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故事在民间 > 第346章 稳婆接生,见产妇白布蒙脸有蹊跷,她说快拿来一只兔子

明朝末年,阴山县的山脚下住着一个王阿婆,她是远近闻名的稳婆,接生技术一流,十里八乡的人都找她接生,经过她手的产妇都是母子平安。王阿婆还特别的善良,遇到穷苦人家生孩子,她都会出手相助,不收酬劳,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王阿婆善良,命却很苦,她的丈夫李子民上山砍柴摔下悬崖,虽然捡回来一条命,可从此卧床不起,衣食住行都要她照顾。因为丈夫下身瘫痪,夫妻二人无法圆房,所以至今都三十岁了,依然没有一儿半女。

李子民如今是一个残疾人,要孩子已经不可能了,王阿婆每每接生,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小婴儿降生,她总是就爱不释手,不过她怕丈夫心中难受,每次去接生回来,也从不与李子民说人家生孩子的事情。

自从李子民卧床之后,村子里的几个老光棍就对王阿婆产生了非分之想,有事没事总喜欢去她家里串门子,说一些调戏的话语,王阿婆没有丈夫撑腰,要想避免光棍的骚扰,她只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泼妇”。

只要哪个光棍敢在她面前说没有出息的话,她就破口大骂,骂的那些光棍只能灰溜溜地逃窜,有个光棍还企图对她动手动脚,她不由分说上去就抓那人的脸,那人顿时一脸萝卜丝,王阿婆表现出强势的性格,那些光棍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李子民虽然躺在里屋的床上,外面发生的事情他也很清楚,见妻子被人欺负他却无能为力,心中的滋味不言而喻,他多次劝说妻子改嫁,可王阿婆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她是不会抛下瘫痪的丈夫不管的。

李子民见她固执,又心疼她,就提出了拉帮套的想法。所谓的拉帮套就是丈夫生病不能干活,为了这个家庭能够正常运转,在丈夫的同意下,妻子再招进来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负责养家糊口,替丈夫尽义务。等丈夫去世之后,和女主人结为真正的夫妻。

王阿婆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接受不了三角关系,因此丈夫的提议也被他严词拒绝了,她安慰李子民说:“我靠自己的手艺挣钱,咱们的生活也会无忧,你只管好好养着,开开心心的,有你在,我的日子就有奔头。”

李子民听着妻子情真意切的话语,心中是十分感动,为了不让王阿婆操心,从此以后就没有再提让她改嫁的事情。

一日,城里马员外的小妾生产,把王阿婆请去接生,她来到产房一看,产妇的宫口大开,可就是生不下来孩子,产妇疼得哇哇大叫,马员外站在外面是心急如焚,生怕有个什么闪失。

王阿婆赶紧让婆子去烧热水,拿来棉布,剪刀等,并让丫头端来一碗荷包蛋。王阿婆用手摸了摸胎位,这孩子是倒生的,所谓的倒生,就是头朝上,脚朝下,这种情况很容易一尸两命。

时间就是生命,王阿婆挽起袖子,来回地推动孕妇的肚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胎位调正,此时的孕妇连痛带喊,早已经是精疲力尽,王阿婆就让丫头喂产妇吃鸡蛋,她一边鼓励产妇用力,半天之后,马员外的小妾终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马员外在门外听到孩子哭声,心中的石头便落了地,他非常感谢王阿婆,就给王阿婆了五两银子的赏钱,并大摆宴席招待她,王阿婆盛情难却,只得留下吃席,不过她一直担心丈夫一人在家,匆匆吃了几口就离开了。

从县城回家要走十来里山路,王阿婆匆匆往家赶,走着走着天就暗了下来,她想到丈夫还等着她回家做晚饭呢,就加快了脚步,可以说是一路小跑的往家赶。

“王阿婆!”她猛然听到有人叫她,心头一紧,没有回答,继续往前跑,可那声音又连着叫了两声。王阿婆作为一个稳婆,经常走夜路,她知道夜晚的叫声不同寻常,她是不会回答的。

她一路小跑地向前走,突然被地上的一根树枝绊住了裙摆,一下子就趴在地上,她感觉身后有人追了上来,顿时头皮发麻,可她强作镇定,正要从地上爬起来,却被人搀扶着胳膊扶了起来。

王阿婆抬头一看,是一个提着白灯笼的年轻女子,那姑娘说道:“我家姐姐要生产,请阿婆去一趟!”

