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24章 林庆业投奔大明

再造汉明 第424章 林庆业投奔大明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24章 林庆业投奔大明

从莱州湾回蓬莱城的途中,刘云龙问曾化龙:“你登莱境内有多少耕地?”

曾化龙说道:“登州府和莱州府的耕地差不多,各有800万亩。”

“又有多少人口?”

“去年建奴退出山东后,我对抚境内人口重新进行了调查,登州府人口略多一点,登州府82万,莱州府80万,还有50多万难民,送走30多万难民后,还有十多万难民。不过,最近又涌进了几十万难民。”

“即使又涌进50万难民,人口也不算多呀。”

“与苏州府、松江府比起来,登莱的人口确实不算多。皇上刚登基时,登莱境内人口本来有200多万,历经建奴数次侵扰山东、登莱,再加多年的旱灾、蝗灾、瘟疫,登莱损失的人口就有40多万。”

“才这么点人口,你境内的粮食不该这么紧缺呀?境内有多少耕地?”

“登莱两府有1800万亩耕地。”

“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呢?”

“粮食、棉花、豆类的比例大致各三分之一,蚕主要是柞蚕,放养在山上的,不占用耕地。”

“按这个比例,登莱两府的粮食种植面积至少在500—600万亩之间,年亩产量按麦1石、粟1石,也该有1000—1200万石,按每户5口人年消耗18石面粉或小米,至少也能养活250万人。”

边上的陈洪谧代曾化龙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这几年不是旱灾就是蝗灾,亩产量哪有2石?不过自你上次让我劝民多种土豆、玉米、红薯后,今年蓬莱、黄县的民众听从了官府的劝导,才种了好多土豆、玉米、红薯,只是还没收获,几个月后蓬莱、黄县就不会缺粮了。抚境内其它地方还没推广种植土豆、玉米、红薯,他们只有知道了蓬莱、黄县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的好处,才会愿意多种植土豆、玉米、红薯。”

曾化龙说道:“等用上你公司生产的农药、化肥,下半年我们登莱就再也不会缺粮了。”

刘云龙说道:“粮食就是命,官府就该劝导百姓多种植土豆、玉米、红薯。如民众考虑到食用习惯,不愿种植土豆、玉米、红薯,可以规定凡农户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的,可以免税。”

曾化龙问道:“免税了,不就收不到税赋啦?”

刘云龙说道:“不种土豆、玉米、红薯的话,别说收缴不到多少田赋,连赈灾的费用都不够,你还得四处奔走去戡乱。种植土豆、玉米、红薯后,农民不仅不会挨饿,他们还会出售多余的粮食,你不就能收取到粮食的交易税了吗?你说哪个合算?”

“那当然是种植土豆、玉米、红薯合算。”

“那不得了?”

曾化龙看了看走在前边的朱由检,说道:“没户部的同意,我敢给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的农民免税吗?”

不料朱由检说道:“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我准你了。”

曾化龙一听,你皇上同意了,自然可以对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的耕地实行免税了,于是说道:“这季夏收后,本抚就亲自出面,劝导农民明年多种植土豆、玉米、红薯。”

刘云龙又问陈洪谧:“豆类的种植时间改了吗?”

陈洪谧说道:“蓬莱、黄县的豆类种植时间已改了,其它地方得慢慢改,不能急于求成。”

范景文说道:“有的时候,农民的习惯顽固的很,一下子很难改变。”然后,对朱由检说道:“皇上,既然用了化肥有那么多好处,生产化肥的铺坊是不是也该免税或减税?”

李邦华也说道:“皇上,造福百姓的化肥厂,就别再收税了。”

刘云龙说道:“不交税是不对的,不过可以适当减低税率。化肥厂成本减少后,农民购买化肥的支出也少了,他们会更愿意买化肥。”

朱由检听后,对范景文、李邦华、张国维、冯元飚等说道:“等到了南京,让户部重新订立税制。”

范景文等忙说道:“遵旨。”

历史上,尽管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版的徐光启《农政全书》早已推荐种植土豆,但崇祯年间中国北方几乎没有种植土豆,一直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畿辅通志》中才有“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后如番薯”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宛平县志》中第一次提到了“地豆”(即土豆)。因京津地区将土豆称为“香芋”,山东的土豆又是从京津引进的,故乾隆七年的《威海卫志》中才记载有“近有种香芋者......”,也就是说山东、登莱到了乾隆年间才开始种植土豆。

