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630章 御驾亲征(13)

再造汉明 第630章 御驾亲征(13)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630章 御驾亲征(13)

朱慈烺、刘云龙正商量着兴和府的事,突然听见营帐外闹哄哄的,朱慈烺对刘增福说道:“去看看怎么回事?”

一会儿刘增福进来禀报:“陛下,腾吉斯、腾吉泰要看‘四轮巨兽’,段廷欢不让他们看,因此吵起来了。”

朱慈烺、刘云龙就走到营帐外,果真看到一群士兵在阻止腾吉斯、腾吉泰,不许他们靠近汽车、挖掘机、推土机。腾吉斯看到朱慈烺出来后,忙跪下说道:“陛下,我就想看看这些巨兽是有多少条牛、多少匹马拉的,可段将军不许我看。”

朱慈烺说道:“这些汽车、挖掘机、推土机并不是用牛、马拉的,而是由机器驱动的。”然后对段廷欢说道:“让他们看看又无妨,何必吵架呢?”

段廷欢说道:“我这不是想保密吗?”然后对腾吉斯说道:“既然皇上同意你们看了,那你们就去看看吧,可不许碰,碰坏了要赔的。”

腾吉斯心想碰坏了要赔,我拿什么赔?于是说道:“我们就看看,绝不碰你的宝贝。”

腾吉斯、腾吉泰从地上起来后,就带着手下去看汽车、挖掘机、推土机了。

回到账内后,朱慈烺对刘云龙说道:“关宁军、征西军即将对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发起攻击了,你能介绍一下这3个蒙古部落的情况吗?”

刘云龙就向朱慈烺了介绍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情况。

“土默特”在蒙语中是“数万”的意思,其部众来源于“林中百姓”的秃马惕部,成吉思汗征服了秃马惕部后,一些人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而留在了异地,另一些人在部将豁儿赤统领下,驻扎在阿尔泰山,负责把守阿尔泰山的12个山口,后来土默特部来到了阴山山脉中部大青山南北的大黑河流域。

阴山南部大黑河的平原在北魏时期称为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也就是河套平原中的“前套平原”。辽代在这一带设云内州,此后金代、元代都沿置云内州,“敕勒川”被称为“丰州滩”。到了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沿置云内州,洪武六年(1373年)云内州被鞑0靼攻陷,云内州被废。宣德元年(1426年)明军攻占了“丰州滩”平原,再次设云内州。成化元年(1465年)鞑0靼再次占据了丰州滩,朝廷虽多次派兵讨伐,但是都无济于事。到了嘉靖年间,俺答汗率土默特部来到了丰州滩(即敕勒川),此后丰州滩被称为“土默川”。

“鄂尔多斯”来自于古突厥语,意为“守卫”之意。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位,他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在哈拉和林建立了纪念宫帐,这个宫帐称为“八白室”,从蒙古各部的万户、千户、百户的儿子及百姓中挑选出有才华、身体健壮者加入兀良哈部,由兀良哈部世代守卫成吉思汗的陵墓、宫帐。忽必烈时期,将“八白室”移到了锡林郭勒草原闪电湖畔的上都。北元时期,蒙古人又将“八白室”转移到了克鲁伦河畔。十五世纪初,兀良哈人又将“八白室”移到了阿尔泰山西的准噶尔盆地。卫拉特部与喀尔喀部的战斗中落败,卫拉特部退到了准噶尔盆地,兀良哈人与一部分卫拉特人又将“八白室”从准噶尔盆地移到了阴山山脉、黄河之间的后套平原,这部分人就形成了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

“永谢布”名称并不来自蒙语,也不是来自突厥语,而是来自于元代在五台海子(今称察汗淖尔湖)一带建立的“云需总管府”,有10营组成,分别是阿速特、喀喇沁、舍奴郎、孛来(即布里亚特)、当剌儿罕(也称唐拉噶尔)、失保嗔(也称锡包沁)、巴岳特(也称叭要、摆要)、荒花旦(也称晃霍坦)、奴母嗔、塔布乃麻。起初,永谢布10营中的大部分士兵并不是蒙古人,比如阿速特人就来自于西亚的阿速人(今称奥塞梯人),喀喇沁人源自于钦察草原的哈剌赤人(今属土库曼),他们长期驻守在五台海子,就逐渐蒙古化了。也先时期,永谢布部臣服于也先,其首领布库索尔逊因泄露了俘获明英宗一事,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也先杀害。景泰五年(1454年),布库索尔逊的儿子巴郭杀死了逃亡的也先,替父亲报了仇。随后,巴郭率永谢布部投靠了鞑靼,并于成化年间东迁河套地区。