在这荒郊野外遇到一个女子,王阿婆感觉蹊跷,可生孩子是女人的大劫难,稍有疏忽就会丧命,想到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于是就跟在女子身后去了。

女子在前面带路,王阿婆跟在后面,路的两旁长着一人多高的荒草,还不时传来猫头鹰的鸣叫,声音很是瘆人。

平时王阿婆胆子也是挺大的,可今晚却不知为何,她觉得这个女子十分诡异,顿时脊背发凉,呼吸都开始磕磕绊绊起来。

女子带着王阿婆往前走,一直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看见一座破旧的茅草屋,里面透出昏黄的灯光,王阿婆想,这么简陋的房屋,一定是个贫苦人家,这房子又盖在荒郊野外,不免让人感到凄凉。

女子带她进了院子,院子的四周是白灯笼,那灯笼好像雕塑一样,风吹过却纹丝不动,王阿婆心中已经有数,两腿有些颤抖,走路也不利索了。女子带她来到屋里,王阿婆就看见一个产妇躺在铺着稻草的床上,用白布捂住脸,那肚子高高隆起。

屋子里还站着两个婆子,个个表情僵硬,她越发感到诡异。既来之则安之,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了退路,她想孩子生下后,就赶紧回家去,免得丈夫担心。

年轻女子走到床头说道:“姐姐,王阿婆已经来了。”

那妇人说道:“开始吧!我想赶快把孩子生下来!”

女人生孩子宫就会收缩,如果子宫不收缩就生不出孩子,王阿婆见产妇平静地躺在床上,并没有要生产的样子,想问那个年轻女子,了解一下产妇的情况,可那女子说道:“阿婆给姐姐催生吧!”

王阿婆接生的孩子无数,一般都是瓜熟蒂落,很少人要求催生,因为催生是存在很多未知风险的,比如子宫破裂,胎儿窒息等,不过也有少数催生的,因为产妇重病,快不行了才会催生,可她见产妇除了用白布蒙脸外,并没有异常,为何要冒险催生呢?

“快点!”王阿婆正想着,突然听到产妇大吼一声,那声音阴森森的,很是可怕。王阿婆见状不敢多想,说道:“快拿来一只兔子。”

一个婆子立刻出去,一会儿就提着一只兔子进了产房,王阿婆叫她取出兔子血要产妇饮下,说喝了兔子血就可以生了,婆子听从她的吩咐,很快就取出了兔子血。

年轻女子对王阿婆说道:“我家姐姐不喜欢见生人,请跟我出来一下。”王阿婆就随着女子走出门外,王阿婆见多识广,刚走进院时她就猜出这里是鬼魅之所。

又看到产妇用白布蒙脸,婆子表情僵硬,就更证实了她的猜测,此刻她是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只想着早些结束,赶紧离开。

那产妇喝下兔血之后,王阿婆就吩咐婆子端热水过来,并拿来棉布和剪刀,开始接生,一个时辰之后,孩子顺利降生,是一个大胖小子。

王阿婆早就注意到产房里有一个窗子半开着,她把孩子递给一边的婆子,爬上窗子就要逃走,却被那年轻女子拉住了一只腿,王阿婆顿时感觉脊背发凉,头皮发麻,从怀中掏出一把糯米就朝里面撒去。

只听见屋子里一阵惨叫,那女子也松开了手,王阿婆这才脱身,窗子外面是高低起伏的土堆,原来是一片乱坟岗,她听到有哭声,笑声,吵闹声混合在一起,恐怖至极,此时她的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就一个劲的往前跑,不知道跑了多久,才跑到家里。

李子民还没有入睡,听见妻子回来,就赶紧点亮了床头的灯,只见她脸色苍白,满头大汗,浑身的衣服也湿透了,就担心询问妻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阿婆惊魂未定,浑身哆嗦,过来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就把自己刚才去给鬼物接生的事向丈夫说了。

李子民听了也是不寒而栗,他赶紧安慰妻子说道:“不必害怕,你平时积德行善,有神灵保佑,那鬼物也不敢对你不利,不过以后出去还是早点回家,不要再走夜路了。”王阿婆觉得丈夫的话有道理,如果哪些鬼物要害她,她是逃不掉的,看来她们并没有恶意。

次日凌晨,太阳出来了,到处一片光明,王阿婆想起昨夜的事情好像是做了一场恶梦,依然是心有余悸。又过了两日,突然有一个头戴面纱的女子来到家中,她怀里还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王阿婆看到这女子,还以为是过路的,赶紧请那女子坐下歇息,女子也不客气,抱着孩子坐下,那女子怀中的孩子冲着王阿婆咧嘴笑,这一笑,吓得她怀疑人生,这个孩子不就是那天晚上鬼物所生之子吗?

