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42章 年前(下)

大明元辅 第242章 年前(下)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大明朝廷的岁入从绝对值来讲,这些年一直都在上涨。高拱起复回朝的当年,朝廷岁入只有308万,到了大致由高拱负责的第一年,朝廷岁入便上涨了二十余万两。

又次年,即高拱正式作为首辅负责全国事务的隆庆六年,朝廷岁入直接上涨到了384万两,相较于隆庆五年直接涨了约50万两——要知道,此时京华尚未发力,岁入的上涨几乎全是高拱自身的能力体现。

嘉靖末年时的乱摊子不必多说,那是众所周知的事,导致隆庆时代的几年全在还债。徐阶去位的那年还没实现收支平衡,只是欠债减轻了不少。

等到隆庆六年年末,大明朝廷才在高拱手中实现了债务基本还清,并且出现了18万两左右的盈余,真是可喜可贺。

进入万历年间,高拱当政六年,京华也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北疆开关,沿海开海,京华商社做起了边关贸易,京华私港开启了海洋贸易。两方面的贸易不再局限于某一两处“试点”。

在北疆,除了张家口等历来作为贸易关口的商关,高拱几乎全面开放了土默特、鄂尔多斯、青海土默特边境沿线适合进行贸易的关口,总数高达四十七个马市、私市。

在沿海,除了最早的福建月港之外,由北而南的盖州、永平、天津、莱州、松江、宁波、泉州、广州都开建了私港,大量沿海走私商人开始逐步放弃走私而进入港口合法行商。

高拱去世那一年,大明的岁入已经高达五百四十万两。

到了郭朴当政的四年,陆上贸易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高务实去了广西之后,京华又开辟了滇藏贸易线,对岁入稍有提高。

海上贸易则进一步发展,由北而南继续开放了金州、胶州、海州、杭州、雷州、钦州这六大港口。

另外,郭朴时代基本完成了高拱时代就开始进行的清丈田亩工作,一条鞭法的推进也基本完成。整体来说,截止到郭朴主动致仕之时,朝廷岁入已经高达六百八十万两左右。

而后的张四维时代,陆、海贸易并没有再行扩大太多关口,但他把提高朝廷岁入的重心放在了内部改革之上。

其最大的两项工作成绩,一是将商税征收由北而南推进,打破了南方商帮长期不交商税的格局。

二是他为改革大明的盐务工作开了个好头,主动向高务实表达了支持盐务改革的意向。这一点尤其难得,因为蒲州张家本身就是大明的顶级大盐商之一,几乎垄断了北方最大的海盐基地长芦盐场。

虽然因为张四维秉政时间太短,他的盐务改革具体方案还未推出便不得不回乡丁忧,但其敢于对自己动刀子的态度还是让高务实刮目相看。

不过盐务问题实在是个老大难的痼疾,高务实也不敢玩什么一刀切——看看大明朝设立了多少个都转运盐使司,就知道问题有多大。要知道,这每一个“都转运盐使”可都是从三品的高官!

自古以来都是设官容易裁官难,高务实也因此只好和皇帝联手,在特殊的军管区域——辽东地区建立一所新的盐场,打算先以商业冲击为手段,强行打乱国内盐务格局之后再进行全面改革。

至目前为止,盐务问题依旧存在,并且看起来还会继续存在至少数年时间。不过,辽南盐场虽然暂时还没能完全打乱全国盐务格局,却给皇帝带去了每年三四十万两的巨大收益,倒成了高务实获得皇帝认可的又一项业绩。

实际上,一年三四十万两的收益并不夸张。皇帝在辽南盐场与高务实实行五五分成,实际上等于说盐场每年利润为七十多万两。

七十多万两收益的盐场夸张吗?不夸张,因为长芦盐场仅蒲州张家的部分,平均一年就高达三百多万两——当然,哪怕是在张四维当政时期,盐场收入也有很大一份需要额外支出出去进行上下打点,这可能也是张四维站在朝廷首辅层面认为盐务必须改革的一个要因。

辽南盐场真正的收入当然不止七十万两,实际上高务实主要是一直在扩大这个盐场,但盐场工作有其特殊性。这年代没有廉价的橡胶雨靴,一般盐丁也不可能穿皮质靴子,所以都是直接赤脚工作的。

赤脚泡重盐卤水对人体的危害不言而喻,所以全国的盐丁其实都很惨。这个现象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几乎已经习惯了,但高务实毕竟是现代人,他觉得如此重度危害人体的工作不能长年累月,因此在辽南盐场推行了一项仁政:轮换制。

具体来说,就是一名盐丁只在盐场工作一年,接下来两年负责务农,两年之后再去盐场工作一年,如此轮流。

因为这个缘故,辽南盐场的扩张就很花钱了,它实际上还兼有农场功能,所需的人手远超全国其他各地盐场。

正是由于扩张成本高,所以分成就少了。不过高务实认为这个情况很快会得到改善,理由是当北海道水稻和玉米的收成上来之后,说不定反而还有大笔获利。

在这件事上,皇帝的支持很重要,因为盐场的农场用地靠的是皇家的“面子”——奉圣意开荒不仅享受之前高务实在辽东定下的三年免征政策,开荒之后的税率也很低。

原本,如果这些农场按照皇庄计算则根本无须交税,但高务实很反感不交税这种情况,当年还劝皇帝把京师附近大量皇庄都“还”给了农民,所以现在的盐场农场也按照这个来办。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农场成了“集体用地”,所有权归盐场所有,而盐场的股份因为是皇帝和高务实各占一半,所以盐场农场本身缴纳一半田赋——高务实本来也不需要交田赋,但他很早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