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327章 男子发财娶娇妻,请老汉喝酒,老汉说赶紧挖了你家祖坟

王大志五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因为家中贫困,没有钱给父亲发丧,母亲李氏就来到了王大志的叔叔王二家里借钱。说道:“兄弟,如今你哥哥走了,家中没有一分银钱,我想先借你一些银钱,把你哥哥埋葬了,以后再还你。”

王二家中有一百多亩土地,街上还有十几间铺子,是十里八乡首屈一指的大财主,按理说自己的亲哥哥死了,拿出几两银子来埋葬根本不算什么,可这王二生性吝啬,心眼又毒,别说是让他白白拿出银子埋葬哥哥了,就连嫂子来借都不会给。

说道:“你看我这一大家子,表面风光,可每天的吃穿用度都要花很多钱,哪里能攒下一点闲钱啊?如果我有钱,不用嫂嫂来要,我自会送到家里去,可如今实在是没有,就对不住嫂嫂了。”

李氏听王二这么说,知道他是不愿意借钱给她,可钱是人家的,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她也不好说什么,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看见王大的尸体,想到昔日的夫妻恩爱,如今丈夫去世,作为妻子却不能让他入土为安,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便扑在丈夫的尸体上恸哭失声。

李氏的哭声悲切,引来了隔壁的刘媒婆,那刘媒婆说道:“李娘子,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节哀顺变吧!”

李氏说道:“想我夫妻昔日情深似海,可如今丈夫去世,我作为妻子不能厚葬,让他停尸在家中,实在是心中有愧啊!”

那刘媒婆见李氏貌美,如今丈夫去世,又没有钱埋葬,就说道:“老身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娘子得钱埋葬你丈夫,就是不知道娘子愿不愿意?”

李氏一听赶紧问道:“刘婆婆有什么办法就说出来吧?”

刘媒婆就趴在李氏耳边说了一通,李氏一听又痛哭起来,说道:“我丈夫尸骨未寒,我怎么能做那样的事情,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好女不嫁二夫’我这一辈子只认王郎这一个夫君,我是不会改嫁的。”

村里一个屠夫见李氏貌美,早就撺掇这刘媒婆给他牵线搭桥,可李氏有丈夫,所以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如今她丈夫死了,这刘媒婆就趁机说和她和那个屠夫,没想到李氏却这么说,她就有些生气。

说道:“看来我是瞎操心了,如今你不愿意改嫁,就让你这丈夫停在家里吧!”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

李氏不愿意改嫁,如今要想埋葬丈夫,只能把家中的二亩土地卖了,可卖了土地,她和儿子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这可如何是好?

李氏思来想去没有其他办法,最后决定卖地,她想,天无绝人之路,先把地卖了埋葬丈夫,以后母子俩的生活再想办法,活人总不会被尿憋死。

于是,李氏就去找了村中的族长,让他找一个好买家,尽量多换一些银子,族长见李氏实在是困难,就找来同村的几个大户,当然也有李氏的小叔子王二,看谁愿意买地。

土地就代表财富,谁家的土地越多,谁就越富有,在村子里说话也更硬气,所以很多大户人家有点钱都用来买地了,几个大户一听李氏要卖地,都争着想买。

族长说道:“李氏死了丈夫,没有钱埋葬才迫不得已卖地的,这土地卖了,以后他娘俩的生活就没有了着落,所以想尽量多卖点钱,你们几个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

几个大户一听纷纷出价,只有王二不做声,最后一个姓赵的大户出价最高,族长就说把地给他,次日,赵员外就拿着银子来找李氏,二人在族长的见证下办好了买卖手续。

李氏得了银子,赶紧给丈夫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木,把丈夫入殓了,又找来亲戚邻居抬着棺材要去埋葬,正在这时,一群人却堵住了李氏的家门。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王大志的叔叔王二,他带了一群家丁,不让哥哥出殡,亲戚邻居不明原因,就上前问他为何?

