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 第206章 升龙开封府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第206章 升龙开封府

作者:三羽堂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8:43:57 来源:书海阁

登基大典进入十天倒计时。

李纲委婉建议,登基大典之前,最好请赵构母亲韦皇后和邢王妃回宫,才算完美。毕竟登基大典当日,后宫还有一套程序,李纲不想在历史上让赵构留下诟病的地方,毕竟自己总领政务内阁。

赵构又征求了赵旭、汪伯彦和欧阳珣的意见,这三人也非常赞同李纲的提议,说是老成谋国之言。于是赵构给近卫师赵子亮下令,前往迎接韦皇后和邢王妃回开封,其余二帝后宫人等,可一并回开封。但特别叮嘱潘贤妃,一定要孩子满月再回来。

大校兵总指挥是刘浩,九大军团所有参演官兵,早已经在刘家寺大营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集训。时间还是太仓促了,没办法,历史,已经破天荒的多给了赵构一个月的时间,其他的,退而求其次吧。总比历史上的赵构,刚当上皇上,就让金兵兜着屁股一直撵到海上强。

好在赵构成军的时候就建立的教导团机制,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基本上都是按赵构制定的军队条例展开的训练。现在,就是磨合默契整齐度,第一次彩排的时候,赵构颇为满意,各个方阵的步伐转换、劈枪动作、口令口号等,都非常到位,但要和后世的方阵比,还是有差距,但后世提前进驻集训地展开集训,至少是半年时间。

赵构只提出一个意见,就是第一个仪仗兵方阵的训练,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虽然是在九大军团里挑选出来的,无论是身高、仪表、相貌,都是百里挑一,但这是军队第一方阵,军中第一兵,前面擎举的,是宋国国旗、军旗。

赵构的三百龙卫,全部参加集训,是紧随着仪仗队出场的第二个军阵,旗手是何山,最早跟随自己的近卫亲军掌旗使,护旗手一左一右分别是高进和龙一。对龙卫,赵构还是非常有信心,这支队伍,一直在自己手底下训练,自己当然是知根知底。

汴梁皇宫内外,总管是内务部部长高世则,外部事物,则是吴福在打理,高世则主管内。但内宫都总管,赵构却任命了朱远山,而且,依旧主管“修内司”;而蓝圭、康履、黎楶,杨公恕等王府旧人,都不同程度有所提升。历史上,康履的专横跋扈,早在赵构的威严之下,荡然无存,做事极为小心,被赵构提举为三大殿总管,黎楶提举为后三宫总管,杨公恕,则任命为康王府总管,署理康王府一应事务。赵构对杨公恕言道,康王府,要作为赵构的另一处办公之地,定要打理好一切。

这件事,交给高世则办理,赵构还是很放心的。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和考验,这些王府的旧人,已经完全融入到赵构的思想体系当中,赵构越是严厉,他们越是感到心安,好像已经摸准赵构的心思,因为赵构对越是亲近之人,要求越是严格。

赵构现在,已经逐渐学会放手,一些事情,大胆让下面的人去做,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五零三。这里面有一个天机院,是赵构花重金打造的部门,院使,就是赵构在磁州招募天下人才时,招募的一位炼丹道长—渡虚子。

渡虚子精通天文地理、医卜堪舆、炼丹药理,是一个全才,也是一个怪才。为人放荡不羁,并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在他身上,酒也喝得,肉也吃得,但却被赵构在头上牢牢套了一个紧箍咒,酒肉管够,上面管住嘴,下面管住腿,手脚干净,裤腰带勒紧。

不要看渡虚子平时无状,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尤其是在化学、物理方面,他们喜欢叫“格物致知”。赵构稍加点拨,渡虚子马上就能融会贯通,这个老道,只有赵构当面,他才会收起其放荡不羁的样子,不大的小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犹如一块海绵,拼命吸取赵构所讲的每一句话。

还有两个副使,一个是磁窑掌记张秉正,一个是锻造大师范大,都是早就跟随赵构在小龙湾军械所任职的人才。这次,让赵构一下子都挖了过来。磁州的五零一,现在是张秉正的师叔张宽在掌总,主要是军械制造为主。

这个天机院,建在刘家寺大营的东面,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四面环山,有一条潺潺激流的山溪水,沿着山脚自东北向西南流去。山坡之阳,依山傍水,建起了一座山庄,就是赵构的五零三厂,最里面的一座六进院子,就是天机院,不过,牌子却是“五零三厂生活保障处”。

小院后面,是一个小山坳,极为僻静,被开辟成了试验场,四周的半山腰,拉上了铁丝网。制高点,已经矗立起四座塔楼,严密监视着周围的风吹草动,这里的安保,甲类一级。赵构的皇宫,是甲类特级,可想而知,赵构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时不我待,赵构感觉,时间还是太紧了。

但七月初九的日子,还是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悄然来临。

初九日这一天,赵构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身不由己,光是这套礼服,就把他裹得像个粽子一样,这么热的天,可真是难为赵构了。从大庆殿完礼、群臣祝贺、礼乐、太庙祭祀等等,赵构就像一个前线木偶似的,被欧阳珣“牵着”一道道的程序走过去,别的都记不住,接过那枚“大宋受命之宝”玉玺的那一刻,觉得沉甸甸的,好像有了点感觉一样。

