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

再造汉明 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320章 侦查黑龙江

楚科奇人,原来居住在安东海(今白令海)沿岸,后因受到其它民族的排挤,他们的一部分祖先向北迁移,与北部的纽因特人(即爱基斯摩人)逐渐融合,成了楚科奇人,留在南部的楚科奇人成为了科里亚克人、伊捷尔缅人,楚科奇人与科里亚克人的语言是相通的。内陆的楚科奇人以养驯鹿为生,住鹿皮帐篷。沿海的楚科奇人与纽因特人一样以捕鱼为生,住锥形海象皮帐篷。楚科奇人不吃盐,不用盐腌制肉,为防止肉食品腐烂,将兽肉用冰镇在坑内(这些地方都是永久冻土带)。

刘云龙根据来自后世的知识,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科雷马河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由于哥萨克人的带来的病菌,爆发了“天花”。即使在后世,一个人得了“天花”也是没有药可治的,完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天花”病毒,因此在后世主要靠注射疫苗来预防“天花”。

雅库特人、楚科奇人与其他民族的人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群居,也就是几个家庭结伴住在同一个帐篷里。由于北极地区地广人稀,往往走几十公里也遇不到一个人,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互相照顾,另一方面是便于应付神出鬼没的狼群。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的医学知识几乎是零,他们不像汉人那样懂得怎么照料得“天花”的病人。一个人得天花后,汉人都是由得过“天花”的人来照顾患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却不懂这个道理,更不知道要对病人实施隔离,而是几家人留在帐篷里照顾患者,导致几个家庭的人都得“天花”,甚至累及部落里的族人。对于汉人来说,“天花”的死亡率基本在30%左右,而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全家人得天花后,再也没人照顾患者了,其死亡率达到了90%,因此,历史上到了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居住在科雷马河中下游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几乎死绝。

留在“泗泾”的士兵都是得过“天花”的士兵,他们将教会居住在“泗泾”周边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怎么照顾得“天花”的患者,大大减少了“天花”患者的死亡率。他们也不像哥萨克人那样对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强行征取皮毛税,而是用茶叶、箭头、菜刀、斧子、大锤、镜子、玻璃球、肥皂、毛巾、糖果等小物品与当地人交换皮毛。

一把斧子对于汉人来说,根本不稀奇,可对于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来说却是宝贝,一把斧子可以换10张貂皮。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有了斧子后,砍劈鱼头、狼头、海豹头特别容易,三两下就把鱼头、动物头劈下来了。以前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没见过大锤,平时搭设帐篷时,都是用大石块把木桩打入冻土,很费劲,他们用15张貂皮从汉人那里换来一把带竹柄的大锤后,只需要用大锤狠砸十几下,木桩就被牢牢地钉在了地上,搭设的帐篷再也不怕被风吹走。

第二年开春后,从库页岛运来了“天花”疫苗,又开始给“泗泾”周围500公里范围内的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注射“天花”疫苗,有效遏制了“天花”,这些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把这些士兵视为“神”,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大明的臣民。

杨占文带着安保士兵从泗泾返回马加丹时,在黑龙江的马勒亨古,李琚正带着3个人和当地的鄂温克人交换着皮毛。

李琚从普隆渡海来到巴宁诺后,偷偷占领了巴宁诺。李琚的队伍里有通译,这些通译原来都是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叛清的,去年随阿巴泰劫掠山东、北直隶时被明军俘虏后,送到了大华公司的矿山挖矿,因表现良好,就被刘云龙送到了济州岛、库页岛,担当通译。

安保士兵们跟着李琚渡海之前,被要求剃发,留金丝小bian子。一开始,士兵们极不愿意剃发,李琚只好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告诉士兵们,我们这次是去黑龙江侦查的,现在在黑龙江流域的汉人都留了金丝小bian子,如我们不剃发就去那里,被清军和当地老百姓发现后,就知道我们来自大明。

有的士兵就说道,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是剃了发,那不是不孝吗?

李琚就反问道,你的指甲也受之父母,那你干嘛要剪指甲?

士兵就说道,不剪指甲的话,没法干活。

李琚就问道,我们为了达到侦查的目的,干嘛不可以暂时剃发?大明军中有一支专门搜集情报的部队叫“夜不收”,他们进入辽东侦查时,也是要剃发的。我们完成任务后,留个一年的头发,头发不就长出来了吗?