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右翼蒙古由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三个万户组成,由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主政右翼三万户。但是由于永谢布部的首领亦不剌不服达延汗,并杀死了乌鲁斯博罗特,达延汗不得不征讨永谢布部,亦不剌不得不率一部分属民逃往青海,永谢布部的另一部分人留在了河套地区,此后永谢布部就分为二部分。

亦不剌逃走后,达延汗令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也叫阿尔苏博罗特,因号赛音阿拉克,汉译赛那剌)统帅右翼三万户,令十子乌巴撒察青台吉(有些史书上也记作五八山只台吉)统领留在河套地区的永谢布部。乌巴撒察去世后,其二个儿子内讧,长子实喇死于内讧,次子阿济也被巴尔斯博罗特废除了袭位的权力,永谢布部就由巴尔斯博罗特的六子博迪达喇统领。期间,巴尔斯博罗特年幼的四子巴雅斯哈勒昆都力哈(也称老把都、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利用其父亲的地位,趁机占据了喀喇沁部(也称哈剌嗔)。当时土默特部有7个鄂托克,分别是多伦土默特(也称多罗土蛮)、蒙古勒津(也称满官嗔)、巴林、茂明安(也称麻古明安、毛明安)、杭锦、达拉特(也称打郎)、布格勒斯(也称布喀勒斯),也即土默特部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其中多伦土默特鄂托克是本部,而布格勒斯鄂托克又是由布格勒斯、依德、依客、撒尔珠特、吉尔肯等小部落组成的小联盟。

正德十二年(1517年),达延汗去世后,由巴尔斯博罗特继承汗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巴尔斯博罗特也去世了,按照蒙古草原古老的传统,蒙古右翼对牧地和部众又一次进行财产、土地的分封。

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衮必里克分得鄂尔多斯万户,他的手下也有十二个鄂托克,分别为失保嗔(也称锡包沁)、乌拉特(也称乌喇特)、达拉特、杭锦、乌审、诺木达尔(由卫新、百速特二部组成)、布扬浩(由伯特金、哈里古沁二部组成)、畏0吾儿、阿玛海、班尔扎(由浩济特、克列两部组成)、察哈特(由察哈特、明阿特二部组成)、科尔沁(由科尔沁、忽雅古沁二部组成)。

巴尔斯博罗特年仅13岁的次子俺答汗(也称阿勒坦汗)分得了土默特万户的大部分,并增加了畏0吾儿(也称畏0吾儿沁)、乌审(也称兀慎、乌古新)、巴岳特(也称叭要、摆要)、乌鲁特(也称兀鲁)、弘吉剌特(也称王吉喇)五个鄂托克,这样俺答汗手下有了12个鄂托克。

巴尔斯博罗特的其他后裔领有少部分土默特牧地。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达延汗的长孙博迪继承了汗位。在东蒙古平叛兀良哈部叛乱及在西征卫拉特部中,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功勋卓越,俺答汗被封为“索多汗”,衮必里克被博迪汗授予“墨尔根汗”。

后来,土默特部在长期的征战中,分为三部分,即青海土默特、东土默特、西土默特。

亦不剌到了青海后,大明在关西七卫中的蒙古王公纷纷投靠了亦不剌,这部分蒙古人被称为“西海蒙古”。嘉靖十一年(1532年)俺答汗西征青海,打败了“西海蒙古”,青海“永谢布部”消失,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青海成了土默特部的‘飞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俺答汗为了保证自己及后代能自由来往于漠南、青海参拜活0佛,就把儿子丙秃及部分部众留在了青海,而俺答汗的侄孙、鄂尔多斯的宾图台吉留在了凉州的松山滩草原(今属甘肃天祝县),共有29名贵族留在了青海,这部分蒙古人被称为“青海土默特”。

土默特俺答汗的长子是辛爱黄台吉,也叫僧格,16世纪中叶,当察哈尔部南下控制了“兀良哈三卫”的北部诸部时,南部的朵颜卫并不愿归附察哈尔部,在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带领下,携带着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投奔了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俺答汗将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为自己的属民,由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将恩克兄弟另5人所部赐予其弟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为了管理投诚的朵颜卫,辛爱黄台吉、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就携其子孙、部众向东迁徙。不过,随辛爱黄台吉东迁的土默特人中,并不都是“多伦土默特人”,绝大部分是土默特部落联盟中的“蒙古勒津人”。辛爱黄台吉来到东部后驻满套儿(也称满桃,今河北丰宁县一带),与朵颜卫一起游牧,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人就逐渐融入了土默特部,这部分土默特被称为“东土默特”。

