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311章 木匠心善收留放牛娃,三年不说话,一开口他差点吓瘫

唐朝末年,济南府济宁县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三口,李全德是一个木匠,妻子王氏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一家三口的日子也算温馨幸福。

李全德夫妇目不识丁,但他们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儿子李天明三岁时就被送到村里的学堂读书。

李天明乖巧懂事,见父亲做家具他就有样学样,嫣然一个小木匠,可对于读书却不开窍,上了几年学也没有认识多少字。

李全德见儿子对木工有极高的天赋,于是就不再逼他读书,而是教他各种木匠手艺,李天明从十三岁开始学习木工,到了十六岁时就可以单独出去干活了,而且做出的活比父亲都好,这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尽管李天明的手艺很好,可大家觉得他太年轻,手艺也好不到那里去,无论是做家具还是盖房子,人家都要求李全德去,李天明只是打下手,了到发生了一件事情后,大家才改变对李天明的认知。

这件事还要从一场喜宴说起,城里的黄员外老来得子,他高兴地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孩子满月的时候,黄员外就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只要路过的人都可以免费来吃,一波又一波的人不断来到黄家吃酒席,整个黄家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黄员外派人去请李全德给自己的儿子做婴儿床,因为李全德不在家,李天明就拿着工具来到了黄员外的家里,黄员外一看李全德没来,而是来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就有些不爽,但大喜之日,也没有说什么,就让李天明先吃席,吃完席再说。

黄员外夫妇抱着儿子到每个桌子上敬酒,大家都纷纷恭喜夫妇二人喜得贵子,都说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大富大贵之命,黄员外夫妇听了,喜得合不拢嘴。

可李天明看了那孩子后却脸色大变,说这孩子活不长,王员外听了当场大怒,众人也都说他居心不良,居然在大喜之日诅咒一个孩子。

李天明说道:“把当年建这座宅子的木工请来一问便知。”当年的木匠是黄员外弟弟的一个朋友,正好今天也在这里吃酒席,于是黄员外就叫人去叫他。

一会儿,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就被带了过来,李天明看着男子问道:“你和黄员外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要下如此恶毒的诅咒?”

那男子见一个毛孩子这样质问自己,就很是嚣张,说道:“你是谁家的黄毛小子,满口胡话,我什么时候害黄员外了,你这是栽赃诬陷。”

李天明没有说话,径直朝黄员外家的堂屋走去,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纷纷跟了过去。

黄员外一脸怒容地看着他,李天明说道:“房梁上有东西。”黄员外见李天明一本正经的样子,感觉很蹊跷,于是就叫下人拿来梯子,爬到房梁上看有什么东西,下人果然从房梁上拿下来一个东西,是一个很小的木头人。

那个木匠一看便神色紧张,就想溜走,却被黄家的家丁抓住,他看逃不掉了,就一五一十地全说了。

当年,黄员外家盖房子,黄员外的弟弟就让他用一些手段对付自己的哥哥,要哥哥断子绝孙,以后他的家产就是他的。

黄员外听了那个木匠的话,就把他送到了县衙,知县又派人把黄员外的弟弟也抓进了大牢。

要不是李天明,黄员外的儿子可能会早夭,如今破了诅咒,儿子也就没事了,黄员外对李天明是万分感激,直接拿出一百两纹银表示感谢,但李天明没有收。

原来,李天明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时,他偷偷看了父亲的那本鲁班秘籍,对里面介绍的厌胜术也略懂一二。

今天他来到黄员外家里,就感觉到这宅子不对劲,可具体是哪里不对也说不上来,直到他看到黄员外的儿子时,才看出有人在这宅子里下了恶毒的诅咒,诅咒黄员外断子绝孙。

这件事情之后,李天明的名声大噪,都说他是一个有良心的木匠,找他做活的人也排成排,有很多外地的人也慕名而来,谁家要是有活,提前几个月就要预约,否则就排不上号。

李天明的手艺好,档期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因此也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李天明不急,但父母很着急,劝说他抽空去相亲,早日把婚事解决了才好,可李天明总是不放在心上。

