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329章 男子贫困潦倒,他心善救乞丐,乞丐:娶回你亡妻可富贵

明朝成化年间,余杭有个叫李大贵的男子,从小父母双亡,他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虽说活了下来,但从来就没有吃饱过。

李大贵长到十来岁时就不再要饭了,但是他没有土地,只能去周围的大户人家做工混口饭吃,经常是吃上顿没下顿。

李大贵没有技术,只能靠苦力来养活自己,他想这样的生活也不是长久之计,自己没有钱去读书,就想着学一门本事,以后也好安家立命。

李大贵有了学习手艺的想法,接下来他就开始考虑学习什么手艺,想了几日,也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来。

此时正是农闲的季节,李大贵没有活干,就去山上采草药换钱,一日,他来到集市上,刚把草药摆在路边,就听见有小女孩的哭声。

他就朝那哭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就看见一个小女孩惊恐地看着来往的人流,好像在找人,李大贵想她肯定是和家人走散了,就上去询问。

“小妹妹,你的家人呢?”他走到女孩身边问道。

那个女孩看起来有五六岁的年纪,见到一个男孩来问自己,就低声说道:“我爹爹是卖豆腐的,我和他一起来到街上,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李大贵问道:“你家在哪里?我可以送你回去。”

小女孩眨巴了大眼睛,有些半信半疑说道:“你真的能送我回去吗?我家在五里铺。”

李大贵经常去附近的村子给人家做工,所以对这一带的村子都很熟悉,说道:“五里铺,我知道,我这就送你回去。”五里铺离集市也就四五里路,李大贵就领着小女孩回家去了。

回到村里,小女孩对李大贵是千恩万谢,非要让他去家里歇歇,喝杯茶,李大贵感觉盛情难却,就跟着小女孩一起回到了家中。

再说小女孩的父亲,在集市上没有找到女儿,心想她可能自己回家去了,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小女孩和李大贵前脚刚进家,后脚他父亲就回来了。

他父亲看见自己的女儿已经回到了家中,赶紧把她搂在怀里,喜极而泣,说道:“你这孩子,我都担心死了。”

小女孩指着李大贵说:“爹爹,是这个小哥哥送我回来的。”

小女孩的父亲说道:“太谢谢你了。”赶紧拿来核桃和红枣让李大贵吃,小女孩又给李大贵倒了一杯热茶,父女俩如此热情地招待,弄得李大贵有点不好意思。

原来这个小女孩叫紫燕,她的父亲叫王东升,是一个豆腐匠,母亲生紫燕时难产去世,如今家中只有父女二人生活。

王东升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豆腐,拿到集市上去卖,小女孩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从来都没有跟着父亲去赶过集,父亲说今天有庙会,就带着她去了,没想到人多就走散了。

王东升父女介绍了他们自己,就问李大贵叫什么名字,家中有几口人,李大贵就如实说了自己的情况,父女二人听了,才知道李大贵是一个孤儿,很是心疼他。

王东升问道:\"你一个人靠什么生活?”

李大贵说道:“我也没有土地,农忙的时候就去给人家做工,农闲时就挖些草药去卖。”这时,王东升才注意到门口放着一捆草药。

他想这孩子今天为了送紫燕,耽误了卖药,心中就过意不去,说道:“你今天的草药我要了。”说着就拿出一沓钱给李大贵。

李大贵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王东升的意思,就不要他的钱,说道:“明日我去街上买去。”王东升见他不要,也就没有再勉强。

说道:“你家没有土地,靠打零工过活也不是长久之计,你就没有想过要学一门手艺吗?”

李大贵早就想学习手艺了,但不知道要学什么,再说了,不管学习什么手艺,都是要出拜师费的,他又没有钱,如何学?说道:“我也想过学习一门安家立命的本事,可交不起拜师费。”

王东升看李大贵是个机灵的孩子,而且心地善良,就想着把自己的磨豆腐手艺传授给他,自己也算后继有人了,说道:“你愿意学习做豆腐手艺吗?”

