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 第48章 舌辩欧阳珣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第48章 舌辩欧阳珣

作者:三羽堂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8:43:57 来源:书海阁

面对欧阳珣的“请教”,赵构没有直接开讲,论起四书五经,赵构自忖,远远不是这般进士出身的文人对手。但赵构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历朝历代的风雨更替的先知,这才是他的大招。

赵构一副迷死人的笑样,凑到欧阳珣面前,微笑着说道:“没有记错的话,全美先生是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时年二十有五。比起其他人,算是入仕较早的,也足见全美先生聪慧异常。政和元年(1111年),又受荐诏,任河南开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几晋秘书郎,迁大司成军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将作监丞,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李伯纪等九名群臣极力推荐全美先生入阁,拜为观文殿大学士。全美先生和伯纪公力主抗金,是我大宋为数不多的国之柱石,小王敬佩!”说完起身一揖,这倒是发自内心之言。唬得欧阳珣急忙还礼,连称不敢。

赵构搀起欧阳珣落座,继续道:“自太祖爷开创基业,至今快一百六十多年了。今天既然畅所欲言,小王敢问诸位,这一百六十多年,内外可有一日和平?”

这话有点重,可却是事实。欧阳珣能官居正二品大员,自是熟知本朝历史典故,仔细回忆一下,还真是“内忧外患”

赵构继续“补刀”,毫不留情,说道:“我们先看‘内’,本朝自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王小波的小舅子)揭竿而起,历时四年而亡;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益州戍卒王均兵变;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伦起兵横行淮南路,同年,陕西路饥民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李铁枪等人号令下,和光化军宣毅卒邵兴东西呼应,糜烂整个陕南;庆历七年十一月(公元1047年),河北路宣毅军校尉王则,利用弥勒教,蛊惑人心,居然建立了个安阳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先后有宋江、方腊起兵,席卷河北、京东、淮南、江浙等南北地区,至于其余大大小小、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溃兵,更是多如牛毛。

再看‘外’,我大宋初建,太祖爷就面临‘南割北据’之局面,南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诸侯割据,北有大辽、北汉强权当立。太祖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伟略,自建隆三年(公元963年)开始,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4年)灭北汉;从维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北伐,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辽《澶渊之盟》签订;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广南西路侬智高举兵叛乱,一直到熙宁九年十二月(公元1076年),才得招安。

诸位,这一百多年来,对外、对内用兵不断,除却太祖太宗收复幽燕之地,可算是守疆拓土,其余兵事,哪一桩不是四下里救火一般。仅仅广南西路用兵,前后历时二十五年,耗费钱粮达上千万缗,这还是一个不输不赢的局面(交趾国恢复对宋朝朝贡,形成相对稳定态势)。小王想问问诸位,这内忧外患的根儿,在哪儿?”

赵构很明白,后世学者对历史的兴亡更替,都会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代伟人开创革命先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可见,一个农耕时代的国家,土地的问题,才是根本问题。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把亿万农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上,农民一日两餐,能有一口饭吃,隔长不短的,开开荤腥儿;百姓日常生活,有一件衣服遮羞,逢年过节的,穿件儿新衣,日子能过成这样,哪谁吃饱了撑的,跟你去造反!

欧阳珣知道吗?知道!这些人知道吗?未必不知道!为什么避而不谈,无他,利益耳!王安石变法,不就是触动了大多数的利益,不得善终。司马光也是历史牛人,学问大了去了,但在变法问题上,就是和王安石死磕,这和学问没有关系,同样是利益使然。

现在大家都绕开这个问题,就是涉及的圈子太大太深了,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但,只有好心,未必能办得了好事。

赵构抛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在心灵深处去触动大家。说到底,还是一个权力、利益的再分配。有权欲,不是什么坏事,要看你怎么运用这个权力,为谁服务?“人民”这个概念,现在还没有扎在他们心里,你这个时候要去谈“为人民服务”,可真是曲高和寡了。但以曲求直,不失为一个办法。

