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79章 平倭(十八)善后

大明元辅 第279章 平倭(十八)善后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如果按照大明往常应对灾情的方式,高务实做到这一步已经堪称完美,但正如他早些年一直认为的那样,大明这个国家自建立伊始,其应对灾情的能力就非常差,即便此次做到了大明朝的一百分,在高务实眼里依然是远不及格。

作为一个灾情极多的国家,大明总结出的有效救荒措施其实基本就三条:一是减免赋税,可以直接减免或者改征、缓征等,这样直接减轻了农民的压力;二是让富民来出钱赈灾,他们会得到政府的表彰,以此获得更大的权利与荣誉;三是直接用钱或者粮食等来赈济灾民,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然而在高务实看来,这三条其实都只是在兜底,也就是说尽量保证灾民不饿死,除此之外那就对不住了,咱们不管——因为根本就没有能力管。

高务实前世作为一个红朝的基层干部,灾情应对这种事见得不少算,还曾经亲身经历过世纪之交前两三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这两个时代虽然没有可比性,但见识过高分应对之后,对于大明这种应对自然会觉得不堪入目,也更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做出一些改善。

此次灾情是由黄泛容易导致疫病,疫病又会导致春耕秋收受挫,如此叠加而来便会愈演愈烈,因此高务实发现即便自己带来的现银和纸钞看似不少,但仔细一算,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推动赈济与灾后恢复重建仍然远远不足。

况且,经济规律是一次性向民间投入过量的货币又会导致通货膨胀,考虑到灾区粮食本就紧张,外界的粮食也因为灾区道路运输困难与可能的疫病而很难进入,光是砸钱已经未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了。

换句话说,钱还是要砸,但同时还需要粮食,而这两项现在都不足。

针对钱粮不足,大明朝一贯的做法是劝民捐助,高务实也不介意这样做,因此便与张一元商议道:“抚军,赈灾粮款渐渐不足,但援朝方向和西南方向最近也屡次向皇上请拨钱粮,这是不能省的。虽然即便如此,户部仍有少许积余,但此时往河南调动却很麻烦,大抵要在途中损耗七成甚至更多,诚然不美,因此我打算应劝民捐助,引商贩粮。”

张一元倒是不反对,但却觉得这样力度恐怕不够,迟疑道:“民若不捐,如之奈何?时不我待,与其屡费口舌,不如强令富民捐献,违者治罪,阁部以为如何?”

高务实微微摇头,道:“先劝尚义,尚义之民可以德威,不可势加。由此则捐助方能日盛,若仅凭威慑,所获微薄,不仅不堪一用,反而败坏朝廷和官府信誉。”

到底是高务实说了算,张一元虽然心底不看好,但也只能说“阁老高见”了。

于是高务实发出布告,其中道:“……屡荒之后,府仓如洗,饥民待哺方殷。天下为之涕泪,天子为之劳病,邻里乡亲正需携手共渡灾荒。

愿输赈者,或银或粟,立册汇报。出粟者送至粥厂,出银者即在本家分给,不许与官帑混用。官无染指,民免匍匐,照册稽查,视所捐多寡论功行赏:

优者授以匾额冠带,免其徭役;极优者核选十户,再赏本阁部亲笔书丹,以为褒奖;最优者核选三户,本阁部将奏其名于圣上,请御笔书丹褒奖。司粥厂者同赏格。”

这个激励措施不可谓不下本钱,几乎就是说,捐献最多的三家由皇帝御笔题字褒奖,之后十家由他高务实题字褒奖。再往下虽然未曾明说,但自然也是从巡抚往下一级一级按照“贡献”多少来褒奖。

这些褒奖虽然都是“虚名”,可是大明的官绅富户一贯很吃这一套,因为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地位和实力的炫耀,好处其实很多——就像后世很多小老板出去谈生意非要开个豪车同理,只不过御笔或者高官亲笔的匾额效果更好,用途更多罢了。

在这样破格的激励之下,高务实连发数次布告,并请各地学子、乡民代表于各处宣导,不久之后,豪商富户捐献果然日益增多。

而在引商贩粮的工作推进中,因为之前已经取消高价卖米禁令,周边各省各地粮商也开始纷至沓来,粮船粮车绵延达五十余里,而粮价反而因此日减,高务实担心的通货膨胀消弭于无形。

高务实在经略行辕中听下属回报道:“灾区米价原本约为每石五两,粮价开放之后各省粮商皆受吸引,所运者不计其数,数十里而不绝。各地粮米集中至中州,再难转运,米价已成竞争,现已降至均价每石八钱。”

高务实松了口气,难得展颜微笑起来,道:“很好,再传我令,各地官府要严加核查,粮商也不得虚报分量,不得杆秤作假,不得收买官民。”

这下子河南巡抚张一元真是服了,赞道:“利用放开高价吸引粮商,反令其自主降低米价,阁部之才果然经天纬地,下官拜服。如此一来,河南再不用担忧粮食不足,只是接下来该如何做,还请阁部指点。”

高务实摆手道:“抚军言重了,此法并非我独创,幸有先例而已。如今灾情已初步稳定,粮款皆已无忧,接下来便应当是医治疫病,并使灾民尽快恢复生计,重新耕作,我官府当以工代振,逐步恢复各地城镇秩序。这些事稍后我们再共议详情。”张一元称好。

与此同时,灾民也开始传颂高务的实事迹,有人说:“这高南宁本就是我河南大儒,昔年由高文正公和郭安阳公二位首辅悉心教导乃至成器,而后清丈田亩,审核徭役,改良驿站……哪件事不为人称颂?”

有人接话道:“可不只是如此,高南宁在广西时,但凡有豪门权贵害民之事,但都是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