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60章 占领嫩江

再造汉明 第460章 占领嫩江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60章 占领嫩江

在嫩江左岸的布克村(今齐齐哈尔),铁血军千总邹梦符正在巡视着刚占领的村子。铁血军占领三姓地区后,邹梦符跟着刘积福挺进科尔沁草原。刘积福率部去了阿勒楚喀城(今哈尔滨),邹梦符带兵来到了布克村。

布克村位于嫩江上游,处于科尔沁草原腹地。

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是当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当年哈撒尔是负责大汗营帐警卫和警戒重任的“兀勒都赤”(汉语是总指挥的意思),他的手下有大量的弓箭手。 后来,“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着名的科尔沁部。

后世的科尔沁草原仅仅指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但在明代,科尔沁草原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成吉思汗将科尔沁草原分封给二地哈撒尔后,哈撒尔的子嗣有40个,经几百年繁洐生息后演变成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旗、四子部落、茂明安部、乌拉特部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

大兴安岭东部原为蒙古兀良哈部的放牧地。兀良哈人是契丹人的后裔,蒙古人兴起后逐渐被蒙古人同化,但还保留着半牧半农耕的习惯,世居朵颜山(今称宝格达山)。明代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时,在大兴安岭东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该“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正德年间,兀良哈人西迁后,阿鲁科尔沁一部迁入大兴安岭东部,为了区别于阿鲁科尔沁,将该部称为“嫩科尔沁”,即放牧于嫩江流域的科尔沁蒙古人。天启四年(1634年),嫩科尔沁归附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后,将嫩科尔沁封为五旗,即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共有104个佐领。嫩科尔沁投靠努尔哈赤后,一直与后金保持着姻亲关系,孝庄皇太后就出身在嫩科尔沁部落,她的名字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也称为“孛儿只斤氏·布木布泰”。“孛儿只斤氏”是成杰思汗的氏族名称,因此孝庄皇太后实打实地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孝庄皇太后的哥哥是满珠习礼,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札萨克(即旗长)。

阿鲁科尔沁是科尔沁部的正统,蒙古语“阿鲁”是“山北”的意思,当年哈撒尔因曾驻防于燕然山(今杭爱山)以北地区,因此被称为“阿鲁科尔沁”。嘉靖年间阿鲁科尔沁游牧与额尔古纳河、海哈尔河(今称海拉尔河)、呼伦湖一带,曾隶属于察哈尔部。该部于崇祯三年(1630年)归顺后金,崇祯七年(1634年)被分封于“乌兰哈达”地区。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将该部设为一旗,称为阿鲁科尔沁旗。在后世,“乌兰哈达”地区的东北部因有赭红色山峰,于是将该地区称为“赤峰”。

四子部落哈撒尔后裔诺延泰的四个儿子所率领的蒙古人形成的部落,是阿鲁科尔沁的一部分,后放牧于阴山之北。崇祯三年(1630年),四子部落归附后金。

茂明安部为阿鲁科尔沁的一部,放牧于大兴安岭以北的尼布楚地区。崇祯六年(1633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率其部落归附后金,皇太极为前来归附的茂明安部举行了盛大的庆宴,并赏赐甲胄、雕鞍、银币等。自此,茂明安部告别故土,边征战、边迁徙,把自己牢牢地绑在了清朝征战的战车上。

乌拉特部原放牧于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之间,崇祯六年(1633年)归附后金,与茂明安部一起内迁到呼伦贝尔草原,参与了清朝对朝xian、漠北蒙古、大明的征伐。

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祖先也是哈撒尔的后裔,正统年间西迁,加入厄鲁特蒙古,也即明初所称的“瓦剌部”,到了崇祯年间后称为“卫特拉部”,由于和硕特部具有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血统,在卫特拉四部中长期居盟主地位。卫特拉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崛起后,和硕特部的一部跟随土尔扈特部进入欧洲的伏尔加河放牧,其余部落跟随固始汗进入青海,建立了横跨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