从那时起,土默特部分成了三部,即东土默特、西土默特(本部)、青海土默特。

辛爱黄台吉于万历元年(1573年)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他有14个儿子,其中噶尔图(也叫赶兔、扯力克)、朝兔、土剌兔、土力巴兔、摆言、明安这6个儿子是辛爱黄台吉娶自兀良哈部朵颜卫诸妾所生,可见朵颜卫与土默特部的关系之深,朵颜卫中的很多首领成了塔布囊(与蒙古黄金家族通婚者的称号)。万历十年(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辛爱黄台吉回到了归化城,继承了土默特部首领和“顺义王”位,留在东部的土默特部由辛爱黄台吉的长子噶尔图统领。

辛爱黄台吉回归化城后,将布格勒斯部分给了第五子苏弥尔岱青黄台吉(也称松木儿),驻宣府边外的察哈揉尔(今商都县察汗诺尔),松木儿的第四子长大后去了西0藏,成了第四世达0赖0喇0嘛云丹嘉措。

万历十三年(1585年),辛爱黄台吉也去世了,由其长子噶尔图继承了土默特部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噶尔图去世后,东土默特部由噶尔图的长子鄂木布楚琥尔统领。17世纪20年代,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各部,首先对东土默特发起了进攻,鄂木布楚琥尔率东土默特部进行了抵抗,无奈不敌林丹汗而失败,迫于这种情况,鄂木布楚琥尔于崇祯元年(1628年)归附了后金。崇祯三年(1630年),鄂木布楚琥尔奉皇太极之命,与塔布囊善巴一起,率东土默特部从游牧地满套儿(今河北丰宁县)启程,沿着长城开始东迁到翁合地区(今朝阳、阜新、北票一带)。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封鄂木布楚琥尔为札萨克,把他所管辖的部众和牧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驻地在巴彦和硕(今北票附近);封塔布囊善巴为札萨克,把他所管辖的朵颜卫和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驻地就在翁合(今阜新)。同年鄂木布楚琥尔就去世了,由鄂木布楚琥尔的长子固穆袭札萨克。东土默特部归附后金后,多次参与明清之间的战争,还西征察哈尔、东征朝0鲜,北征索伦部、虎尔哈部。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后,虽然嫩科尔沁部、阿鲁科尔沁部绝大部分人随多尔衮入了关,但毕竟还有少部分人留守在草原,而东土默特部为了向清廷表忠诚,固穆、善巴竟然率全体东土默特部人入关了。因此关宁军、征西军路过巴彦和硕、翁合时,没有见到一个东土默特人。

留在土默川的土默特部就被称为“西土默特”,也称土默特本部。俺答汗为了逼迫大明向他开放边市,率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多次劫掠我边境,仅进攻大同的次数就达45次,我军战死的高级将领就有十多名,如都指挥使(正二品)王纲,参将(正三品)关山、张国辅、郑东,指挥使(正三品)殷隆、赵源、赵镗、周岐,被劫掠的人口达20多万。当时的三边总督曾铣多次奏请收复河套,可奸臣严嵩竟然诬告曾铣,嘉靖皇帝也不问青红皂白,听信了严嵩的谗言,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把曾铣和主战的另一位内阁大臣夏言杀了,此后朝廷内再也没人敢提收复河套的事。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再次率土默特人部、鄂尔多斯部进攻大明,在大同击杀了前往阻击的总兵张达,随后东行,自古北口入长城,经密云、怀柔、顺义,兵临京师安定门下。这是自土木堡之变后,蒙古人再次兵临北京,朝廷被迫给俺答汗送去了大量银两、珠宝、玉器,俺答汗拿到银两珠宝,在京城烧杀抢掠够了后,才退兵,史称“庚戌之变”。后来,土默特人又多次入关劫掠,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在俺答汗妻子三娘子的努力下,大明才与土默特达成协议,大明与土默特休战,大明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向土默特人开放边市。此后,直到林丹汗征服土默特之前,大明与土默特人很少再有战事。

