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418章 高拱倒台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18章 高拱倒台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26:55 来源:书海阁

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这一次上书的国子监监生,以及三百在京的秀才,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五百国子监监生,三百有功名的读书人,黑压压的跪在左顺门前,通政司的官员吓的两腿颤颤。

这里任何一个生员秀才站在他的面前,他都可以随意呵斥乃至于打骂,但是八百人就不同了!

以往就是言官伏阙,人数也不过十几二十人,几十人就是大规模的了。

但是这一次足足八百人挤在左顺门前,黑压压的人群让人通政司的官员们感觉到了恐惧。

不仅仅是通政司的官员感觉到恐惧,就连守卫宫阙的禁军也紧张的看着下方,宫内太监们都拿上了武器,紧张的看着门外黑压压的人群。

通政司官员看着带头跪在前面的年轻读书人。

京师十一月已经开始下雪了,昨夜的雪还没有化去,今日早上还飘着雪花。

佟安和学习会的同伴手里捧着一本长长的奏章,这上面是他们主张朝廷改革的方阵,以及密密麻麻的签字和红色的手印。

这些红色的手印在雪地中分外的醒目,就像是一朵朵在雪地中盛开的梅花。

佟安抬起头瞥了一眼宫阙,能够看到宫阙上手持火枪和弓箭的禁军,他压住内心的恐惧,继续托举着手里的上书。

左顺门一下子打开,三名身穿朱红色官袍的大臣从左顺门内走出来。

内阁首辅杨博,内阁次辅高拱,内阁四辅李春芳。

杨博在沉重的表情中,似乎带上了一丝轻松。

山东战败,公车上书,他这届内阁算是彻底倒台了。

朝廷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首辅,而杨博也已经发现,如今大明朝廷已经是个火坑了。

能在这个时候全身而退,反而是自己的福分。

杨博的态度非常和蔼,他安抚了众人,还亲自搀扶起来为首上书的佟安等人,还将他们的奏章接过来,说是要面呈天子。

相比杨博,高拱的面色就很难看了。

山东战败,徐文壁被山东上下,京师言官一起弹劾,作为举荐徐文壁担任新军大臣的高拱,肯定要承担主要责任。

而公车上书的主要诉求,恢复宰相制度,如今大明朝谁是形式上的宰相?

不就是内阁辅臣吗?

而如今内阁辅臣中权势第一的是谁?不就是他高拱吗?

而这些读书人上书的另外一个请求,要求皇帝召回矿监,这不也是高拱一直以来上书隆庆劝谏的吗?

高拱很清楚,这一次公车上书,已经在他和隆庆帝之间埋下了很深的裂痕。

刚刚高拱赶到宫里,求见皇帝而不得入,就已经验证了高拱的猜测。

皇帝一定是觉得公车上书是自己在幕后策划的!

自己这个内阁辅臣是当不长了。

高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却没办法像杨博这么轻松。

新务运动才推进一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如果没有自己这个强有力的推动者在朝堂,明廷还能继续推行新务吗?

高拱环视一圈,杨博老迈,而且早就有了思退之心,肯定要和自己一起下台。

李春芳?

这家伙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如果他在内阁,肯定会为了自己的地位一昧的顺从皇帝。

张居正?

高拱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居正适合做自己的继任者。

有手段,有理想,又足够圆滑,关键张居正现在是内阁三辅,却没有卷入到山东兵败和公车上书的事情中。

只是以自己在皇帝心中的这点影响力,还能将张居正推向内阁首辅之位吗?

被说内阁了,这帮读书人的上书要如何应对?