李大贵一听大喜,说道:“愿意,我当然愿意学。”但转念一想自己拿不出拜师费咋办,就低声说道:“可……可是我没有钱交拜师费。”

王东升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交什么拜师费,只要你愿意学就行。”

李大贵一听,赶紧下跪给王东升磕了三个响头,说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就这样,李大贵就认了王东升做师傅。

王东升知道了李大贵是一个孤儿,生活非常贫困,就叫他搬来和他们一起住。

李大贵不但聪明,而且好学,没多长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做豆腐的各个步骤,做出的豆腐很是鲜香嫩滑,受到了王东升的认可。

光阴似箭,转眼六七年过去了,王东升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每天磨三四个豆腐都不够卖的,李大贵想,要是在县城里开个豆腐坊,生意肯定会更好,毕竟哪里人多,豆腐营养高,吃的人自然不会少。于是,他就向师傅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规划,王东升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就答应了。

卖了这么多年豆腐,王东升手里也攒了一些钱,因此王家豆腐坊很快就在县城里开业了。

来到县城之后,王东升和李大贵负责做豆腐,王紫燕负责卖豆腐,从早到晚买豆腐的人都不断,生意比之前好了十倍也不止。

如今的紫燕已经十五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明媚皓齿,容貌十分漂亮,因为她是卖豆腐的,因此人们都称她为豆腐西施。

紫燕有了豆腐西施的名号,生意就更加兴隆了,来买豆腐的人排成长队,有很多男子天天来买豆腐,就是为了看一眼豆腐西施,割豆腐时还能与豆腐西施说上一句话。

整个县城里,除了王家豆腐坊外,还有一家李氏豆腐,一开始,这李氏豆腐的生意还可以,自从王家豆腐坊来了之后,这李家的生意就一落千丈,这让李家豆腐的老板李二虎怀恨在心。

一日,王家豆腐坊门前排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在等待着买豆腐,突然,几个小混混就挤到了最前面,还对着紫燕挤眉弄眼,吹口哨,后面的人一看有人插队就不干了,于是就叫嚷着不让豆腐西施卖给那几个人豆腐。

其实,那几人是存心来捣乱的,他们站在最前面,也不买豆腐,也不让其他人买,紫燕说让他们让开,别耽误后面的人买豆腐,这几个人就上去拉扯紫燕,说道:“我们今天就是来买豆腐的,不过是要买肉豆腐。”说着发出奸淫的笑声。

紫燕被他们扯着,羞得面红耳赤,呵斥他们放开,后面的人一看到这种情形,也都不排队了,纷纷上前训斥这几个人,场面一度混乱。

在后院里做豆腐的王东升和李大贵听到前面乱哄哄的,就赶紧出来看,就看见有几个小混混正拉着紫燕调笑,紫燕又羞又恼,但也挣脱不开。

李大贵一看紫燕受到欺负,就拿起门口的一根棍子,就朝那些人抡去,那些人一看就放开了紫燕,一起围住了李大贵,不由分说就开始对他进行群殴,王东升赶紧上前去拉,却被那几人踹倒在地。

一拳难敌四手,李大贵很快就被打倒在地,打得是头破血流,还不停地用脚踹她,紫燕哭着扑向那些人,抱住李大贵痛哭。

这时有一顶轿子路过,看到这里围了很多人,轿子中的人就命令轿夫停下。

从轿子里走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这人是本县的刘知县,刘知县为官清廉,所以县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

那几个小混混一看是刘知县,拔腿就要跑,却被几个官差给抓住了,刘知县就命他们把那几人带回去关进大牢。

这时,王东升和紫燕已经把李大贵扶进了屋子里,王东升赶紧去请郎中,刘知县也走进了屋里,看到躺在床上的李大贵就问是咋回事?

紫燕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与他说了,知县听了若有所思,说道:“你们有没有得罪什么人。”

紫燕说道:“我们一向与人为善,从来没有得罪过什么人。”知县听了紫燕的诉说就告辞了。

李大贵的伤都是皮外伤,经过紫燕的精心照顾,四五天就好了,豆腐坊的生意也恢复了正常。

再说那刘知县,在豆腐坊了解了情况之后,就判断出那几人可能是受人指使来到王家豆腐坊闹事的,回去之后就升堂审问了几人,那几人也都是纸老虎,一声吆喝全都招了。

他们原来是受了李家豆腐坊的指使,故意来王家豆腐坊捣乱的,刘知县就命人把李家豆腐坊的老板带到了大堂审问,有几个小混混的证词,他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就是幕后指使。

