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07章 审视(上)

大明元辅 第207章 审视(上)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朱翊钧最终的决断仍是让李如松回镇辽东,这一点不算太出乎高务实预料之外,但确实也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结果。

对于李如松这个人,整体而言高务实是持正面态度的。不过,这个正面主要是由于他相比于乃父更加单纯。

李如松是典型的传统武将,而且是那种皇帝指哪他打哪的武将,本身的统兵才能也足称名将之选。作为一把刀而言,李如松肯定是合格的,甚至堪称宝刀。

不过这并不代表高务实就认为李如松是此时辽帅的最佳人选。李如松的身份对于他出任辽帅而言,既有加分,又有扣分。

加分项很明显,他自小在辽东长大,少时便跟随李成梁在辽东征战,完全熟悉辽东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他身为李成梁的长子,自来被李家军当做少帅看待,李成梁手底下的将领们有一个算一个,对他也都服气,弟弟们也没有哪一个敢在他这个大哥面前不老实。

从这些角度来说,让李如松去接替李成梁,几乎可以让辽东换帅一事不起任何波澜,就如初春的细雨取代冬雪一般自然而然。

另外就像朱翊钧刚才自己提到的那样,李如松去接替李成梁,旁人就不可能说他这个皇帝刻薄寡恩——你李成梁大败亏输到这般地步,我仍然让你以宁远伯回京安养。你卸任的辽东总兵一职,我还交给了你的合法继承人去接任。试问我对你们李家的恩宠和信赖,难道不是无以复加吗?

但这些都只是从好的一方面来看,事实上李如松接替李成梁为辽帅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首先,李如松再怎么说也是李成梁的长子,即便他本人既敢死战也不贪财,可是他手底下的人依旧是李成梁带出来的那批人。这批人对他李如松固然服气,可同样的,李如松也不可能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留。

该让他们发财的时候,李如松也必然无法做到让他们两袖清风;他们出了什么问题,该保护他们的时候,李如松也不可能拉下脸来说老子没有你们这样的属下。

屁股始终是会决定脑袋的。李如松做辽帅大抵会比现在的李成梁靠得住,但指望李如松能革除旧弊,彻底把辽东军洗刷一新,那就未免太为难人家了。换了谁面对自己麾下一堆的叔叔伯伯们,也拉不下脸去喊打喊杀啊。

其次,李如松本人的性格过于刚强。李成梁这人在后世的评价当中,有一句叫做“能勇能怯”。其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雕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兔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毫无疑问,次次都是能勇。

这也成为了李家军的传统,早几年的时候,包括李成梁本人在内,作战之时带头冲锋的。

李如松就不必说了,这位兄台比他老爹还狠,一贯都是亲自冲杀。其历史上在朝鲜碧蹄馆一役之中,光是骑乘的战马就当场战死了三匹,凶猛程度可见一斑。

但李成梁的“能畏”,李如松却没有学到。

何为“能畏”?比如说,朱翊钧当时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李成梁就连疏请辞;此次李成梁战败,他也第一时间上疏请罚。更比如说当初高务实去辽东,李成梁明明被打压得怒火中烧,依然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绝不正面与高务实斗狠,这就是“能畏”。

此处的“能畏”,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会做人,更会做官。

皇帝封李成梁为宁远伯,那是他的功劳已经足够了,但他连番请辞,这是“居功不自负”;此番战败,他头一个自己上疏请罚,这是“敢于担责,不讳言败”;昔日不与高务实正面相争,那是审时度势,隐忍坚毅。

不论李成梁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是怎样,但从他表现出来的举动看,至少谁都不好说他自己作死。

然而李如松就没学到这些,他太刚直了。刚直对于武将而言本来是个好词,但正所谓过刚易折,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过于刚直,就容易惹麻烦、受重挫。

原历史上,李如松所受到的重挫,正是在他光芒万丈的朝鲜之战后,在一次针对蒙古人的“捣巢”作战中遇伏战死。史载:“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而死。”

从的这句简略记载来看,李如松死得比较意外:率领少量精锐骑兵深入虏境,结果中伏战死了。

原先高务实也以为,李如松的死,主要是死于他自己轻敌,虽然非常可惜,但没有办法。

然而当高务实来到大明这么多年,又深刻的插手政治,玩弄过无数阴谋之后,他意识到原历史上李如松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如松在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表现可谓光彩夺目,其仅以四万兵马入朝而连战连捷,先后攻克平壤、收复开城,并迫使陷入困境的日军撤出了汉城。在短短不到百余日内,便光复了朝鲜三都。也彻底让当时的日本领教了大明的真正实力,破灭了丰臣秀吉一举攻入大明的幻想。

之后因为中日双方军倾向于通过议和结束战争,李如松凯旋班师,加封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至此,战争告一段落。

但是事情其实还没有完。几年之后,议和破裂。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再度卷土重来、渡海进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样,日军兵锋再度直指王京汉城,朝鲜又一次告急。

这一次,大明反应迅速,再次应邀派兵支援,并任命麻贵为主将,坐镇汉城。在南原、全州纷纷陷落,日军紧逼汉城外围的不利局势下,发动了稷山之战,稳住了局势。

而后,越来越多的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