这个戴面纱的女子难道就是那个脸上盖白布的产妇?小婴儿就是那个出生的鬼婴儿?不过王阿婆也没有那么害怕了,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她想这鬼物也不敢放肆。

那年轻女子说道:“那天晚上阿婆走得急,还没有给你酬劳,今天我是特意上门道谢的。”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对金耳环放在桌子上,“我无以回报,这对耳环请阿婆收下。”。

王阿婆这才明白过来,那天她爬上窗子时,那个女子拉住她的腿,是为了给她酬劳,她居然误会人家了,还对屋里撒了一把糯米,她愧疚地说道:“那天对不住了。”

面纱女子说道:“感谢你给我接生,我希望你能收养我的孩子,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王阿婆一脸懵逼,这孩子是一个鬼婴,只能在阴间成长,阳间之人怎么可以收养?面纱妇人见王阿婆不说话,就讲述了其中缘由。

原来,这个面纱妇人名叫刘翠儿,母亲生她时难产而死,后来,父亲再娶,一开始的时候,父亲和继母对她还算可以,至少能吃饱穿暖,后来他们又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看她就横竖不顺眼。

父亲经常出门做工,家里就只有继母,她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三人,为了不惹继母生气,她洗衣,做饭,喂猪,放牛,什么活都干,尽管干了这么多活,依然换不来一顿饱饭,她还是年幼的孩子,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忍耐。熬过了无数个饥寒交加的日子,刘翠儿终于长到了十五六岁,也到了适婚年纪,很多媒婆上门提亲,她想着终于可以脱离苦海了,可没有想到,继母为了钱居然把她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做小妾,这个男子就是城里有名的黄员外。

黄员外已经有一房正妻,四房小妾,可只为黄员外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嫁过去之后,黄员外就把传宗接代的任务交给了她,每天晚上都在她房里歇息,这就引起了其她小妾的不满,总是对她百般刁难,万般打击。

刘翠儿想想自己从小就没了母亲,遭受磨难,本想着嫁人之后就可以好过一些,没想到依然犹如炼狱,心中就很是绝望,她生无可恋,就悄悄来到河边,纵身跳入冰冷的河水,结果被一个好心的书生所救。

原来那书生名叫吴生,也是个苦命之人,从小父母双亡,他白天砍柴,夜晚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考取功名,改变命运,二人同病相怜,互生爱慕,偷偷私会数次,私定终身。

后来,吴生去京城赶考,刘翠儿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怀孕的事很快就被黄员外知道,还以为这孩子是他的,对刘翠儿就更加照顾,他的正妻和小妾就更恨她了,可碍于黄员外的淫威,表面上也不敢对她怎么样。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刘翠儿马上就要生产,突然有一天,黄员外从外面回来,就对刘翠儿严刑拷打,说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个野孩子,要她交代出那个野男人是谁,刘翠儿不说,他就折磨她,用刀子在她脸上划,最后她被折磨至死,黄家人就用草席把她卷了,埋在了那片乱坟岗里。

她刚刚下葬,就要生产,乱坟岗里的左邻右舍都过来帮忙,那个年轻姑娘就帮她去找了王阿婆,王阿婆给她接生之后,她没有钱付酬劳,就想着把自己的耳环摘下来给她,没想到她却翻窗逃跑,所以那个女子就去拉她的腿。

王婆子听着刘翠儿的讲述,很同情她的遭遇,也是流下了眼泪,说道:“耳环你就收回去吧!在那边也需要花销。”

刘翠儿说道:“我下葬的时候三魂已经丢了两魂,我以十年不能投胎的代价换了一口气,直到生下孩子我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所以,这孩子并没有死。”

王阿婆恍然大悟,她终于明白当时这个刘翠儿为啥要催生了,原来当时她还没有完全死去,所以生下的孩子是人,而不是鬼。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个刘翠儿太伟大了。

刘翠儿突然跪在她面前哀求她收下孩子,说道:“我和孩子人鬼殊途,无法抚养他长大成人,我知道阿婆心善,请你收下这个孩子,我也就放心了。”

此时的王阿婆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赶紧扶起刘翠儿,接过孩子,说道:“姑娘不必如此,你既然信任我,那我也不会辜负你的,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对待孩子,把他养大成人的。”

刘翠儿见王阿婆答应,又是千恩万谢。临走的时候,王阿婆拿起桌子上的那对金耳环说道:“这个我不能收,你带走吧!”

