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锻钢之法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二百九十三章 锻钢之法

作者:光荣小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23:24 来源:书海阁

第295章 锻钢之法

袁熙叫上孙礼,带着几个侍卫骑马出了门,经过街道时,两旁的百姓见了,纷纷在道路两旁跪拜。

许杰被传首悬城后,袁熙开仓放粮,安抚了城内人心,他在城内的威望也是水涨船高。

袁熙心道也真是凑巧·,本来许杰贪酷之事,真要细究起来,罪不至死,偏偏他那奴仆朱老大,是别人安插的眼线。

朱老大带着一众许家奴仆带走钱老爹,都被街坊邻居看在眼里,加上行凶之情证据确凿,于是袁熙便将图谋不轨的帽子顺便扣在了许杰头上,让这个花式作死的人死得其所。

袁熙一路纵马来到蓟城北角,一条小河流过,两边坐落着几十间屋子,屋顶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鼓风气囊的声音此起彼伏,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蓟城专门划出了一块地,建造了几十座铁匠铺,集中了经验丰富的铁匠训练学徒,验证检验不同的炼铁方法。

袁熙跳下马,走进中央最大的铁匠铺,只见七八个人在铁砧前挥汗如雨,一手高举锤子,一手钳子夹着烧红的铁块,正在一锤锤地敲打着。

春秋到西汉时期,出现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术。

所谓块炼渗碳钢,是以绵状块炼铁为原料,再经过热渗碳,碳由表及里的渗入,然后反复进行锻打,就形成了渗碳钢。

用海绵状的块炼铁,或熟铁采用渗碳的方式来炼钢,易于实现,成为了我国最早的炼钢方法,这是生铁与钢之间飞跃式的发展。

要说渗碳钢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那么铸铁柔化术,便是大大推进了农业器具的应用。

早期的铸铁都是高碳低硅的白口铁,碳在铁中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质地又脆又硬,使用时很容易崩裂,为了增加韧性,工匠们发明了铸铁柔化术,在高温下将白口铁胚件进行脱碳处理,或者韧化处理。

也正因这一技术,生铁农具开始广泛应用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准,而欧洲直到中世纪还没有锻造铸铁的记录,耕田用的还是木犁。

生产工具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宋朝南方稻谷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而同时代的英国混合作物平均亩产才七十多斤,这之间的差别已经是相当大,也是为什么后世说华夏有种田天赋的原因。

这个时候,华夏的炼钢技术已经是独占鳌头,要知道,十七世纪以前,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炼铁技术层面上,仍在使用块炼铁,除了阿拉伯某些地区,钢的渗碳技术更是几乎看不到。

尤其是欧洲地区,炼钢一般都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钢的质量极差。

彼时罗马被称为大秦,其主流武器短剑就是块炼铁,所以一刺就弯,更别说锻造长剑了,即使造出来,也毫无实用性,所以其需要进口大量东方钢铁制作武器。

而到了西汉时期,华夏炼钢技术再次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

炒钢法。

对铸铁件进行脱碳处理,进而将成形铁板经过脱碳成为成形钢板,所谓炒钢,即在冶炼过程中不断地搅拌,如同炒菜一样,将液态或半液态生铁,在鼓风的氧化条件下,使碳、硅、锰氧化,让其在钢中的含量降低。

炒钢多为低碳钢或熟钢,也有先把生铁炒炼成含碳量很低的熟铁,再用表面渗碳来增碳的做法。

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典籍《太平经》中,也详细记录了炒钢的相关内容,“有急乃后使工师击冶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

太平经被称为道教元典,里面不仅有教义,更有方术,包含医药,针灸,冶炼等实用之术,下层百姓在接触的同时,本身也推动了技术传播。

袁熙的义学,如今发展极为迅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官员匠人确实需要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义学里面传授的百家知识,实在极像太平经无所不包的特征,很多私底下相信袁熙谶语和真人身份的各阶层人士,才会暗暗归附到袁熙周围。

之所以将炒钢法称为划时带的技术,是因为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就是高炉、平炉、转炉,高炉最早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平炉、转炉也脱胎于炒钢法,早期作为优质炮钢的克虏伯坩埚钢,直接就是照搬炒钢法。

没有这三样东西,就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现代工业文明。

所以有人说,工业革命的大门中国人打开了一半,欧洲人打开了剩下的一半。

但遗憾的是,华夏发明炒钢法后的近两千年里,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迈进那扇半开的大门,让人不胜唏嘘。

