人。

在绣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甚至在利用等红灯的时间里,仍然捧着一本书在尽快的扫上两眼。

未必是这个人有多么好学,也许他的单位今天有一场测验正在准备。

相对于其他的工业城市,绣城早晨的通勤车就要多的多了。一辆辆刷着厂名、公司名,圆头圆脑的公交车从辛晓松眼前驶过,似乎没有一个尽头。

一般来说,工厂建在城内的企业是不需要通勤车的。只有上下班需要的时间太长,单位为了不影响工作时间和职工工作效率,才会配备通勤。

从绣城街道上的通勤车数量来看,显然有很多工厂已经迁出了城市。

随着绣城开放特区的可能越来越大,绣城的土地价值无疑正在快速增长。将工厂迁去城郊,空出来的土地进行开发,便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学习新课公司搞房地产开发照顾自己人,这绝对是一个争取人心的好手段。

由此带来的荣誉感和虚荣心的满足,能够为企业领导进行改革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

这些早上坐在通勤车里的人,乘车的时候仍然不忘捧着一本书来看。也不一定就是好学,或许是看闲书解闷,或者是兴趣爱好呢?

但是莫名的,辛晓松会觉得,绣城这个城市是和其他城市不同的。

其实说来也简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奇迹摆在面前,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了。

新科集团胡文海的都市传说,在绣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红点瞄准镜到蓝色小药丸,从锂电池到电力电子,科学技术是实打实的能变成真金白银。

这在绣城,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真理了。

为什么胡文海能行,我不能行?

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绣城的企业也有很多在技术改革中尝到了甜头,绣城重型机械厂,建筑机械和建筑车辆不仅供应全国,甚至还大量出口到伊拉克,最近就连一些欧洲国家都有过来询问价格的企业。

绣城计算机厂,从七十亿项目里拿下了多项电子产品的生产。不仅如此,在普林斯顿大学高材生女厂长冉妮的带领下,绣城计算机厂还掌握了psg发声器的技术。为新科电子提供的发声单元应用在出口到苏联电子游戏机上,兼且还担任了游戏机的组装工作,每年利润上亿元!绣城纺织厂,在渤海省放开纺织品控制之后,凭借自行研发的化纤混纺技术更是赚了个盆满驮满。

在绣城里,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一些工人提出的技改方案如果获得通过,组织上也会授予相当让人满意的奖励。在八级工体系之外,绣城也开始进行专业等级考试。相同岗位和工作,更能多领一份职称工资,以便鼓励工人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有的个体户将大沽的煎饼果子进行改良,符合东北人口味之后大受欢迎。因为能够节省早餐的时间,就餐方式灵活而口味独特,两个月的时间就风靡全城。光是靠开煎饼果子的培训班和卖餐车,改良人就短时间里聚拢起了大量的财富,更是享受到绣城日报的特刊采访和报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当然也有类似“远红外频谱能量治疗仪”之类的民科、伪科学产品在市面上流传,不过绣城官方对这些假货贩子的打击力度很强烈,算是把副作用限制在了最小。

这么多凭借技术致富的人和企业,发挥着巨大的带头示范作用。在绣城,一股学习的热潮正在席卷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虽然难免有些功利,但是但凡有些上进心的人,无不在废尽了心思去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者找到一个能够获得人们欢迎的好点子。

哪怕再小的成功几率,乘上绣城的百万市民,总会有成功的幸运儿。而这些幸运儿又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这条道路,知识改变命运便成了绣城人的共识。

辛晓松虽然对绣城这种气氛的成因不太了解,但作为一座研究所的所长,他实在是太熟悉这种感觉了。

就好像他身处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大学。

这个绣城,还真是一个特别的城市。未完待续。

喜欢帝国玩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帝国玩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