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230章 女子逃难,半夜被书生拖进密林,书生:不要动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王店镇有一个稳婆,三十多岁,人称李大姑。

李大姑不是本地人,她是十年前来到这里的,李大姑的接生手艺好,经过她手的产妇都是母子平安,十年来零事故。

李大姑不但手艺好,而且心地善良,穷人家生孩子她从来都不收钱,有时候还出钱出物接济,因此,李大姑的名声非常好,大家都称她为活菩萨。

李大姑来的时候才二十出头,她是孤身一人来的,好心的邻居见她单身,就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可李大姑都婉拒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嫁人。

其实,李大姑长得非常漂亮,皮肤白皙,五官秀丽,妥妥的一个大美人,如今三十多岁了,依然是风韵犹存。

这天 傍晚,李大姑刚吃完晚饭,准备洗漱之后就睡觉,因为今天太累,一天跑了几十里山路,接生了两个孩子。

她刚躺在床上,就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生孩子这事不分白天黑夜,李大姑已经习以为常了,尽管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她还是强撑着从床上下来去开门。

“李大姑,我家老爷有请,你赶紧跟着我走一趟吧!”

李大姑问道:“家住哪里?”

男子说道:“城里王员外家。”

说到王员外,李大姑并不陌生,就在两年前,她还去给王员外的小妾接生呢!

生孩子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李大姑浑身的疲惫一扫而光,顿时来了精神,她抓起包袱就出门。

男子让她坐进马车里,就赶着马车飞快地跑了。

走到半路的时候,男子放慢速度,对李大姑说道:“有件事我先交代你一声,今天生孩子的是我家小姐,这事你应该知道怎么做。”说着就递给李大姑一大包银子。

李大姑看着男人严肃的表情,她知道这事由不得自己,就收下了银子。

说道:“我知道了!”

“你知道就好,如果得罪了王老爷,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马车很快就到了王家,男子就把她领到一间屋子门前,门口的丫鬟赶紧就把她带进了屋子里。

李大姑走进屋里,就看见床上躺着一个产妇,产妇的肚子高高隆起,她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但那声音已经很微弱。

情况危急,李大姑赶紧吩咐丫鬟婆子烧热水,找来棉布和剪刀。

一个婆子趴在她耳边说道:“我家老爷说了,一定要保大人……”

李大姑看着奄奄一息的产妇,心中着急,但她知道,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慌乱。

李大姑把棉布放在水盆里浸湿,拧去多余的水分,然后搭在产妇的肚子上。

她双手合在一起使劲地搓着 ,搓出热气之后就放在产妇的肚子上,顺着一个方向推动。

不一会儿,李大姑就大汗淋漓,浑身的衣服都湿了,她两只胳膊又酸又痛,但一刻也不敢耽误,继续用力推着产妇的肚子。

忙活了大概一个时辰,孩子终于生出来了,可孩子没有哭。

李大姑神情凝重地说道:“孩子没有保住!”

一个婆子赶紧出去了,告诉王员外孩子死了,王员外一听不悲反喜,说道:“赶紧抱到乱坟岗里扔了!放在家里晦气!”

婆子就来到房里抱孩子,然后就和一个家丁一起出去了。

李大姑心中慌张,赶紧就要告辞,王员外把李大姑叫到里屋说道:“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如果泄露出去我不会罢休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王老爷不信任我,为啥要去找我?”

王员外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李大姑,你是个聪明人,我相信你!”

