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11章 肥皂

再造汉明 第11章 肥皂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11章 肥皂

在明代,洗手、洗衣、洗澡的用品有四种,即皂角团、猪胰子、草木灰、无患子。穷人家买不起皂角团、猪胰子,身边又没无患子时,就用草木灰浸泡衣服,然后用棒槌不断地敲打衣服,也能把衣服洗干净,只是漂洗的时间比较长。

苏州各座山上都长有无患子树,通常在5月—6月开花,7月—9月结果,中医上将果核入药。无患子的果皮中富含皂苷,将果肉、果皮用布包裹起来后不断用手揉搓,会产生大量泡沫,用这种富含泡沫的无患子果皮汁就可以洗手、洗头、洗衣、洗澡。

明代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头发都很长,洗发时如用皂角团,洗一次发会消耗一大块皂角团,因此很多人用木槿叶洗发。农村每家每户都有院子和自留地,苏州农村喜欢用木槿树、蔷薇来做篱笆,木槿树叶就长长被利用来洗发。木槿叶中含有丰富的肥皂草素、肥皂草甙,有类似于肥皂的作用。取新鲜的木槿叶洗净之后,搓揉出绿色汁水,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水洗头,最后用清水冲洗头发即可,用木槿叶洗过的头发也相当滑爽。即使在后世,还有很多农村妇女用木槿叶洗发的习俗。

后世还流行用桑叶洗发,但利用的不是桑叶的清洁功效,而是养发功效。桑叶中含甾醇类、黄酮类物质和维生素,如坚持用桑叶洗发可起到乌发、润发、防脱发的功效。

第二天刘云龙起床后,吃完早饭,对父亲说,要去城里买点做工具的材料。

从水车浜进城,可以跨过枣市桥,沿着胥江,再进胥门,也可不过枣市桥,沿着胥江走到运河边,沿着纤道往南,再从吴门桥进盘门。胥门外横跨京杭大运河(胥江)的枣市桥并不是官府所建,而是由商人捐助后建造的,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刘云龙过了枣市桥,就到了桥北的枣市街。因商人在此集中贩卖枣子,故称枣市街。街上不仅卖枣子和其它新鲜水果的店铺多,与枣子有关的商铺、作坊也多,如枣泥饼、枣子粽子、枣子糕、枣子糖,还有冶铁坊、打铁铺、木匠铺、碾米坊、面粉坊、酱油坊等,沿枣市街的胥江北岸,停泊着各色船泊。胥江的南岸是高木桥、水车浜、张家场村的农田。

明初,走过枣市街向东,可经万年桥进入胥门。弘治年间,内阁首辅严嵩到苏州来游玩时,看到万年桥后,对此桥赞不绝口。苏州府的官员为了拍严嵩的马屁,竟然把万年桥拆了下来,作为礼品送到了严嵩的老家江西分宜,在分宜替严嵩建了一座“万年桥”,害的苏州人从此后在胥门不得不摆渡进城。

刘云龙没有摆渡进胥门,而是沿着护城河(古运河的一部分)西岸的纤道,来到阊门外的山塘街。

阊门外的山塘街是苏州商贸中心,在山塘街几乎可以买到国内所有的商品。刘云龙来到山塘街,趁买东西的时机了解一下各种物品的价格。

明代重量衡1石等于76.75公斤,1斤等于594克(注:明代各地重量衡有差异,有些地方1斤等于594.6克。后世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砝码经率定,1斤等于593.1克,考虑到年代久远后的腐蚀,明代的一斤应该是594克),明代的1斤相当于后世的1.188市斤。明代还有一个重量衡单位“担”,1担等于100斤(即59.4公斤,比后世的1担多9.4公斤)。1斤等于16两,即1两等于37.07克;1两等于16钱(后世不少中药店仍以16钱为1两),即1钱约等于2.32克。

明代的货币,前期主要以宝钞为主,后期宝钞在民间基本废弃,交易主要用银两和铜钱。自唐代铸造开元通宝后,货币的换算实行十进制,即1两银子等于10钱,1钱等于10分,1分等于10厘。铜钱以“文”为单位。

万历年间,1两金子等于10两银子,1两银子等于1000文,1000文铜钱等于1贯或1吊钱。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娄阿鼠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还杀死无锡肉铺老板尤葫芦的故事,就相当于娄阿鼠偷盗了15两银子。

到了崇祯年间,由于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进行贸易,银两大量输入,导致银子贬值,加上连年战乱,物价上涨,崇祯十三年年中,1两金子等于15两银子,1两银子等于2000文。