一日,村里的王大婶来到李家,说自己的娘家侄女不但貌美,而且懂事,是一个持家的好手,想让李天明相看一下,谁知李天明没在家。

城里刘员外家盖宅子,李天明被请去做活了,恐怕要两个月才能回来,王大婶听了有些失望,说等李天明干活回来一定去她家一趟,让两个年轻人相看一下,这可是一对难得的好姻缘。

送走王大婶后,王氏就催促丈夫去一趟城里,叫儿子抽空回来一趟,说相了亲再去干,可李全德说,人家刘员外家盖房子耽误不得,干完活再看也不迟。

再说李天明,由于他的技艺精湛,美名远扬,刘员外对他十分敬重,把他当成贵客一样招待着。刘员外有一个女儿,名叫刘飘飘,长的是貌美如花,年芳十八,正是怀春的年纪,她见李天明一表人才,木匠手艺还这么好,而且勤劳踏实,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总是找机会和他接触。

一开始,李天明并没有多想,只当是人家小姐平易近人,可渐渐地,他发现刘飘飘只对他一人亲近,他心里就有些七上八下的。

哪个少年不多情?李天明自然对温柔大方的刘小姐也有好感,但那个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门之言,更重要的是门当户对,于是他就使劲压住了心中蠢蠢欲动的小火苗,对刘飘飘的示好不冷不热的。

刘飘飘见李天明迟钝,心中就很着急,悄悄把一个丝帕放进他的工具箱内,表白心意,李天明见了不敢声张,就悄悄地收了起来。

一日,刘飘飘突然对李天明说道:“我爹爹要把我嫁给别人,可我不想嫁,我希望你能向我父亲提亲。”

李天明听后吓了一跳,说道:“我哪里配得上小姐?恐怕你父亲不会同意的。”

刘飘飘迟疑了一会说道:“我从小就指腹为婚,可我不喜欢他,如果要我嫁,我就只能去死。”她说着便流下了眼泪。

李天明看着刘飘飘,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刘飘飘又说道:“要不你带我走吧!离开这里,我就可以不嫁给那人了。”

李天明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刘飘飘私奔,可又不忍心拒绝,说道:“这活马上就要完工了,完工之后再说。”

刘飘飘听他这么说,心中就有了盼头,说道:“好,我等着你。”

又过了十来天,刘家的宅子就完工了,众工匠吃了完工饭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李天明也背着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

李天明背着行囊往家赶,走到一处荒坡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有孩子的啼哭声,他有些疑惑,就停住了脚步,仔细听时那哭声又没有了。

这荒郊野外的,怎么会有小孩的啼哭呢?李天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就要继续赶路,可那哭声又响了起来。

李天明支起耳朵仔细听,这次真的是有声音,他确定不是幻觉,那声音就是从一个低洼的地方传出来的,他慢慢地朝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

他走到坡地的低洼处,就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坐在草丛中哭泣。

这个男孩又黑又瘦,身上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小孩。

李天明问孩子为啥在这里,那孩子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并不说话。

李天明想送他回家,可这孩子不说话,他也不知道他家在哪里,把他扔在这荒郊野外也不放心,于是就把这个男孩带回家去了。

李全德和王氏见儿子回来就非常的开心,心想可以让他与王大婶的侄女相亲了,可看到他带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回来就吃了一惊。

李天明告诉父母,这孩子是在荒坡里遇到的,王氏看着小男孩瘦弱的样子很是心疼,赶紧熬了一碗米汤,又烙个油饼让他吃下。

孩子吃了饭后,精神就好了很多,可就是不说话,李家人以为孩子认生,就没有再问他。

村里的人听说李天明捡回一个小孩,大家都过来看,众人见这孩子不说话,就纷纷议论说他是个哑巴,让李家赶紧送走,否则以后是个累赘。

众人的议论让李全德夫妇的心中发毛,不知道这个孩子该留还是该送走。李天明说道:“这孩子可怜,不管怎样,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啊!”