经李琚说服后,进入黑龙江的安保士兵们都剃了发,跟着李琚渡海来到了巴宁诺。

巴宁诺是黑龙江右岸地区位于库页岛海峡边巴宁诺湾的一个渔港。

在后世,俄国人占领这里后,将“巴宁诺”改为“瓦尼诺”。前苏联在这个海湾的东岸建了个军港“苏维埃港”,“巴宁诺湾”起先被俄国人称为“瓦尼诺湾”,后来又被命名为“苏维埃湾”。李琚带领的分队进入老爷岭后,沿着土迷大沟北上,来到卜勒克。大部队躲在林子里,然后派出几个3-4人的小组,带着小商品去寻找清军的哨所,遇到当地的尼夫赫人就说是做生意的,一路上顺便测绘地形。

外东北不是没有汉人,几百年前就有汉人进入外东北,只是数量没南方多而已。

在东北的汉人主要从事种植、打猎、采药及做生意。以往汉人就是用粮食、盐巴、布匹、箭头等与当地人交换皮毛,因此鄂温克人看见做生意的汉人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黑龙江中游流域的各部落被统称为“索伦部”,下游流域被统称为“奇勒尔部”。天启五年(1626年),努尔哈赤就派努山征服了“奇勒尔部”,将黑龙江下游纳入版图。索伦部由鄂温克人、赫哲人、费雅喀人(今俄罗斯称为尼夫赫人)、达斡尔人的很多部落组成。

在后世,中国境内的费雅喀人大多被称为鄂伦春人。

索伦部早先属于“野人女真”。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对索伦部进行了多次征伐,索伦部也臣服于后金,向后金朝贡。但索伦部的几个部落没有每年向后金朝贡,有的部落在朝贡了一次后,再也没有了朝贡,比如索伦部本部,这引起了后金的愤怒。皇太极继位后再次对“离心离德”的索伦部进行武力征服,最近的4次发生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天,皇太极出动1.6万兵力进攻居住在黑龙江、精奇里江一带的博木博果尔部。博木博果尔自己居住在雅克萨,其部所属的城屯有雅克萨城、铎陈城、阿萨金城、多金城、乌库勒城、乌鲁苏城、郭博勒屯、博和里屯、噶勒达逊屯、穆丹屯、都孙屯、乌尔堪屯、德笃勒屯、海伦屯、额苏里屯、额尔图屯等。博木博果尔部是最大的索伦部落,被称为“索伦本部”。博木博果尔战败后,带领一部分人逃到了贝加尔湖东的齐洛台(今赤塔)一带休养生息,争取能东山再起。

博木博果尔战败后,清朝将大量索伦部人内迁,于是索伦部主要分为了二大部分,即南迁的索伦部和留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清朝对南迁的索伦部开始编旗设佐,实行军事化管理,对留在江北的索伦部仍保持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村屯形式,实行朝贡制度。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皇太极再次发兵,赶到齐洛台(即赤塔)抓获了博木博果尔。博木博果尔被押送到盛京,被皇太极封为“和硕亲王”。

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皇太极对索伦部北路的虎尔哈部发动了二次攻势。第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皇太极派阿巴泰侵扰中原北直隶、山东的同时,派沙尔虎达、叶赫朱玛喇对虎尔哈部发动了进攻,俘获虎尔哈部1619人。第二次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皇太极命阿尔津、哈宁噶再次攻伐虎尔哈部,俘获虎尔哈部2817人。皇太极将俘获的虎尔哈部青年男子编入八旗为兵丁,将妇女、儿童赏给满族出征将领为奴。

索伦部大部内迁后,黑龙江流域的人口更加稀少。

李琚的人在同费雅喀人做生意时,当发现有清朝设立的官府和哨所后,到了晚上就集中兵力将官府、哨所包围,先用十字弩击杀哨兵,然后潜入官府、哨所,再用刀割喉,几乎没动过枪。很多清朝官员、清兵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在了床上。当地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谁袭击了官府、哨所。

李琚采用这种方式,先后消灭了卜勒克、福山、五达、虎把希、忽林等清兵哨点,今天的马勒亨古是第六个。

李琚他们带来的肥皂、箭头、盐、糖果、毛巾、镜子、玻璃球、手电筒很受尼夫赫人的欢迎,李琚他们也换到了大量皮毛。在与尼夫赫人交换皮毛时,从尼夫赫人那里得知离马勒亨古屯西南方向2里远的地方有个清朝的哨所,里面有20多个清兵。

队员们立即赶到屯子西南2公里远的地方,搜索到了尼夫赫人说的哨所,做好路标后,离开了马勒亨古屯。

晚上,50个队员悄悄地来到清兵的哨所,灰暗的雪光中发现这个清兵哨所竟然没人放哨。为慎重起见,队员们绕着哨所再仔细搜查了一遍,清兵既没有明哨,也没有暗哨,看来他们平时高枕无忧惯了,营地根本就没设防。于是50个队员轻轻地撬开了哨所的大门,然后钻入房间,用手中的刀切割着清兵的喉咙。

几分钟后,确认再也没有活着的清兵后,队员们套上滑板,迅速地离开了现场。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伏达林。解决了伏达林的清兵后,就可以过年了。

在后世,俄国人将马勒亨古称为“阿穆尔斯克”,将伏达林称为“特罗伊茨克耶”,在距马勒亨古下游40公里的地方建了个“阿穆尔河畔共青城”。李琚在黑龙江侦查时,济州岛的邝春义也派出了三支侦查队伍进入了东北,一支是由石虎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在辽东半岛的红崖子(今庄河)偷渡上岸,负责侦查辽东半岛的情况,一支是由王珂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乌苏里湾的青岛金矿出发,来到永明城(今海参wai),负责侦查乌苏里江的情况,第三支是由富中奇带领的侦查小队,他们从摩阔崴金矿进入了珲春,负责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的情况。