王二说道:“我这嫂嫂太没有人情味了,居然把地卖给了外姓的人,以后叫我如何在村子里立足?大伙给评评理,我嫂嫂是不是远近不分了?为了钱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众人都知道这王二自私自利,六亲不认,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可如今地已经卖给了赵员外,签下了合约也就不能反悔了,大家都好言相劝王二,让他放了这孤儿寡母一回。

可那王二说道:“不行,这事不解决就别想埋人。”

亲戚邻居都看不惯王二这样的作风,但知道他是个难缠的人,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可无论众人怎么劝,王二就是不肯让李氏发丧,亲戚邻居见状也都纷纷离开了。

王二让几个家丁天天守在王大志的家门口,就这样,王大的尸体在家里停了六七天也没有出殡,那时候天气又热,都有味了,李氏孤儿寡母的没有办法,只能去求那赵员外,让他高抬贵手,把土地还给她,要不王二就不让发丧。

赵员外平日里也最恨那王二,自己到手的土地再让给王二不是打脸吗?就不同意退还,赵员外的妻子张氏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见李氏母子实在作难,就劝说丈夫把地还给李氏。说道:“谁家没有个作难的时候,他们孤儿寡母也无依无靠,很是可怜,你就行行好吧!给自己积些阴德。”

赵员外说道:“要我把地还给她也可以,除了银子要如数奉还外,还要拿出一贯违约金。”

张氏说道:“如今她家都穷到卖地了,到哪里弄违约金去?再说了,咱家也不差那一点银子,我想买地的钱也不要了,就让她用了吧!”

赵员外本来就不想退地,又听妻子说买地钱也不要了,就坚决不同意,说道:“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干嘛要给一个无亲无故之人,王二是她丈夫的亲弟弟,家中钱财无数都不给一分一毫,还想趁火打劫,咱干嘛要充大尾巴狼?”

张氏说道:“咱俩都四十岁了,如今没有一儿半女,要这么多钱干嘛,不如做些好事,积德行善,说不定儿女就来了。”

夫妻二人结婚二十多年了,药也没少吃,香也没少烧,可就以一直没有孩子,孩子就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听妻子这样说,赵员外的心就动了一下,说道:“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次日,赵员外就把那买卖合约作废了,并对李氏说道:“那些钱你就用了吧!”

李氏已经用卖地的钱买了棺材,她还担心赵员外生气要她立刻还钱呢?没想到他却这样说,就非常的感动,说道:“你真是个大好人,会得到好报的,以后有了钱我一定会还你的。”

地拿回来之后,就卖给了王二,李氏终于让丈夫入土为安了,她本想着拿王二给的钱去还赵员外的,谁知王二只出赵员外一半的钱,李氏就拿着钱去了赵家,说先还一半,剩下的一半以后再还。

张氏说他们没有了土地,日子过得艰难,就让她拿回去花,李氏是一个正直的人,说什么也不要,张氏就说让她先用着,以后有了再还,李氏这才拿住钱,对赵员外夫妇是千恩万谢。

没有了土地,李氏就去山上挖草药,晚上回家做些针线,换一点钱买些米面给儿子吃,李氏每顿饭只喝一些野菜糊糊,王大志是个懂事的孩子,他见母亲只吃野菜,把米面都留给自己吃,就说道:“娘,你吃什么我也吃什么,你不吃米面我也不吃。”

李氏知道儿子是心疼自己,她眼中闪烁着泪花说道:“孩子,你正在长身体,只吃野菜那行?娘也不长个了,吃野菜就行。”

王大志说道:“娘不吃米面我也不吃,以后就陪着你吃野菜。”李氏想到死去的丈夫,又想到如今生活艰辛,委屈了儿子,忍不住就抱住王大志痛哭一场。

眨眼十年过去了,王大志也十四五岁了,他每天上山砍柴,李氏在家里做些针线活。王大志怕母亲累着,就说道:“我如今已经长大了,也有了力气,以后我可以养活母亲,母亲就不要太劳累了。”

李氏看着长大的儿子,又听他这么说,心中就很欣慰,但她哪里能闲得住,说道:“你放心吧,我能干就干些,累不住的,要是让我歇着怕会歇出病来的。”