李全德夫妇也是善良之人,听儿子这么说也没有反对,就留下了这个男孩。

王大婶听说李家收养一个男孩子,就来劝说王氏把孩子送走,要不她侄女和李天明的亲事就悬了。

王氏虽然不想错过这门婚事,但也不忍心不管这个孩子,就说这孩子可怜,要留下孩子,王大婶听了直摇头。

说道:“这孩子来历不明,养着怕以后出祸患啊!”说完就走了,再也没有去李家说亲。

李天明从刘员外家里回来之后,立刻就有人来找他去做棺材,丧事不敢耽误,李天明就去了。

两天之后回转,李天明想到刘飘飘的话,心中很是纠结,他家中有父母,如今又有一个孩子,如果他走了,他们怎么办?

李天明就给父母说了刘家小姐已经定下了娃娃亲,如今她想悔婚,想让他带着她走,李全德听了直摇头,说道:“万万不可,咱们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光明磊落之人,这样做不是往祖宗脸上抹灰吗?会遭到世人唾弃的。”

李天明觉得父亲说得很有道理,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他也做不来,于是就把这事给放下了,但他心里一直觉得对不住刘小姐,纠结了半个月后,他终于决定去城里见她一面,给她说明情况,也不耽误人家成婚。

谁知来到城里之后就听说,刘小姐已经在几天前出嫁了,嫁到了千里外的开封府吴家,李天明听了心中很是愧疚,但他觉得这也许是刘小姐最好的归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天明依然是忙忙碌碌的,他捡的那个小男孩就在李家住下了,住了个把月,也没有听见那孩子说话,李家人才相信他不会说话的事实,有什么事就比划手势。为了叫着方便,李全德就给孩子取名李天赐,男孩虽然不会说话,但耳朵能听见,别人说话他也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说这孩子不说话可能是后天的。

李家收养李天赐之后,就没有人来给李天明提亲了,即使有提亲的,他们也会要求先把李天赐送走,李家人已经和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把他当自家人看待,他们说什么也不会把他送走,因此李天明的婚事一直没有着落。

李天赐不会说话,村子里调皮捣蛋的孩子都叫他小哑巴,欺负他,王氏见了很心疼他,就拉着他回家,不让他再和那些孩子玩耍,李天赐也很乖,每天都在家里帮助王氏做些家务活,很少出去。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李天明正要出去干活时,李天赐却突然拉住他的手说道:“哥,你和爹爹赶紧要做一艘大船!”李天明见他开口说话,又惊又喜,赶忙叫来父母,说牛娃会说话了,李全德夫妇听了心中也是激动万分。

他们问他为啥要造大船?李天赐说道:“六月初八这里就要发洪水,造一艘大船可以活命。”

李家人听了感觉不可思议,这孩子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语出惊人,再有一个月就是六月初八了,难道真的会发洪水吗?

李全德觉得李天赐这反常的话很蹊跷,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于是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到底该不该造大船。

李全德说道:“天赐这孩子一直不开口说话,一说话就说出如此奇怪的话,这也许就是天意,不得不信啊!”

一家人经过商议,决定造一艘大船,次日,李全德父子就不再接木工活,开始造船,众人见了都觉得奇怪,这里又没有大海,干嘛要造船呢?

村民们都跑到李家看热闹,问这父子俩个为啥要造船,一开始李全德并不说原因, 但经不住村民们的软磨硬泡,就把将要发洪水的事说了,还说让大家做好准备。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好笑,说李家人是脑子出了问题。

邻村里有一个姓元的木匠,以前总是嫉妒李家的生意好,如今李家父子在家造船,没有时间去做活,元家的生意就好了起来。

元木匠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记败坏李家父子的名声,到处说李家父子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很快,李家父子造船的事情传到了县衙,知县就带人来到李家,命令他们停止这愚蠢的行动。

李全德父子不听,依然继续造船,县令气的命人拿下他们,当场就要杖责,村民们虽然不能理解他们父子的行为,但念及他们一家心地善良,赶紧跪下求情。

知县怕惹众怒,就让手下把他们父子放了,但命他们立刻停止造船。

李全德父子明白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就假装答应,等知县带人走了之后,他们继续造船。

