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 > 第123章 君子不器

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 第123章 君子不器

作者:河套大圣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7:27:05 来源:书海阁

朱允熥思考片刻,开口说道,

“爷爷,允熥与几位叔叔接触下来,并未觉得几位叔叔有什么问题。”

老朱闻言,眼中的失望一闪而逝,同样,随之消逝的还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

朱允熥低下头,表示自己方才说的话并不似作假,

但其实,

朱允熥精于洞察,老二和老三他们又是那么的个性鲜明,如果真要让朱允熥去说,他怎么可能说不出老叔们的几个缺点?

有时候情况就是如此,不说不代表不知道,知道了不一定要说出,

不说最起码不会犯错,

而朱允熥若是说了,朱元璋不知道心里又会去怎么想了,

你一个当小辈儿的,就敢这么肆意批评你叔叔们?

哪怕是朱元璋亲口要朱允熥去评价的。

朱允熥把自己的定位摆的很清楚,他知道自己不是哥哥,能以小辈的身份去评价长辈,

还不会惹朱元璋生气的,只有朱雄英一个,

所以,朱允熥哪怕是私下和哥哥说再多,他也绝不会在爷爷面前露出破绽,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

一大一小,两只狐狸,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次博弈,

谁输谁赢不好说,但有一点,朱允熥是安全了。

朱元璋自言自语道,

“老二、老三、老四这哥仨,能合作,但不能共事。”

朱雄英兄弟二人闻言,均是有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

就像前面说的,这朱樉哥仨个性那么鲜明,任谁都能看出来,但像是说的这么一针见血,只有老朱一人,

到底是知子莫若父,从最开始分封时,老朱就是这么安排的,

三兄弟能合作打援,但是要保持距离。

而消灭北元后,老朱最大的让步,也只不过是让老三和老四,一起共事,

事后迫不得已,才强行加入了老二。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语重心长的说道,

“你二叔这人没有心,前面支起来个靶子,让他打,那他能消停一会儿,

可真等到这个靶子被打倒那一天,他这劲可就往身边人撒了,

老三这孩子傲气得很,他心里也不服二哥,

老四有野心,但守规矩。

所以,这哥仨,老三能和老四放在一起,但老二和老三绝对不能放在一起。”

朱雄英就算依靠系统的力量,对二叔和三叔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说,这种了解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深刻,

但,到底,这些了解都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词条,

与爷爷对自己儿子们那种知根知底的了解,还差得远呢,

不夸张的说,这些小朱们只要一撅腚,那老朱就知道他们要拉什么屎,

朱雄英认真道,

“爷爷的话,孙儿记住了。”

朱元璋揉了揉朱雄英的脑袋,他也不必说的太过深刻,自己大孙儿很聪明,点到为止即可。

接着,

朱元璋又讲道,

“秦朝行郡县制,那些鼓吹分封制的老儒们,都叫破了脑袋,等到秦朝灭亡后,又把这秦朝的灭亡怪罪于行郡县而不行分封上,

那刘邦想着行郡县,可又有着行分封的压力,最后搞出来个郡县封国并存,这么不伦不类的东西....”

朱雄英和朱允熥兄弟二人闻言,下意识对视一眼,随后纷纷竖起了耳朵,认真听讲,

老朱很少去讲历史课,但是老朱只要一讲,就与学堂里的那些先生完全不同,都是多少经验凝炼,又站在帝王的高度去思考浓缩出来的,

只要认真听,一定会学到东西!

朱雄英放松呼吸,思考道,

秦朝行郡县遭到巨大阻力,

汉朝行郡县制又遭到巨大阻力,

晋朝行分封制又又遭到巨大阻力,

洋务运动时,那些张罗着学习西方技术的官员,被保守派骂的狗血淋头,

可到了要改革清朝制度时,那些保守派眼里的激进派官员,反而又成了保守派。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那和新事物总会遭到巨大的阻力反对的?

除了新事物会损害到旧势力的利益外,那就是旧的东西,已经被验证过有用了,这是一套既定的公式,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在舒适圈内,旧的就是比新的稳当。

新事物再不断的取代旧事物,

就像郡县制终会取代分封制一样,

但是.....

朱雄英抬头,看向爷爷,正对上爷爷灼灼的目光,

洪武建朝,又是行的分封制,这就等于说,老朱又把旧的东西捡起来了,而且还效果很好!

似乎大致猜到了大孙脑中此刻在想着什么,朱元璋呵呵一笑,就像狡猾的老狐狸一样,

“知道咱为什么行分封吗?”

朱雄英摇头道,

“孙儿不知。”

朱元璋建朝,要复行分封,引得多少儒生死谏,最后杀的是人头滚滚,方才质疑声渐熄,

可以说,明朝分封制是在血与火之中筑成了,

朱元璋见大孙儿呆萌的样子,哈哈一笑,得意道,“还能因为啥,分封制好用呗!”

朱雄英听到这个答案后愣了下,随后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可谓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说着必须要用分封,必须要用郡县的那些人,就像是学校中学习中等的那类人,他们只能用既定的公式去套出答案,

而朱元璋,俨然到了学神的级别,他不是为了套公式而做题的,他是真的要解题,

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对于朱元璋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工具罢了,哪个好用用哪个,

至于说什么开历史倒车,老朱想都没想过,这不是臭矫情吗?