在科尔沁草原北部放牧的还有蒙古郭尔罗斯部、杜尔伯特部。

郭尔罗斯部是蒙古的古老部落之一,曾辅助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但他不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郭尔罗斯部成为了哈撒尔的属民,成为“科尔沁”的一部分。大明初期,郭尔罗斯部属于奴儿干都司撒叉河卫,成为兀良哈三卫的成员之一。崇祯六年(1633年),郭尔罗斯部台吉古木、布木巴降后金,隶属于科尔沁右旗。多尔衮诏令蒙古人南下后,郭尔罗斯部的大部分人也南下了。历史上,满清征服中原后,于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部与郭尔罗斯部一样,也是蒙古的古老部落之一,是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的子裔,属于蒙古“黄金家族”的旁系亲属,他们的祖先孛罕曾是元朝大臣。杜尔伯特部原先游牧于额尔齐斯河畔,后来一部分回到了蒙古族的发源地呼伦贝尔。此后,杜尔伯特部分为了东、西两支,留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放牧的杜尔伯特部成了卫特拉蒙古(即漠西蒙古)的四部之一,回到呼伦贝尔的杜尔伯特部称为了杜尔伯特部的东支。杜尔伯特部东支后来又逐渐东移,来到了嫩江、通肯河一带放牧,隶属于嫩科尔沁部。天启四年(1624年),杜尔伯特部随嫩科尔沁部投靠了后金后,参加了对索伦部、大明的征伐。四月,杜尔伯特部也相应多尔衮的号召,在首领色楞、嘎尔玛的率领下南下,只留了少量人马留守。

在元代,因有很多汉人在嫩江的上游替蒙古人冶铁、打造兵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落,称为“布克村”。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后,这里归奴儿干都司管辖,留在布克村的汉人继续为蒙古人冶铁。几百年来,附近很多部落的人都逐渐融入了蒙古族,只有布克村的汉人还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蒙古科尔沁部落投靠后金后,因满蒙贵族经常通婚,清军在这里设有驿站。科尔沁蒙古人归附满清后逐渐南迁,科尔沁草原北部几乎空了。经皇太极恩准,北部黑龙江索伦部达斡尔人、鄂温克人迁居到了嫩江上游流域。达斡尔人属于半牧半农民族,他们到了嫩江上游流域后,在首领德勒布、索朗阿的带领下,一边放牧,一边耕种。德勒布、索朗阿率领的达斡尔人还参加了清军征讨“叛将”叶雷的行动。多尔衮号令蒙古人、索伦部南下后,德勒布、索朗阿也率领几千索伦人南下了。

历史上,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位于“布克村”的驿站称为“卜奎”,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此建城,称为“齐齐哈尔”。所以“齐齐哈尔”之名并不是来自于蒙古语,而是来自于达斡尔语,意为“天然牧场”之意。

铁血军在占领三姓地区后,刘积福、千总徐晔带着1000名士兵顺着松花江南下,去占领阿勒楚喀城。

阿勒楚喀城在金代时称为“上京”,是金国的陪都,是两大汉军万户侯的驻地。元代时是蒙古人的放牧地,大明初期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满清占领这里后,由于这里是科尔沁草原的东缘,为便于控制蒙古人,就利用被废弃的“上京城”遗存的建筑材料修筑了“阿勒楚喀城”。在后世,随着阿勒楚喀城经济的发展,将该城改名为“哈尔滨”。在蒙古语中,“哈尔滨”是“平坦的草甸”的意思。

刘积福、徐晔去占领阿勒楚喀城时,邹梦符带领1000人马一直向西,来到了距三姓900里的嫩江上游,在击毙了几十名索伦士兵后,轻松占领了布克村。据布克村里的汉人铁匠称,上个月中旬,从盛京来人,要求这里的索伦人除了少部分人留守外,其余的全部跟随摄政王南下。

邹梦符在嫩江边望着周边辽阔的土地,从地上抓了一把土,他看着手里黑黑的土壤,心想这里的土真肥呀,怪不得刘总说这里能种植水稻。

突然,一个百总前来向他报告,斥候来报,有3000名蒙古兵、索伦兵正向这里而来。

邹梦符听后明白了,这是留守在科尔沁北部草原的蒙古兵、索伦兵准备来夺回布克村了,于是说道:“准备迎战。”

嫩江西,3000名蒙古骑兵、索伦骑兵在蒙古佐领哈丹巴特尔的率领下,向东而来。

哈丹巴特尔是巴达礼的部将,巴达礼率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大部分蒙古人随多尔衮南下后,他奉命留守。前几天,从各地传来消息,说几千名明军从东而来,还占领了布克村。尽管他不知道这些明军是哪来的,但他知道要是让这些汉人占领了科尔沁草原北部,巴达礼亲王会砍了自己的头,于是赶紧集合了部队,并派人联络了留守在嫩江上游一带的索伦人,准备消灭这些明军,夺回布克村。

哈丹巴特尔来到嫩江边后,看到嫩江西岸并排站着9个纵队,每个纵队站成4排,每个纵队之间有一门大炮。他想你们只有900名步军,也敢渡江到西岸与我们骑兵野战?今天无论如何都要把你们斩了,于是他下令进攻。