王大志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让她干活确实不行,就不再劝她,自己砍柴回来就多帮助母亲干些家务,让母亲歇着。

六月的一天,天气炎热,一大早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人坐在家里不出门都会大汗淋漓,李氏怕儿子中暑,就说今日不要他去砍柴了,在家里歇一天。

王大志说道:“我的身体强壮着呢,不会有事的,娘就放心吧!”说着就拿着砍刀和绳子上山去了。

来到山上,王大志就开始砍柴,一个时辰之后就砍了一大捆柴火,此时他热得汗流浃背,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于是就背着柴火朝附近的河边走去,他想洗个澡之后再进城卖柴。

还没有走到河边,就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光着身子,惊慌失措地朝这边跑来,一边跑一边哭,王大志觉得奇怪,就叫住小男孩问他怎么回事。

小男孩好像是被吓懵了,只是一个劲地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王大志想,是不是孩子们洗澡,有人出事了?他顾不得多想,扔下柴火就朝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就看见有两套孩子的衣服,河面上露出一个孩子的头,正在拼命地挣扎,王大志一头扎进了河里,把那孩子拉了上来。

孩子被拉到岸上,他不停的咳嗽着,王大志就使劲拍着他的后背,那孩子吐出了几口水,就哇哇的大哭起来。

王大志让那孩子穿上衣服,说要送他回去,这时,那个光着身子的小男孩就带着一男一女跑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

王大志一看,这一男一女就是村子里的赵员外和他的妻子张氏,张氏把那孩子揽在怀里,哭着说道:“我的小祖宗啊,你可把姑姑吓死了,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可咋办啊?”

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跑过来抱住那孩子,哭着说道:“弟弟,你怎么能来玩水呢?吓死我了。”

张氏对王大志说道:“太感谢你了,大志,你救了我侄子,就是救了我一家人啊!”张氏夫妻二人多年没有生育,就在一个月前生下了一个儿子,今日给孩子办满月酒,亲戚朋友都来庆祝了。

这个孩子是张氏的娘家侄子,名叫张家宝,今年八岁,母亲生他时难产而死,家中有父亲张员外和他十四岁的姐姐张翠兰,他父亲经常出外做客,就由姐姐照顾他,今日他姐姐带着他来姑姑家吃酒。

宴席上,张家宝就和另外一个同龄的孩子玩到了一起,那孩子是附近村子里的,经常来这河里游泳,今日天气又很炎热,那孩子就说带着张家宝去河里洗澡,张家宝从来没有在河里洗过澡,就很好奇,于是就跟着来到河边。

二人脱了衣服跳进河里,那个孩子经常在河里洗澡,也会游泳,可张家宝跳进河里后身子就往下沉,他吓得大叫,并不停地挣扎着,那个孩子见了,就非常害怕,赶紧爬上岸,也顾不上穿衣服就往村子的方向跑去,途中就遇到了王大志。

幸亏王大志及时赶到,要不然就要酿成大祸了,赵员外夫妇对他是千恩万谢,王大志说道:“你们不要这么客气,只是举手之劳,谁见孩子掉进河里都会救的。”

赵员外夫妇也知道这王大志心地善良,是一个实诚人,也就没有再多说,就带着孩子回家去了。

晚上,王大志和和母亲正在吃晚饭,那张氏就上门了,手中还端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是几十颗红鸡蛋,李氏见张氏来到家里,赶紧让座。

张氏把手中的篮子放在桌子上,说道:“今天多亏了大志,要不是他,我那宝贝侄子就要出大事了,我可没法给我哥哥交差了。”

李氏看看儿子,不知道是咋回事,张氏就把她侄子落水被王大志所救的事给李氏说了,李氏说道:“不用客气,谁见了都会这么做的。”

王大志赶紧说道:“是啊,这没啥,婶子不用记在心上。”

张氏说道:“我那嫂子为了生这个侄子命都搭进去了,这孩子金贵着呢,今天你救了他的命,就等于救了老张家的命,怎能不记在心上呢!”

张氏坐了一会就要走,李氏赶紧把篮子端起来给她,说道:“大志她爹死的时候,你们帮了我大忙,我还无以为报呢,你要是这样,让我怎么过意得去呢?”