刘云龙在山塘街了解到,大米的价格是每斤28文(每石2.14两银子),面粉的价格略比大米便宜,每斤27文(每石2.07两银子)。据店家称,大米和面粉的价格在2年前每石1.6两银子左右,从去年已涨了很多,而南京的米价比苏州高,1斤米需要30文。

做豆腐的黄豆价格每斤21文(每石1.61两银子),豆油的价格每斤40文。

刘云龙一听,心想大豆的出油率只有20%,怎么豆油的价格每斤才40文,这明显不合理呀。店家忙解释道,因粮价上涨,黄豆价格也上涨了,豆油暂时还没涨价,估计不久也会涨价。刘云龙听后,觉得这个掌柜还是有点良心的,没有趁机把豆油价格抬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食盐的价格是每斤10文。苏州因靠近松江产盐区,所以食盐价格并不贵,在南京每斤食盐的价格已抬高到了每斤15文。据说在徽州、九江等地区每斤食盐的价格高达20文以上。

猪肉统肉每斤40文,大排、瘦肉每斤50文,肋排每斤35文,杂骨每斤20文,肥肉每斤18文,板油每斤15文。

在后世,无论是大排还是小排都比肉贵,但在明代由于生活水平低,吃肉是很奢侈的事,因此肉比肋排、杂骨贵。后世的人肚子里的油水多了,不再稀罕吃肉,追求的是口味,排骨的口味自然优于猪肉,每只猪只有30多斤排骨,所以排骨比肉贵,即使杂骨也与猪肉价格差不多。

红糖每斤150文,大概是米价的5倍,白砂糖每斤250文,大概是米价的9倍。

了解了一些物品的价格后,刘云龙找到了一家卖食用碱的店铺,在铺子里买了20斤碱,价格是每斤20文。

食用的碱有土碱、炼碱二种。土碱是用碱土熬制的,有好多地方都熬制土碱。炼碱是对盐湖在冬季的结晶物进行加工后制取的。因炼碱比土碱纯度高,因此价格也略高一些,土碱的价格是每斤18文。

尽管苏州人的主食是大米,还用米粉做团子、糕点,但苏州人早上喜欢吃面条,很多苏州人还一大早赶到面店吃头汤面。做面条就要加碱,来消除面粉中的怪味,俗称“醒面”。

刘云龙买的是炼碱。买碱时,他向掌柜打听,这些碱是从哪里进货的?

掌柜说是从山西、陕西、宁夏、河南来的炼碱。又说,以前的碱还有来自鞑子(明代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的,但最近几年那边进不了货了,陕西、宁夏这几年战乱不断,所以现在我们只从山西、河南进货,价格也已涨了5文。

刘云龙知道,皇太极控制蒙古后,蒙古自然与大明的商贸受到了阻碍,蒙古的盐湖所产的天然食用碱已不能流通到汉地了,陕西、宁夏的盐业自然也受李自成的民乱所影响,供货不足。

刘云龙又问,平时除了面店来买你们的碱外,还有哪些人来买?

掌柜说,还有染坊,他们煮炼、熬丝时要用碱。

棉织物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杂质,在染色前都要用碱进行前处理。蚕丝的外层有丝胶,丝胶中含有色素、油脂、蜡质等杂质,没脱胶的蚕丝称为生丝。染丝前必须用碱把这些杂质去掉,脱胶后的生丝才能称为熟丝。熟丝染色后,就能织绸布,再印花或缂丝。生丝织成绸布后,也要进行脱胶,才能染色,再印花或缂丝。

刘云龙听后知道这些染房买了碱之后,把碱放入石灰乳中,制成火碱(即烧碱),清洗织物,去除棉织物、丝织物的蜡质、油脂、果胶。烧碱也能做肥皂,但适合于洗衣服,不适合于洗澡。

刘云龙买了碱后,在上塘街买了20斤板油(即猪膘)。板油比猪肉便宜多了,1斤只需15文,它的出油率是60%,也即花30文买2斤板油可熬制1.2斤猪油,比涨价前的豆油、菜籽油便宜。

接着他花了80文买了2斤烧酒。

明代已有采用蒸馏技术制取的高度白酒了,其酒精度比自制米酒的度数要高,白酒也如后世那样分高档低等,刘云龙没有买高档的“三白酒”,只是买了普通的白酒。

他接着又花了40文,买了4斤盐,花了120文,买了2斤松香。

松香是从松树上的伤口上流出的天然分泌物,粘度很高。嘉靖年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对松香有详细描述“松脂,别名松膏、松肪、松胶、松香。”主要用于颜料制作和中药成分。

