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485章 文莱国平叛

再造汉明 第485章 文莱国平叛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485章 文莱国平叛

爪哇岛上,万丹苏丹哈齐吉见新军练成后,就下令进攻井里汶。

万丹国起源于井里汶,哈齐吉的祖先在嘉靖六年(1527年)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回雅加达后,占领了井里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万丹国把首府搬到了万丹港,作为淡目苏丹国的属国。隆庆二年(1568年),万丹国苏丹哈沙努丁趁淡目国发生内讧之机,宣布独立。哈沙努丁执政后,一边发展海外贸易,一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万丹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把势力扩展到了苏门答腊岛的楠榜地区。可惜不久荷兰人来到了爪哇岛,荷兰人占领巴达维亚后,万丹国一边要与马打蓝开战,一边还要反抗荷兰殖民者,要不是大华公司替万丹拿下了巴达维亚(雅加达),万丹的经济、军事都快垮了。

万丹国的新军在井里汶登陆后,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马打蓝的驻军,重新占领了井里汶,随后进攻三宝垄,不料新军在三宝垄受挫,不得不退回井里汶。

马打蓝苏丹国与万丹国一样,也曾是淡目国的领地,后隶属于巴章苏丹国。万历十四年(1586年),马打蓝领主森纳帕提趁巴章国混乱之际,举兵打败了巴章国的卫队,逼迫巴章苏丹国潘吉利引退,巴章国随后灭亡。森纳帕提随后自称苏丹,在克尔塔(今Surakarta)建立了马打蓝苏丹国。马打蓝崛起后,四处征战,先后征服了东爪哇的克尔托索诺、谏义里、威罗索诺(今Mojokerto)、苏鲁马益(即泗水)、马都拉,还把势力伸到了婆罗洲岛西南部的苏加丹那地区,随后又西征,与万丹、荷兰大打出手,不仅占领了万丹国的井里汶,还于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二年(1629年)二次攻打被荷兰人占领的巴达维亚,最终以失败告终。阿贡(也称郎桑)执政后,对外的征战有所收敛,致力于发展经济。崇祯六年(1633年),阿贡组织编制了YSL教法典,采用YSL教历作为自己的历法。尽管阿贡对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由于荷兰对爪哇岛的封锁,又垄断了香料贸易,马打蓝的经济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只能靠大量输出粮食赚取银两。

阿贡听说万丹占领了井里汶,又将进攻三宝垄后,忙把还在训练中的新军拉到了三宝垄,幸亏万丹**队的弹药不济才退出了三宝垄,不然恐怕三宝垄都会落入万丹国之手。

万丹国、马打蓝随后分别派人赶往安不纳岛,继续采购弹药。

在婆罗洲岛,文莱**队重新征服了基纳巴塘岸苏丹国。

基纳巴塘苏丹国位于克罗克山脉以东,曾是文莱最早的属地之一,当年黄森屛将军率部在基纳巴塘河登陆后,征服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文莱苏丹与黄森屛将军合流后,黄森屛将军把这里交给了文莱国,自己率部下去了封地“三发”。按理,基纳巴塘岸苏丹应与三发苏丹一样是文莱苏丹最坚定的支持者,可自西班牙于万历六年(1578年)攻陷文莱都城后,基纳巴塘岸苏丹就开始与文莱苏丹离心离德。戈瓦国势力进入婆罗洲岛后,基纳巴塘岸苏丹就公开与文莱苏丹叫板。而文莱苏丹忙于应付国内各地的纷乱,没法集中兵力来平定基纳巴塘岸苏丹的叛乱。

阿都贾里鲁阿巴(汉名黄孝本)从刘静逸那里采购了2000支燧发枪后,又在大华公司铁血军教官的培训下练成了新军,于是开始进攻基纳巴塘岸苏丹国。

婆罗洲岛都是热带雨林,尽管基纳巴塘岸苏丹国就在克罗克山以南,可没有道路相通,如军队贸然闯入这片雨林的话,会因为疟疾、瘟疫而失去战斗力,因此黄孝本的军队只能从东部的基纳巴塘河进入。

基纳巴塘岸苏丹国的军队哪是文莱国新军的对手?基纳巴塘岸苏丹国的水师全军覆没,设在河岸边的炮台也全部被摧毁,黄孝本的军队很快兵临基纳巴塘岸城,基纳巴塘岸苏丹不得不向黄孝本称臣。