其实高拱也是支持他们的诉求的,恢复相权,廷推大臣,这几乎是所有文官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用再理会太监、外戚这些虫豸,甚至可以绕过皇帝执掌朝廷大权。

可是以高拱对皇权的理解,其他东西皇帝都能让步,但是恢复相权这件事,皇帝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步的。

朱元璋靠着明初那些大案,好不容易才废掉了丞相制度,这之后才有了朱明皇帝大权独揽。

嘉靖这种权术天才,更是将皇权发挥到了极致。

就依靠礼法和个人权术,区区一个入京继位的藩王,将托孤辅政的重臣杨廷和轻松斗垮了。

这才以往的朝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隆庆皇帝就是嫌内阁和六部掣肘,不让他好好花钱,这才派出矿监为他敛财的。

高拱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虽然对他们的义气上书不报希望,但是他也觉得这些人也许是明廷最后的希望。

杨博收下了左顺门前读书人的联合上书,然后劝说众人返回自己的住处,等待朝廷的回复。

一些跪在雪地里冻僵了身体的年轻读书人有了台阶,纷纷站起来。

只有第一排的佟安等人岿然不动,依然跪在雪地之中。

杨博叹息一声,命令通政司的官员拿来狐裘,亲自给这些跪在雪地里的读书披上,这才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老夫这就入宫,面呈你们的上书。”

这下子大部分读书人都散去,只留下几个坚定分子还留在这里。

杨博等内阁大臣拿着上书,来到文华殿求见皇帝。

隆庆帝立刻打开文华殿大门。

杨博手捧佟安等人的上书说道:

“陛下,左顺门外的大部分士子都散去了,这是他们的上书,请陛下御揽。”

冯保结果厚厚的上书,只觉得沉甸甸,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翻开上书,看到撤回矿监、恢复相权,廷推大臣,全面新务的请求,一向脾气温和的隆庆皇帝也勃然大怒道:

“反贼!冯保,派锦衣卫去查带头上书的那几个!是不是东南安插的细作,故意搅浑了朝廷!”

杨博和高拱立刻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高拱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这些读书人可不仅仅是监生秀才,他们背后都是天下士绅,是天下的读书人啊。”

隆庆帝也冷静下来。

他看着自己的这位老师,心情复杂。

高拱有定策之功,当年高拱提出离开西狩队伍,去宣府集结边军收复京师,后来又是高拱带他劝说自己登基。

原本隆庆皇帝是对高拱非常信任的,将吏部、户部和京察都交给他办。

可这一次公车上书,让隆庆帝怀疑了。

难道内阁辅臣这个位置还不够,高拱还要当宰相?

当了宰相呢?难不成还要当皇帝?

皇权就是这样的冷酷和排他,隆庆帝对高拱的那点情分,也早就已经消磨光了。

隆庆帝放弃了惩治带头上书读书人的想法,准备留着以后秋后算账。

杨博又说道:“陛下,读书人上书还是小事,他们也是心向朝廷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山东的战事。”

高拱疑惑的看向杨博,这位泥塑阁老怎么突然转性了?一下子这么话多了。

这其中必定有反常之处!

杨博继续说道:“臣以为,徐文壁不堪大任,辜负陛下信任,应该立刻让他解职回京。”

隆庆帝立刻点头,这一次战败前线的背锅侠就是徐文壁了,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了。

“可撤回徐文壁,山东大局应该交给谁来主持呢?”

杨博继续说道:“山东大败,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三镇新军统制官谨慎,没有跟着徐文壁制定的计划冒进,保全了三镇精锐,才没有酿成大祸。”

隆庆帝连忙点头,一开始接到山东战败的消息,隆庆皇帝差点吓死。

后来知道折损的是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之后,皇帝才舒了一口气。

如今杨博提到了山东的问题,又让隆庆帝紧张起来。

只听到杨博说道:

“如今三镇新军都对徐文壁不满,之前去职的王本固也在报纸上列数徐文壁的罪状,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也将战败的责任都归咎再徐文壁身上,当务之急还是要立刻将徐文壁罢职。”

隆庆帝连忙点头,可是他又说道:

“可若是徐文壁罢职,何人能够担任新军大臣,统御山东兵马呢?”

杨博这一次没有和之前一样如同泥塑一样不说话,而是立刻说道:

“臣以为,新军学堂祭酒李成梁可堪大任。”

高拱几乎是脱口而出说道:“不可!”

