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309章 松江府

再造汉明 第309章 松江府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309章 松江府

刘云龙回到长江口时已是十一月三十日。刘云龙算了一下,老婆还有十几天才能生孩子呢,趁空到黄浦江看看。沿着黄浦江上溯25公里后,来到了上海县县城。只见黄浦江的右侧都是木排,延绵至少10里、俨然成了规模巨大的木柴市场。刘云龙是木匠出身,一看这些木材,就知道这些木材是冷杉、松木、柳木、榆木、杨树、枫树、白蜡树,也有一些是楠木、柚木、铁力木、黄檀木、紫檀木、花梨木。黄檀木、紫檀木、花梨木就是常说的红木,属于高档木材。他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木材大多是从库页岛运过来的,红木是从安南、占城、柬埔寨、暹罗等地运来的。

到了上海县城后,刘云龙上了岸,来到了大华公司上海分公司。

其实,松江府也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其税赋负担仅次于苏州,历来有“苏松财赋半天下”的说法。

即使在后世,上海上交给国家的税赋也远超国内任何一个省份,苏州上交给国家的税赋同样远超国内任何一个地级市。

松江府与苏州府一样,尺寸之地都被利用来种植豆菜桑竹,连水面都布满了菱藕。

明代的长江、钱塘江的江水没有后世那般浑浊,因此松江府沿海有大片盐场。为管理盐场,松江府府治机构中比苏州府多了个“盐事司”(苏州府管盐政的设在太仓州,太仓州管着崇明县的盐场)。

以往上海的盐场有拓林镇、张泾镇、小官镇、下沙镇、新场镇、周浦镇,后来因滩涂不断延伸,盐场也不得不持续外延。

比如在后世,上海的周浦镇距长江边18公里、拓林镇距杭州湾8公里,但在明初这二个镇却是海边的盐场。

崇祯年间,上海主要的盐场有新场、大团、八团(今川沙)、行头等,盐田面积约12万亩,年产盐2000万斤左右,1亩盐田产盐170斤左右,与后世相比,盐的生产率极低。

松江府有耕地470万亩,因上海是长江冲积平原,东部土地含砂率较高,因此适合于种棉花的土地有140万亩,再加上农户将一半适合于种水稻的田地用于种植棉花,故松江府大半种棉。种水稻的话,亩产“西乡2.5石、东乡1.5石”,即松江府水稻的平均亩产为2.0石。种麦子的话,亩产平均1石。

松江府产的箭子稻,三月种,五月熟,播种期只需60天,产量不高,但其米粒细而长,色白味甘,是贡米。

松江府种植的水稻中,有一半是糯米。糯米除了用于做糕团外,还用于酿酒。

洪武年间,松江府有户,人口人,到了崇祯十三年有人口122万,这几年受北方战乱和天灾的影响,有近40万人逃难到了松江府,因此崇祯十六年松江府的人口为160万左右。

崇祯年间松江府下辖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

华亭县城(今上海松江区)是洪武三十年修筑的,置守御千户所。万历三十六年(1598年)又重修县城,高、厚各加5尺。到了崇祯十六年,松江府府治所在地华亭县县城形成了“十里长街”,城内不但有“官署民居”,还有“百工市肆”,城内以袜店、鞋店、染房、木器、牙行(即仓库、中介)为一城,店铺楼宇蔚为壮观。还有县学、府学及供说书唱戏的“勾栏”,另外城内还有清真寺。

上海县城位于黄浦江左岸(今十六铺一带),在城隍庙、十六铺一带形成了发达的商业店铺。城隍庙原为金山神庙,永乐年间才改建成了城隍庙。现在上海县城内有织坊、缫丝坊80多家,仅使用大华公司生产的新式织机就有4000多台,县城内还有23家染坊。这些织坊、缫丝坊大量使用了水力,也有几家织坊、缫丝坊开始使用蒸汽机、锅炉,上海县城已是松江府的纺织大镇。上海县曾长期作为松江府、苏州府的外港,但上海的海外贸易与福建、广东不同,主要是针对琉球、日本、朝xian,也就是后世说的北洋。如果不是后来明朝的海禁政策,上海完全可发展成像南方的泉州、广州一样的海外贸易中心。自嘉靖年间闹倭寇后,上海被彻底封杀了对外贸易,上海的外贸与苏州府曾经的太仓一样,外贸额微不足道。直到崇祯十四年有了松动后,上海港依靠松江府的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与太仓港一样的大港,主要输出松江府的棉布、丝绸。