黄孝本见自己的新军这么厉害后,赶紧又从安不纳岛采购了一些武器弹药后,兵分二路,一部分军队来到西部的卢帕河,进攻卡拉卡苏丹国的都城诗里阿曼,一部分军队南下进攻伯劳苏丹国的都城伯劳。

卡拉卡苏丹国位于卢帕河流域,境内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商业繁荣,首府诗里阿曼就是个大港口。自万历六年(1578年)西班牙人攻陷文莱都城后,卡拉卡苏丹也开始与文莱离心离德,前几年干脆不再听文莱苏丹的号令,公开反叛了,要不是西部的三发苏丹是文莱苏丹的坚定支持者,从西部给卡拉卡苏丹予以军事压力,说不定卡拉卡苏丹的军队都要进攻文莱都城了。

黄孝本的军队到达卢帕河后,与三发苏丹国的军队联合攻克了诗里阿曼,把卡拉卡重新纳入了文莱国版图,然后与三发苏丹的军队坐船南下,开始进攻苏加丹那。

苏加丹那早年是文莱国的属国,爪哇岛的马打蓝苏丹国崛起后,在荷兰人的阴谋诡计下,归附了马打蓝。等到文莱国的军队到达苏加丹那时,马打蓝正在与万丹开战,根本抽不出兵力来增援苏加丹那。几天后,苏加丹那苏丹不得不向文莱**队投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文莱**队正想继续南下进攻班查苏丹国(即马辰苏丹国)时,从东部传来消息,戈瓦国的军队已进入了伯劳苏丹国,文莱国东部的军队在蒙塔让河、打拉根岛、布纽岛一线与戈瓦国的军队对峙。于是,黄孝本不得不把西部的军队调往东部,可把部队从西部的苏加丹那前往东部的伯劳,有2000多公里路呢,不是一下子就能到达的,等他们到达伯劳时,铁血军已封锁了蒙塔让河。

此时,文莱**队与戈瓦国、伯劳联军正在蒙塔让河激战。

由于蒙塔让河的北岸有大华公司的蒙加鲁通煤矿,河道中不时有大华公司的运煤船只通过,这些运煤船都是蒸汽机动力的,在任何时候都能在蒙塔让河畅行,河面上还有铁血军的舰船护卫。文莱国、戈瓦国都不敢惹这些运煤船,更不敢惹铁血军的舰船,看到运煤船通过时,都停止了炮击。待大华公司的运煤船离开后,双方再开战。

经数天激战后,因文莱**队人数不足,快出现不支状态。这个时候,铁血军的舰船干脆停在了河道中间,把双方军队隔开了。

文莱国、戈瓦国都有舰船,但由于造船技术的限制,排水量最大只有十几吨,还没有压舱石。这么小排水量的舰船,又没有压舱石,用于运兵还行,不能用于炮舰,因为开炮时船只在后坐力的作用下会晃动的很厉害,弄得不好还会倾覆,因此他们的炮舰与大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炮舰不同,是将三个木排呈“品”字形连在一起,大炮架在前面的木排上,而且只能架一门大炮,后面的二个木排用于操纵船的航行,上面竖有桅杆,还有掌控方向的舵。这种舰船,马来人称为“帕拉胡”,是一种无甲板的舰船,可以乘坐6名水手兼炮兵。这种舰船看似很轻便,但只要挨上一炮,炮舰基本就废了,而欧洲殖民者的一艘炮舰往往有二三十门大炮,战场上只要炮舰没有严重受损,即使被毁了几门、十几门大炮,其它没损毁的大炮依然还能还击,也就是说文莱国、戈瓦国的炮舰与欧洲殖民者的炮舰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另外,在这个年代,没有蒸汽机动力的舰船如想从大海进入内河,大多得在涨潮时顺着潮水才能进入内河,如你想靠人力把船用纤绳拉进去,上岸的纤夫就成了敌人的靶子。

占据优势的戈瓦**队见铁血军介入后,觉得很气愤,可想到自己这种舰船在铁血军几百吨、近千吨的舰船面前连个渣都不是,于是不得不隔着蒙塔让河与文莱**队对峙,直到特尔纳特苏丹国的军队进攻苏拉威西岛中部时,戈瓦国就撤回了部分军队,保卫苏拉威西岛本土。尽管戈瓦国留在伯劳的军队被抽走了大部分,可文莱国的军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双方继续隔着蒙塔让河对峙。

