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35章 国丈爷周奎

再造汉明 第35章 国丈爷周奎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35章 国丈爷周奎

在秦银华、唐凯练习炼焦时,刘云龙让贝喜鲁继续招人。

贝喜鲁说,就做做厂里维修用的轴承、弹簧、梭子、销轴以及你开矿用的铲子,要不了几个人的,再招聘铁匠的话,就浪费人力了。

刘云龙说道,你再招100个人也不会浪费人力的,你们先来制作链条,说着拿出几张图纸。

贝喜鲁心想,钻头还没做好呢,怎么又有新东西了?看过图纸后说道,链条不是一个铁环扣着另一个铁环的吗,怎么你这个链条没铁环的?

刘云龙说道,你以前见过的链条是铁链,相邻二个链节是互相交错的,不是平行的,我这种链条的相邻链节都是平行的。

实际上,中国北宋年代就有了链条,但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困难,因此一直没有在民间推广开来,只有皇室的工部有少数人会制作类似于刘云龙设计的链条。

刘云龙指着图纸说道,你们前几天已制作过轴承、销轴、开口销,你们看,这种链条的相邻二个链节也是通过销轴连接的,这是链轮,有主动链轮,被动链轮,把两个链轮用链条连起来后,不就可以完成传动了吗?

几个铁匠围过来看后,说链节这么小,制作起来确实麻烦。

刘云龙说,有难度不要紧,你们想办法把制作方法解决了,就不是麻烦了。你们给我慢慢研究,慢慢琢磨。不要用生铁,还是要用钢。

初八,钱师傅带着三个徒弟来了。

刘云龙把师傅领到枣市街的铁铺,指着西边的一间店面,告诉师傅,以后你们就在这里制作机器。

师傅说这里好,然后告诉刘云龙,他问过李必恭的父母了,他父母同意中断他们的师徒关系,让李必恭跟着刘云龙。

在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一旦拜师,师徒关系如同父子,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如没有重大变故,是不能随意中断师徒关系的。

刘云龙忙说道,这样不行,你还是他师傅,我作为他的大师兄代你教他学艺。

师傅说道,你就别为了师徒名分来让他跟我了。我除了能教他做木匠,还能教他啥?能让他有多大出息?我想通了,还是让小四跟着你有出息,这也是我逼着他父母这样做的。就这么定了吧。他转身把李必恭喊到身边,说道,小四,以后你跟着大师兄,要听话,不能让你父母为你受罪。

李必恭听后,双膝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喊道:“师傅,我知道了。我一定听大师兄的话,做个像大师兄一样有出息的人。”

刘云龙说道:“师傅,你放心,以后我会教他念书,相信他会有出息的。”

钱师傅心想,你自己才读过几年书,就要教李必恭读书?于是问道:“你教他念书?”

“嗯,他这么小,不读点书哪行?等他读了书后,说不定比我还有出息。”他转身又对李舟洋、王海清说道:“你们要好好跟着师傅做,不要让师傅为你们担忧。”

李舟洋、王海清已经知道了师傅和大师兄的约定,忙说道:“大师兄,我们一定好好干,不会让师傅和你难堪的。”

做一台机器,师傅拿2.5两银子,他们(含李必恭)每人也能拿到0.8两多银子,再不好好干的话,不是和银子过不去吗?

师徒几个又聊了一会儿,刘云龙领着李必恭回家去了。

到了家里,他把李必恭的事告诉了父母,他母亲立即张罗着给李必恭安排住的房间。原来的后院部分菜地在春节前改成了厢屋,暂时让李必恭和刘云豹一起住。

刘云龙在心里盘算着,家里有了6口人,是否该在城里买一栋住宅。

刘万禄指着刘云龙对李必恭说道:“看你这么小就出来学艺,我就想起了他。”

刘云龙马上说道:“爸,不趁年轻时学艺,难道老了再学?”