哈丹巴特尔率领的蒙古、索伦联军骑兵距明军1000米时,明军的大炮响了。10门大炮发射的炮弹爆炸后,无数的断胳膊、断腿飞上了天空。这些蒙古、索伦联军士兵尽管以前和明军作战时都没遇到过这么厉害的开花弹,但是依然骑着马向前冲,等冲到距明军只有500米远时,只见明军又发射了一轮炮弹,这些炮弹并不是在地上爆炸的,而是在半空炸开后,数万枚铁珠、铁箭、铁针从天而降,几百名联军士兵从马背上滚落到了地上,受伤的马匹开始横冲直撞,哈丹巴特尔的冲锋队形被打乱了,不得不减缓了冲锋的速度。等冲到距明军300米时,一阵炮响后,前方飞来了密密麻麻的黑豆,哈丹巴特尔又损失了几百名士兵。哈丹巴特尔继续率领联军士兵向前冲,终于冲到了距明军200米远的地方,他看到明军士兵举起了枪,一轮一轮的子弹飞来,冲在前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在了地上,有个别躲过了子弹的士兵冲到距明军70-80步左右时,又被明军扔出的手掷弹炸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哈丹巴特尔一看自己只剩下了1000多人,快疯了。他曾跟随巴达礼数次伐明,从没遇到过今天这种情况,他终于明白对过这些明军不是辽东明军,而是大明训练出来的魔军。再这样下去,自己剩下的1000人会全部躺在这里,他赶紧下令撤退。

牛角声起后,正在冲锋的联军士兵纷纷勒转马头向后退去。但他们已跑不掉了,只见南方侧翼冲出了100名明军骑兵,他们骑在马上朝前方扔出了一种会冒烟的手掷弹。今天吹的是东南风,烟借着风势吹向了正在撤退的蒙、索联军,哈丹巴特尔的人和马匹闻到这种烟后,眼睛开始发酸、疼痛,眼泪不断地流了出来,他们不得不放下缰绳,开始不断地揉着眼睛。要命的是连马匹也开始不断地流眼泪,不听指挥地四处乱跑,把很多蒙、索联军士兵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从南方冲出的100名明军骑兵带上面罩,冲了上来,把蒙、索联军士兵一个个斩于刀下。

哈丹巴特尔彻底害怕了,骑在马上朝明军大声喊道:“我们投降。”

哈丹巴特尔投降后,看到明军给躺在地上的联军伤兵疗伤。这是他从没想到的,以往他在与明军作战时,几乎不留俘虏,同样,明军也几乎不留清军俘虏。

哈丹巴特尔被带到了邹梦符面前。

哈丹巴特尔在回答了邹梦符的提问后,问道:“你们干嘛不杀我们?”

邹梦符说道:“我们汉人向来是讲仁义的,你们既然投降了,我干嘛还要杀你们?再说,我杀了你们,你们的父母不是少了一个儿子吗?”

“你准备释放我们?”

“不。你们得留在这里。”

“你们要把我们关进监狱?”

“瞧你说的,我哪来的监狱?”

“那让我们留在这里干嘛?”

“你看,这边的土地多肥沃呀,你们就留在这里种地吧。”

“我可不会种地。”

“你不会种地,可以慢慢学。你手下的索伦人大多会种地,我们也马上要来几万汉人,他们都会种地。学个一年二载,你总该学会怎么种地了吧?”

“你们要长期占领这里?”

“你说对了。这里以前是大明的天下,今后依然是大明的天下。”

“你们不怕多尔衮、巴达礼带兵打过来吗?”

“我当然怕。我给多尔衮准备了很多子弹、炮弹,我怕的是他不来。”

次日,哈丹巴特尔和他的几百名部下被押到了布克村的东边,在铁血军士兵的监视下铲除草皮。后来被治愈的伤兵也加入了除草的行列。

不久,一批难民经嫩江被送到了布克村。

嫩江在奴儿干都司时,称为“脑温江”。满清统治科尔沁草原后,因江水呈碧青之色,于是将它称为“嫩江”。在满语中,“嫩”即为“碧”、“青”之意。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是松花江的左岸支流,全长约1370公里。其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岭,下游为平原,自木里吉(今嫩江镇)以下可以通航,总通航里程达950公里。

来到布克村的难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开矿,后来布克村地区成了松嫩平原的粮仓。

布克村地区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并不多,但有大型非金属矿,主要是高岭土矿、石英砂矿、沸石矿,仅布克村东北120公里左右的乌裕尔河两岸(今属依安县)就有6300万吨储量的高岭土。

不久,大华公司在布克村建了一座叫“齐齐哈尔”的城市。哈达巴特尔和他手下近千名俘虏也成了齐齐哈尔地区地地道道的农民。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