张氏推脱要李氏留下这红鸡蛋,李氏坚决不要,张氏也知道这母子俩正直,就把东西拿回去了。

一日,王大志去城里卖柴火,看见一个男子对一个老汉拳打脚踢,嘴里还骂道:“你这个老不死,居然敢吃霸王餐?”

那老汉说道:“我以后有钱了会还给你的!”

围观的众人见那个男子对一个老汉拳打脚踢,都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上前制止,王大志心善,赶紧上前说道:“这位小哥,有话好好说,你怎么能打一个老人家呢?”

那个男子说道:“你可怜他,你替他付了包子钱。”原来这个男子是路边包子铺的伙计,这个老汉要了几个包子,吃完说没钱付,这伙计就恼了,说他吃霸王餐,就动手打他。

王大志是进城卖柴火的,身上也没有带钱,就说道:“我的柴火还没有卖出去,你先让这个老伯离开,我卖了柴就给你钱。”

那男子冷哼一声,说道:“你卖了柴跑了咋办,把这捆柴火背到包子铺去,就抵包子钱了。”

王大志听他这么说,就跟着那人把柴火送到了包子铺里,再回到街上时,那个老汉已经不知去向。

自从王大志救了张氏的侄子张家宝后,张氏一直觉得过意不去,想帮王大志母子一把,于是就去县城里给哥哥张员外说了当日的事情,又说李氏母子生活不易,王大志是一个老实忠厚得孩子,希望哥哥能让他来店里做学徒。

张员外听了妹妹的话,对王大志也是十分感激,正好他的店铺里也需要一个老实忠厚的可靠人,就答应了让王大志过来做学徒。

张氏回到村里,赶紧去王大志家里,给他们母子二人说她哥哥的店铺里需要帮手,问王大志愿不愿意去?

李氏早就想让儿子去城里找个事做,学个安家立命的本事,可一直没有门路,如今见张氏这么说,就赶紧道谢,说道:“这敢情好,真是太感谢了。”次日,王大志就告别母亲去了县里。

张员外见王大志干活踏实,而且聪明好学,就教他做生意的门道,几个月后,就让他做了店铺里的掌柜。王大志受到张员外的器重,干起活来更是尽心尽力,一点也不敢马虎。

过了两年,王大志对于做生意已经是得心应手,不但管理店里的生意,还经常出去进货,有了王大志这个得力助手,张家的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后来,张员外又买了两间铺子,扩大了经营,赚的钱就更多了。

张员外的女儿张翠兰已经十六岁了,相貌出落得十分漂亮,又温柔娴淑,很多青年才俊纷纷上门提亲,可张翠兰一个都看不上,张员外作为父亲也不好问,就让自己的妹子张氏问问女儿的意思。其实,张翠兰从第一次见到王大志就动了心,后来王大志又来到店铺里做工,张翠兰见他老实忠厚,干活勤奋,对他就更加爱慕,可她又不好给爹爹说,如今姑姑问她,她就说了自己的心思。

张员外得知女儿钟情于王大志,也很开心,王大志这孩子善良,踏实,又聪明能干,把女儿托付给他,倒也放心,于是就主动给王大志说了,王大志一听也是受宠若惊。

其实王大志也有意翠兰,只是觉得自己家贫,配不上人家,如今张员外主动提出,他也是左右为难,如果同意了,怕委屈了翠兰;如果不同意,又怕驳了张员外面子,就说道:“感谢员外美意,可是我家贫,拿不出彩礼,又不能给小姐好生活,我怕委屈了她。”

张员外听了哈哈大笑,说道:“侄儿多虑了,你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好好待翠兰,以后会有好日子过的。”

很快,张员外就选定了良辰吉日,成婚之前,给王大志送去了衣物和银子,要他在村里大摆宴席,张员外就找了八抬大轿把女儿送到了王大志家里。

王大志家里到处粘贴着大红喜字,宾客满座,十分的热闹,众人都纷纷议论,这王大志真是好福气,居然娶了张员外家的小姐。众亲戚都纷纷给李氏送上祝福,说她苦尽甘来了,以后就跟着儿子享福了。

