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 第484章 天怜人不惜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第484章 天怜人不惜

作者:三羽堂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8:43:57 来源:书海阁

信是一封,却是三件,其中还有李纲和宗泽的另外两封书信。

这就让人得琢磨琢磨了,宋国总丞和军事枢密院副使的信,需要安情总局来夹带?

赵构想了想,先抽出李纲的信,这有名的“拗相公”却是很少给自己写信,那是抱着不给赵构添乱的想法,赵构把宋国这一大摊子交给自己,可不是让他来诉苦的,是来做事的。

果然,信中先是提到从去年到今年的各项计划落实情况,尤其是民生工作,写得很详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普及等等,没有详细细说,都是一带而过,说明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序推进,尤其是经济发展,复兴五年的经济总量再翻一番,让政务院上上下下底气十足,遵照赵构指示,已经在西夏、吐蕃、高昌回鹘三地建立榷场自由贸易区,通达商行的买卖,一直做到了塞尔柱王国以西的大片地域。

最后,李纲委婉提出,现在好些新生事务不断出现,政务院下属各部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办,问题都汇总到他这里,涉及到一些国家相关律法和政策指导,他有些吃不准,希望赵构回来主持大局,还说前方战事已经接近尾声,金国残余不过疥癣之疾,不足为虑,留下一员大将统领即可,身为大宋官家,还是回来主持大局为好。

宗泽的信可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一页烫金簪花信笺上,扑面而来的就是老将军深深的忧虑“……陛下自当坐镇中枢,震慑宵小之二心,笃定忠臣之一意。大宋国泰民安,不容再起萧墙……”满篇文字都透露出一种担忧。

有点意思?能让这大宋国一文一武联袂上书自己,劝自己回去,这还是第一次,还能有什么大事难住这一老一少的合力之功?有点意思!

最后展开梁景的信件,梁景信里都是大实话,最近赵桓频频接见旧部大臣,为了掩人耳目,还取了一个名字——“顺福词社”,取自于赵桓驻地顺福宫。看上去是舞文弄墨、诗词雅致的一些做派,这在宋国很常见,一些文人骚客今天你建一个诗社,明天我来一个词局,吟弄一些风花雪月,倒也是常态之举。赵楷负责文化和宣传,“重在引领”,这是赵构定的调子,往哪方面引领,自然是弘扬正气。

但是,据梁景信中所说,因为事关两宫(祈福宫、顺福宫)背后太上皇和前官家赵桓,李总丞和宗老不敢擅自做主,和梁景暗地里商议,达成统一认识,联名上书赵构,请赵构回京主持大局。但信里面却没有具体说是什么事情,只是透露最近一个多月,尤其是过年前前后后这一段时间,顺福诗社往来频繁,后面还有延福宫大总管杨公恕的一份名单附录。

里面有内务部长吴福的几句话,提到太上皇赵佶有意迁往端王旧府居住,杨公恕以太上皇身份住王府,规制不合为由婉拒,但也指出赵佶好像下定决心似的,不得已上报了内务府吴福部长。

赵构倒是没有在李纲的信里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李纲都小心到这个地步,可想而知,其背后的事情更严重。

杨公恕还是不错,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关键是第一时间请示了主官吴福,看样子,是得到吴福的首肯,才出现在这封信里,虽然只有一份名录,但起码向赵构表面了自己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赵构这边的。

赵构大致明白了开封府汴梁城发生的事情,其核心是以赵桓为首的旧臣,看到赵构在外,金国不足为患,其他各个邻邦,尽在臣服之列,呵呵,要伸手摘桃子吗?

赵构本不是心狠手辣之人,上位为皇,更是一贯主张宽宥仁和,在对待伪楚和曾经在金兵手下当差的旧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会给一条活路,有些身不由己但又确有才干的,还想方设法留用,消除他们的顾虑,更好地为宋国出力。

但要是想破坏这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安宁和既定发展策略,阻碍自己的宏伟蓝图,赵构也不介意举起钢刀,一扫朝野上上下下的“阴霾”。

看来,自己得回去!也罢,既然如此,索性不着急,把前方战事安排好再说。赵构一直想亲自参与到扫灭金国的一战之中,将完颜吴乞买生擒活捉,献俘太庙,以慰藉列祖列宗。但现在看来,好像不能达成自己的夙愿,家里的事情更紧迫一些,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这帮宵小却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赵构忽然记起来,太上皇赵佶曾在离开的时候,单独找自己谈过话,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要让赵构提防大哥赵桓。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对赵桓的戒备之心。起初赵构还以为赵佶是在考验自己,现在想想看,知子莫如父,更何况赵佶和赵桓在五国城住了那么久,怎么会不知道赵桓肚子里的花花肠子。