李大姑说道:“如果王老爷没有什么事,那我就回去了。”

王员外就让车夫送李大姑回去,李大姑说道:“不用麻烦了,我的一个亲戚就在附近住,他媳妇也快生了,我顺便去看看,明日再回。”

李大姑匆匆地走出王家的院子,她一路小跑的朝城外的乱坟岗跑去,在月光的照耀下,她看见王家的婆子和一个家丁正从乱坟岗里走出来,李大姑赶紧趴在一处凹陷的地方躲了起来。

等二人走远之后,她就跌跌撞撞地跑到乱坟岗里,看到一处地方刚被翻动过。

李大姑就用手使劲刨土,她心中着急,手指都刨出了血,终于看到那个粉嫩的小团子。

李大姑赶紧从包袱里拿出一银针,扎在婴儿身上,又俯下身子对婴儿进行人工呼吸。

她心中祈祷,希望这孩子能活过来,过了好一会儿,孩子终于有了微弱的呼吸,李大姑心中欢喜,把小拇指放进孩子的嘴里,孩子就哇哇的哭了起来。

李大姑又惊又喜,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一路小跑地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李大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如果王员外知道了这个孩子没有死,被她抱了回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次日,李大姑把孩子放在被窝里,熬米油给他喝,孩子喝饱之后就不哭不闹,特别的听话。到了晚上,李大姑就收拾行囊,趁着月黑风高之际就抱着孩子悄悄离开了。

次日,村里的人没有见到李大姑,还以为她去接生了。

可一连多日都没有看见她,大家这才意识到,李大姑应该是离开这里了,就像十年前她来这里一样悄无声息。

大家都说李大姑太神秘了,纷纷猜测她来这里的目的以及突然离开的原因。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很多东西,李大姑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时间的长河中,有人生孩子的时候才会被人们偶尔提起。

李大姑离开王店镇之后,就抱着孩子来到了临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人打听李大姑的来历,李大姑就说家乡受灾,家里人都不在了,她是出来逃难的。

村民们听了,都很同情她,见她带着一个孩子不容易,大家都过来帮忙,为她修建了两间木房子,让母子在村子里安了家。

李大姑给孩子取名刘宝林,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养。她在山村住下之后,依然干着接生的老本行,她心地善良,技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

刘宝林这孩子不但长相漂亮,而起特别的聪明,三岁的时候,李大姑就把他送到镇里的学堂读书,希望他以后能够功成名就,不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眨眼十几年过去了,刘宝林已经十九岁了,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李大姑看着儿子,心中很是欣慰。

刘宝林知道母亲养活他不易,他也非常的孝顺,不但勤奋读书,还时常帮助李大姑干活,比如打水,砍柴等。

一日上午,李大姑去十几里外的一个山村里接生,一直到了傍晚还没有回来,刘宝林担心天黑山路不好走,就提着灯笼去迎接母亲。

当他走到一处山林时,就看见有一个神情慌张的女子朝这边跑了过来,刘宝林觉得不对劲,就大步走到女子身边,女子显然也看见了他。

女子说道:“这位哥哥,后面有人追我,他们问你就说没看见……”说着就要跑。

刘宝林顾不得多想,拉住女子就朝旁边的密林跑去,女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他拉进林子深处躲了起来。

“你藏在这里不要动,追你的人我来对付……”

他交代了一声赶紧就跑出了林子,看见不远的高处走上来两个男子。

刘宝林若无其事地往前走去,两个黑衣人看见他就跑了过来,问他有没有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子经过。

刘宝林说道:“是不是穿着红衣绿裤,长得很美的女子?”

“是的,她往哪里走了?”两个男子焦急地问道。

刘宝林指着旁边的一个岔路说道:“那女子就往那边跑了,赶紧去追吧!要不就跑远了!”

一个男子说道:“走,快点,要是找不到,少爷肯定会生气了,我俩就完蛋了!”

两个黑衣男子走了之后,刘宝林正要转身去林子里,就看见李大姑朝这边走了过来,他几步走上前去,接住了母亲的包袱。

刘宝林把刚才遇到姑娘的事对李大姑说了,李大姑一听说道:“走,你带我去看看。”

二人一起来到树林里,看见女子正在山洞里抹眼泪,李大姑就询问她怎么回事。

这个年轻女子叫李秀云,十七岁,是一个孤儿,她家就住在城郊的一个村子里,李秀云在家种菜养活自己。

一日,她去城里卖菜,被城里首富孙家的大公子孙留成看上,就要霸占她,李秀云就誓死不从,孙留成怕闹出人命,就放她回去了。

可那孙留成并不死心,三天两头地来到家里骚扰她,并派两个男子来监视她,今日她给两个男子做了好菜,又灌了一壶好酒,趁二人喝酒的时候就逃跑了。

那二人发现后,就在后面追她,于是她就跑到山上来了。

李大姑帮李秀云擦去眼泪,说道:“真是个可怜的孩子,那你准备跑到哪里去呢?”