自从丈夫去世之后,李氏的心里都没有舒畅过,今日儿子娶亲,她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看到了久违的阳光,脸上挂着笑容,人也年轻了好几岁。

说道:“今日我儿成亲,感谢大家来捧场!请大家吃好喝好,不要客气。”

中午时分,众人纷纷入席,席间推杯换盏,言语欢畅,其乐融融,正在众人开怀畅饮之时,就有一个衣着破旧,像乞丐一样的老汉走进了院子,说道:“老汉路过此地,讨顿饭吃。”

有人就拿一个馒头给他,说道:“拿着馒头走吧!”

那个老汉没有接馒头,说道:\"今日家中大喜,老朽是来道贺的,主人在哪里?”

众人纷纷看向老汉,觉得他是故意找茬,有人站起来要赶他走,谁知那个老汉就拉了一把椅子坐在了院子中间。

众人见老汉这样,就赶紧去屋里叫王大志,王大志出来看到老汉,先是愣了一下,这不是两年前的那个老伯吗?

那老汉看见王大志也是一愣,说道:“今日大喜之日,一个馒头就想打发我走?”

王大志赶紧走到老汉面前,抱拳说道:“今日大喜,来者都是客,老伯屋里请。”

那老汉也不客气,就进了屋子,王大志赶紧叫厨子又做了一桌子好菜,拿来一壶好酒,专门款待这个他。

老汉看见一桌子美食,就大快朵颐起来,众人都纷纷议论,说这个老汉要饭还挑三拣四的,王大志居然还把他当做上宾一样款待,真是稀罕事。

那个老汉吃饱喝足之后,也没有要走的意思,而是悠闲的坐在那里剔牙,众人都纷纷围上来看他,有人说道:“你这老汉真是调皮,来要饭还看不上馒头,幸亏大志心善,要是其他人,早把你赶走了。”

其他人纷纷附和:“是啊,没见过这样的人

吃饱了还不快走,难道你还要在这里吃晚饭吗?

……”

王大志见众人都围在门口,就过来说道:“大家都吃好喝好,不要客气。”众人见王大志说话就纷纷散开了。

王大志走到老汉旁边,恭敬道:“老伯吃好了吗?”

那老汉没有回答,而是说道:“赶紧挖了你家祖坟!”

王大志一听很是震惊,还以为他是喝醉了,说道:“老伯真会开玩笑。”

只见老汉表情严肃,不像是开玩笑,他说道:“老朽哪里有闲心给你开玩笑?你若不信,必有大灾祸,我且问你,你爹爹是不是三十岁之前死的?”

王大志听他这么问,心中一沉,他听母亲说过,爹爹是二十九岁时死的,就说道:“老伯怎么知道?”

原来,这个老汉是以前是个风水先生,但他淡泊名利,不喜欢被束缚,因此就游走四方,以要饭为生,今日路过一片坟地,他看出一个坟头不同寻常,就向地里的农夫打听这是谁家的坟地。

那农夫就告诉他是村里王家的,说王家今日办喜宴,还说这坟主人的孙子好福气,娶了城里大户人家的女儿。

老汉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就来到村里打听谁家办喜宴,经过村民的指点就找到了王家,他想看看这主人是否心善,如果心善,他就会说出实情,如果不善,也就算了。

谁知主人竟然是用柴火为他抵包子钱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心地善良,他就决定把实情告诉他。

老乞丐说道:“你先不要问,赶紧挖了你爷爷的坟。”

王大志不解,就问为啥非要挖坟,老汉说道,:“有人在你爷爷的坟里插入了桃木棍,插入的位置正好是大门的人丁位,你父亲的死就与那桃木棍有关,要是再不挖出来,下一个就是你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大志听他这样说,感觉冷汗直冒,是有人故意害他家?老汉又说道:“你要找出当年为你爷爷看风水的先生,他肯定知道内情。”说完就起身走了。

他亲自送老汉出门,老汉再三嘱咐他:“明日就办,不要再拖了。”

返回家中,王大志赶紧来到母亲的房里,把老乞丐的话说给母亲听,李氏一听感觉不可思议,说道:“当年给你爷爷看风水的先生就是邻村的刘先生,我们家与他无冤无仇,他为何要害人呢?”