刘翠儿说:“既然阿婆不收,那就留给孩子吧!”然后又从袖筒里掏出一颗鲜红欲滴的小草,说道:“这棵草是冥界仙草,可以治疗百病,给李大哥吃了吧!他的病很快就会康复。”

王阿婆也听说过这种草,可这种草是不能随便采摘的,她既然能用十年时间换来一口气生孩子,那么这棵仙草也应该是换来的,王阿婆感动万分。

刘翠儿又抱了抱自己的孩子,然后就消失不见了,王阿婆看着怀里肥嘟嘟的孩子很是喜欢,同时又为孩子的母亲感到悲哀,一个好好的姑娘就这样香消玉殒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王阿婆把那颗仙草给丈夫李子民吃了,两天之后,奇迹真的发生了,李子民一下子从床上下来,活蹦乱跳的,已经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恢复健康的李子民不再上山砍柴,而是做起了货郎,他走乡串户买些针头线脑,而王阿婆继续给人家接生。

他们给刘翠儿的儿子取名李思刘,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一年之后,王阿婆生下一个女儿,女儿取名李香秀,有了女儿之后,夫妻二人对李思刘的爱并没有减少,对两个孩子都是疼爱有加。

他们省吃俭用,把李思刘送进学堂读书,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考取功名,也对得起他死去的母亲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李思刘长的是英俊潇洒,而李香秀出落得温柔漂亮。

一日,香秀到河边洗衣,被一群浪荡公子看到,就上前对她嬉笑调戏,动手动脚,香秀哭着求饶,几人就更是来劲,一人抱住香秀,欲要侵犯,这一幕正巧被来叫妹妹吃饭的李思刘看见,他抄起地上的棒槌就朝那人的后脑勺砸去,那人当场倒地而亡。

另外几人一看,就把李思刘扭送到了官府,原来被打死的那个男子就是黄员外的独生子黄大宝,这人风流成性,打架斗殴,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一年前,她看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竟然把那女子的丈夫杀害,黄员外就用钱平息了这件事,黄员外听到儿子的死讯,他恼羞成怒,给县官使了银钱,要求立刻把李思刘斩首示众。

李子民和王阿婆得知儿子被带到县衙,悲痛万分,李香秀也是以泪洗面,她觉得是自己害了哥哥。

王阿婆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就这么被处死,毕竟这件事是那个黄大宝有错在先,他儿子是为了保护妹妹才失手打死了人,是不该被判除死刑的,于是就去县衙为儿子喊冤,可那知县刘二才是一个贪赃枉法,只认钱的人,就叫手下把王阿婆打走。

次日,李思刘被押往菜市口,一路上,城里的百姓都出来围观,大家纷纷议论,都说黄大宝作恶多端,死有余辜,说李思刘太冤枉了,李家人也一路跟随囚车来到菜市口,王阿婆看见囚车中的儿子,几度哭晕过去。

李思刘被几个衙役押上断头台,三声炮响之后,县令拿起一个木牌扔在地上,有人喊道:“午时三刻一到,斩立决!”只见那刽子手举起明晃晃的大刀朝李思刘的脖子砍去,围观的众人不忍再看,都纷纷闭上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大刀就要落下的那一刻,就听见有人大喊:“刀下留人!”众人睁开眼朝那声音看去,看到一匹骏马飞驰而来。刽子手听到喊声,手中的刀停在了半空,不知所措。

那人跳下马,拿出一封信递给那知县,知县一看,脸色灰白,赶紧对来人抱拳作揖,说道:“不知中丞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那人说道:“御史大人就在县衙,他要亲自审理此案。”,刘二才不敢怠慢,就赶紧命人把李思刘押回县衙大堂。

王阿婆见有人救下儿子,就带着一家三口,挤到前面,跪到在来人脚下,恳求大人一定要为儿子审冤,那人扶起王阿婆说道:“御史大人要重审此案,他一向清正廉明,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王阿婆一家赶紧谢恩。

衙役们把李思刘押到大堂之上,王阿婆一家也跟着上堂,大堂上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此人相貌堂堂,不怒自威。王阿婆跪在大堂下声泪俱下,说明儿子杀人缘由,恳求青天大老爷明察此案,还儿子公道。

一边的知县脸色苍白,心中忐忑不安,说道:“这李思刘故意杀人,十恶不赦,还请御史大人明察。”

御史大人一拍惊堂木道:“大胆刘二才,你作为父母官,不为百姓做主,而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你可知罪?”