刘万禄笑了笑,立即说道:“对对,你们都应该早学艺早当家。”

刘云龙说道:“早学艺是真的,早当家还是免了吧。”

刘万禄说道:“你们迟早要当家的。”然后指着云豹、彩梅,向李必恭介绍道:“这是你二哥,这是你妹妹。以后你把这里当成你的家好了。”

李必恭就在大师兄家里住下了,暂时和刘云豹一起在肥皂铺照顾生意。像当初刘云龙关照刘云豹一样,刘云豹关照李必恭,肥皂、润肤膏制作中的关键技术(松香、醋酸)是要绝对保密的。

正月十五(1liu41年2月24日),刘云龙、刘云豹和几个工人摇着船,装着1万块肥皂、5千盒润肤膏、300匹绸布,先来到了带城桥下塘街的“周府”。

带城桥下塘街靠近“十泉街”,十泉街两侧住着很多有钱人,这些人的府邸很大,因此在后世的十泉街就有很多“控保建筑”。

船到下塘街后,找到了“周府”。

周府的大门距带成河仅6米,中间就是下塘街。周府的门楼就有三跨,两侧是侧门,中间是大门。门楼高2丈,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刘云龙一看,心想这个地方不是后世的“苏州第十中学”吗?

后世的“苏州第十中学”是在崇祯帝的丈人周奎家的旧址上建校的。历史上,观前街天心桥的苏州织造局毁于战火后,清朝就在周奎家的旧址上重新设立离了“苏州织造局”,称为“南局”,而天心桥原有的“织造局”被苏州人称为“北局”。民国十七年,苏州振华女中搬入“苏州织造局南局”旧址,解放后,政府接办“振华女中”,改名为“苏州市女子中学”,1970年改名为“苏州第十中学”。

刘云龙忙告诉弟弟,这批肥皂、润肤膏是“国丈”周奎订购的。

弟弟问道:“什么叫‘国丈’?”

刘云龙告诉弟弟:“‘国丈’就是皇帝的老丈人,是皇家国戚。”

弟弟听后,瞪着双眼,伸了伸舌头,心想原来这个买家的来头这么大。

刘云豹上岸后,用手轻轻拍了几下门环。

过了一会儿,一个仆人开了门,问刘云豹是干嘛的?

刘云豹指了指船上的货物,说是来送货的。

仆人转身进去后不久,门口就来了一个身高约五尺二,年龄50多岁,身穿绸缎的汉子,身后跟着几个仆人。

刘云龙看到这个汉子后,知道这个人就是崇祯皇帝的丈人,也就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

周奎看到刘云豹后,说道:“小赤佬,怎么现在才把货送过来?”

刘云豹说道:“不是说元宵前吗?今天正好是元宵节,不算迟吧。”

周奎说道:“你再不送货过来,我得遣人去盘门西大街了。”

刘云豹说道:“国丈爷爷,这批货卸在那里?”

苏州有很多人知道周奎是“国丈”,因此刘云豹称周奎为“国丈爷爷”时,周奎也不觉得奇怪,他自己的外甥朱慈烺比刘云豹也小不了几岁。周奎指着院内说道:“把货卸到大厅里吧。”

几个工人开始卸货。周奎看见船上的绸缎,问道:“你们这些绸缎是哪来的?”

刘云龙说道:“我家自己织的呀。”

“你家自己织的?”

“嗯。”

“就是城南那家‘织业公司’?”

“对。”

“你把这些绸缎卖给我吧。”

“这些绸缎不能卖给你,是织造局的潘公公订购的。”

“我在阊门外买都买不到,他怎么能买到这么多绸缎?”

“他在10天前就预定了。”

“这样吧,这些绸缎我要了。”

“那潘公公那边......”

“没事,待会儿我和你一起去太监弄找他说明情况。”

卸完货后,刘云豹先回家了,刘云龙跟着周奎来到了位于天心桥(今苏州人民商场一带)的苏州织造局。

明朝在江南设有三大织造局,分别是江宁织造局(也称南京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江南三大织造局虽然都有给皇室做衣服的任务,但每个织造局的分工却各有不同。江宁织造擅长妆花织物的织造(如宋锦),另设有倭缎局和神帛堂;苏州织造以缂丝、仿宋锦和刺绣为主;杭州织造以绢、纺、绸、绉等轻薄类织物为主。