王大志问:“是谁去请的他?”

李氏想了一会说道:“当年是你叔叔去请的他。”

王大志一听是他叔叔王二去请的风水先生,心中就有了怀疑,李氏又说道:“挖祖坟可是大逆不道之事,这事必须要与你叔叔商量才行。”

王大志觉得这事和叔叔有关,就说道:“这事不能告诉我叔叔,明日夜里我自己去挖。”

李氏担心地说道:“这怎么行?要是让你叔叔知道了,他肯定会不依的。”

王大志说道:“母亲就放心吧,没事的。”李氏想到这事关系到儿子的性命,就说道:“好吧,你可一定要小心啊!”

次日三更,王大志扛着一个铁镈就去了坟地,他找到爷爷的坟头就开始挖,挖了两个时辰,就露出了棺椁,在棺椁的大头处,果然看见一个木棍插在土里,王大志拔出木棍,然后又把坟土填好,这时已经是五更天了。

王大志没有回家,直接拿着那根桃木棍去了县衙报官,说有人用这种邪术害了他父亲的性命,下一个丢命的就是他,知县一听也很是震惊,民间确实有用邪术害人的,所以不敢怠慢。

就问当年的风水先生是谁,刘大志说是他邻村的刘先生,于是就领着县衙的人去把那风水先生带到了县衙。

县令问他是否在王家的老坟里放了桃木棍,开始那风水先生并不承认,知县就说拉出去打二十大板,那风水先生都八十多岁了,哪里受到了棍棒,一听要挨打,全都交代了。

原来,当年王老汉死了之后,王二就去找风水先生,并私自拿出十两银子给他,要求要他用一阴招,既能压制他哥哥家的人丁和财运,又能助他人丁兴旺,财运滚滚。

那风水先生贪财,就说把桃木棍插在棺材的大头,这样王大家的男丁都活不过三十岁,而王二家会人丁兴旺,发财致富。

果然,王大没有活过三十岁就死了,而王二家人丁兴旺,从小生意开始做起,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竟然成了十里八村屈指可数的富贵之家。

知县听了风水先生的讲述,就立刻命人把王二抓到了县衙,王二却如茅岗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说是风水先生诬陷了他,知县大人见他不招,就命人把他拉出去重打五十大板,打的他皮开肉绽,鲜血直冒,最后忍受不住就全招了。

王二这个人心眼多,为人狠毒,他怕哥哥家过得比他好,就让风水先生出了这个阴毒的招数,害死了王大,下一个就是王大志,王二正等着看好戏呢?没想到他的计谋却被一个老汉看穿了。

事情真相大白后,知县就把王二和那个风水先生打入了死牢,等待秋后问斩,并把王二家一大半的家产收回给了王大志。

王大志把那些土地都分给了村里的贫困人家,把分得的钱财存了起来,用来接济穷人,分得的那些店铺他自己经营。

王大志和张翠兰夫妇孝敬李氏和张员外,为他们养老送终。夫妻俩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为官,一个为商,子孙繁荣昌盛,而王二的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

本故事与迷信无关,主要为了宣扬民间文化,惩恶扬善。

各位看官:王大志是个善良的小伙子,救了落水的孩子,又帮助了乞丐,最后获得美好姻缘,又揭穿了叔叔的阴谋,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赵员外夫妇也是好人,把土地退给了李氏,并把买地的钱让李氏用,王大才可以入土为安,夫妇二人一直未生育,最后也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王二是个自私自利,阴险狡诈之人,为了低价买到嫂子家的土地,就拦着不让哥哥出殡,还串通风水先生用阴险的招数害哥哥一家,他哥哥就是他害死的,王二的阴谋被揭穿后,判了死刑,家中的财产也分给了王大志一大半,而且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这就是他的报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不要做埙人利己之事,否则最终害了自己。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