元木匠想借此扳倒李全德父子,夜里就悄悄来到李家看情况,谁知李家父子不但没有停止造船,而且日夜不停,于是就又去县衙告官。

元木匠给知县使了银子,要置李全德父子于死地,知县就派捕头带着衙役到李家去抓人,他们来到李家之后,发现李家已经人去屋空,众人疑惑,就回去报告知县。

次日,知县就亲自带人来到李家查看,果然没有看到李家的人 ,向村民们打听,大家都说不知道,知县没办法,只能带着人回去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到了六月初八这天,天气异常的炎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人们热得不敢出门,都在抱怨这鬼天气要把人热死。

中午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人们都兴奋地跑到外面,任凭雨水打在身上,欢呼着,雀跃着。

一声惊雷响彻天际,随后就是昏天暗地,天好像要塌下来了一样,人们吓得躲进屋里。

雨水下得又大又急,不一会儿,到处都是一片汪洋,水开始往屋子里灌,众人这才想到李全德父子的话,可为时已晚。

洪水越来越大,人们陷入一片绝望之中,哭声,叫喊声混成一片,就在这时,一艘20米长的大船就出现了,船上坐着李全德一家四口。

人们看到李家的大船,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纷纷都爬到了船上。

元木匠一家也想往大船上爬,谁知一个大浪打来,几人就没有了踪影。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才停下,到处是房倒屋塌,一片狼藉。

知县救灾不利,被朝廷罢免,众人都推举李天明为当地知县,李天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官,他最拿手的是木工活,可民意难违,只得同意。

刘员外得知李天明做了知县,就找到他,说自己的女儿刘飘飘病重,恳求他能见她一面,李天明听了又震惊又担心,就随刘员外去了。

刘飘飘见到李天明之后,疯病一下子就好了,她抱住李天明就痛哭不止。

原来,李天明从刘员外家回去之后,刘飘飘就写了一封信,让丫鬟给李天明送去,谁知被刘员外拦截了下来。刘员外得知自己的女儿要和李天明私奔,就恼羞成怒,把她关了起来,他怕夜长梦多,就让女儿立刻完婚了。

新婚之夜,刘飘飘誓死不从,新郎一气之下就把她关进柴房,每天只给她喝一些稀粥,不饿死就行,刘飘飘为了离开,就装疯卖傻,最后就被丈夫一封休书休了,送回了娘家。

刘飘飘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回来后继续装疯卖傻,刘员外见女儿这样,就非常的内疚,想去找李天明,可自己的女儿已经疯了,怕人家不接受,所以就没去。

李天明当上知县之后,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刘员外只是想让他来和自己的女儿见一面,了却女儿的心事,自己心中的愧疚也会少一些,没想到女儿见了李天明后居然清醒了。

刘员外见女儿好了,就非常的开心,立刻拜酒席款待李天明,可他不好意思说让李天明娶刘飘飘。

其实,李天明一直爱着刘飘飘,以前爱,现在也爱,回到县衙之后就找了媒人去刘家提亲,很快,二人就喜结良缘。婚后,夫唱妇随,恩爱有加。

再说当初李天明父子之所以造船,是因为李天赐的预测,洪水之后,他被人们称之为神童,朝廷要把他接入宫中重点培养,他在进宫之前,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原来,李天赐的父亲给一个财主家里放牛,他也跟着父亲一起放牛,人们都叫他牛娃。

那天傍晚,他和父亲正准备赶着牛回去,他的叔叔就带着几个大汉去了,他们把他父亲打晕抬走了,一群牛也被他们赶走了,牛娃吓得躲进草丛熬过一夜,次日被路过的李天明发现,带回了家。

李天明得知了牛娃的遭遇,十分痛心,就立刻派人把牛娃的叔叔和他的同伙抓了起来,他们谋财害命,被判处死刑,等待秋后问斩。

牛娃被接入宫中之后,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成功预测了很多大事件,花费毕生精力着成《推腹图》一书,流传千古。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