苏州织造局有245间房屋,87间用于织布,23间用于丝线的打络,14间用于染坊,72间用于打线。织造局内有1700多织匠,这些织匠是“在籍机匠”,由全国各地送来轮作,时间在3—5年,属于中yang徭役,织造期间不仅没有工钿,还缺少人身自由,与奴隶一般。苏州本地机匠如被征用,宁可折银,也不愿进入织造局。织造局内的“在籍机匠”经过3-5年的轮作,也多多少少学会了苏州棉纺、丝织的工艺和手法(保密配方除外),他们把这些技艺带回家乡,又提高了家乡的纺织水平。织造局有大使1人,副使2人,织布、打络、染作、打线各设司历1人,每个房间设堂长1人。

尽管织造局由苏州府管辖,但因有皇帝派来的太监监制,因此平时苏州府也不怎么管织造局。这些太监是皇帝的亲信,可直接通天,你让苏州府怎么管?惹恼了这些太监,知府大人说不定哪天就卷铺盖走人了。

监制织造的潘公公就住在织造局东侧的小巷子里,苏州人将这条巷子戏称为太监弄(后世苏州依然存在这条太监弄)。

潘公公是认识周奎的,他见“国丈”带着刘云龙一起过来了,忙迎了出来,朝周奎跪下,说道:“不知国丈爷过来,有失远迎,请见谅。”

周奎说道:“起来吧。”待潘晓宇起身后,对他说道:“你预定了300匹绸缎?”

潘公公说道:“是。”然后转头问刘云龙:“怎么今天没把货送过来?”

刘云龙刚刚想说话,周奎说道:“你的那300匹绸缎我要了。”

潘公公本想是把这批绸缎送进宫里的,没承想被周奎“截胡”了,又不敢发火,只得说道:“国丈爷要的话,我送还来不及呢。”

“算你会说话。”然后周奎指着刘云龙说道:“不过我可没白要他的货,是按市场价买的。你要的300匹绸缎,就重新向他预定吧。”刘云龙在边上说道:“公公,几天后我就把绸缎送过来。”

潘公公说道:“行。”然后问周奎:“国丈爷,你啥时候回京城?”

周奎说道:“明天就回京城。你有啥要我带回京城的吗?”

潘公公说道:“我哪敢劳你的大驾。”

周奎说道:“行,那我就走了。”

刘云龙从天心桥回到家,见到郑柏荣在家里,一边围着细线机看着,一边和母亲聊着天。

刘云龙问道:“怎么,你也对机器感兴趣?”

郑柏荣说道:“我是来找你的。你母亲说你很快就回来,就等着你了。”

“有事吗?”

“也没啥大事。就是上次你给我的药方,为啥对有的病人有效,而对好多人无效?”

“有效、无效是什么标准?”

“把大肚子病治好为有效,没能治好为无效。”

“有多少人吃了你治大肚子病的药?”

“有160个病人吃了我的药。”

“病愈或好转的有多少人?”

“不多,只有28个病人病愈或好转,还有140个病人好像没效果。”

“以前你们治好过病人吗?”刘云龙见郑柏荣摇摇头,就继续说道:“以前没治好过一个大肚子病病人,现在能有17.5%的有效率,你不觉得已是很大进步了吗?”

“是有很大进度。可我就纳闷,为啥还有82.5%的没效。”

“那132个病人中,病情不再发展的有几个?”

“从把脉情况看,那倒有60个病人的病情没再发展。”

“也就是说,还有60个人的病情控制住了,对不对?”

“可以这么理解。”

“好,假如余下的32个病人原本只能活5年,吃了你的药后,他们的生命延长了5年,这算不算有效?”

“这个,好像不能算完全有效。”

“以往经你的手,所有的病人都治好了吗?”

“那我没这个本事。”

“应该说所有的郎中都没这个本事。”刘云龙见郑柏荣点点头,继续问道:“你们医家的使命是什么?”

“用仁爱之心拯救生命。”

“这160个病人中,至少有150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你还不知足?”

医学中涉及很多伦理、哲学方面的问题,刘云龙也只能简单地和郑柏荣讨论一下。

郑柏荣听后点点头,问道:“这个药方是你的,是不是该给这个方子起个名字?”

刘云龙说道:“我只是提了个杀虫的建议,具体配方还是你完善的,所以还是由你来起名字。”

“这个病主要引起大肚子,我就把它称为‘消肚散’,行吗?”

