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再造汉明 > 第664章 暗流涌动(7)

再造汉明 第664章 暗流涌动(7)

作者:曲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19:48:06 来源:书海阁

第664章 暗流涌动(7)

在九江总督府,袁继咸正与左良玉在聊天。

袁继咸,江西宜春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崇祯三年(1630年)任御史,崇祯十年(1637年)任湖广参议,分守武昌。崇祯十三年(16si0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勋阳,因襄阳失守,谪戍贵州。崇祯十五年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等处军务。

崇祯十五年,张献忠进攻武昌前,左良玉在武昌城劫掠一番后,拥兵退往九江、芜湖一带。张献忠攻下武昌后,袁继咸亲自与左良玉见面,劝说左良玉收复武昌,于是在张献忠退出武昌后,左良玉趁机“收复”了武昌。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部席卷湖广时,江西袁州的丘仰寰也组织了农民起义,并攻下了袁州城。张献忠西进后,袁继咸令左良玉部收复袁州城,于是左良玉派副将吴学礼率5000人马从九江进入鄱阳湖,然后沿着赣江、袁江杀向了袁州府。

丘仰寰的部队都是农民出身,并没有多大战斗力,遇到左良玉的正规军后一触即溃,丘仰寰不得不率余部退入武功山。吴学礼顺利收复了袁州城后,并没有安抚百姓,反而在袁州城内趁机大肆劫掠。吴学礼退出袁州府,路过临江府又劫掠了一番。要不是南昌城守备森严,吴学礼还会进入南昌劫掠。吴学礼劫掠袁州城、临江城后,仅运回武昌的金银就装满了一船,另有几船珠宝、粮食。左良玉把从袁州城、临江城抢来的财物占为己有后,袁继咸并没有追究左良玉部在袁州城、临江城烧杀抢掠的责任。

左良玉有了从武昌城、袁州城、临江城抢来的财物后,就以武昌、汉口为基地,肆意扩充军队,军队数量达到了20万,比朝廷给他的5万编制整整多出了15万,成了大明国拥兵自重的大军阀。可以说,没有袁继咸的默许,左良玉不可能如此顺利的成为“大军阀”,因此左良玉对袁继咸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左良玉这次亲自到九江,是来探口气的。

左良玉问袁继咸:“袁大人,你对朝廷的新政是怎么看的?”

袁继咸说道:“我认为朝廷实行的新政很好,特别是土改,李自成、张献忠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自江西实行土改后,去年被你部打败的丘仰寰余部竟然在武功山销声匿迹了,说明丘仰寰的手下都回家种地去了。”

“可听说南京很多官员、士绅反对朝廷的新政。”

“那是他们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我看这些人也是想不通,朝廷又不是没收他们的土地,是赎买。他们把地交给朝廷后,完全可以把朝廷给的钱用于投资,比如开矿、开厂、开店,即使不想搞实业,买朝廷的债券也行呀。”

“这么说,大人是完全赞成朝廷新政的。”

“那当然。当今皇上有高手指点,推行的新政只会让朝廷更富有、更强大,我看要不了多久,李自成、张献忠就会灭亡。”

“我也赞成朝廷的新政。可有那么多官员、士绅反对新政,南京会乱的,我们是否该做点什么?”

“南京的事,范阁老、张国维、史可法会处理好的,不用我们操心。听说你在武昌调兵遣将,可有点危险呀。你给我记住,你的任务是给我守住武昌。”

左良玉一听,渗出一头汗来,忙说道:“没你的命令,我哪敢擅自离开武昌?”

“你知道就好。”

......

左良玉离开总督府后,心想袁继咸是坚定的“保皇派”,今后路过九江时,说不定得武力拿下九江,才能安然无恙地去南京。

袁继咸望着远去的左良玉,皱着眉头,想了一下,着人去把九江总兵阎养正叫过来。

阎养正是原苏州卫的千总,随郑瑄去天津救回朱由检、朱慈烺后,被擢为九江总兵。他听说总督大人召见,立即从营地赶到了总督府。他见到袁继咸后,问道:“大人,你找我有事?”

袁继咸说道:“嗯。你在石钟山一共布置了几门大炮?”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湖口右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它的面积并不大,约0.2平方公里左右。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石钟山”。别看石钟山不高,面积也不大,但它是扼守鄱阳湖湖口、长江的军事要塞,号称“江湖锁钥”。阎养正就任九江总兵后,将石钟山炮台上原有的将军炮、佛朗机炮全部更换为新式的“加农炮”。现在,阎养正见总督大人问起石钟山炮台的事,忙答道:“大人,我在石钟山布置了10门大炮。”

“现在炮台的守兵有多少?”

