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边军 > 第203章 皇太孙

大明边军 第203章 皇太孙

作者:沐风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7:55:23 来源:书海阁

朱常瀛一脸兴奋对着朱由校说道:“呀…要露脸了…,父皇好久没召见我了,你这臭小子多久没见过你皇爷爷了?”

朱由校想了一会回道:“两个月了吧,中秋的时候聚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听到朱由校这样说,朱常瀛还没怎么着呢,杨吉就先叹了一口气:“殿下,苦了你了…”

万历对除了福王之外的所有皇子皇孙都不太待见,而最不待见的除了朱常洛,就是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了。

按理来说这两兄弟是大明的未来,应当是最尊贵的,可是现在这两个兄弟得到的一切,都不如那福王的十分之一。

福王之子朱由崧,今年不过八岁,可是万历已经有意给他封王了,要不是内阁和礼部据理力争,这王位可就封出去了,并且万历亲自取了德昌的王讳,反官朱由校呢,十一岁了,只不过是个世子而已,就这世子,万历还没有明确的旨意下来…

朱由校摇摇头对着杨吉说道:“杨先生,不急的…”

杨吉点点头:“走吧…”

朱常瀛没想到话题竟然不在自己身上,让他有些失落,撅着嘴跟着朱由校。

……

“陛下,人都到了…”

韩琦小心扶起万历,万历的咳疾让他不能见一点风,已经好几日没有出门了,人只要不见太阳,又因为疾病睡不好吃不好,面色自然不会很好。

万历心中也在想,是否自己也走到了生命尽头,这让他心中很是不安。

倒也不是因为要死了,舍不得这泼天富贵,而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列祖列宗,也不知道怎么面对他的先生张居正。

所以万历觉得他还不能死,至少要做出些成绩吧,也好对列祖列宗有个交代,也好让张居正知道,他的学生,也是有作为的。

张居正的所作所为,越是到了老年,万历越是能看的明白了,此等大智慧,大才智之人,大明有他,何其之幸也啊。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万历的嘟囔声音太小,韩琦没有听到,于是问道:“陛下…您在说什么?”

万历轻轻摇头:“让他们进来…”

“是…”

众人进殿,正准备行礼,万历挥手说道:“免了…赐座…”

杨吉与冯伟杰倒还好,被赐座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朱常瀛和朱由校两张脸都兴奋的通红,这等待遇,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而毛纪很自觉,万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就自顾自的走到的旁边,侧身矗立。

毛纪知道自己的身份,杨吉冯伟杰是大臣,朱常瀛和朱由校是皇家子弟,都是自己人,而他只是狗而已,狗能咬外人,甚至在主人的示意下能咬这些大臣或者皇家人,但是再厉害的狗,也是不能上桌的。

万历示意让韩琦不用给他顺气了,而后坐直说道:“如此迁徙流民的主意,是谁想到了?”

万历的语气没有什么感情,让众人琢磨不透他真正的意思。

原本想着在万历面前好好表现的朱常瀛,眼睛瞥了一眼正襟危坐的朱由校后,贱兮兮的笑容浮现了出来。

“回禀父皇,这主意是儿臣和由校想出来的。”

朱由校一听朱常瀛将自己拉了进去,小脸上顿时露出惊恐的表情。

朱常瀛的小动作和朱由校的反应,自然逃不过万历的眼睛,万历咳了两声后,声音有些沙哑:“给你们机会,你们就要说实话,你们两个什么样子,朕能不清楚吗?”

万历话音刚落,朱常瀛与朱由校都跪伏在地,不敢抬头。

万历摇头苦笑,什么时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这么怕自己了?是因为对他们太过严厉还是对他们关心不够呢?

“起来说话,自家人,不要讲这些规矩,说吧,这主意是谁想到的?”

这主意自然是朱威想到的,将消息给了金大元,而金大元又整天和朱由检还有朱常瀛混在一起,所以另外两人自然也都知道了。

这事朱威千叮嘱万嘱咐,万万不可让太多人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朱威在京城的势力太弱了,虽然认识两个殿下,但是都是没什么实际权利的,反而自己还都束手束脚的,对朱威的帮助很小。

而与金大元的关系,朱威也不想搞得众人皆知,对朱威有敌意的人不少,现在对付不了朱威,但是对付一个小小商人,再简单不过了。

金大元对朱威的意义很重大,金大元的地位在朱威心中甚至比朱常瀛还要高一些,辽东的发展与后续的规划,离不开金大元。

朱威在信中,将一切利弊都讲的很清楚,朱常瀛与朱由校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朱威的担忧,所以两人大眼瞪小眼,谁都不愿意将朱威说出来。

“嘣…”

万历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怎么?朕说不动你们了?朕还没死呢,你们就要忤逆朕吗?”