朱元璋绝对是追求极致实用主义的。

朱元璋笑过后,又是认真道,

“周朝最开始搞分封,是因为周人是个小部族,他们管不来那么大天下,所以只能分出去。

咱那时候的情况,与周人差不多,咱这天下是打起来了,可还不稳当,咱管不过来,

管不过来怎么办?那就得找人帮着咱管。”

朱元璋抬起两只手,就像天平一样,

“要用郡县制,那就是把咱的江山托给外人去管。”

“要用分封制,就是把咱的江山托给自己人去管。”

“反正都得要人帮咱去管,哈哈,咱想都没想,就选了分封制!”

就像朱元璋说的这样,不用分封制的理由有很多,但只要用分封制的理由有一个,就足够了。

那就是他需要通过分封制,来稳住山河破碎的中原大地。

并不是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整个天下就都是他的了,

在大明建朝刚开始的那几年,地方残兵流寇不断,距离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做选择,

郡县制,把江山交给外人去管,

分封制,把江山交给自己人去管,

若是天下太平的话,实行郡县制,倒也没什么所谓,毕竟可以通过分权制衡,使得地方长官的财、军、政的权力分开,

但若是王朝初建的这种混沌状态,想要把地方长官的军权剥离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试想一下,就单单拿地方军事防御来说,

如果北元打过来了,该怎么办?

难道还要地方长官在请示中央,来调兵抵御残元?

等到书信和调令周转过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面对残元随时准备着卷土重来的威胁,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地方必须要有独立的军权,以用来应付敌人随时的反扑,

如果是行郡县制的话,那就是地方长官掌握着军权,至于未来该如何发展,唐朝的各个藩镇点了个赞,

朱元璋不可能把权力拱手让人,就算实在没办法,那也只会把权力交给自己更信任的家人,

这才是大明分封的最根本原因。

朱元璋没得选。

至于那些鼓吹郡县制的官员,想没想到这一点,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可能人人都是傻子,不可能人人都想不到在明朝初期的那种情况,从维稳的角度出发,分封制是远远大于郡县制的,

而那些官员丝毫不怕大明江山崩溃,还要大行郡县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郡县制,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是很有利的,

打下来的江山,若是行分封制,那都让老朱自家人分了,

而若是行的是郡县制,那朝堂上的官员,人人都有机会分一份羹,

至于,明朝若是覆亡了怎么办?

亡就亡了呗,

反正洪武朝堂上的大部分文官都是残元投过来的,大不了就再换个东家,

如此看来,老朱杀他们,杀的真是不冤枉。

“爷爷,孙儿明白了,您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孙儿,要在帖木儿这片新疆域上,继续行分封制。”

朱雄英也不是呆子,爷爷说话东一榔头的先是分析叔叔们的弱点,又西一棒子的扯到了建朝时的分封制,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事,

要怎么在这片新打下来的,又完全不亚于中原大地的疆土上建立有效的统治?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帖木儿帝国大片投降之后,这个全新的课题就被提了出来,

甚至其难度要远远大于攻打下帖木儿,

朱元璋深深的点了点头,下意识看向朱允熥,

朱允熥顿时慌了神,似乎被这老朱一个眼神,瞬间就戳到了什么软肋,

“爷爷,允熥要留在京城帮助哥哥!”

既然是分封,就不能光用老二、老三,还要用新鲜血液,

朱元璋需要像是老七这样的人,其完全就是为了大孙儿上位而培养起来的塞王,

朱元璋呵呵一笑,

“这事再说。”

朱允熥低下头,身体微微颤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朱雄英把手放在朱允熥的肩膀上,安慰道,

“你想留京,就留京,允熥,你放心,只要你不想的话,哥哥是不会把你推走的。”

朱允熥哽咽的应了一声。

可依旧思绪纷乱,

他当然想帮哥哥,而且,他又想在哥哥身边,现在,这两件事已经发生了冲突,

哪怕哥哥很尊重自己的意见,但朱允熥还是要去思考,

什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爷爷,孙儿最近也在思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事。”

“嗯!”朱元璋对这话很在意,忙问道,“孙儿,你是怎么想的?”

朱雄英想都没想,就回答道,“分封。”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里就跟落下一块大石头一样,长长舒了一口气,朱雄英从来没见过爷爷这么如释重负的样子,

看来,爷爷最操心的还是这件事。

也确实如朱雄英所说,哪怕没有朱元璋今天的这番话,他最开始的选择也是分封制,

其实朱雄英也没有选择,他只能从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二选一,

当然,除了这两种制度之外,还有着各种民主、共和、宪政等近现代制度存在,

但,朱雄英不可能将这些制度,直接就套过来用。

就拿民主制度来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跟大明百姓讲民主,他们能听明白吗?

就连最基本的民主意识都没有,你要怎么推进民主制度?

更何况,还是在帖木儿这样的战乱地区,你整一大帮人在那儿举手表决,叛军就不打你们了是吧?

与朱雄英套用高考改革来解决南北榜案不一样,

那是术,这是道。

根本性的制度改革,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不是拿来就能套上用的,

所以,朱雄英的选择,依然是分封制。

分封是最有效的方法,去管理巨大的疆域,让这片疆域稳定下来,

分封的关键是什么,

是人选。

朱雄英要像爷爷当年那样,把手中的牌合理的打出去,在每一个地区都安排上最合适的人选,

这才能稳固分封。

爷爷说的话,是个引子,也一针见血。

二叔和三叔不能一起用,三叔和四叔可以一起用,

二叔、三叔和四叔最好还是在同一个区域内,毕竟这三人的组合天下无敌,足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既然要在帖木儿推行分封制,

那最开始同样也是最重要的难题,就是怎么安排二叔、三叔和四叔。

“爷爷,”朱雄英随手从桌案边上拿出帖木儿的地图,这地图边缘,已经被磨损的陈旧,

可见平时朱雄英没少看这张地图。

喜欢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