根据当时的法律,判那李老板赔偿李大贵医药费,并杖责二十大板,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来王家豆腐坊闹事。

王家豆腐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可以说是日进斗金,每天做的豆腐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就开了一个分店,王东升和李子贵分别坐镇一个店,又招收了几个学徒学做豆腐。

王家豆腐的生意红火,豆腐西施的名字也是家喻户晓,很多人爱慕紫燕的美貌,前来提亲,都被王东升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李大贵和紫燕相爱。

李大贵勤劳肯干,心地又善良,其实王东升早就把他当女婿看待了,为了断了那些人的念想,王东升就选定了一个良辰吉日,让二人成亲了。

婚后,夫妻二人如胶似漆,恩爱有加,小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羡煞旁人。

一年后,紫燕为李大贵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家宝,家里的生意也是更上了一层楼,李大贵夫妇管理店里的生意,让王东升在家里逗弄孙儿,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李大贵和王紫燕的操持下,王家豆腐坊的生意是蒸蒸日上,生活过得蜜里调油,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王家宝五岁的时候,王紫燕生了一场大病。

王紫燕这病来的凶险,一病就卧床不起,李大贵请来县里最有名的郎中来给紫燕治病,可吃了几个月的药也不见好,李大贵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心中很不是滋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吃药没有用,李大贵就和岳父商议,到武当山请来青衣道长看看,可那青衣道长看过之后,也是连连摇头,说道:“你们好吃好喝的待她,她想干什就干什,顺着就行了。”说完就走了。

王东升和李大贵听了道长的话是痛不欲生,都在私底下默默落泪,而不敢在紫燕面前表现出来,只说些宽慰的话。

李大贵说道:“道士说了,你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过于劳累了,好好歇歇,开开心心的不要多想,很快就会好的。”

王紫燕心里明白,自己的病是好不了了,但她怕家人担心,尽量不表现出忧伤情绪,说道:“我知道了,只是我这一病,辛苦你了。”夫妻两个恩爱,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中却如刀割一般。

中秋节刚过,王紫燕的病突然加重,一下子就昏迷不醒了,一直昏迷了三天三夜才睁开眼睛,李大贵见妻子醒来是又惊又喜,赶紧拉住她的手,眼泪就刷刷的往下流。

王紫燕知道自己就要走了,心中也是悲痛万分,说道:“相公,恐怕我不能给父亲养老送终了,也不能陪你到老,更不能看见家宝长大成人了,我走了之后,就辛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待他们,好好照顾自己。”说着就咳嗽起来。

李大贵流泪点头:“娘子说的什么话,你不会有事的。”

王紫燕又说道:“我知道你是一个心善,厚道之人,会好好孝敬爹爹的,也会把家宝养大成人,只是想到咱们夫妻恩爱,有一事我放心不下。”

李大贵听妻子这么说,就赶紧问道:“娘子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就给我说,我一定会好好做的,你就放心吧!”

王紫燕说道:“咱们夫妻一向恩爱,可就怕我死了之后,就会忘了为妻。”

李大贵擦去妻子脸上的泪水,说道:“娘子怎么说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我心坎上的人,我怎么会忘了呢?”

王紫燕说道:“我对相公只有一个要求,我死了之后,你可以再娶妻,但只求不要剥夺了我的位置。”

李大贵听妻子这么说,心都碎了,说道:“娘子放心,我李大贵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人,我决不再娶。”

王紫燕说道:“相公 还年轻,肯定是要娶的,只是不要忘了亡妻。”说完就咽气了。

李大贵见妻子去世,扑在床上大哭不止,王东升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几度哭晕过去,最可怜的就是那王家宝,孩子刚刚五岁就失去了母亲,趴在床上哭哭啼啼不停,让人看了很是心疼。

人死不能复生,虽然有万般不舍,可也只能接受现实,李大贵也只得厚葬了王紫燕,整理心情继续生活,只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想到昔日的夫妻恩爱,总是泪如雨下。

眨眼王紫燕已经去世一年之久,王东升见李大贵辛苦,就劝他娶一个妻子,李大宝说道:“爹爹,我今生既和紫燕结为了夫妻,那就是一辈子的夫妻,无论生死都是。”