赵佶虽然做不了一个好皇帝,但赵佶艺术家的头脑看问题却很尖锐,往往能一针见血。赵佶自端王之位骤然接手九五之尊,本就是免为其难,要不是向太后力排众议,以赵佶的性子,远远不如斗鸡蹴鞠、琴棋书画来得自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果不其然,金兵突然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危机之下,赵佶急忙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桓,自己跑到外面躲自在了。赵桓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无上的皇权一但抓到手,尝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滋味,你再想让他放手,怎么可能?偏偏靖康之耻,让赵桓从九五之尊跌到阶下之囚。

本来渐渐死去的那颗心,却在被赵构营救之后,再次嗅到了那一丝丝熟悉的味道。在咸平府尚且有些遮遮掩掩,但回来之后,加上赵构远在前线,政务总丞李纲又是自己力挺抗金的将领,并受到自己提拔重用,虽然其后被贬,但对李纲,赵桓还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他对得到李纲的支持,一直抱有希望。

而现有兵部主事,就是军事枢密院副使宗泽,更是对其有提携之情,先是知磁州军政事,又被敕封副元帅,辅佐赵构在磁州兴勤王之兵,怎么说也是自己一路提拔上来的,虽然听说对赵构忠诚,但至少不会给自己掣肘吧。

不过,赵桓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依然秉承大宋朝“以文驭武”的传统思想,不能怪他看不清形势,而是他被掳北番之后,根本没有弄清楚宋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回到东京开封之后,也没有下去做过调查研究,依然沉浸在惯有的思维中。

一个和现代的宋国完全脱节的赵桓,却梦想着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权,就连他老子赵佶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你要作死,莫要连累我等。”他算看透了,这个赵桓大哥,脑袋真是被驴踢了,晕晕乎乎得还被门夹了一下。

于是告诉杨公恕,死活要搬回曾经的端王府住,觉得杨公恕不可能有这个权利,索性找来李纲,直言不敢苟同“顺福词社”者的思想,要还自己清静田园生活,移居端王府修身养性,眼不见,心不烦。

李纲却笑呵呵地回答他,这件事,应该是皇家家事,只有官家才能决定,自己不好拿主意的,劝太上皇写信给前线的官家,让官家给内务府下一道劄子,还不是说什么是什么,政务院绝无二话。

李纲回答得滴水不漏,老领导啊,这件事不归我管,是内务府的事情,您还是找吴福部长才行。赵佶不由得冲李纲直翻白眼,心里面“诽谤”这位“政务院总丞”,这宋国上上下下的政务,赵官家临走都交付与你把总,你却在这里和我打擂台。虽然吴福的内务府归赵构直属管辖,但看看吴福一天往政务院跑多少趟?还能不明白李纲在吴福那里有多少话语权?

后来索性和郑皇太后出去散心了,倒是符合赵佶遇事就走的行事风格,这一走,还真就不回来了。梁景和李纲在信里都提及赵佶现在在杭州静养,化名“十一道人”。据说和当地的一些风流才子煞是谈得来,不过,从来不和官场来往。这一点,李纲在信里附带了杭州知府李炳书的一封密信,详细记录了赵佶在杭州的一言一行,正如李纲所说,这个赵佶太上皇,除了不是一位好皇帝,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却是当世大家,一副“三江揽胜”图,一反赵佶花鸟写生的画风,以浓墨重彩,描绘出杭州日出时的美景,一时在杭州,谁不知道“十一道人”赫赫大名。

赵构看到这里笑了,自己的这个老子,还真是看透了,也对赵桓说透了。至于赵桓和赵构俩人怎么做,赵佶不再理会,难得来到杭州散散心,没想到住了这些日子,倒是有点恋恋不舍了。

如此最好,省得自己回去了难做。赵佶还是耍了一个心眼的,身为曾经的大宋官家,他如何不知这个座位上的无奈与无情?自己劫后逢生,早已看透,也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宋国,其实已经完全掌握在赵构手中,尽管赵构远在宋金大战的前线,但朝中的一举一动,赵构看得清清楚楚。每天奔驰在官道上三人一组的金鹏特使,是唯一可以在官道上纵马疾驰不受限制的骑兵。这些,赵佶知道。赵桓,根本就看不见,更不知道这些疾驰而过的骑兵是干什么的。

眼看赵桓一步步走向深渊,还是赵佶建议李纲,给远在宋金前线的赵构写信说明目前开封府的局势,随后一架绝影车,绝尘南下,再也不管开封东京之事。

赵构也不得不佩服自己老子的眼界和胸襟。回去摆布好“家事”,还是要和老爹多交流,起码这眼界和眼力劲儿,就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既然如此,自己就大可不必慌张,一定要处理好前线战事,才能放心返回。于是,一纸密令从大帅府发出,各集团军司令官,于十日后,齐聚咸平府大帅行营,召开军事会议,在此期间,前线各部保持现有状态,等待命令,无令不得乱动。

赵构账下背插红色令旗的金鹏特骑,向麻雀一样四散飞出,前往各路通知各个集团军司令。同步飞出去的,还有雀鹰。赵构向来是两手准备,留足时间,确保命令准确、及时传达下去。

喜欢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