这话一出口,别说这叔侄两人了,就连杨吉与冯伟杰也都跪倒了,这话再严重一点,可能就又是一次国本之争了。

杨吉也急了,也不管这是在哪里了,狠狠拽了一下朱常瀛的衣摆:“桂王殿下…说吧。”朱常瀛脸色铁青,他知道万历生气了,可是他又不想说。

“毛纪…”

“臣在…”

万历突然吼了毛纪一声,将朱常瀛吓了一跳,立马说道:“父皇,是朱威…这主意是朱威出的。”

说完以后,朱常瀛整个人都呆了,他不想说,可是若是让毛纪出手,万历自然也会知道,并且…还会连累他和朱由校。

万历冷哼一声:“现在知道说了?其实你不说我也能猜的出来,除了朱威,没有人能有这么天马行空的想法了。上次的义州突袭和这次的流民自行迁徙,都是好法子啊。”

朱常瀛听出万历的语气并未什么不好,趁热打铁的说道:“是啊,朱威这小子鬼主意挺多的…”

不过还没说完,就被万历喝住:“鬼主意?这是利国利民的主意,你整日不干正事,游手好闲,知道个什么?”

朱常瀛大气不敢喘一口了,低着头,一身冷汗。

“主意是不错,这也算是分批迁徙了,人少一些,出事的概率就低一些了,可是,这银钱和粮食,从何而来啊?”

朱常瀛抬起头想要说话,又突然低头,他怕万历再骂他…

万历没好气的说道:“抬头,说…”

“是…”

朱常瀛咽了一口口水,慢慢说道:“父皇,您还记得玻璃吗?”

说这话的时候,门外的阳光透过门窗的玻璃,照在万历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很好。

“知道,继续说。”

“父皇,这玻璃看着精美,可是造价不高的,一两一尺的价格还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所以说,这银钱是这玻璃赚的?”

朱常瀛点头:“是的,这玻璃不过问世三个月,我们卖出去的还有订单总共加起来,已经收入近五万两了。”

万历一愣:“多少?”

杨吉与冯伟杰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之色。

明朝洪武年间,税收2300万石稻米,麦子470万石。

至正德年间,税收下降为2200万石稻米,麦子462万石。

至嘉靖年间,下降为1800万石稻米,麦子462万石,折合税收白银900万两,而当年嘉靖三十年,军费开支525万两白银,俸禄、修建800万两白银,总计1300余万,也就是说,税收已经不够支出了。

至隆庆年间,税收只够每年维持前三月开支,后九个月都需要欠钱。

明朝的税收危机可以说是自建国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即税收不平均和土地兼并问题。

税收不平均是在朱元璋平定张士诚之后就存在的,即对江南张士诚旧地的税收普遍高于其他各省。

土地兼并问题是指明朝的皇帝、诸王、贵族、宦官侵占土地的问题。例如在成祖朱棣时期便设立的皇庄,在弘治二年便有土地顷,皇庄5处;在弘治十八年以有皇庄30余处,土地翻了数倍。

除此还有亲王,明朝中叶的四川蜀王府的土地足足占据了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七,楚王更遍及湖光,在皇帝带头侵夺百姓土地的情况下,各地藩王更是拼命扩张。

另外还有贵族和宦官,在正统初年,驸马赵辉侵占民田3000亩,成化年间,周寿侵占民田63顷。云南沐王府侵占田庄365顷,南京宦官侵占民田亩。

这些都导致了百姓没有可耕之田,成为了流民。据记载,洪武年间南直池州有270余个里,在正统年间户口只余3分之1,北直真定府逃亡流民达户,浙江金华逃亡流民余,台州逃亡余户,到正统年间,金华人口减少了五分之三,台州只剩三分之一。