王东升见李大贵这么说,很是感动,但毕竟他才二十多岁,怎么能委屈了他,就再三劝慰,并找来媒婆给李大贵说媒。

一日,媒婆就领来一个女子,这女子名叫小芳,年方十八,长得像清晨刚摘下的黄瓜一样鲜嫩,让人看了眼馋。

媒婆说道:“小芳这女子聪慧伶俐,要是嫁给了李郎,必定是个贤内助,你就轻松多了。

其实这女子心气高,本不愿给人做填房的,可家中贫困,父母就想拿她换几两银子。”

自从王紫燕走了之后,李大贵每天忙于生意,也没有时间去想男女之事,只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倍感寂寞,想着要是妻子活着该有多好啊!

李大贵熬不住寂寞,也想过再娶妻,但想到自己已经在亡妻面前说了不娶的话,心里就很纠结,如今见了这年轻漂亮的小芳,心一下子就活络了起来,把自己的承诺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王东升见李大贵有意,就拿来银子给了那媒婆,让她给小芳家里送去,这件事也就定了下来,过了几日,李大贵就八抬大轿把小芳娶进了家门。

小芳是一个聪明的女子,来到王家之后,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李大贵也轻松了不少,对她也是疼爱有加,只是这小芳的一个要求让他很是为难。

夜里,夫妻二人躺在床上,李大贵要去碰小芳,但那小芳却不让碰,说道:“我为这个家没日没夜地操劳,却换不来你的真心。”说着就哭了起来。

李大贵赶紧劝说:“如今家中只有你一个,不做正妻,但待遇和正妻一样,不都是你当家做主吗?”

小芳一听恼了,说道:“她已经死了,保留这个虚名还有什么意思?我一个大活人,却要给你做妾,当真我就不如她?让人瞧不起。”说着就蒙住头痛哭不止。

李大贵经受不住小芳的软磨硬泡,又想到妻子已经去世这么久了,就打算扶小芳做正房,于是就去给王东升商量。

王东升想到自己死去的女儿,心中难免悲伤,但他是个明事理的人,说一切都由李大贵做主,李大贵见王东升不反对,就把小芳扶正了。小芳做了正妻之后,一下子就端起了架子,对店里的伙计很严苛,动不动就指手画脚,挑三拣四的,弄得哪些伙计是怨声载道。

对下人严苛还算说得过去,可那小芳居然把自己的娘家人都接到了王家居住,私下里对王东升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总是指桑骂槐,对家宝也没有好脸色,李大贵在跟前的时候,小芳对王东升和家宝很好,所以她做的那些事李大贵并不知情。

只是王东升心里明镜似的,就找来李大贵说道:“大贵啊,如今我也老了,喜欢清净,我想着和家宝回老家住去,我种种菜,养养鸡,让家宝在乡下读书,我们爷孙也逍遥自在。”

李大贵知道小芳的脾性,心想是不是她得罪了岳父,就说道:“要是小芳哪里做的不好,还请岳父见谅。”

王东升只说没事,就是想家了,想回去住,李大贵见状,也就依了他,找来马车把王东升和王家宝送回了乡下老家。

王东升爷孙俩走了之后,小芳一家子住在城里,心情就舒畅了很多,整日里欢天喜地的,日子过得很是欢快,但不知为何,豆腐坊的生意却是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最后就成了入不敷出。

李大贵见家中的生意快要倒闭了,愁得整夜睡不着觉,白天也是吃不下饭,一日,他去城外散步解闷,就看到了一个乞丐。

那个乞丐胡子头发全白了,瘦的皮包骨头,一看就是很久没有吃饭了,李大贵本来心善,就拿出身上的二两银子给了那个乞丐,说让他买些吃食。

老乞丐接过银子,也没有道谢,就装进了兜里,李大贵见他收下,就要离开,那乞丐却叫住了他,说道:“我看你最近有烦心事?”