青浦县城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复设的,县治位于青龙镇(今上海旧青浦镇)。设立青浦镇时,因青龙镇东有五浦,即“赵屯浦”、“大盈浦”、“崧子浦”、“顾会浦”、“盘龙浦”,故取“青龙镇”的“青”字和“五浦”的“浦”字,遂成“青浦”县名。万历五年(1578年)完成了青浦县城的城墙建设,城墙周长1030丈,高2丈3尺。崇祯年间青龙镇是松江府的经济重镇,镇内有数百家织铺、鞋铺、裁缝铺、染坊、木器铺,其经济规模不输华亭县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松江府与苏州府一样,城镇密布,工商业发达。除了“华亭镇”、“上海镇”、“青龙镇”外,重要的城镇有:朱泾镇、八团镇、张泾镇、漕泾镇、拓林镇、崇阙镇、新场镇等大镇。

朱泾镇,位于华亭县城西15里,东接黄埔,西接湖泖,为华亭县境内“巨镇”,有“小临清”之称。

八团镇,明初仅为一盐场,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筑“川沙城堡”。到了崇祯年间,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的濒海巨镇。

张泾镇,南面金山以濒大海,北距松隐以接郡织,东带王坟泾以通亭林,西逾秦山以至干巷,是个“商贾通而货物辐辏,生齿繁而民业日新”的商业重镇,其规模非他镇可比。

漕泾镇,原为盐场,后“多贩盐辈,居民以煮盐为生,率多饶裕”。

拓林镇,本为渔港,是“海舟齐集、繁成如巨镇”。明朝中前期原在拓林设有总兵把守,后将拓林的总兵一分为二,一部驻到金山镇,即金山卫,一部驻到青村镇,即青村中前所。

崇阙镇,为海舶辐辏之所,阛阓棋联,百货骈集之渔业巨镇。

新场镇,为盐商云集地,“歌楼酒肆,贾炫繁华,如同县城”。

另外还有华亭县的枫泾镇、小官镇、金泽镇,上海县的青龙镇、盘龙镇、乌泥泾镇、吴会镇、下沙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其中的朱家角镇就是后世的着名旅游古镇。

华亭县东南部的白沙乡、云间乡(今属奉贤县)是中国最早引种水蜜桃的,后世的无锡阳山、张家港凤凰水蜜桃都是从奉贤引种过去的。

松江府的工业发展,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下沙镇工于刺绣,金山卫善于纺纱,朱泾镇及枫泾镇长于染布,三村镇以治标布着称,周浦镇则为远近闻名的米市。

在使用蒸汽机织布机前,松江府棉布年产量就达800万匹,曾比苏州、嘉兴两府所产的棉布还要多,誉为“衣被天下”,特产是三梭布、贡品布、尤墩布、丁娘子布(即飞花布)。松江府很多织坊使用了大华公司生产的蒸汽机织布机后,今年棉布年产量将超过3000万匹,比苏州府的5000万匹棉布产量少了2000万匹。整个江南地区的棉布产量已超过2亿匹,刘云龙就是靠着这些棉布打压着日本、安南、吕宋岛的纺织业。浏家港、吴淞港、上海港、杭州港进出口的贸易额已远超泉州港、广州港。

明代以前,吴淞江是太湖水的主要入海口之一,出海口在吴淞口。黄浦江是战国时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属于吴淞江的支流。洪武年间,因吴淞江、黄浦江淤塞严重,水流不畅,一到雨季就发生涝灾。为确保太湖洪水尽快排入大海,就将吴淞江与娄江(即浏河)挖通,分一部分太湖水由浏河入江,称为“掣淞入浏”。再疏浚黄浦江,让江水从吴淞口入海,后世将之称为“黄浦夺淞”,自此形成了黄浦江水系,吴淞江倒过来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上海海运入海通道始由长江口、黄浦江航道组成。

永乐十年,明成祖命10万将士在距高桥15里处,筑土山、立堠表,作海舟进出长江口标识,山方百丈,高30余丈,赐名“宝山”。可惜,万历十年(1582年),“宝山”山坍入海,不过“宝山”地名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由于吴淞口为长江第一道门户,大明朝廷在吴淞设有防御千户所,因此苏州卫在长江口有2个卫所,一个是驻太仓的镇海卫所,一个是吴淞卫所。嘉靖三十八年为防御倭寇,设总兵驻吴淞,将原苏州卫的吴淞卫所划归松江卫管辖(地域仍归苏州府管理)。吴淞卫所划归松江卫后,改名为宝山卫所。因此在崇祯年间,松江府在沿海有4个卫所,即宝山卫所(驻宝山)、南汇卫所(驻川沙)、青村卫所(驻青村镇)、金山卫所(驻金山镇)。

松江府境内几乎没啥矿山。即使在后世,上海的重工业、化工业需要的能源、金属矿产都依赖于从外地输入。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