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 第719章 老码头的KPI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 第719章 老码头的KPI

作者:南溪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8:39:42 来源:书海阁

十三号,小雨依然。

渝城这边一场细雨下个十天半月的都是正常情况,啥也不耽误,反而空气清新没有浮尘,就是衣服不怎么好晾晒,好几天也不干。

老房子也会泛潮,被褥都感觉湿漉漉的,墙面和地板都会生长霉斑。

从渝城到成都,都是这个样子,雨水多而且时间长,中国雨期最长的两座城市是眉山和雅安,都在这边。

一年下个两三百天雨那完全不是问题,要的就是一个情调和氛围。

张铁军上辈子曾经在雅安住了十七天,下了十六天半的雨,就是去的那天下午没下,好好的度假就天天在屋子里看着湖面听雨打芭蕉了。

吃过早饭,一行人出来开车去了朝天门。

这张照片是97年的朝天门,还没有修建

三辆车,市里给派了两辆车过来,军区给派了三个司机,孙书记的秘书被派来陪同。

朝天门的历史相当久远,当年秦灭巴蜀两国设巴郡,在渝中半岛筑江州城,沿江修筑了十几座码头,朝天门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那是在公元前314年。做为巴郡的主码头,日益兴隆,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转运港,设有海关。

二七年因为扩建码头朝天门三座城门被拆除,四九年又有一场大火烧毁了朝天门方圆两公里,如今的朝天门只剩下了一个名字。

虽然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并不影响它的繁荣和名气,反而更胜往昔。

渝城这里一直到两千年左右,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船运,公路太难了,危险而且耗时,一路全是高山大坡。

张铁军他们来到码头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景象,挑担的棒棒们像一群工蚁,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的走在一起。

码头这会儿还是一大块斑驳的空地,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积水坑,棒棒们和穿着时髦的都市丽人们拥挤在一起。

江边停满了各种大小船只,长长的浮桥在水面上晃动着,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小食摊子,叫卖声嘈杂声混成一片。

客运船,货运船,大小游艇,江上游船,过江渡轮,趸船,从嘉陵江围绕着码头一转排到长江这一边。

对面江北嘴和南岸的码头还有荒滩上挤满了渔船。

95年,江北嘴

没在水边生活过的人很难想象上船的样子,那长长的不断晃动着的浮桥第一次踏上去是那么的不踏实,就感觉随时都会掉到江里一样。

夏季汛期还好,江面上涨,船能靠的更近些,浮桥很短,等到了枯水期稍大一点的船只就只能停在江心,那细长的浮桥简直是搭在了心脏上。

93年,浮桥上的大长腿美女

其实站在岸边还好,人的视觉是会欺骗大脑的,感觉江水也就是这样,并没有想象中的宽,没有想象中的波澜壮阔。

得等你上了船,随着船只走到江心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是瀚海烟波,才知道什么是水天一色,那种无助的弱小的敬畏的感觉油然而起。

码头最拥挤的地方在嘉陵江一侧,在缆车和上行的梯坎这里,也是江上船只最密集的地方。

84年,缆车通车

(前面忘了说,渝城最早的缆车在望龙门,四五年通车,九三年已经停运,现在遗址还在)

“好多人呐。”徐熙霞抓紧了张铁军的手。

车子开不过来,只能停在客运中心那边,他们是从那边走过来的,随着拥挤的人群踩着陡峭的梯坎下到江边。

梯坎这里就是原来的古城墙,城墙早就不在了,随着四九年的大火烧毁了,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梯坎就修在断壁上。

这边的古城墙不是咱们拆的,大部分是二九年因为城区外扩修造公路的时候拆掉的,十七座城门就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处。

通远门那里的两个公路门洞也并不是城门,是四几年的时候为了方便通车挖出来的。原来的渝州城就那么大,通远门外七星岗就是荒山野岭乱葬岗。

29年通远门外七星岗,这里有四十五万座坟

公路边上,攻城雕塑那里要爬梯坎的小门,才是真正的通远门城门。

93年,通远门,卖花的女人

通远门到洪崖洞再到小什字,东水门,储奇门南纪门这边一圈下来,就是渝州城,小什字以北是瓮城,也就是外城。

从明代往后,瓮城的作用越来越低,渐渐的也就成了城池的一部分。

整体来说,差不多就是上半城是城墙内,下半城是城墙外。

洪崖洞原来叫洪崖门,这里也保留了一段古城墙,后来有人在城墙上挖洞搭了吊脚楼,很快就形成了一片居住区。

这是2000年的洪崖洞

不只是城,那些夹在民居小巷里任由人们踩踏通行的石板路,石梯阶,基本都是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沉积,是文物。

“好香。”从梯坎上下来,徐熙霞抽了抽鼻子,看向一边的小吃摊,扯了扯张铁军的袖子:“这里东西能不能吃?”

“能啊,为什么不能?”张铁军也扭头看过去:“这不这么多人在吃着。”“那我想吃行不行?”徐熙霞眼巴巴的往那边看着,看样子是真馋了,嫣红的舌头舔着嘴唇。

“你看着人家吃的是什么了吗就想吃?”张铁军笑起来。

“闻着可香了,你闻着不香啊?”