他把东西背回家时,身上只有50多文了。

回家后,他赶紧把院子前河沿旁的栀子花采了。

栀子花是常绿灌木,每年5-7月开花,花为白色,花香喷鼻又素雅,苏州人常把栀子花、茉莉花、白兰花用作茶之香料,即花茶。

采好栀子花后,刘云龙又用斧子砍了2根慈孝竹竹子。苏州人称之为“慈孝竹”的竹子学名为“孝顺竹”,有些地方也称为“凤尾竹”。这种竹子高度在5-7米,直径在1.5-2.5厘米之间,它长长依偎在母竹身旁一丛丛地生长,因此被称为“慈孝竹”。农村人种植这种竹子主要用来搭瓜棚,比如黄瓜棚、长豇豆棚、四季豆棚等,也常常用来做钓鱼竿。

他把慈孝竹的竹枝砍掉后,把竹子锯成3米一段的长竹竿,用细长硬木把竹竿内的竹节捅掉,这个竹竿就成了空心的竹筒。然后在前院用木柴点了火堆,把竹竿用文火煟弯成“Π”形。

栀子花有了,竹竿有了,他又做了个木质锅盖。自己是木工出身,做锅盖很容易,锅盖上有2个直径2.5厘米的孔。

最后,他用木板做了3个有底木框,每个木框内侧长度约1尺(32厘米),宽度约6.25寸(20厘米),高度1寸(3.2厘米),再在一块小木块上刻上“清泉”二字的凸形反体字。准备工作做好后,刘云龙让弟弟在灶膛烧火,先提炼栀子花油。

刘云龙将洗净的栀子花放进锅中的蒸笼,盖上锅盖后,把2根空心竹管的一端塞到锅盖的孔中,周边的空隙用泥土封闭,竹竿的另一端引入一个小陶缸中。锅中的栀子花受热后,蒸汽沿着竹竿被引到小陶缸中,冷却后,栀子花的精油就漂浮在水面上。

因猪油有天生的腥味,用来做肥皂的话必须加入香料来遮掩猪油的腥味。

得到栀子花的精油后,再熬制猪油。

刘云龙把板油切成小块后,把板油放进大锅后,又放了点水,开始熬荤油。

有些人熬制猪油(俗称荤油)时,不放水直接熬油,这容易起焦,熬出来的油有很重的焦味。

刘云龙家的灶头有二口锅,一口大锅,平时烧饭用,一口小锅,平时烧水炒菜用。熬完荤油后,把油从大锅里取了出来,再从水缸里舀了几勺水倒到2个锅里。

苏州城里人饮用的水,一般是用井水,农村人饮用的通常是河水,要在水缸里放一些明矾,待沉淀一个时辰后再饮用,也有饮用井水的。

刘云龙记得后世有个乡镇企业替某品牌肥皂厂做肥皂,碱水和油的比例大约是5:1,于是称了11斤碱水,舀了2斤油,又放了点栀子花精油与碱水、油混在了一起。他在大锅里倒了半锅水,小锅里,水不多,倒了半斤盐,不断搅拌,让盐随着水温的提高全部溶解。刘云龙把买来的1斤白酒用水稀释,加入50克松香,不断的摇晃,很快松香就全部溶解了。小锅的水烧开后,刘云龙关照弟弟将小锅停火,让这个锅里的盐开水自然冷却。大锅继续烧火,待大锅的水烧开后,把碱、油全部倒入锅中,用铁铲不断地搅拌。当大锅里的水有点蒸发后,就往锅里添加已稀释过的酒水,保持锅内物原有的体积,经不断的搅拌、添加酒水,直到锅内的混合物和粘稠的浆糊差不多,表面看不见油脂后,刘云龙让弟弟停火,静静观察十分钟后,看到表面确实没有油脂后,再从盐水锅里舀了几碗水倒入粘稠的混合物中,让弟弟继续烧火,不断用铁铲搅拌,搅拌10分钟后,刘云龙把皂化物倒入做好的木框内,用铲子刮平后,把木框拿到后院去晒太阳。他用鼻子闻了一下,还行,猪油的腥味几乎闻不到,倒是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刚刚在制作肥皂时,添加白酒是为了便于油脂更容易溶解。添加松香是能增加肥皂的泡沫,松香放的多,肥皂的泡沫就多。添加盐是为了让皂化物产生盐析。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