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六百七十五章 迟早面对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六百七十五章 迟早面对

作者:光荣小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23:24 来源:书海阁

关外异族入侵,一直是幽州要面对的头号问题。

去年过年时,袁熙就让赵云打了一仗,杀得来犯边的鲜卑流寇人头滚滚,这一年间也算安生。

这次寿春之战打到秋天时,边境还没有动静,袁熙一度以为今年长城内外不会有战事了,但他在邺城的时候,北面却传来消息,说关内关外的胡人又蠢蠢欲动了。

这不仅指的是关外鲜卑,还说明关内乌桓也不老实了。

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公孙度家族在辽东的扩张,导致不仅关外鲜卑,关内的乌桓也开始有所警觉,毕竟公孙度势大,迟早要和他们产生利益冲突。

当初袁熙在背后支持公孙度,其中目的之一,便是要逼得乌桓走投无路,只能来和自己联手。

但似乎掌管几十万乌桓的单于塌顿,似乎是脑子转不过来,至今没有和袁熙交好的表示。

袁熙猜测,在单于塌顿的角度上,向来是因为和袁氏联姻,背靠袁尚,所以有恃无恐吧?

而且袁熙和袁尚暂时联手的消息,应该也没有传到单于塌顿耳中,单于塌顿还以为自己是一颗用来牵制袁熙的棋子,殊不知冀州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想想后世也是一样,单于塌顿反应一直慢上半拍,曹操北伐乌桓,也是先和乌桓交好,然后长途跋涉,秘密行军到白狼山附近,突然翻脸攻击,乌桓猝不及防大败,单于塌顿被杀,余众皆大部投降,大部分都被迁往内地,关内乌桓就此消亡。

虽然曹操的做法看起来不厚道,但袁熙倒是明白曹操如此做的原因,因为彼时中原连续大疫,关外乌桓却是人口不断在增长,这样下去,迟早会生祸乱,所以曹操才劳师远征,不计代价也要将乌桓消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北地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中原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汉末三国连续爆发的疫病。

彼时中原地区虽然人口众多,但多聚居于大城村镇,尤其是大城里面,但限于时代,大城里面可供居住的地区本就不多,所以很多居民杂居,人口密度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水源的使用,污物的排放,人群的隔离,比现代的环境的要差很多,平时还好,但到了疫病爆发时期,每个环节都会成为疫病级数量增长的因素。

加上伤寒杂病论尚未问世,人们对疫病认识不够,在种种因素推动下,每次出现疫病的地方,几乎是都是大城大镇,且极难控制,常常要死上相当一部分人,人口密度剧烈下降后,疫病才会渐渐停止传播。

这种代价是极为惨痛的,华夏人民在无数人命的基础上,才摸索到了防止疫病的诀窍,而欧洲就要晚一些,直到中世纪时,还无法找到有效应对黑死病的办法。

如今袁熙所在的幽州,因为有目的的进行了防治,在全天下来看,反而是条件最好的,很多爆发疫病的苗头,都被提前掐灭,所以要比中原大城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所以幽州虽然环境苦寒,但只要不爆发难以应对的疫病,人口就能稳步增长。

而更北边的辽东鲜卑,也是如此,其不在村镇居住,人口密度低,且因为水源珍贵,所以对于水源的保护反而要更加在意,又因为口粮珍贵,发生疫病时,对于病人的处理手段也相当果决,甚至残忍。

这样一来,反而无形抑制了疫病的传播,所以北地的外族,这些年人口一直在缓慢增长,包括并州的南匈奴也是如此。

如果是太平世道,中原政权稳固,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战乱年代,兵灾疫病造成中原人口崩盘,而北地外族人口增多,此消彼长,问题就多了。

据后世记载,三国魏晋时期中原人口降到两千万时,北地长城内外的鲜卑乌桓匈奴的总数,已经突破了千万。

力量的失衡,加上冰河期到来导致的外族南下,两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的成为你死我活的生存之争。

东汉对于关外异族,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用关内乌桓对付关外鲜卑,用关内南匈奴对付关外北匈奴。

这种做法最初是有效的,但前提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原政权,能压得住关内的胡人,但显然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这种手段已经失效了。

