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七百八十七章 行事风格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七百八十七章 行事风格

作者:光荣小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23:24 来源:书海阁

诸葛亮和袁熙一讨论起商业问题,两人便兴致勃勃起来,因为对双方来说,对方都是极为难得的讨论对象。

袁熙那套后世经济学体系的东西太过超前,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寥寥几个聪明到能稍微明白的,却又没有兴趣,比如郭嘉陆逊等人,皆是志不在此。

当然也有心里好奇的,却又无法理解,比如吕玲绮。

当初袁熙曾经给其讲货币和商品是怎么流通运作的,吕玲绮瞪着忽闪忽闪地大眼睛听了半个时辰,袁熙还以为找到了知己,越讲越是兴致勃勃,所得吐沫都干了。

最后他感觉大功告成,提了个问题让吕玲绮回答,结果吕玲绮啊了一声,方才回过神来,说道:“我还在想夫君的那几句话,后面的都没听清。”

袁熙问道:“那几句?”

等吕玲绮磕磕巴巴复述完,袁熙差点没一口血喷出来,“这不就是我最初那几句话吗?”

“后面的你都没听到?”

吕玲绮难得的脸红了,嘴硬道:“人家就是听不明白,有什么办法?”

“不服来打一架啊?”

袁熙怒上心头,和吕玲绮狠狠打了一架,最后在床尾丢盔卸甲后,再也不提此事。

其实在袁熙周围一众女眷中,甄宓因为管理商行,反而是最能理解袁熙的一些想法的,但她也只是凭借行商的经验,要是在深层次寻找其中规律,便力有未逮了。

所以如今袁熙遇到求知欲强,又能够理解自己想法的诸葛亮,便是如鱼得水,毫不保留把自己想法说出来。

而其中最为可贵的一点,诸葛亮有着自己的坚持,并不盲从袁熙的想法,对于和自己持身准则相违背的做法,也是一直对袁熙进行劝谏。

对此,袁熙对诸葛亮笑道:“有人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孔明便是我的镜子啊。”

诸葛亮疑惑道:“主公谬赞了,亮惶恐,但此话极为发人警醒,必然很是有名,为什么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袁熙只得道:“观星观的。”

诸葛亮无语,他遇到不好解释的事情,也常常这么忽悠黄月英,合着袁熙也和自己一样?

眼下诸葛亮正在分析江淮地区的情况,说道:“想要赚钱容易,但是要做到主公所说,在领地之内打破以物易物的现状,找到合适代替五铢钱的货币,其实是很难的。”

“当下交易,多用粮食和绢布,粮食不易保存,且受年景影响,算来算去,也只有绢布是最合适的。”

袁熙点头道:“没错,能做货币的,需要具备几个因素。”

“一是适合长久保存,二是容易分割,三是可以回收,四是价值稳定。”

“粮食虽然是紧缺之物,但是不好保存,且随着战乱灾荒波动太大,作为交换物实在是难以稳定价格。”

“绢布充当货币标定物,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要说最适合做货币的,还是铜铁甚至金银等不易损耗的矿物啊。”

诸葛亮回道:“亮承认若银能够有稳定出产的矿石的话,倒是颇为合适,但如今天下银矿开采不易,主公说倭奴国有矿,但两边已经断绝消息多年,要形成稳定的商贸路线,则是要以几年甚至十几年计,更不用说是否能够开采矿产了。”

袁熙也很是无奈,货币体质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提早布局,偏偏自己现在并没有多余精力和财力去做,相比通商,更重要的是先稳定自己地盘的形势,起码要削弱曹操的威胁才行。

诸葛亮说道:“作为代替,丝绸便成了当前最合适的。”

“说来现在天下有名锦缎不少,但最负盛名的还是蜀锦,有其独特的织造手法,可谓是一枝独秀。”

“整匹锦缎的价值也足够高,可以用于交换,可惜益州离咱们太远,一时也是没有办法了。”

袁熙点头叹道:“没错,只能另寻他物了。”

诸葛亮道:“蜀锦拿不到,也不是大问题,倒是主公先前提起的棉花,让亮颇为在意。”

“如果此物真的如主公所说,保暖性高于麻葛数倍甚至十几倍,那此物价值难以估量,足以改变天下。”

“不仅如此,我先前看过巢湖大战时兵士戴的口罩,其在防护方面作用显着,将来作用可是多得很。”

“且其生产并不困难,如果能大规模播种,会是我们将来的一大财货来源。”

袁熙叹道:“只能等这几年在幽州徐州的试种了,一旦能种出合适的品种,我便大规模推广,同时让工匠改良织布机。”

“对了,孔明的机关之术,是自学的?”