欧阳珣看看赵鼎等人,众人也是脸色纷纭不一,变幻莫定,看来都在心里边使劲儿在琢磨。

赵构不为所动,继续往他们心里“见血狠扎”,说道:“全美先生出仕为官较早,人中龙凤,不可比拟。但请问全美先生,我大宋的官、职、差体系,可有直接深入黎明百姓一层?熙宁新法为何仅仅历时十七年(自熙宁二年1069到元佑元年1086年),就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要命了,大宋“三冗两积”的沉疴,处庙堂之高的塔尖人物会不知?王安石变法之心早在宋仁宗赵祯一朝就已有谋划,曾上书宋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赫赫有名的《万言书》),指出“有宋官吏,不才苟简贪鄙之人,且多奸悍无赖之徒”、“科举选士,恩荫人子而进者,多无治世之道,少有济民之才”……更一针见血道出“汉之张角,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二朝所亡,祸自此始。”难道煌煌大宋,就他王安石看得明白,懂得透彻?只有这么一位明眼人?笑话!无他,还是利益这块蛋糕太大,没有人敢动第一刀,饶是王介甫,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才敢下手。但结局,呵呵,大家在历史书上可以清楚知道的哦。

我们提起宋朝,往往想得最多的是“靖康耻”、“偏安恨”。可就是宋徽宗、钦宗二朝,GDP总量占世界的80%,你能说没钱?玩去,一个城门小官,就比同期欧洲的贵族富有多了。可见,不是钱的问题。

我们单说军队,宋朝禁军高峰期,曾经高达一百万,水浒里豹子头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没有出处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宋朝的军队性质类似于雇佣军,终身制。说穿了,你给钱,我办事,而且都是拖家带口,军户是不能改变的,不存在退役一说。一个国家最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单纯建立在钱上,是致命的硬伤。钱多,贪腐;钱少,不干;欠钱……呵呵,你试试,没有临阵叛变、背后捅刀,统兵之将就烧了高香了。

至于冗官之弊,不在于大宋养不起,根子在于没有造血机能,像密密麻麻的蚂蟥,都扑在大宋这庞大的身躯上,拼命的吸吮。大宋只出不进,入不敷出,架子还在,唬人的。一但空架子被看穿,不知道有多少虎狼之辈扑上来,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欧阳珣何尝不知,但王爷发问,又不能不回答,斟酌再三,回道:“熙宁变革,王介甫不免操之过急,此其一也;州府官吏,多有掣肘之举,鲜有卓力之心,此其二也;其三者,有些事情,珣也深感有不妥之处,但如何处置会更好,珣愚钝。”

赵构对欧阳珣这个回答,还算满意,起码说明其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讲,还算一个务实派。欧阳珣在试探赵构,赵构又何尝不是在试探众人心中真义。

赵构微微一笑,道:“全美先生但讲无妨,大家不妨一起参详参详。”

欧阳珣继续说道:“以‘青苗法’为例,韩稚圭(韩琦,字稚圭)讲,此乃官放息钱,与民取利。珣也认为有所不妥。当年放贷,次年取利,如果风调雨顺,还好,倘若逢旱涝天灾,甚至颗粒无收,如何?二者,官府放贷,不论贫富,一律行之,上三户与分封田,本无需放贷,也一并发放,可柴门小户,往往略有不足,许多大户趁机加贷,更是加重小户负担,导致抵触者多矣。本是鼓励农桑之举,为何却不受小民欢迎?”

赵构内心骤然一惊,心里暗道:“好一个全美公,这一手以退为进,用得巧妙啊!在韩琦故里,住着人家的宅子,白日里也是对韩稚圭推崇有加,现在怎好意思说人家的不是呢?嘿嘿,不成想你这个全美公,正人君子,也有些歪点子。还真不能小看古人!放在现在讲,都是人精!”

不过,欧阳修却是看问题尖锐,一下子就戳到点子上了。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还是不敢触碰“土地利益”这根红线。

既然挑起这个话头,赵构就想借势发力,这几位都将是大帅府的幕府西宾,不管别的,还是先统一思想再说。

喜欢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