李秀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低声说道:“我也不知道,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大姑半辈子助人为乐,遇到李秀云这样可怜的女子,袖手旁观不是她的做事风格,她肯定是要管的,就说道:“你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流浪也不安全,若你愿意就先去我家躲躲吧!”

李秀云赶紧给李大姑跪下,激动地说道:“多谢大娘收留,我什么都能干,我可以帮助您干活的。”

李大姑扶起李秀云说道:“好孩子,走吧!”

李秀云就跟着李大姑一起来到了她家里,从此就在李大姑家里住下了。

一日,有几个男子来到李大姑家里,不由分说就要带走李秀云,刘宝林就出来阻拦,说道:“你们这是强抢民女,赶紧放开,要不我就告到县衙去,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你小子真是有眼无珠,你知道这位爷是谁吗?”一个小厮指着一个十六七岁,穿戴光鲜亮丽的年轻男子说道。

刘宝林看得出来,这个年轻男子就是孙家大公子孙留成,他说道:“不管是谁,也得守法!”孙留成一脸鄙夷地看着刘宝林说道:“本公子还不知道县衙的大门朝哪里开,等着你去告我,我也好长长见识!”

李秀云躲在刘宝林的身后,吓得浑身直哆嗦,孙留成阴冷的目光扫过众人,那些人就心领神会,有几人就上去拉住刘宝林,其他人去拉李秀云。

刘宝林被几人拉住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秀云被他们带走,谁知走到村头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拿着农具堵在那里,拿起农具就朝哪些人打去。

孙留成一伙寡不敌众,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就放开了李秀云狼狈逃窜。

那群人走后,村民们就给李大姑出了个主意,说刘宝林和李秀云都到了适婚年纪,不如让两个孩子成婚,这样那个姓孙的就没办法了。

李大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就问李秀云和刘宝林的意见,李秀云生得貌若天仙,刘宝林自然是没有意见。

李秀云无意中听到母子二人的对话,她心中的小鹿就开始乱撞,小脸上也飞起了红霞,悄悄地躲到房间去了。

晚上,李大姑来到李秀云的房间里与她聊天,就问她觉得刘宝林怎么样?

李秀云红着脸说道:“很好啊,你们都是好人……”

李大姑说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们俩的年龄也不小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嫁给宝林?你若嫁给宝林,那孙留成也就没有办法了。

你要是不愿意嫁也没事,咱们想其他办法来摆脱他!”

李秀云羞得小脸通红,不敢看李大姑,低声说道:“我愿意,就是不知道刘大哥咋想的?”

李大姑说道:“你愿意就好,还别说,你俩郎才女貌,真的很般配啊!”

为了让孙留成死心,李大姑就立刻为二人举办了婚礼,说来也怪,二人成婚之后,那姓孙的就没有来找过麻烦。

所有人都认为孙留成已经死心了,可就在一天晚上,李大姑家的房子却突然着火了,幸亏发现得早,全村人都来救火,才没有伤到人,但房子被烧的不能再住了。

李大姑就找来几个泥瓦匠盖新房,完工这天,李大姑买了一大块猪肉,灌了好酒,准备招待大家。

李大姑和李秀云炖了一大锅猪肉,半个村子都闻到了香味,左邻右舍的孩子都跑到院子里,眼扒眼望的,哈喇子都流了一地。

李大姑就让秀云盛了一小盆猪肉放在院里的大石头上,让孩子们也解解馋,孩子们看见油光水滑的大肉皮,就开始大快朵颐起来,个个吃的满嘴流油。

泥瓦匠们一人一大碗猪肉,一个大白馒头,大家坐在院里吃的是津津有味,就看见一个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老乞丐来到院子里。

众人见了老乞丐都露出鄙夷的表情,有人说:“这乞丐鼻子可真尖,闻到香味就跑来了。”

有人就朝灶房里喊:“李大姑,赶紧拿一个玉米饼子把这乞丐打发走!”