济州岛派往辽东半岛、乌苏里江、珲春的侦察兵与库页岛派出的侦察兵一样,都剃了发,留了金丝小bian子。

富中奇是安保公司济州岛分公司的百总,去年带领100名安保士兵来到摩阔崴,担任大华公司摩阔崴金矿的安保大队长。在担任安保大队长期间,他已偷偷派人进入了图们江进行侦查,摸清了清军在图们江一带的布防情况,并测绘了地形、地貌。这次他亲自带队,从图们江进入东北大地,侦查珲春、宁古塔、三姓等地的情况。珲春、宁古塔、三姓是清廷在东北的三大边陲重镇。

珲春在图们江口上游70公里,始建于金代,因此是一座古城,原称为“珲蠢”,女真语是“边陲”之意,大明奴儿干都司在此设了卫所后,将此地汉译为“珲春”。

珲春地形呈马鞍形,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只有西面是由珲春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平原面积约有600平方公里,老百姓就在这块平原上种植庄稼。珲春城位于这片平原的中部,与图们江有珲春河相通,珲春的商人就利用珲春河、图们江,将货物运到摩阔崴,然后与朝xian人、日本人、虾夷岛人做生意,因此珲春是清朝的商贸重地。可从去年末起,大华集团安保公司对摩阔崴实行封锁后,只见商人出去,未见商人回来,更没见到朝xian商人、日本商人往来,珲春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消息灵通点的人告诉城里人,图们江口有一批海盗在那里淘金,出去的商人怕遭抢,不敢回珲春了。于是,原本想去朝xian、日本、虾夷岛做生意的商人也不敢出海了。珲春城没了来往的商人,城内的物资越来越紧缺,物价越来越高,以往不怎么紧张的盐,已从去年的每斤30文涨到了现在的每斤80文。

富中奇和安保士兵就装扮成商人,带着大批盐、棉布、绸布、箭头、菜刀、斧头等商品来到了珲春城。珲春的老百姓看到久违的商人后,开始哄抢物资,囤积商品。

富中奇趁机在珲春城买了几间商铺,顺便做情报站。

富中奇接着来到了200公里外的宁古塔。宁古塔位于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南岸(位于今牡丹江市西南40公里),满语“宁古”是“六”的意思,意即那里有6座塔。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就一直在此驻扎有军队,清廷将宁古塔作为向驻扎在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部队输送粮草的物资中转站,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部落向清廷进贡礼品时,也往往把宁古塔作为落脚点,因此宁古塔尽管没有珲春那般“繁华”,也是清廷在东北的重镇。

清廷在宁古塔驻有1个甲喇的部队(1500人),如有物资需要运送时,因有大批苦力(奴隶)来到宁古塔,城内的人员会增加到5000多人,甚至更多。现在是冬季,所有的物资输送已停止,因此城内显得很冷清。

富中奇带着侦查人员到了宁古塔后,一边与当地的军民做生意,一边仔细观察、打听着清军的驻防情况、粮草仓储情况、交通情况,同时暗中测绘地形、地貌。

在宁古塔待了几天后,富中奇又带着侦查人员来到了200多公里外的三姓寨。

三姓寨位于松花江右岸,大明设奴儿干都司时,曾在三姓地区设有三万卫。这里曾居住着大量汉人,也居住着大批建州女真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几乎杀光了原居住在此地的汉人,三姓地区成为满清的发祥地之一。满人南迁后,三姓地区几乎没人了,于是将赫哲族的三大姓葛依克勤(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勤(卢姓)迁到了此地,建了一个大寨子,称为“三姓”寨(历史上于1664年建城,即今依兰县五国城遗址)。汉语的“三”就是满语“依兰”,因此在后世“三姓”被称为“依兰”。

建了三姓寨后,为了便于对该地区的统治,清廷在三姓驻扎有1个甲喇的部队。这些部队主要是收税兵,也即经常被派往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一带向当地的部落收取皮毛税。派出去的清兵尽管比较辛苦,但油水足,因此少有抱怨的。

由于三姓是清廷的税收重地,今年四月,阿巴泰从山东、北直隶败逃回到辽东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三姓的驻防力量,就把阿巴泰手下的部分残兵败将安置到了三姓,这样在三姓地区就有了2个甲喇的兵力。在皇太极看来,在三姓有了这3000人马,对黑龙江的索伦部、奇勒尔部已有足够的威慑力。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也没有把阿巴泰的人马调回去。

待富中奇摸清清军在三姓的驻防兵力,测绘了三姓地区的地形、地貌后,以要回珲春过年为借口,撤离了三姓。

富中奇回到摩阔崴不久,石虎、王珂也先后撤回了济州岛、青岛。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