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银

大明元辅 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银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对于爵已到顶,权又不能胡乱伸手的二位国公爷来说,没有什么事是比赚钱更有意思的了,如果不赚钱,他们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原本,赚钱这种事只是他们保持门第尊严的一种必要手段,毕竟过去也有顶着世袭爵位却把家产败空,惹得天下人耻笑的例子。而当高务实手把手将他们拉扯进海贸这个宛如抢钱的行当之后,他们才真正对赚钱有了主观意义上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还与日俱增,几乎成了他们心目中生命的意义。

之前曾经说过,有明一朝的海外贸易从大明建国的初期就已开始,且规模愈来愈大。明朝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候不过一纸空文。

当时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抗倭防倭,后世国外文献中说:“一旦海寇活动减少,政府也就失去了禁止海运的动力。实际上,多数官员对民间贸易是睁一眼闭一眼,福建大商船进入江浙港口,很少被拒绝。所以,明代闽浙间的海上贸易是十分兴盛的。”

不仅国外文献这样说,国内的各种史籍、文献也都如此表述。例如明人王抒就说,“国初立法,寸板片帆不许下海。百八十年以来……每遇捕黄鱼之月,巨舰数千,俱属于犯禁,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与其绝之为难,孰若资之为用。”

成化弘治之际,即有“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到了正德年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更多。嘉靖年间,“漳州月港家造过洋大船往来退逻、佛郎机诸国通易货物”者有增无减。可以说,到了晚明时期,海外贸易发展已成磅礴浩荡之势,繁盛已极。

此时,日本诸岛是私人海商的主要贸易地区之一,是大明生丝及各种纺织品、日用品的主要市场。

“大抵日本所须,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

此时生丝价格在大明国内约每担60两银,到日本却可卖到五六百银两,毛利达十倍。而从日本输入大明的有:“互市华人的货物有金银、琥珀、水晶、硫磺、水银、铜铁、白珠、青玉、苏木、胡椒”以及土产、海货等。

据《晚明史》记载:“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麻匹头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所普遍消费。”

“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中国商人收购菲律宾的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在这一时代,大明的外贸大量出超,导致美洲与日本的白银以空前的规模输入中国。“中国纺织品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

“至迟到1580年代初,中国的丝绸就已经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了。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多于穿棉,所谓穿丝,大多是穿中国丝绸。”

“实际上,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

“以至于墨西哥总督于1611年呼吁禁止中国生丝的进口。但是到了1637年情况愈发严重,墨西哥的丝织业都以中国丝为原料,墨西哥本土蚕丝业实际上被消灭了。

邻近墨西哥的秘鲁也是中国丝绸的巨大市场,中国丝绸到秘鲁的价格只抵得上西班牙制品的1/3。从智利到巴拿马,到处出售和穿着中国绸缎。”

“中国丝绸不仅泛滥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到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

总而言之,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说“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而李隆生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认为“整个明季由海外流入的白银可能近3亿两。”美国的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凭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

反正,各研究结果虽有差别,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当时的大明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将晚明时期的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然而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即这么多的白银,都是用大明盛产的商品交换而来的,因此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之高,绝非某些人所黑的那样糟糕。

然而对于勋贵们而言,他们本身并不生产多少商品。一开始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什么都不生产,后来在京华的影响下才逐渐涉足生产行业——比如京华后期投资的新水泥厂、新纺织厂等等。

不过他们的涉足是以依托京华的方式进行的,简单点说就是入股京华的各个具体工厂,主要参与查账和分红,但不管工厂的运作,属于比较表层的“生产”。

虽然参与了“生产”,但他们发现其他商品价值虽然翻倍,但相较而言军火才是大宗交易,几乎可以说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那种。

比如说万历十四年款京华二号重炮,张元功、朱应桢等人实际每门的毛利润竟然高达1100两,只需要卖十门炮就能赚上万两银子。哪怕是财雄势大的勋贵们也不得不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