徐熙霞是个馋的,看什么都想吃,特别容易被人家吃什么给吸引,鼻子还灵,最关键是她还干吃不胖。也不知道都吃到哪里去了。

“想吃就去吃,尝尝,不知道你能不能吃得惯。”张铁军笑着往摊子那边走:“我也好久没吃过路边摊了,要说味道,还得是这种小摊子。”

孙书记的秘书一脸怪异的陪着张铁军和徐熙霞往那边走。

他跟着孙书记两年了,也接触过不少领导,但是这么年轻的还是第一次,这么随意的也是第一次,带着媳妇儿吃路边摊的更是第一次。

哪个领导不是挑剔的?居住环境,用品档次,吃的口味卫生条件甚至厨师的级别都要问一问。

虽然他不知道张铁军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知道张铁军的职务肯定比孙书记高。路边摊?

“你平时会吃路边摊吗?”张铁军问了他一句。

“呃……好久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感觉有点羞愧,就莫名其妙的。

“还是要多下来走一走看一看,”张铁军说:“你是孙书记的眼睛和耳朵,多看看多听听总是有好处的,街头巷尾烟火气才是民生。”

“你别成天教育人。”徐熙霞拉了张铁军一把。

“我以后一定多看多听。”孙书记的秘书点了点头。

“时间长了啊,看到的听到的就都不一样了,”张铁军说:“等我们习惯了高高在上就会飘起来,飘得高高的,那时候就什么都晚了。

到时候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人家想让你看的,想让你听的,成天活在吹捧里面,你想想那该多可怕。

老百姓就是民生,总不和老百姓说说话聊聊天,不聊民生就会成为民不聊生。”

几句话的功夫,就走到摊子边上,徐熙霞眼睛晶晶亮的东看西看。

这一群人忽忽咧咧的走过来,穿着打扮一看就不是普通人,本来闹闹哄哄的小吃摊子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张铁军看了看摊子上的东西,酱料什么的:“有杂酱撒?”

出摊子的是个中年妇女,笑着招呼:“有,啥子都有,搞一碗撒?我的杂酱好的很。”

“好嘛,来二两杂酱,少放辣。”张铁军点点头,回头问蒋卫红他们:“你们要不要尝尝?地道的小面,味道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辣。”

蒋卫红摸了摸肚子,这刚吃了早饭出来。

“我来一碗。”李树生说:“瞅着是挺好的,味道也香。”

“我也来一碗,”孙书记的秘书笑着说:“好久没吃了。我要小面,不要杂酱。”

“要的,”老板娘手脚麻利的掀开锅盖煮面:“小面有,杂酱,肥肠,猪肝,牛肉都有,辣子是自家弄起的,味道好的很。”

“我这个不要豌豆,多煮点菜叶子哈。”张铁军嘱咐了一句。

“要得,多给你煮些。”面条下锅,老板娘拿着面碗飞快的打调料:“啥子都要撒?”

“我这个少放些辣,别的都要。”

“花椒葱花都要撒?”

“要。”

几个安保员也都跟着张铁军学,各要了一碗。一碗二两面份量在北方人来看并不大,正常来说一碗也就是个半饱。

大多数地方卖面条都是论碗,一碗就是一碗,西南这边是论两,一两二两三两,三两就是大碗了,差不多就是东北一碗的份量。

这边的面条是放生料,酱油陈醋,咸,味精,猪油,葱花,花生碎,榨菜丁,花椒面,辣椒油,白糖都加到碗里,用开水冲一下。

煮好的碱面条和菜叶子捞出来放到冲好的汤里,再把提前弄好的杂酱,肥肠,猪肝或者牛肉这些浇头盖在上面。

调料都在下面,吃面条要先拌,拌均匀了才有滋味儿。

张铁军接过面先拌了一下,这才递给徐熙霞:“小口先尝尝,看看能不能吃。”

“能。感觉好香啊。”徐熙霞拢了拢头发,接过老板在煮面锅里烫过的筷子迫不及待的吃起来。

“嘶,真的香,好吃。嘶,就是有点辣,嘶,还好。”

坐在桌子上闲聊的本地人都起来给让位置,蒋卫红他们坐下来吃面,十来个人把三张桌子都坐满了,嘶哈嘶哈的声音不断响起。

93年,朝天门江边的小摊

他们吃的可是加足了料的,又麻又辣,不过吃起来相当过瘾就是了。

这边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像湖南湖北是干辣,那味道就有点欲罢不能,吃上了就感觉越吃越想吃。根本停不下来。

很快就有人脸上鼻子上冒出了汗,在这个阴雨的天气里感觉胃里和身上都开始暖洋洋的。

“他这个辣椒感觉和咱们那不一样。”徐熙霞被辣的吐着舌头:“辣椒油。特别香。”

东北的辣椒油就是把热油和辣椒面搅到一起,那自然是不一样的,这边的辣椒油做起来有点复杂,确实好吃。

“行,喜欢吃回去我给你们做。”张铁军笑起来,招呼老板娘:“老板儿,矿泉水一人拿一瓶来。”

“要得,吃不得辣呀?”

老板娘去一边的箱子里拿矿泉水,笑着打趣儿。

这可是大生意,一下子十几碗面条十多瓶矿泉水,KPI一下子就上来了。

喜欢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