诸葛亮点点头,“原先家中有些藏书,有涉及工艺之道,我时常拿来看,慢慢也就会了。”

袁熙瞠目,心道人和人果然不一样,诸葛亮这种悟性,还真是让人嫉妒啊。

虽然他一直在寻访马钧的下落,但自从司隶凉州战事不断,这事情也搁置了下来,如今有了诸葛亮,也能改良不少工艺吧?诸葛亮出声道:“还是要拿下青州。”

“只有打下青州,主公地盘才能连成一片,才会有稳定的后方。”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了。”

袁熙信中叹息,现在包括诸葛亮在内,几乎所有的谋士都认为,下一步要打的是袁谭。

因为袁谭太不可靠了。

相对于已经成为死敌的诸侯,有时候首鼠两端的势力更为麻烦,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背刺你。

袁谭便是这样,虽然他表面上没有和袁熙开战,实际上私下里的小动作已经是远远超乎这边的底线,如今其又背叛袁氏,投靠曹操,袁熙已经有了出兵的借口。

袁熙沉默了一会,说道:“听说他在琅琊做得很过分。”

诸葛亮沉声道:“亮并无私心。”

袁熙回道:“我当然知道,所以才这么说。”

“袁谭现在野心已经膨胀,我倒不害怕和他开战,但是若是攻入他的地盘,只怕当地百姓会遭荼毒,包括琅琊郡在内。”

“军师可有准备?”

这次轮到诸葛亮迟疑了,但他稍一思忖,便出声道:“只要争夺天下,伤亡便在所难免。”

“亮不能代表他们说什么,但若不尽快终结,只要让他们下场更加凄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袁熙听了,舒了一口气,“军师能这么想,自是最好。”

“我打算一旦准备完毕,便从淮水东海幽州三路攻打青州,和他做个了断。”

“越早开战,就越能逼他回头,不然等到了彻底决裂那一天,双方便是不死不休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有赖军师了。”

诸葛亮领命,随后对袁熙拜道:“巢湖一战,亮用兵无能,连累很多兵士身死,还让太史将军受了重伤,实在是惭愧。”

袁熙安慰道:“军师何必如此说?”

“第一次上战场,能做到军师这样,已经是远超我的预料了,换我自己,未必能比军师做得好。”

诸葛亮摇头道:“不,我事后复盘,发现自己所作所为太过冒险,将敌人退兵的赌注压在太史将军身上,和赌博无异,也没有给自己留备选的后路,今后我会痛定思痛,绝不让这类事情再次发生。”

袁熙心道其实自己已经多少有预料了,因为后世读史的时候,他就发现,诸葛亮用兵的风格,前期和后期很不一样。

尤其是其六出祁山的第一战,里面就充满了孤注一掷的冒险意味,和最后一次五丈原时,司马懿评价的诸葛亮平生用兵谨慎的风格大不相同。

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次,很多后世的史书,都将其中关键归结于马谡失街亭和诸葛亮的识人不明,但其实这种评价,并没有还原当时诸葛亮战略意图的真相,对于无论是诸葛亮和马谡,都是不公平的。

相比于陇西方向蔡氏攻打魏国的主力,马谡去街亭,并不是去进攻的,而是去防守的,要说失误确实有,便是诸葛亮将时间算的刚刚好,没有留给马谡充足的反应时间。

因为马谡赶去街亭,走得是山路,按距离来算,大概有八百里左右,走了不到一个月。

这等于一天走三四十里的山路,对兵士来说极其难以做到,而且这一路上,是没有补给的!

这等于兵士自带武器盔甲,以及至少五六十天的后勤粮草,这些几乎都要靠兵士的两条腿背负,这其中多少重量,算算便令人瞠目结舌。

而最后马谡能够按时赶到,已经比当世绝大部分将领要强得多,虽然有人会说,赶去阻击的张合,差不多的时间走了一千四百里,不更加厉害?

然而事实上,张合走的是平原大路,肯定有骡马相助,这难度可比步行山路低多了。

这产生了一个被后世诟病至今的问题,马谡是因为山上扎营,是真的因为不知兵吗?

而这便涉及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提过的军事常识。

蜀国出兵的时间是春天,此时天气虽然转暖,但温度应该并不高,兵士可能也是刚刚换下冬衣不久。

但马谡这条行军路线,兵士带的东西极多极重,必然不可能穿戴厚重的衣物,长久行军导致出汗,兵士极大可能选择单薄透气的衣物。

问题来了,兵士穿春衣的话,能不能在山谷中扎营?

答案是可以,但后果很难预料。

因为山谷的凹型结构,导致山间多风,谓之下堂风,春秋之交在深夜之中,山谷中的气温,会比山上低十几度。

人对气温变化是很敏感的,别说十几度,就是几度都可以导致人体不适,更别说长途奔袭,身体状况不如平时的兵士了。

要让兵士在温度如此低的山间露营,第二天的后果一想便知,别说作战了,就是能不能站起来都是个问题。

本章完

喜欢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