老乞丐看着其他人都在大口吃肉,就咽了口吐沫说道:“我今天来是要吃肉的,我不要玉米饼子。”

有人就站起来说道:“讨饭的还挑三拣四,不要饼子赶紧走!”

李大姑在屋里忙活,听到外面的声音,就赶紧跑了出来,老乞丐看见李大姑就说道:“我今天来就是想讨碗肉吃。”

李大姑看着老人瘦骨嶙峋的样子,就很可怜他,赶紧把他请进灶房坐下,并盛了一大碗猪肉给他吃,老乞丐一连吃了三碗才停下。

临走时低声对李大姑说道:“房子盖好你就大祸临头了,你和你儿子性命难保!”

李大姑听了老乞丐的话就愣住了,问道:“老伯为何这样说呢?”

老乞丐说道:“你带我去新房里看看就明白了。”

李大姑知道,民间有很多高手为了隐藏自己,都会扮成乞丐游走四方,在她看来,这个老乞丐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高人,于是就带着老乞丐来到新房子里。

老乞丐在新房子里转了一圈,就在一个墙角处挖出了一条孝巾,李大姑看到孝巾就大吃一惊。

老乞丐说道:“如今把它挖出来了,下咒之人就会遭受反噬,如果把这孝巾烧了,那人就会没命。”李大姑收起了孝巾,并没有用火去烧,只是等着下咒的人前来。

一日傍晚,一个贵妇人就来到李大姑家里。李大姑看见贵妇人满脸的脓疮,还流着恶心人的黄水,她就明白了一切,那孝巾就是这个贵妇所为,可她与这贵妇无冤无仇,她为啥要这样做呢?

贵妇一下子跪在了李大姑跟前,声泪俱下地说道:“李大姑,是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孩子,请您原谅……”李大姑越听越糊涂,就让她起来慢慢说。

原来,贵妇人是临县王员外的女儿,名叫王秋月,十九年前,她生下了一个父不祥的孩子,王员外告诉她那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她悲痛万分。

但她不相信父亲的话,于是满月之后就去找李大姑,想打听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死了,当她来到李大姑所在的村子时,村民们告诉她,一个月前李大姑从外面抱回一个男婴,如今李大姑已经抱着男婴离开了。王秋月根据日期来推算,就怀疑李大姑抱走的男婴就是她的孩子,后来王员外把她许配给了邻县的首富孙员外,过上了恩爱的夫妻生活。

没有嫁给孙员外之前,王秋月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嫁给孙员外之后,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孙留成,她觉得当年的那个孩子就是个定时炸弹,如果被丈夫知道了,肯定不会原谅她。

为了保住如今的幸福生活,王秋月这些年一直在打听李大姑的下落,她想找到那个孩子。

一个月前,她无意间听到儿子孙留成和家丁的对话,得知儿子喜欢上了一个叫李秀云的女子,可那个女子居然嫁给了稳婆李大姑的儿子,她就怀疑这个李大姑是不是当年的李大姑?

王秋月悄悄地来到李大姑的村子,发现李大姑就是当年给她接生的李大姑,断定李大姑的儿子刘宝林就是她生下的那个孩子,于是就想法要治他于死地。

王秋月就指使儿子孙留成,让他拿钱收买一个泥瓦匠,把下了诅咒的孝巾埋在新房子里,这样做就是为了害死李大姑母子。

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阴谋被人发现了,她也受到了反噬,脸上,身上都生出了很多脓疮,于是就来给李大姑道歉。

李大姑听了王秋月的诉说,心中很是气愤,不过还是把孝巾给了她,说道:“虎毒尚且不食子,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王秋月痛哭流涕地说道:“李大姑,我知道错了,求你原谅我一次吧!”