尽管赵构严令简化程序,节省时间,但,还是从一大早的寅时未刻,一直到午时初刻刚刚结束。赵构关心的是,午后的大校兵,一来天气正是炎热的时候,各部大臣身体是否吃得消;二来赵构早已下令,大校兵是向全开封府的黎民百姓开放观礼,又怕出现什么踩踏、中暑事件,虽然严令梁景的情报安全总局、开封府安保局以及内务部三方联合指挥部,务必确保午后大校兵仪式万无一失,但还是低估了宋朝这个时代,人们的那种疯狂。

大校兵的看台在御街东侧,靠近西大街的地方,起了一座祭坛,是赵构登基的时候,邀拜北方,告慰二帝,自己克继大统,承祀宗庙,延续国祚,中兴宋朝的决心,也顺便祷告,希望二帝保重龙体,忍辱负重,以待大军迎还。

仪式完成,就变成了校兵检阅台,另外在一左一右,搭建了两座功勋观礼台,因为时间关系,只是邀请了开封附近两河路、京畿路、京西两路、永兴军路等地的知名士绅、军队授勋人员、烈士家属等,像中山府龙啸天、沙继祖、谢老牛、谢诚、端木三兄弟、东京城李家米店东家李实、樊楼楼主白不凡、前禁军统领姚友仲、吴戈、大相国寺主持圆真**师、龙泉观张真人等,一共三百六十六人。

本来赵构还想邀请两位分量很重的人士,但李纲、欧阳珣、赵旭,包括赵楷等人,均觉的不妥,赵构不好再坚持,但脸色也和不好,为什么,这个名单是在登基之前拟定的,自己还没有登基上位,也就是他提出个代表人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阻力?

还是汪伯彦看到赵构脸色不悦,四下里偷偷告诉赵构,不是大家驳你的面子,这两个人,着实身份有点尴尬,涉及皇室颜面和王爷的颜面,为了避免王爷登基大典这个大事不出任何意外,只好委屈一下,等登基大典结束,您上位成功,君临九五,还不是您说了算?

赵构想想,没有多说,只是点点头,心里却在想一个事情“历史上,汪伯彦和黄潜善为什么成为投降派?恐怕真是和赵构有关系。现在的汪伯彦,怎么看,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啊。”

只不过让赵构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校兵上,最疯狂的,却是汴梁城的女人们。好些个大娘子、小娘子,都是仰仗赵构对金兵的强硬态度和谋划布局,幸免于难。

于是,当两名军旗手,护卫着宋国国旗手,引领着三百名仪仗兵,踢着正步走过检阅台的时候,一下子震撼了整个御街两侧所有观礼的几万民众,他们哪见过这个,不知道谁突然就喊了一嗓子“大宋国万岁!”两侧观礼的民众便疯狂了,整个御街两侧,成了欢呼、哭泣、甚至嚎啕大哭的场所,人们被围困的压抑、委屈、痛苦,和眼前民众看到希望的激情,所有的情绪,被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势不可挡!

人们欢呼着,数不清的金簪、首饰、铜钱、甚至大小不一的金银元宝,像下雨一样扔到御街上。无论金兵怎么搜刮,老百姓藏东西的手段,从来没有落伍过。一面是金兵包括王时雍之流拼命搜刮而不得,一面是汴梁城老百姓自发地把好不容易藏起来的金银,毫不犹豫地抛向了自己的子弟兵。

对于这样的场景,赵构尽管有心里准备,但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站在高高的观礼台上,看着台下哗啦啦走过的一个个方阵,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汴梁城的激情,被彻底点燃,大宋国的民心,被再次凝聚。从这些老百姓的身上,赵构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复兴大宋伟业的一缕曙光。

不过,这哗啦啦扔下的满大街的物件儿,倒把赵构下了一跳,询问之下,方知这是民间的彩头。每年的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彩灯大游行,就是以彩头论输赢。不过,现在这个彩头,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好在所有参演部队训练有素,并没有收到干扰。各个方阵,顺利走完了全场,在这个过程中,彩头就一直没有断过。

事后,赵构责令开封府点验彩头,共得金三万两,银五万两,铜钱十于万贯,至于金簪、银钗、头面首饰无数。另外,香手帕一万多条,荷包、香囊若干,还有弓鞋……若干。赵构下诏,将彩头折算下来,收入全部用于宋国的教育事业,划拨给教育部。这,就是民心所向!

但唯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好些个士兵,被沉甸甸的金银元宝砸伤了脸面,也是大校兵的一景。赵构随即下令,所有受伤的参演士兵,可以随意抽取一个礼物收藏,只要你拿得动,就可以取走,也成就了这次大校兵的一个历史特例。

凝心聚力,民心所向,民意所指,这是赵构一个最大的感受,也是赵构举行这次大校兵的最大收获,就连汪伯彦,也在下面悄悄向赵构竖起了大拇指,没说的,王爷的想法,下面的人,永远也赶不上趟儿。

喜欢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