李大贵一听,心中的烦恼就加重了,忍不住就给那乞丐说了自己家里的事情,说妻子在世的时候,生意红火,妻子走后才一年多,生意就要倒闭了。

老乞丐眯起眼睛,想了一会儿说道:“你这是做了亏心事了。”

李大贵一听感到疑惑,自己经常帮助人,并没有做亏心事啊!问道:“请老人家明说。”

那乞丐说道:“要想你家的生意起死回生,就要再娶你那亡妻,让她做正室,还要把你那岳父接回,好好孝敬,用不了多久,生意就好起来的。”乞丐说完起身就离开了。

李大贵听了那乞丐的话,想到妻子临终前的话,知道是自己辜负了妻子,也没有好好孝敬岳父,对家宝也关心的不够,就心如刀割,泪如雨下,后悔不已。

李大贵回到家中,就把乞丐的话对小芳说了。小芳一听就恼怒道:“你休要听那乞丐胡说八道,你一个大活人要娶一个死人为妻,这还不让人笑掉大牙。”

李大贵说道:“家中生意就要倒闭了,我只能再把紫燕娶回来,才能起死回生,没有别的办法。”说完就吩咐店里的伙计去办这事,气得小芳又哭又闹,又是寻死上吊的,可也阻挡不住李大贵。

李大贵叫人挖出王紫燕的尸骨,装在一个坛子里,抱回家中拜堂成亲,并让王紫燕做正室,那小芳一看,当着亲戚们的面就把那装尸骨的坛子给摔了,李大贵一恼就写了休书把她休了。

如今王家豆腐坊的生意不行了,那小芳被休也就没有什么留恋的,拿着自己平时克扣下来的私房钱,带着一家人就走了。

夜里,李大贵把王紫燕的尸骨放在房里,就代表入了洞房,想到当初夫妻成亲,恩爱有加,如今却是阴阳两隔,躺在床上流了半夜的泪,一直到五更天的时候才睡着。

他刚刚睡着,王紫燕就出现在了他的床前,说道:“相公,我求你把爹爹和家宝接回家中,好好待他们,这样我也放心了。

至于那正妻位置,我也不是非要你为我留着,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可以了,你明日就把我的尸骨埋了,我也好去投胎做人,以后你尽管娶妻就是,只是要娶贤惠的妻子,才能保生意兴隆,家庭和睦。”

次日,李大贵就风风光光地把王紫燕的尸骨重新安葬了,又把王东升和王家宝接到了城里一起住,店里的生意也是一日日见好,不出一年,王家豆腐坊的生意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模样。

李大贵从十岁开始就跟着王东升学做豆腐,王东升早已把他当儿子看待,见他一直不娶妻,孤孤单单的也很是心疼,就主动说让他娶妻,李大贵本不想再娶,可拗不过岳父就同意了,说要遇到善良的才娶。

后来,一个要饭的女子晕倒在门口,被李大贵救了,那女子要报恩,就要嫁给李大贵,王东升见这女子长的也俊俏,心地善良,就说让李大贵娶了。

李大贵和那女子成亲之后,只让她做妾,正妻依然是王紫燕,那女子也不争,在家里任劳任怨,对王东升像亲爹一样孝敬,对家宝视如己出,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温馨幸福,生意日进斗金。

后来,王家豆腐坊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县城开了几家分店,李子贵也成了富甲一方的李员外,他经常救济贫困,帮助乡邻,做了很多好事,妻子又为他生了一儿一女。

王家宝长大之后考中进士,为官一方,他清正廉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则继承了家里的生意。

李大贵夫妇为王东升养老送终,他们夫妇活到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各位看官:李大贵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和王紫燕成亲之后,夫妻恩爱,怎奈王紫燕去的早,李大贵就又娶了妻,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错就错在他不该有了新人忘旧人,对岳父和儿子都没有尽心照顾。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李大贵的新妻子小芳不是一个善人,对伙计们很是苛刻,私下里挤兑王东升和王家宝,这个家不和睦,所以也就不会兴旺,生意出现危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幸亏李大贵本性善良,给了乞丐二两银子,那乞丐就点醒了他,他休了恶妻,把亡妻扶正,又把岳父和儿子接回身边,好好照顾,后来又娶了一个贤惠妻子,豆腐坊的生意又恢复了繁荣,家里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不能忘恩负义,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旺。

本故事与迷信无关,只是为了宣扬民间文化,教人向善。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