做不出合适的炉子,冶炼温度便上不去,钢铁冶炼大概要一千五百度以上,瓷器要一千一百度以上。

西方之所以进口中国瓷器,就是因为炉温不够,自己烧不出来,高炉和风箱技术全面落后,导致陶瓷制造不行,钢铁冶炼自然更加不行。华夏的炼钢技术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这让华夏的武器锻造技术也突飞猛进,涌现出了一大批极为实用的武器。

而武器的水平,决定了战争及战术的水准,连钢都炼不出来的地方,能有多么大烈度的战斗,诞生多么无敌的战术,是很让人怀疑的。

不过另外一个促进华夏不断改进炼铁炼钢的因素,是因为华夏境内的铁矿石,杂质实在太多了,为了解决杂质问题,华夏的劳动人民才想方设法,在每个环节上改进炼铁炼钢工艺。

早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在铁水中加碱性石灰进行脱杂质的技术,石灰可以促进矿渣的析出,还可以吸附磷硫杂质。而西方十九世纪末,才找到这种加入碱性物质脱去杂质的办法。

曾经在泉州出土过明代铁锚,重达去七百五十公斤,经过检测磷硫含量比现代优质钢还要低两三倍。

相比之下,地中海附近的铁矿石除了含硫量高,杂质很少,但偏偏两千年里,西方都没找到除硫的方法,以致炼钢技术毫无进展。

当然,当时的阿拉伯地区炼钢技术不低,虽然可能和华夏有些差距,但是还是比西方强了不少,至于其中原因,有说法是丝绸之路促进了华夏和阿拉伯地区的文化技术交流。

所以说,交流是促进进步的动力,闭门造车,是很难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的。

炒钢法的最后步骤,就是对氧化后熟铁或钢进行多次折叠锻打,进一步渗碳后,成为百炼钢。

当然炒钢法也不是全无缺点,其不容易控制碳的含量,制作更加费时废力,于是灌钢法应运而生。

晋张协的《七命》:“销逾羊头,镤(鍱)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

李善注:“辟谓叠之,灌谓铸之”。

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灌钢法的雏形,这个时期的炼钢技术的集大成者,便是环首刀。

此世的环首刀,和后世的主流武器完全不同,按后世的眼光来看,其刀长一米二以上,刀宽三厘米,但刀刃最厚之处,却达到了一厘米,相比之下,后世西方的重剑,剑刃最厚也只有四毫米左右。

这是因为,一柄好的环首刀,往往需要几十层钢反复折叠锻打而成,拿在手里,倒像是一根铁条,但在百炼钢的强度支持下,却有着马战步战皆宜,兼具挥砸砍切,突刺破甲的优点。

如今铁匠们正在做的,就是尝试不用锻造方法制造出环首刀,最后进行强度对比的实验,找到其中最为合适的。

袁熙看着铁匠们一锤锤的打在铁块上,不禁有些感动,华夏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劳动人民,用双手艰难克服着一个个障碍,才汇聚成了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历史进程。

一众铁匠见袁熙带着众人进来,连忙就要行礼,袁熙大声道:“不妨事,你们先打完!”

屋内极为嘈杂,袁熙将声音提到最大,众人才勉强听见,连忙转身,继续继续抡起锤子来。

他们动作有些生硬别扭,是因为按照袁熙的要求锻造,和他们先前的手法习惯并不太一样。

因为他们正在在打造的环首刀,是按袁熙提出的改良后的灌钢法打造的,又采用了一些夹钢方向的改良,最后效果如何,谁也心里没底。

灌钢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东汉末年发明,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推广完善。

袁熙依照后世的记忆,让工匠分别采用三种方法改良。

生铁陷入法,生铁改覆盖法,生铁浇淋法。

不同的工艺,不同的钢铁品质,都会影响最后的成品质量,所以才要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这时候已经有个铁匠将环首刀的雏形打了出来,他用铁钳夹着通红的剑身,走到了一个巨大的木桶面前,将之放了进去。

只听嗤嗤作响,铁匠将剑身提了起来,上面竟然着起了火。

众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过去,这便是袁熙第二种新的想法,油淬法。

不同于此时已经发明的水淬法,后世的油淬法可以让刀剑具有更多的韧性,而水淬法有较高的刚性。

当然,根据钢铁品质的不同,也不能说油淬一定高于水淬,真正好的武器,硬度和韧性都要兼具,只能通过之后的试验去看。

不过双管齐下,袁熙自忖应该能将环首刀的品质提高一个层次。

至于高多少,他心中也没谱,但只要比先前的刀能多耐几次挥砍交击,就将会在战场上,决定持有者和敌人双方的生死。

喜欢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