站在一边的刘宝林已经是泪流满面,他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李大姑的亲生儿子,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个如此恶毒的母亲。

“你走—这里不欢迎你!”刘宝林指着门外朝王秋月吼道。

王秋月走到刘宝林身边说道:“娘是一时糊涂才做出了傻事,我现在已经后悔了,请你就原谅娘这一次吧!”王秋月悔恨的眼泪水不停地往下流。

李大姑对刘宝林说道:“儿啊,当年的事并不是你娘的错,如今她做出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的,但也有情可原。

你熟读四书五经,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应该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刘宝林说道:“娘,你才是我亲娘,她不是……”他一时间无法接受,就蹲在地上痛哭。

李大姑对王秋月说道:“你先回去吧,给他一些时间。”王秋月对李大姑千恩万谢,就离开了。

王秋月知道隐瞒不住了,就把自己婚前有一个儿子的事对丈夫说了,孙员外听了很是吃惊,不过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他就原谅了妻子。

几天后,突然就有一个中年男子来到李大姑家里,他说自己叫苏云峰,还说是刘宝林的亲生父亲。

当年,苏云峰进京赶考,路上被人抢劫并打伤,是王秋月出手相助,并租下一间房子让他住下养伤,每天给他熬药,做饭,一个月后,苏云峰身上的伤才好。

苏云峰错过了考试时间,就在王秋月租的房子里住了下来,二人日久生情,私定终身,王秋月就怀孕了。

王员外发现二人的私情之后就恼羞成怒,把苏云峰狠狠的打了一顿,然后扔到了江里,也是他命大,被一个进京上任的大学士所救。

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考,就一举成名,等他回来找王秋月的时候,听说她早已嫁到邻县去了。

苏云峰没有去找王秋月,但这些年他一直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王秋月来到李大姑家认儿子的事也在他的掌握之中。

苏云峰说道:“李大姐是个大善人,感谢您救了我儿子,又把他养大成人!”说着就要给李大姑跪下,李大姑赶紧就扶住了他。

说道:“你不必谢我,我和这孩子有缘,有了他,我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苏云峰和刘宝林相认之后,就把李大姑和刘宝林接到了家里,然后大摆宴席庆祝,来参加宴席的客人都是非富即贵,纷纷对苏云峰道喜。

苏云峰眼圈泛红,“我今天能与儿子相认,多亏了李大姐,她是我们父子的大恩人呢!”他指着李大姑说道。

众人都看向李大姑,纷纷夸赞她是一个大好人,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突然一个中年男子两眼含泪地走到李大姑面前。

“娘子,是你吗……”

李大姑看到男子,也是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泪水喷涌而下,众人看到这一幕都懵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当年李大姑与丈夫刘望族成亲后不久,丈夫就进京赶考去了,后来家乡遭灾,李大姑就去京城投靠丈夫,可来到京城之后,她听说丈夫做了官,还娶了一个千金大小姐。

李大姑心痛不已,就悄悄地离开了京城,家乡也回不去了,于是就在王店镇安了家,孤身一人过日子。

其实刘望族并没娶千金大小姐,后来,他回到家乡接妻子,家乡已经是满目疮痍,哪里还有妻子的影子?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忘不了妻子李大姑,后来娶了一个小妾,正妻的位置一直是留给李大姑的。

夫妻二人再次重逢,已经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不过对彼此的感情并没有变,如今刘望族是朝廷命官,他把李大姑接回府上,夫妻二人恩爱有加。

一年之后,年近五旬的李大姑居然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好人好报吧!

再说刘宝林,虽然认了亲爹娘,但他一直把李大姑夫妇当成自己的亲爹娘,对他们也很孝顺。

苏家和刘家就像是一家人,他们的后代也是世代交好,友谊长存。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