噶尔图去世后,西土默特部由其长孙卜失兔(也称博硕克图汗)统领。

鄂尔多斯部的衮必里克有9个儿子,他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将12个鄂托克分封给9个儿子。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衮必里克去世后,由长子诺延达喇(又称吉能)继承鄂尔多斯部首领。诺延达喇继位后,鄂尔多斯部发展出了4个集团和12个鄂托克,4个集团是扣克特、失保嗔(也称锡包沁)、乌喇特(也称乌拉特)、唐古特,是鄂尔多斯部的核心,12个鄂托克是达拉特、杭锦、伯速特、乌审、伯特金、哈里古沁、浩济特、克烈(也称克里野斯)、察哈特(由察哈特、明阿特组成)、科尔沁(由科尔沁、忽雅古沁组成)、郭尔沁、阿玛海。此时,鄂尔多斯部与土默特部保持着联盟关系,全力支持俺答汗进行的对内对外战争。俺答汗与大明结盟后,在他的请求下,大明同意向鄂尔多斯部开放边市,并封诺延达喇为都督同知。隆庆六年(1572年),诺延达喇去世后,由长子布延巴图尔鸿台吉继承鄂尔多斯部首领。次年,布延巴图尔鸿台吉率部随土默特部进攻卫拉特蒙古,击败了辉特部,不久布延巴图尔鸿台吉被收降的辉特部首领额色勒贝所杀。布延巴图尔鸿台吉死后,由长子卜失兔(也称博硕克图汗,与土默特部的首领同名)。鄂尔多斯部的博硕克涂卜失兔后因信奉佛教,得转金轮匝噶喇斡尔第彻辰济农汗称号(简称彻辰济农汗、车臣济农汗)。彻辰济农汗继位后,认为与土默特部比起来,明朝对他封赏不均,于是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不顾母后的劝告,与大明重开战端,被明军屡次打败,损失惨重,自己也受了伤。天启六年(1626年)彻辰济农汗去世后,由长子额璘臣继承鄂尔多斯部首领。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率清兵及科尔沁部联合出击林丹汗,林丹汗知道自己不敌皇太极,就让多罗特部留守察哈尔旧地,自己率数十万部众西迁右翼,年末进攻喀喇沁部,接着进攻土默特部左翼,攻陷了归化城。崇祯元年正月,林丹汗又扫荡了蒙古永谢布部,此后东部永谢布部溃散,就不再存在了。林丹汗摧毁永谢布部后,又在归化城再战喀喇沁部,获得了胜利。崇祯二年(1629)年,林丹汗进攻土默特右翼,缴获了土默特部卜失兔的金印。西土默特部的卜失兔(也称博硕克图汗)遂西遁后套平原,躲到了鄂尔多斯部,不久就死在了那里。卜失兔死后,其子俄木布继承土默特部首领。不久,林丹汗又向西进攻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不敌,额璘臣不得不率部向林丹汗投降,被他收留的土默特部残部也在俄木布的率领下投降了林丹汗。

林丹汗收服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后,在成吉思汗陵前举行庄严的仪式,宣称自己为全蒙古的“林丹巴图鲁汗“。崇祯十年(1631年),林丹汗为了夺回阿鲁科尔沁蒙古各部,遂兴师进攻阿鲁科尔沁部,阿鲁科尔沁部在后金的支援下,击败了林丹汗,林丹汗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战果,仅仅带走了色棱阿巴亥的部分属民。这是林丹汗在漠南的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崇祯五年(1632年),河套地区遭遇早霜,以至于颗粒无收,牛羊多死伤,又引起瘟疫流行,兵员民众严重减员。皇太极看准机会,又联合科尔沁、扎鲁特、巴林等部进攻林丹汗。林丹汗获得情报后,知道自己没法打败皇太极,立即率众西逃,去了青海大草滩(今甘肃民乐县永固镇一带)。一向支持林丹汗事业的漠北喀尔喀却图汗(也称朝克图台吉)率部4万,南下打败了“青海土默特”,来到大草滩与林丹汗会合,此后‘青海土默特’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没过多久,却图汗于崇祯十年(1637年)又被进入青海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打败。

崇祯七年(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病死在了青海大草滩。林丹汗死后,由长子额哲袭位。额哲率领余部自青海大草滩返回河套地区,漠北外喀尔喀部车臣汗部硕垒致函额哲,希望额哲移帐漠北。在额哲还没动身时,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和豪格、岳托于崇祯八年(1635年)三征察哈尔,来到了河套平原。额哲在母亲的劝告后,投降了后金,并献出了传国玉玺,蒙古帝国灭亡,漠南蒙古全部归后金版图。皇太极得此传国玉玺,又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个封建领主奉为“博格达车臣汗”,乃于1636年建立大清国。

