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311章 崇祯新历

再造汉明 第311章 崇祯新历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311章 崇祯新历

十二月五日,刘云龙从华亭起身回苏州,途中担心着妻子会不会提前生产,等回到家里,看到妻子还在纺织厂上班呢。

晚上父亲、妻子回家后,刘云龙问黄丽菊:“干嘛不在家等候临产?”

黄丽菊说道:“郎中说了,多活动活动,对生孩子有好处,所以我就去厂里上班了。”

“郎中经常来给你把脉吗?”

“郎中每隔7天来给我看一次,他说胎儿正常。”

刘云龙听后才放下心来。

刘云豹、李必恭、刘彩梅回家后,母亲开始张罗着吃晚饭。陶红、阿雯、阿娟平时都住军校,一般7天才回家一次。

刘云龙见金妈把带鱼、黄鱼端上了八仙桌,就问道:“怎么今天还烧了带鱼、黄鱼?”

金妈说道:“这些鱼都是渔业公司从舟山渔场捕捞上来的,不再像以前那么稀罕了,价格也便宜着呢。”

刘云龙就说道:“看来渔业公司捕了不少鱼吧?”

父亲接口道:“舟山渔场的鱼真多,一网下去能捞上几吨鱼。浏河渔港的冷库里还放着几百吨鱼呢。”

“干嘛不全部出售?”

“一下子全部出售的话就不值钱了,再说都卖完了,春节就没货供应啦。”

“哟,你啥时候也懂价格经济学啦?”

“只许你懂,就不许我学吗?”

说的一家子都笑了起来。

笑完后,父亲说道:“上次你写了《男女平等论》后,你是一走了之,去了海南,可报纸上又开始辩论了。”

“有反对的吗?”

“反对的还有不少呢。”

妻子插话道:“男人和女人真的应该平等吗?”

刘云龙说道:“应该呀。你嫁到我家后,我让你该姓了吗?”

在以前,女方嫁入男方家后,要改成男方家的姓,所以一些文人向姑娘求婚时,往往会说“以你之名,冠我之姓”,按这个规矩,“黄丽菊”嫁给刘云龙后应该改为“刘丽菊”。刘云龙的妈妈在娘家叫“张大妹”,嫁给刘万禄后,村里人都喊她“刘大妹”。其实这本身就体现了男权社会过分的权利。

黄丽菊问道:“照你这个说法,万一女的和她丈夫合不来,也可以休了丈夫咯?”

“对。干吗只能男的休了女的?女的也可以休了男的,这叫离婚。”

“女的休了男的,可以不回娘家住咯?”

“当然。条件允许的话,女的当然可以不回娘家住,还可以分得一定的财产。财产怎么分割可由男女双方来约定,也可以由官府来判决。”

“这样的话,今后女人就有很多权益了。”

“对。”

刘万禄问道:“你想出的几个点子,怎么都是帮别人维护权益的?”

刘云龙说道:“爸,这有啥不好吗?你看我们没有要求金妈、吴妈、老卢他们签卖身契,不也是相处的很好吗?上次松江府闹‘奴变’,他们就没去参加。有了工会,公司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后,他们干活的劲头更大。”

“说的也是,人就应该平等。”

刘云龙突然想起了什么,问母亲:“李舟洋、王海清的父母来提亲了吗?”

母亲说道:“早来提亲了。”然后望了望刘彩梅,说道:“姑娘家年纪大了就应该早点找婆家。”

刘彩梅听出了母亲的话外之音,咽下一口菜后,说道:“我家还有个大姑娘没婆家呢。”

母亲知道彩梅指的是陶红,就说道:“你陶红姐是有特殊原因的。”然后问刘云龙:“陶红的未婚夫牺牲快3年了吧?”

刘云龙说道:“过春节后,就快满三年了。”

母亲就对刘万禄说道:“你现在就可以放风出去了,给她找个合适的婆家。”

谁知黄丽菊接口道:“我看玄。”

“为啥这样说?”

“她呀,谁都看不中的。”

“难不成要做老姑娘?这不行,我得去一趟北京,和她妈妈商量商量。”

刘万禄一听,忙说道:“你还要去北京?”

“嗯,到时你陪我去,顺便玩玩北京城。怎么,你不愿意?”

“行行,我陪你去北京。”

“这还差不多。”说完,母亲又问黄丽菊:“你生了孩子后,要不要给孩子找个奶妈?”

黄丽菊忙说道:“我不要找奶妈。”

刘云龙也说道:“妈,给孩子找奶妈,那是地主老财干的事。”

“有时穷人家做妈妈的没奶水的话,也要找奶妈的。”

“丽菊生孩子后,奶水肯定多的,不用请奶妈。”

晚饭后,刘云豹兄妹三个去学校夜自习了。黄丽菊回了内屋休息去了。

刘云龙陪着父母聊天。

母亲说道:“看丽菊挺着那么大的肚子,估计肚子里的孩子要8斤多重。郎中没敢和丽菊说,但偷偷告诉我了,说有可能难产,怎么办?”