“不多,只有200人。”

“马上再增加200人。”

“是。”

“你得派可靠的人负责炮台的防守。记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都得给我守住炮台。”

“知道了。”

阎养正离开后,袁继咸坐在案台前,给兵部尚书郑瑄写了一份信。而左良玉回到武昌后,他的儿子左梦庚向他报告,斥候已对九江——池州段长江防线的炮台进行了侦查。于是父子两人开始策划如何夺取这些炮台。

在济宁,史可程在运河码头上岸了。

史可程离开北京后,坐上了一艘货船南下。一路上就听船员们说,济宁被南直隶的明军占领了,于是船到济宁后,就上了岸。他来到济宁州府,见到门口的2个守卫后,对守卫说道:“我是从北京来的,要见你们的知州。”

守卫看着史可程一副商人的打扮,问道:“你找我们知州有啥事?”

“我有重要事情报告。”

“那你等会儿。”说完,守卫就入内去禀报了。

一会儿,济宁州知州朱光来到门口,见到史可程后问道:“你找我有事?”

史可程反问道:“你是济宁州知州?”

“是的,我叫朱光。”

“我叫史可程,是史可法的弟弟。可以到里面去说话吗?”

朱光一听是史可法的弟弟,忙说道:“请。”

史可程随朱光到了内殿后,向朱光自首。

朱光这才知道史可程此次南下,是奉多尔衮之命到南京策反史可法的。于是忙派人护送史可程到淮安。

路振飞亲自护送史可程去了南京。

在北京,多尔衮正在犯着愁。

秋收后,清军从北直隶、山东及山西大同一带征收到了很多粮食、税赋,军粮倒是够了,军饷也马马虎虎能凑合着用,可军队数量不足了,明军在长城一线每天都要杀死近千名清军,照这样下去,每月仅长城防线就要消耗3-4万人马,现在他倒是能理解大明的苦衷了,当年为了防备蒙古人、满人,大明国在长城设置的九大边镇,每年就要消耗近千万两银子。山西的战事久拖不决,叶臣那里连个消息都没有。最可恨的是衮布、硕垒、素巴第,说是来帮大清灭了贼寇的,可竟然留在长城外放牧了,他们究竟是大清的盟军,还是明军的盟军?

多尔衮犯着愁时,一个亲兵进来报告:“冯铨来了。”

多尔衮心想冯铨独自前来,肯定有要事禀报,于是说道:“让他进来。”

冯铨进了大殿后,对多尔衮说道:“禀摄政王,陈洪范从南京来了一封急件。”

多尔衮一听,忙问道:“是什么事?”

“陈洪范联系上了南京的王铎。”

“王铎是什么身份?”

“王铎是天命七年(1622年,即天启二年)大明的进士,曾任当今大明皇帝的讲官、南京礼部尚书,现在是大明国的大学士,他的弟弟王镛、儿子王无党都是南京锦衣卫的指挥使。”

多尔衮心想,王铎曾做过朱慈烺的老师,现在是大明国的大学士,他的弟弟、儿子又是明廷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人的身份确实不简单,于是问道:“陈洪范的信呢?”

冯铨把陈洪范的信递给了多尔衮。

陈洪范在信中告诉多尔衮,南京的王铎说只要清军在江北能搞定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福王朱由崧愿与大清隔江而治。他读完信,心想大明国的皇帝不是朱慈烺了,与大清隔江而治,这么大的事是福王能做主的吗?于是问道:“大明国的福王想干什么?”

冯铨顿了顿,说道:“福王想做皇帝。”

多尔衮明白了,南京福王要篡位。如真这样的话,大明必将陷入一场内部的腥风血雨,大清可趁机占领长江以北。待自己在江北养精蓄锐后,就能渡江南下,拿下整个大明。陈洪范自然不知道自己已与刘良佐建立了联系,也与高杰、黄得功手下的部将取得了联系,于是说道:“你去告诉陈洪范,我们会摆平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

“是。”

冯铨走后,多尔衮立即给豪格、多铎写了一封信,令豪格在平定山东后立即南下;令多铎在收复济源、孟县后,立即渡过黄河占领孟津,收编李际遇的20多人人马,然后兵分二路,一路西进进攻潼关,一路东进接应许定国。

南京城福王府内,朱由崧在听着韩赞周的汇报,左良玉已同意投靠福王。

范景文、张国维、史可法等从苏州回南京后,带回了义兴帝朱慈烺的圣旨,让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轮流监国,还决定从十月一日起全面推行“土改”。

钱谦益被抓后,他的小妾柳如是四处活动,竟然联系上了朱由崧,朱由崧很想释放钱谦益,但遭到朱聿键的反对。朱聿键的意见是,钱谦益因反对朝廷新政被抓,还没把他砍头,朝廷对他已经够宽容的了。如果把他放了,今后全国会有更多的地主、豪绅、藩王抵制“土改”新政,朝廷还怎么推行“新政”?于是,钱谦益不得不继续待在监狱里。

魏国公徐弘基因贩私盐被抓后,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连在凤阳老家的田地也被朝廷没收后分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民。前一阵子,徐弘基的长子徐久爵向刑部申诉,称父亲年老有病,要把父亲接回家养病。刑部尚书孟兆祥受到朝廷内一些徐弘基亲信的压力,也不敢作主,就在朝堂上上了奏折。在廷议时,朱由崧表示可以让徐弘基回家养病,但朱聿键把孟兆祥的奏折驳回了。唐王说道,徐弘基为害南直隶盐政几十年,致朝廷损失了数千万两银子的盐税,如允许他回家养病,朝廷的法度何在?那些被抓的参与贩卖私盐的盐商、盐帮怎么办?今后还怎么推行食盐的统购统销、专卖专买?为了这几件事,朱由崧、朱聿键就这么扛上了,凡是朱由崧赞成的,朱聿键就反对;凡是朱由崧反对的,朱聿键就赞成。