知县刘二才一听跪在地上喊冤枉,御史大人就让手下宣读刘知县的十宗罪证,说他官商勾结,贪污受贿,私吞公款,盗卖官粮……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每条罪证都很详细,刘二才见抵赖不过,只能认罪伏法。

御史大人又命人把那黄员外拿到大堂之上,说他官商勾结,私自贩盐,害人性命,问他可知罪?这黄员外是个狡猾之人,他矢口否认,御史大人就命人把证人带上堂来,一个中年男子就被带上了大堂,这个男子是黄员外店铺的掌柜。

原来这个掌柜的妹妹是黄员外的一个小妾,他的这个小妾也是貌美如花,被黄员外的其她妻妾挤兑,最后跳井自杀,这人为了给妹妹报仇,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就收集了黄员外各种犯罪证据,直接就告到了上一级衙门。

这个掌柜在大堂之上陈述了黄员外的罪行,并拿出了证据,气的黄员外真想把他掐死,可为时已晚,只得认罪。

御史大人把知县刘二才和黄员外押入死牢,命人把李思刘的脚手铐去掉,并把王阿婆一家请到内堂说话。

来到内堂,御史大人就跪在了王阿婆夫妇面前,王阿婆夫妇一下子就吓懵了,自己平头老百姓,这御史大人不是要折煞他们吗?二人吓得也赶紧跪下。

原来这个御史大人就是当年和刘翠儿私定终身的吴生,他去京城赶考时,不知道刘翠儿已有身孕,他考中之后,本想回来带刘翠脱离苦海,没想到自己却染了风寒,一病不起,大半年之后才回转,可回来之后听说刘翠自杀而死,他非常愧疚,就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到京城上任。

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如今已经是御史大人,他接到百姓举报县官刘二才和黄员外各种罪状,正要前来调查两人,就在动身的前一天夜里,她梦到了刘翠儿,刘翠儿说了自己死亡的真相,并说他们的儿子还活在世上,被王阿婆一家收养,如今有难,明日就要问斩,求他出手相救。

吴生醒来已是全身湿透,以前他从来没有梦见过刘翠儿,他想这个梦定有蹊跷,就带领人马连夜赶了过来,派副手骑着骏马直奔刑场,救下了李思刘,要是再晚一会儿,他将要悔恨终生。

王阿婆吃惊地看着吴生,就给李思刘说了实情,要他和亲生父亲相认,父子二人相认,皆大欢喜。

虽然王阿婆一家舍不得李思刘,但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忍痛割爱,劝他和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起回京城,李思刘给养父母跪下不愿离开,王阿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他才勉强同意。说道:“我功成名就之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临行之前,王阿婆带着父子二人去坟地祭拜了刘翠儿,说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并和父亲相认,让她放心,早日投胎做人。

一年之后,李思刘高中状元,回家报恩,把王阿婆一家接到了京城居住。吴生想,李思刘和李香秀二人是青梅竹马,虽是兄妹,但没有血缘关系,于是就撮合两人,让儿子娶李香秀为妻,成亲之后,夫妻如胶似漆,恩爱有加。

一年之后,李香秀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姓李,一个姓吴,夫妻二人孝敬老人,爱护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本故事与迷信无关,为的是惩恶扬善,宣扬民间文化。

各位看官:王阿婆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她给刘翠儿接生,又收养了刘翠儿的孩子,刘翠儿也是知恩图报之人,给她仙草治好了丈夫李子民的病,最终也得到养子回报,女儿也拥有了美好姻缘。而黄员外和知县刘二才作恶多端,最终打进死牢,人头落地,得到了报应。

最让人唏嘘的就是刘翠儿,她命运多舛,死于非命,不过她的儿子健康长大,最终功成名就,也算是对她最好的慰藉吧!

喜欢故事在民间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故事在民间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