古代女人生孩子都是在家生的。生产时由村里的一些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在边上做助产士,称为“接生婆”。这些接生婆没有后世那样的医师证、护士证,甚至都不懂医术。当女人难产时,往往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孕妇大出血死在床上,有时连孩子都保不住。因此在古代,女人生孩子就相当于在过“鬼门关”,孕妇的死亡率相当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云龙听后,心里暗暗想道,既然我穿越过来了,就不能让老婆因难产而发生意外。他对母亲说道:“放心,到时丽菊会没事的。”

母亲问道:“你有啥好法子?”

刘云龙说道:“妈妈,到时我自有安排。”

母亲听后就也回屋休息去了,留下刘云龙父子俩在客厅聊天。

刘云龙向父亲说了开发海南、西贡、河仙的事,也说了收复台湾岛的事。

父亲在赞赏了儿子的大手笔后,告诉刘云龙:“岑仲林的大徒弟高紫宸从京城回来了。”

“这么说那边的工程都完成了。”

“花了这么大代价,有用吗?”

“本来就是以防万一的。我也希望它永远不会派用处。”

父亲听后,似乎懂了,又说道:“上个月官府来通知了,说要执行崇祯新历。”

《崇祯历书》成书于崇祯七年(1634年),由徐光启任主编,崇祯九年(1636年刊印)。在编纂过程中,朝廷聘请了来华耶稣会的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德国人汤若望等人参与译书。编撰时编译或节译了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着名欧洲天文学家的着作。

《崇祯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崇祯历书》成书后,因保守派的反对并没有立即执行,直到今年八月崇祯才正式下令实行《崇祯新历》。

崇祯新历正式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体上,并把它称为“地球”。

苏州府于十一月也正式实行了新历。

刘云龙听后,说道:“好呀。实行新历后,可利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精确的天文数据表进行精密的历法推算了。我在乐益学校讲述的大部分数学课也可以公开了。”

“那我们实行的农历怎么办?”

“不碍事呀。农历和公历并不冲突的,农业生产可以继续使用农历。”

“这我就放心了。”然后说道:“你走后不久,公司生产的自行车都脱销了,车辆厂都来不及生产,潘公公一个人就为宫里买了100辆。”

“他这次买自行车没压价吧?”

“哪能不压呢!只是他出价已是公道多了,这次是打了九五折。”

“算了,他还要花钱雇人把车子送到京城呢。”然后问父亲:“这次秋收,平均亩产量是多少?”

一说起稻谷的亩产量,父亲就来劲了,说道:“今年稻谷的平均亩产量达到了435公斤,比去年的263公斤增加了172公斤。听知府陈师泰讲,今年仅吴江、吴县、长洲三县种植的150万亩稻田就收获了1417万石(约65.25万吨)稻谷,比去年增收了558.4万石(即25.8万吨),增产的稻谷就能养活100万人。”

去年吴江、吴县、长洲三县种植的稻田是120万亩,今年三县多种了30万亩稻田。刘云龙一听,今年比去年增产558.4万石,也就是说比前年增产了1178万石稻谷,忙问道:“现在苏州的米价是多少?”

“现在苏州的米价是每石1两银子,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公司准备以每石稻谷5钱2分银子的价格收储600万石稻谷。”

“这个价格太低,按每石8钱3分银子的价格收储稻谷,我已建议松江府姚大人按这个价格收储稻谷了。而且收储400万石太少了,至少收储2000万石。”

父亲一听,2000万石稻谷可以养活360万人了,就问道:“为啥?”

“我们不能让农民丰收了,收入反而没成比例提高,所以要按每石8钱3分的价格收储稻谷。预计台湾很快会涌入十几万人口,在他们开垦的荒地产粮前,需要我们运粮食过去。明年还有大的行动,比如深入马加丹、阿拉斯加内陆采金,还要去勒拿河,那里没法种粮食;比如军队进入黑龙江流域后,还要移民几百万,几个月内也没法产粮食;比如去南洋各地开矿,矿工也需要粮食。这些粮食都要靠我们从苏州运过去,所以至少收储2000万石稻谷。”

“要是苏州府低于这个价收购,我们不是吃亏了吗?”

“明天我去找郑大人,说服他下令抚境内各府统一按每石1.6两银子收储粮食。”

“这还差不多,那我们先收储2000万石稻谷。”

“嗯。现在市场上黄金与白银的比价呢?”

“黄金维持在官价,1两黄金还是兑换15两白银,但银价与铜钱的兑换比例已下降到1比1000,物价已便宜了不少。”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