“我说过了,起什么名字由你做主。”

“那就叫‘消肚散’了。”

晚上,村里很多人涌到苏州胥门去闹元宵了,爷爷、伯父、叔父全家都来到刘云龙家里做客。

因伯父被禁止饮酒,只能喝茶。他喝了一口茶,指着刘云风问刘云龙:“大侄子,能不能让你堂哥跟着你学点做机器的本事?”

堂哥刘云风比刘云龙大3岁,已结婚了,尽管也读过几年社学,但只是认识几个字,会简单计算而已,根本就没学过后世的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怎么做机器?除非有天才。

刘云龙想了一会儿,说道:“跟我学做机器就不要了吧,不过可以做生意。”

伯父说道:“做什么生意?”

“做棉花、粗线、细线生意呀。”

“能赚钱吗?”

“应该能赚钱。细线是纺织业的中间环节。苏州府境内已有了2000多台细线机,这些机器每天可以纺三万二千锭细线,再加上苏州城乡原有旧式拉细机,苏州府每天的细线产量可达5万锭。今后还会有人来买细线机,不仅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也会来买细线机。江南地区细线多了后,需要大量的棉花、粗线,这样江南地区的棉花、粗线就会涨价,堂哥做棉花、粗线生意的话,就可以赚这个差价。”

“那做细线生意,怎么赚钱?”

“现在苏州府境内每天的细线产量就达5万锭,今后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也大量使用细线机的话,每天的细线产量至少可达20万锭,在织坊大量使用新式织机前,江南地区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细线,江南地区的细线价格就会跌价。堂哥把细线运到江北、山东、湖广、福建等地去,不仅能赚取差价,还能维持江南地区细线的价格,不仅村民会支持你,平江大街和其它地方的线坊掌柜也会支持你。”

刘云风说道:“按你这么说确实可以赚钱,可我没本钱呀。”

刘云龙用嘴巴朝父亲努了一下,说道:“钱不够的话,你向我爸借点钱呀。你和高木桥、居家园等几个村的村民联合起来后,可以做很大的生意了。”

父亲听后,说道:“云风呐,大叔家还刚刚起步,赚的钱不多,先借给你2000两银子,可以了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刘云龙说道:“爸,2000两是否少了一点?”

父亲看了看刘云龙,咬咬牙说道:“既然阿龙说少了一点,那就先借给你5000两。”

爷爷在旁边对刘云风说道:“阿风,你大叔赚点钱也不易,今后要好好做生意。赚了钱就赶紧把钱还给你大叔。”

伯父说道:“以后做生意时,遇到啥难题要多请教请教阿龙。”

刘云风忙说道:“那当然。阿龙脑子比我活络,听他的肯定不会吃亏。”

半天没说话的叔父开口了,问刘云龙:“阿龙,你看我家云雷能做点啥?”

刘云龙的堂弟刘云雷才15岁,与李必恭一样大。

刘云龙说道:“他还小着呢。”

“阿豹不也赚钱了吗?”叔父的言下之意是刘云豹能赚钱了,为啥刘云雷不能学本事赚钱?

父亲就说道:“要不让云雷去肥皂铺做事?”

爷爷说道:“我看行,让阿豹、阿雷和小四一起管着肥皂铺。”

李必恭学徒时,排行是老四,住到刘云龙家后,都随着刘云龙喊他“小四”。

刘云龙听爷爷这么一说,不能明着反对,毕竟肥皂还是有需要保密的技术。他想到,既然伯父、叔父都变着法子提出了要赚钱,总不能装傻吧。于是对伯父、叔父说道:“云雷就不要去肥皂铺了,不过你们可以把砂皮、淀粉拿过去做。”

砂皮、淀粉制作没啥技术含量,自己制作的话还浪费人力。

伯父一听,忙说:“好。”

叔父见儿子尽管没去成肥皂铺,但终究也拿到了一个产品,于是说道:“也行。”

爷爷不想给刘云雷某个差事,现在见刘云龙一下子拿出了砂皮、淀粉二个产品,自然也无话可说了,也笑嘻嘻地说道:“这样好。”

制作砂皮,即使每天制作2000张,一天也有2两银子的净收入,一年就是700多两。

制备淀粉,即使每天制备400斤,每斤赚10文,一年也有700多两银子的净收入。

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度过了这个元宵节。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