山东、登莱在崇祯年间也没有种植玉米。登州府有玉米种植的最早记载是清顺治年间的《招远县志》,“玉蜀黍即玉高粱,有五色,田畔园圃间艺之”,说明此时在登州府玉米还是一种稀有植物,种植范围仅限于园圃之地,并没有大面积推广种植。一直到了道光年间,《荣成县志》上才记载“近年渐种玉粟”,说明玉米的种植还处于推广阶段。至光绪年间,《文登县志》才记载,“六谷之外,高田多包谷,洼田多稷,终岁之计,二者居其半焉”,说明登州大面积种植玉米是从清末才开始的。崇祯年间山东、登莱各府也没有种植红薯,甚至乾隆年前的登州各县县志都没记录,一直到了乾隆年间的《威海卫志》中才记载“今有种蕃蓣者”,并说“蕃蓣,近自闽来,滋息遂繁”,说明登州府的红薯种植最早还是起始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文登县志》记载“番薯,明初来自外洋,今竞种之,山田沙土无不蕃育,所获可抵良田,俗名地瓜”,说明红薯与玉米一样,也是到了清末才成为登州府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因此,进入清朝后,随着北方推广种植土豆、玉米、红薯,中国的人口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到了1933年,根据民国政府的统计,原登州府境内的荣成、文登、威海、牟平、福山、蓬莱、黄县、招远、栖霞、莱阳、海阳等11个县,总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167.6万亩,种植红薯的土地面积为65万亩,种植比例为5.6%,红薯的产量为649.2万担(亩产9.98担,即998市斤/亩);种植玉米的土地有206.2万亩,种植比例为17.7%,玉米产量为333万担(亩产1.61担,即161市斤/亩)。民国还没推广使用化肥,玉米的亩产量已超过了麦子的亩产量。

大家刚从莱州湾回到蓬莱,登州卫指挥使海刚来报,贼首张大雅、张千出已被杀,韩继本、单之赏、张宇率少量人马逃入山林,俘获贼军2万多人。

张大雅、张千出原本都是灵山卫的军户,听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就聚集了一帮人扯旗造反,不仅占领了灵山卫,还与胶州的韩继本联合,想攻下胶州,可他们实在是太穷,手里没钱不说,连装备也很简陋,头领连马都没有,只能骑驴,打仗时挥舞的旗子,也是用女人的裙子做的。这么一群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是铁血军的对手?在登州铁血军士兵赶到胶州后,与胶州守军两边夹击,张大雅、张千出就被击毙在野外,贼军除了被俘2万人外,大多人做了鸟兽散,只有韩继本、单之赏、张宇带领少量人员逃入了山林。

康富标问刘云龙:“俘虏的2万‘贼军’怎么处置?”

刘云龙说道:“他们也是没饭吃了,才跟着张大雅起事的。现在贼首已伏法,就把他们送到亨克湖(即兴凯湖)去开荒种地。”

康富标说道:“那等把他们押过来后,就送他们去永明城(今海参wai)。”

刘云龙刚想跟着朱由检去抚衙,一个军官过来向曾华龙报告,说是抓住了一个da子的奸细。

曾华龙一听抓住了建奴的奸细,忙下令把奸细押过来。

二个士兵将“奸细”押过来后,徐度看见后惊异的问道:“林庆业,你怎么做了奸细?”

曾华龙问徐度:“你认识他?”

徐度说道:“他是我手下的水兵,十几天前才招募来的。”然后,徐度问军官:“说说是怎么回事?”

军官说道:“他在军港内四处转悠,还画了好多张军舰图。”

一个水兵在军港转悠,还画军舰图,看来必是建奴的奸细了。于是曾化龙对徐度说道:“把他砍了吧。”

徐度刚想让士兵把林庆业押下去,谁知刘云龙喊道:“慢着。”

只见刘云龙走到林庆业面前,仔细大量了一番后,问道:“你是从朝xian来的?”

林庆业反问道:“你怎么知道?”

刘云龙没有回答林庆业的问话,继续问道:“你是三月下旬来登州的吧?”

林庆业忙说道:“对,我是三月二十二日到登州的。”

“你为啥要画军舰图?”

“这些军舰太先进了,竟然还有铁甲舰,舰炮还能360°旋转,我画了这些军舰图,准备研究一番,有机会回国后再仿造。”

大家一听,要仿造军舰,这不是明显的奸细吗?

刘云龙听后点点头,对曾华龙手下的军官说道:“给他松绑。”

军官看了看曾华龙,正犹豫着,只听曾华龙说道:“听公子殿下的,给他松绑。”

于是,军官不情愿地松开了林庆业身上的绳子。

刘云龙伸出手,对林庆业说道:“林将军,欢迎你来我大明国。”

大家听后也懵了,一个转道朝xian来这里的da子奸细怎么变成了将军,还要欢迎他来大明国?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