这些流民往往扶老携幼,沿途乞讨住宿,据《明英宗实录》记载,这些流民往往“采野菜、煮榆皮而食”“扶老携幼,百十为群,沿途乞讨。”

至万历年间,流民问题已经演化为统治危机。

在万历时期,税收降低的更为严重,由于万历时期三大征,欠下了巨额军费,万历采用了关卡征税的模式,每数百里就征一次税,这严重打击了商业,致使商税萎缩百分之三十七,商业萎缩百分之六十以上,数省商人几乎绝迹。

相比于各封建王朝,明朝商税显然不算低,甚至可以称之为横征暴敛,因此明朝自洪武年间,流民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流民数量增多,使得户籍混乱,税收无法进行。税收一再降低,造成了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虽然经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万历朝的税收有了气色,在万历三十年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万两白银,可是万历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加重,天灾不断,让税收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去年整年税收不过四百万两。

户部国库包括万历的内帑,现在都是缺钱的状态,五万两虽然不多,可是这仅仅是一个小生意,并且也仅仅三个月而已。

听这意思,这生意是一本万利的,不亚于盐税铁税啊。

万历突然想到一个事,当时朱常瀛和朱由校过来说要将股份送给他呢,当时若是接了,这生意,是否自己也能分一杯羹?不过旋即摇了摇头,不论怎么样,和子孙抢生意这事做不得啊。

众人从震惊中缓了过来,万历又开口道:“那粮食呢?这么多人一路需要的粮食还有过冬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朱常瀛摇了摇朱由校,示意他说。

朱由校也知道这是朱常瀛给自己表现的机会呢,于是对着朱常瀛点了点头,而后开口道:“皇爷爷,三四万人数月甚至半年所需要的粮食,至少需要数万石,现在一次性采购这么多,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更加可能引起粮食暴涨或者囤货居奇,所以我们并没有从市面上购买粮食,而是让各路商人用粮食来充当玻璃的定金,并且说明只要陈粮。”

万历点头,只要陈粮,确实是好办法啊:“可是粮食一路运输,损耗很大,需要的粮食可能会比你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朱由校越说越自信:“皇爷爷考虑的我们也想到了,所以在京城各个商家,我们用银钱先换粮食,先让这数万人能够迁徙到辽东,其他地方的商家,让他们直接将粮食送到山海关,而价格上,我们给出了很大的优惠,原本一两一尺的玻璃,我们四钱银子就卖,他们都是商人,自然算的出来有足够的利益,粮食损耗自然有,但是陈粮更多,自然会源源不断的送往辽东。”

“此事不单单是为了这次流民的事,日后更是可以和盐引一起配合,让更多的民间力量为我大明的边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这样一来,朝廷的支出就会减少许多。”

朱由校的话让万历和杨吉等人不住点头,现在大明最大的支出就是边防了,每年的支出都在五百万两以上,实在让朝廷喘不过气来,众人也不给玻璃太大的期望,哪怕每年给朝廷减少十万两的支出都是意外之喜了。

可是旋即众人又想到一件事,这玻璃产业是朱威的,也是两位殿下的,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却将所得全部给了朝廷…

万历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能说出来,朕就能给。”

这是万历第一次这样对朱常瀛和朱由校说话,两人对视一眼,而后异口同声的说道:“儿臣(孙臣)…只求父皇(皇爷爷)身体安康,我大明绵延不绝。”

“好…都是好孩子啊…”

“恭贺陛下…”

万历很开心,他对这个国家有责任感的,可是数十年与文臣的对抗,让这个国家变得摇摇欲坠了,他现在看到后辈如此,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至于太子,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还是一点都看不上,但是这个孙子,他很喜欢,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考量。

万历这辈子见过太多人了,那番话,是否是自己想的,是否是自己说的,他心里跟个明镜似的,这次召见非常突然,就算是有人教朱由校说这些话,也不会应答的如此得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就是朱由校这个孩子,聪明,有想法。

“传旨…自古圣贤治国,皆赖英才辅翼。有功于国,得信于民者,实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骨。今朕承天命,膺历数,临驭万方,以彰其德。”

“桂王朱常瀛”,才德兼备,经世致用,卓选其一子,封端俞王,建宗庙。”

“朱由校,虽年少,但甚恭,德行俱佳,可堪大用,封皇太孙,仪仗车马尊旧制,可入朝听政。”

喜欢大明边军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边军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