高拱盯着杨博,杨博肯定是已经和李成梁达成了什么秘密协定,才会在自己去职之前推荐李成梁。

高拱压了李成梁这么久,就是不想让他染指军权。

若是李成梁真的去了山东,那高拱压制新抬头的军方势力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

可这一次杨博也没有退缩,而是看向高拱问道:

“高大人,除了李成梁,还有谁可以为这个新军大臣?山东防务可是关系到京师安全,若是东南贼乘乱北上怎么办?”

说到了京师安全,隆庆帝立刻怂了。

高拱欲言又止,他准备推荐在湖广的张居正出任新军大臣,可是一来没有通气,张居正也不一定愿意。

二来高拱还想要推荐张居正接替自己入阁,继续推进新务。

而抬头看到隆庆皇帝的眼神,高拱的心又凉了半截。

自己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这时候再推荐张居正,恐怕要适得其反了。

高拱只能将话吞下去,现在看来京师确实没有人适合担任这个新军大臣了。

就这样,李成梁出任新军大臣,前往山东整饬山东防线的任命就通过了。

李春芳出来说道:

“陛下,门外上书的读书人不用担心,只需要用臣的办法,他们很快就能散去。”

李春芳说出自己的办法,隆庆皇帝连忙点头,吩咐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高拱茫然的从文华殿出来,抬头看着飘落的雪花,他突然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轻松感。

李春芳立刻前往左顺门,宣布了朝廷的处理结果。

皇帝接受了士子的建议,“考虑”政改的事情。

紧接着李春芳宣布另外一件大事,过完年后提前举行春闱大典,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规模将是比以往更大的,进士人数会比前面的人数都要多!在春闱之后,还会加开一次顺天府的乡试,所有有生员功名的读书人,无论是不是籍贯京师的都可以参与,这一次乡试的录取人数也远超往届。

那些留在左顺门外的读书人纷纷激动起来。

和佟安一起上书的几个读书会的读书人也都抬起头来。

佟安叹息一声,他知道这次上书是失败了。

他们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就是为了科举做官吗?

明廷直接一个要开科举,就将读书人打发了。

大家一起上书自然不怕,可如果继续留在这里,那被朝廷记上了,取消科举资格怎么办?

取消自己的科举资格也就罢了,说不定还要连累子孙三代,亲朋故旧,那可就要被整个家族唾弃了。

佟安等人只好站起来,看着高大的宫门叹了一口气。

就在同伴们兴高采烈的讨论明年科举的时候,佟安却升出一个想法,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科举,到底还有什么好考的?

难不成要真的陪这大明一起死?

湖广,汉阳的张居正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张居正不仅仅接到了明廷的变化,还接到了南京召开制宪会议的消息。

东南各县,通过各种方式挑选出来的制宪会议代表,已经齐聚到了南京。

据说东南为了召开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还专门改建了明廷的皇宫,拆除了一部分的宫墙,建造了一座会议堂。

这时候东南上下才发现,这个制宪会议好像才是东南政改最重要的内容。

一直在关注东南政改的张居正,也认真研究了这个制宪会议的内容。

“用制宪会议来限制文官吗?会不会太理想化了?”

“让制宪会议来决定税率?这也太儿戏了。”

“好歹苏汝霖没有疯狂到让制宪会议来选他这个大都督。”

放下了南京的情报,张居正又看起来京师的情报。

公车上书之后,杨博内阁开始集体请辞。

就连在湖广的张居正也连着上了几个辞表。

皇帝对四人的辞表都坚决不受,还下旨慰留杨博、高拱、张居正和李春芳。

但是四人又连续上表,最后隆庆皇帝才接受了杨博,高拱二人的辞表。

张居正的官职不变,依然坐镇湖广。

李春芳依然留在内阁,成为这一次政治动荡的最大受益人。

虽然皇帝还是要求杨博和高拱继续在内阁留到元宵节后,但是这也表示了高拱内阁已经垮台。

李春芳?

张居正嘴角露出冷笑,高肃卿在京师执政也就算了,李春芳算什么东西?

张居正看着书桌上的《三经新注》,去他们的君权天授,既然朝廷不想要自己改,那就只能让别人逼着改了。

本章完

喜欢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