皇太极征服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时,逃到后套平原的西土默特本部人马只剩下了3300余丁。皇太极知道土默特部曾雄霸漠南,就把西土默特部中的乌审、达拉特、杭锦等部分离了出来,就于崇祯九年(1636年),将西土默特本部3300余丁编为土默特左、右翼两旗(也称西土默特左右两翼旗),共设12个佐领(也称苏木、盖章),每个佐领领有150户,约300丁。编成的左右两翼旗并不设札萨克,而是由清廷委任都统来统领,每旗的副统领才由土默特人担任,这些副统领不得世袭。现在土默特左旗的都统是古禄格,右旗的都统是杭高,这二人都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而是原俄木布的属下。同年,由于鄂尔多斯部出动了一个鄂托克协助多尔衮进攻额哲,因此封额璘臣为济农,设鄂尔多斯旗,由额璘臣掌之。

朱慈烺听到这里,问道:“能说说三娘子的事吗?”

刘云龙说道:“三娘子本名‘奇喇古特钟金’(简称钟金),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出生于蒙古瓦剌地区一个小部落首领家庭。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土默特俺答汗西征时,看中了才9岁的三娘子,于是三娘子被父亲献出,准备嫁给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隆庆三年(1569年),钟金依婚约来到了土默川,谁知俺答汗见到这位未过门的孙媳妇后,见色起意,不顾后果地将钟金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第三任妻子,那年钟金19岁,而俺答汗已63岁了。因她是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因此被称为‘三娘子’。俺答汗迎娶了三娘子后,他的孙子把汉那吉愤而出走。三娘子嫁给俺答汗后,知道土默特部经二十多年的征战,不仅损兵折将、百姓流离失所,经济也被拖垮了,出身于黄金家族的部落对俺答汗的汗位蠢蠢欲动,于是她力主与明朝讲和。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和土默特部议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界贸易,史称‘隆庆封贡’,对此三娘子功不可没。隆庆六年(1572年),俺答汗、三娘子准备按照元大都的样子,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修建城池,十年后,城池建成,朝廷赐名为‘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此时,俺答汗已年老,且身染疾病,政务由三娘子处理。万历九年(1581年),俺答汗去世,长子辛爱黄台吉(莫伦皇后所生)自满套儿回归化城继位,辛爱台吉按照蒙古风俗,收取了父亲的妾室为妻,也包括三娘子。俺答汗火化后,从中拣获无数无色珍珠斑的舍利子,三娘子令尼泊尔工匠以宝石、金银制作了一座大型舍利塔,将俺答汗的骨灰放入其中,在大召寺西侧建造了一座庄严的青色宫殿,供奉俺答汗的舍利塔。4年后,辛爱台吉病死,由辛爱黄台吉的长子噶尔图(也叫赶兔、扯力克)继承土默特部汗位、“顺义王”王位。噶尔图又收取了父亲的妾室,三娘子又成了噶尔图的老婆(那年她37岁),明朝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噶尔图去世,他的长孙卜失兔向三娘子求婚(那年她57岁),此时,三娘子的亲孙子素朗(也称素囊)与卜失兔有了“夺嫡”之争,大战一触即发。为避免内战,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娘子选择与卜失兔成婚(那年她62岁),卜失兔袭“顺义王”。明朝为了安抚素朗,封素朗为“都督同知”,封素朗的母亲“大成妣吉”为“忠义夫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娘子去世,享年63岁,万历皇帝特地遣使臣吊唁,赐以隆重的祭礼,以表彰她的不朽功劳。三娘子一生,总共辅佐四代“顺义王”,坚持汉蒙友好的约定,堪称伟大。”“三娘子好是好,不过今后一定要改变蒙古人、满人的婚俗,再也不能这么混乱下去了。”朱慈烺说完又问道:“占领前套平原后,要恢复云内州吗?”

“要。不过,既然前套平原有归化城,恢复的‘云内州’就叫‘归化府’如何?”

“归化府?不错,就用这个地名。要移民多少人合适?”

“暂时移民几千就够了。”

“为啥?”