关内胡人迟早会联手关外胡人来,或者分头进击,调转矛头对付富庶的中原地区,导致了后世的五胡乱华。

对于这种情况,曹操应该是有先见之明的,便有了后世的白狼山之战,虽然有背信弃义的嫌疑,但反映了曹操对于天下形势的把握。

生死存亡面前,其它都不重要了。

彼时曹魏占据着整个北方,境内有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羯、卢水胡、丁零等族,民族的复杂性和部分易叛乱地区,所以采取的策略为接受内附,积极平叛,这对于缺少劳力的中原,算是有益的补充。

但之后的内迁安置政策,便出现了大问题。

一方面其采用了将打败的关内胡人内迁的政策,将长城防线,全部放给了关外胡人。另外一个方面,内迁人口过多,在陇右河州地区,到西晋时候,胡人已经超过了汉人,反客为主,甚至在关中地区也是如此。

《徙戎论》中提到“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这事实上是等于现在的幽州并州凉州,甚至冀州司隶,百年内都变成了胡人主导的地区,加上关外胡人南下,五路乱华便成了必然。

袁熙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以幽州为起点,防止这种历史的发生。

他心里隐隐约约已经有了些眉目,但是实施起来异常困难,毕竟以他现在的实力,很多想法是有心无力,所以只能用外交手段来弥补军事的短板。

乌桓便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袁熙的想法,是以其作为试验田,来验证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他先前和郭嘉沮授商讨过自己的想法,两人虽然惊叹于袁熙和常人完全不同的思路,但因为没有后世的历史知识,并不能体会到未来的残酷性。

两人都觉得袁熙是不是想得有些过多了,此时最重要的,不应该是争霸天下吗?

但袁熙明白,此时不早作准备,将来可能就晚了。

所以这次他力排众议,准备商讨和乌桓谈判,展开一系列的军事和内政合作。

一是联手对付关外的流寇异族。

关外鲜卑和关内乌桓虽有世仇,但单于塌顿不想和其彻底撕破脸,免得被其大规模报复。

所以袁熙提议,让乌桓出劳力青壮,加入袁熙的军队,以幽州军的名义对付鲜卑,这样乌桓便脱了出来。

当然,虽然青壮劳力宝贵,但同时袁熙也要负责安置这些青壮的家属,这对于相对于增长的人口,缺少食物的乌桓来说,其实也能够减轻一部分压力。

但这就是袁熙的目的,釜底抽薪。

他要做的,是试验内迁政策的临界点,既一地之内,胡汉的比例多少才合适。

让胡人在人口比例上占优是肯定不行的,这样不仅做不到同化,还会被反客为主,倒逼汉人逃离。

袁熙要试验的,就是保留一部分边地外族的情况下,在自己治下接纳一部分相当比例的胡人,能其能够慢慢融入当地,但又不至于让其鸠占鹊巢。

当然,他的这个治下,不禁包括幽州,还包括了徐州和江淮地区。

当初他提出这个设想时,郭嘉沮授也颇为经验,疑惑道:“江淮不缺人口,让他们费尽人力物力迁过去,值得吗?”

袁熙微笑道:“有些不可?”

“要真算起来,现在的绝大部分胡人,其祖上都能追溯到炎黄,和我们其实也算是同宗起源。”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居住地区的扩大,产生了种种不同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可能不太合适,有的却是对中原的有益补充。”

“既然是胡汉融合,当然是不仅包括中原地区,也要包括江淮乃至江东,以及南蛮南越地区。”

“说来现在这些地区,虽然都是汉家天下,但却被称为山越野人,在中原人眼里还不如胡人,甚至不被当人看。”

“但随着将来天下统一,这些迟早也会进入汉人的范畴,胡汉能够融合,汉人和山越人,当然也能融合,在其中加入胡人,又有何不可?”

“让其提前体会到民族融合的好处,也是天下一统的重要步骤之一,何况融合并不是消灭,而是互相学习互补。”

“只要心向华夏,便都是华夏人。”

郭嘉沮授不得不承认,虽然袁熙这番话有些东西他们还不能理解,但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这些说法,他们从未多想,如今却仿佛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门外的全新景象。

郭嘉出声道:“嘉有一事不明,使君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如此上心?”

袁熙犹豫了一下,才缓缓出声道:“确实,这件事情看起来并不太重要。”

“但一想到可能发生的惨痛景象,我就觉得,既然来到这世上,总要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改变一些东西。”

本章完

喜欢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