范景文、张国维、史可法也不管他们,心想也许这就是朱慈烺需要的“平衡”。遇到真正棘手的事情,就发电报给在辽西、漠南的朱慈烺,由朱慈烺定夺。

不过,自朝廷决定从十月起全面推行“土改”后,南京的很多官员在上朝时,纷纷向监国的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上奏,要求停止推行“新政”。朱由崧建议暂缓推行“新政”,朱聿键却说再不推行“新政”,南方的老百姓也会走上李自成的道路。当然,他们的奏折也被范阁老、张国维、史可法驳回。

于是南京那批反对新政的官员自称为“本土派”,本土派中,有忻城伯赵之龙、保国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等。这些人的家中,少的有几千亩田地,多的有几万亩田地,自然不愿把土地交给朝廷后再分给穷人。“本土派”官员把随朱由检、朱慈烺从北京回来的官员称为“南渡派”,如范景文、张国维、倪元璐、李邦华等,又把拥护朱慈烺的官员称为“保皇派”,如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

朱由崧听完韩赞周的汇报后,说道:“好,城内有赵子龙,城外有左良玉,事情就好办多了。”

韩赞周说道:“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事成之后,我来向少帝提议,由你出任司礼监提督。”

“谢福王。”

韩赞周离开后,阮大铖从后厅转了出来。

阮大铖是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天启帝时投靠魏忠贤。朱由检登基后,阉党被铲除,阮大铖被罢官为民,居于南京,虽潜心于创作戏曲,但一直期望着能复出做官,不过遭到了东林党、复社成员的阻扰。福王监国后,阮大铖投靠了朱由崧,成了朱由崧的座上宾。

阮大铖看着远去的韩赞周,问福王:“事成之后,你真让他出任司礼监提督?”

福王说道:“他并不像你一样忠于我,他忠于的是朱由检、朱慈烺,我怎么可能用他。”

“可他知道的事太多了。”

“这又何妨?事成之后,让他随朱由检、朱慈烺一起走好了。”

“还是您英明。”

“王铎那里怎么说?”

“大学士王铎说了,到时由赵志龙派人封锁将军山、封锁南京城,不许京卫军知道城内的情况,不许城外得到城内的消息;赵之龙将亲率大军,进攻包可弘的总督府,干掉范景文、张国维、倪元璐等南渡官员。”

“锦衣卫那边呢?”

“锦衣卫由王铎的弟弟王镛、儿子王无党负责解决,他们控制了锦衣卫,就能控制朱慈烺。”

“左良玉将怎么行动?”

“左良玉已联系上了金声桓。他们将从西、东两个方向进逼南京,配合刘孔昭干掉霍玉书的镇江水师,然后进城与赵子龙会师,一起进攻将军山。待安定南京后,再东进苏州,活捉朱由检。”

“左懋第、刘云龙会让我们轻易去苏州?”

“刘云龙在苏州的铁血军大部被改编为征西军了。”

“铁血军在镇江府、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徽州府、池州府还有部队呢,别看他们人少,可战斗力惊人。还有,在江南训练的新军,都是朱慈烺的嫡系,一旦被他们知道,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正因为我们考虑到了这些,所以王镛、王无党控制住朱慈烺后,不能马上杀掉朱慈烺,我们要胁迫朱慈烺给铁血军、新军下令,听从我们的指挥。”

福王听后点点头,目前也只能这样“挟天子而令天下”,不然60万新军杀到南京,自己的老命会搭进去的。于是说道:“就这么办,你和王铎商量一下行动时间、具体细节。”

“是。”

阮大铖走后,朱由崧来到内室,他的妻子杜虹影问他:“我什么时候能做皇后?”

朱由崧说道:“你还得耐心等一段时间。”

“还要等多长时间?”

“至少半年吧。”

“还要等半年?在淮安的时候,你就说登基后封我为皇后,可到了南京,我才知道你只是监国。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我父亲也把所有家产交给了你,用于筹备粮饷,你却还要我等半年?你不会是外面又有女人了吧?”

“你嚷嚷啥?你以为做皇帝很容易吗?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在没把握之前,你必须得忍。”

“好,我忍,我再忍半年。”

“半年后,我一定封你为皇后。”

朱由崧在内室安抚杜虹影时,回到家的韩赞周在考虑着今后如何向义兴帝解释。在韩赞周看来,只要把“南渡派”的人全部抓起来后,义兴帝就不会受他们的蛊惑,朝廷就能安定了。

可韩赞周根本没料到自己只是朱由崧、王铎、阮大铖、赵之龙等人手中的一枚旗子而已,等朱由崧夺得皇位后,自己也会被杀掉。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再造汉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