文莱国见与伯劳国的战况陷入胶着状态,赶紧又从大华公司购买了武器弹药后,命令在半途中军队回到苏加丹那,继续进攻马辰苏丹国。

婆罗洲岛的南部是马辰苏丹国,马辰苏丹国也曾臣服于文莱,自嘉靖年间反叛后,一直与文莱在争夺地盘,吞并了西南部的哥打瓦林因苏丹国(kotawaringin),疆域西起毕拉河(今Sungai Bila,为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与中加里曼丹省的界河),北到马勒山脉(今Muller),东至莫拉图斯山脉以东的东海岸。戈瓦国势力进入婆罗洲岛后,马辰苏丹国又与戈瓦国对峙。马辰得知文莱已重新征服了基纳巴塘岸、卡拉卡、苏加丹那,又在蒙塔让河与戈瓦国开战后,于是边战边退,消耗文莱**队的弹药,同时也为了争取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马辰苏丹国赶紧派人来到安不纳岛,从刘静逸那里采购了大批武器弹药,训练军队。等到文莱国进攻马辰的军队弹药消耗的差不多时,马辰苏丹国的新军也练成了,于是文莱苏丹国、马辰苏丹国、戈瓦国开始在婆罗洲岛上互相混战,最后谁都奈何不了谁,于是婆罗洲岛被文莱、马辰、戈瓦三国分治。

婆罗洲岛的面积达74万平方公里,当年文莱趁大明闭关锁国时曾占领过吕宋岛、郑和岛,你说刘云龙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婆罗洲岛出现在大明国的南方吗?

文莱国平定卡拉卡苏丹国的叛乱后,三发分公司总干事苏敏杰代表大华集团与黄孝本签下了租借拉让河两岸土地的协议。这份协议是大华集团三发分公司与文莱国签订的第二份土地租借协议,第一份协议是租借卡普阿斯河两岸土地的协议,土地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那里因地形平坦、降水量多、植被茂盛,形成了卡普阿斯河三角洲,尽管沼泽密布,但极适宜于种植庄稼;第二份协议就是租借拉让河三角洲的协议,这里森林密布、土地肥沃,也是一大片未经开垦的荒地,土地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这二块土地的租借期都是九百九十九年,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汪洪亮与柬埔寨签订的租地协议差不多,大致内容是:大明国农民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设立公司自由、成立保安队自由、航行自由;大华公司向文莱国支付土地租金后,大明国农民不再向文莱国上交任何额外赋税,不服文莱国的任何杂役、公役;大明国农民在文莱国无服兵役的义务;大明国农民除服从大华集团公司的辖制外,不再听命于文莱国任何官府的指令;大明国农民与文莱国臣民之间的刑事案件、民事纠纷,由大华集团参照文莱国的律法判决,但文莱国不得插手大明国农民之间的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三发分公司租下这二块土地后,一下子向卡普阿斯河三角洲、拉让河三角洲运来了40万难民,人均分得土地25亩。难民来到卡普阿斯河、拉让河两岸后,把卡普阿斯河三角洲称为“新湖州”,把拉让河两岸称为“新苏州”,并把他们居住、耕作的地方起了很多地名,如在拉让河三角洲就取了泗务(今Sibu)、马都(今Matu)、吉运(今Gdex)、芦楼(今Julau)、马钱(Machan)、明城(今Ming Shing)等地名。

后来,汪洪亮与柬埔寨签订的租地协议、苏敏杰与文莱国签订的租地协议以及大华公司与德尔纳特国、马京达瑙国、蒲端国签订的协议在国内被公开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在《姑苏新报》上把这种行为称为“新殖民主义”。不过,他们在报纸上也为这种“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辩解,他们说道,欧洲人的殖民主义是以肮脏的、血腥的、掠夺式的手段进行的,而大明国的殖民主义是以和平的、拓荒式的、输血式的手段进行的。于是,国内有些人称刘云龙为大明国的“哥伦布”,有些人称刘云龙为“崇祯帝”、“义兴帝”时代的“郑和”,在习武堂任教的孙奇逢干脆写了一本书《大明国殖民伟人——刘云龙传》,刘宗周写了一本《新时代的霍去病——刘云龙》。

历史上,婆罗洲岛卡普阿斯河两岸的耕地是十八世纪兰芳共和国时代由汉人开垦的,拉让河两岸的土地是十九世纪末由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租下的。

几年后,卡普阿斯河三角洲、拉让河三角洲以及古晋地区成了文莱国最稳定的税源地,由于古晋地区是工业区,仅古晋一地每年向文莱国上交的税收就占了文莱国财政收入的20%。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