“俺答汗将从塞内劫掠来的几十万汉人安置在了前套平原,这些汉人在前套平原耕作,种植水稻、麦子、小米、大豆,时间长后,土默特人逐渐离不开易于消化的稻米、面粉。随着蒙汉百姓交往的加深,很多土默特人逐渐由牧转农,开始了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俺答汗为了管理境内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建造了十几个‘板升’,也即城镇,归化城就是境内最大的‘板升’。我们安置到归化府的几千难民暂时别去和当地人抢夺耕地,只要教会他们种植玉米、土豆、红薯就行了。另外,我们在归化府境内大办工业,生产钢铁、农药、化肥,今后,只要前套平原的粮食亩产量大幅度增长,当地百姓得到甜头后,再大规模开垦土地,那时仅前套平原生产的粮食,就能养活整个漠南地区的人口蒙了,甚至还能输出粮食。”

“归化府有哪些发展工业所需的矿物?”

“皇上,大青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勘察到很多金银矿、铜钼矿、铁矿、煤矿、磷矿、石墨矿、石棉矿、高岭土矿、白云石矿、石灰石矿、石英石矿等,最大的铁矿位于归化城西北360里的渣尔泰山(今白云鄂博矿区),铁矿储量就达14亿吨,还有4千万以上的稀土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归化城附近就有中小型煤矿,最大的煤矿位于归化城西南240里的黑岱沟地区(今准格尔煤田),煤炭储量在360亿吨以上,大多可以露天开采,在该地区的苏格里盆地还有特大型天然气田;归化城西北80里的昆都仑河两岸(今属武川县)有大型石墨矿,石墨储量在8千万吨以上。”

“嗯,有这么多矿足以搞工业了。那么在后套平原呢?”

“汉代在后套平原设立过五原郡,我建议在后套设立五原府。”

“那就叫五原府。可林丹汗、多尔衮征讨鄂尔多斯部,该部好像没损失多少,该怎么处置?”

“额璘臣领有的鄂尔多斯旗还有万户左右,人口是多了一点,而归化府内的蒙古人又偏少了,我们可以将五原府境内鄂尔多斯部中的乌审、杭锦、达拉特等部等分离出来,单独设旗。”

“这主意不错。向后套平原移民十几万,开耕土地后种植庄稼,同时开矿办厂。五原府境内有哪些矿产?”

“五原府境内也有金银矿、铜钼矿、铅锌矿、铁矿、硫铁矿、煤矿、石墨矿、石灰石矿、石英石矿。汉代公孙敖在阴山北的摩楞河东岸驻有古城,这座古城可以称为‘新忽热古城’,在该古城附近有储量在160吨左右的大型金矿(今浩尧尔忽洞),只是埋深较深,开采难度比较大,埋深500米左右的黄金储量在90吨左右,埋深1400米以下的黄金储量在76吨左右;五原府境内的铅锌储量在1400万吨以上,如阴山南部的呼和嘎恰(今称东升庙)、包尔嘎恰(今称炭窑口)、查石太山(也称渣尔泰山)一带就有大型铅锌矿;铁矿主要分布在乌拉山、查石太山、狼山一带,储量在6亿吨左右;铜矿主要分布在阴山北部的霍格奇,铜储量在70万吨以上,包尔嘎恰的铅锌矿中也含有50万吨的铜,因此是个锌铜矿;煤矿分布在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南岸、陕西榆林北部之间的广大区域内有3千多亿吨的煤炭储量,地底下几乎全是煤炭;五原府境内的硫铁矿极为丰富,矿石量在5亿吨左右,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大的硫铁矿矿集区,如阴山北部的查石太山就有4千万吨的硫铁矿(今称三片沟硫铁矿);五原府境内的石墨资源也很巨大,储量在3亿吨左右,‘新忽热古城’附近除了有大型金矿外,还有大型石墨矿,另外在乌拉山的海流斯太沟(今属乌拉特前旗)、哈达门沟(今属乌拉特前旗)、德岭山(今属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今属乌拉特中旗)、前达门沟(今属乌拉特中旗)都有大型石墨矿。”

朱慈烺听到这里,说道:“河套平原真是风水宝地呀,不仅土地丰饶,矿产也有这么多。等陈子龙占领河套地区后,我们就在该地区发展工业。”

刘云龙说道:“皇上,你要不要去安抚一下新来的难民?”

朱慈烺忙说道:“要的,我必须去安抚他们。”

于是,刘云龙、刘文炳、宋琬陪着朱慈烺去安抚来到锡林浩特的2万难民。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