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九)皇帝眼馋

大明元辅 第281章 朝归倭附(九)皇帝眼馋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收复整个朝鲜目前还差临门一脚,高务实抵达金海之后,明军全军顿时士气饱满,所有人心心念念的目标都成了釜山。

不过,此时朝廷方面才刚刚收到海战大胜的消息,这却把朝廷的激情给激发了。朱翊钧罕见的临时加塞举行了一次大朝,兴致勃勃地亲自宣布了朝鲜战况。

这可不能怪皇帝陛下见识少,主要是在朝明军看待战况和朝廷看待战况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有区别。

前线明军看待的战况显然是从“彻底战胜”这个维度来的,所以只要釜山尚未攻克、日军尚有残敌未曾肃清,那就说明事情还没办完,还要再加一把子力气。

因此,在朝明军虽然也知道海战大胜是大喜事,却不会因此就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在庆功宴之后就立刻开始投入到接下来的作战分析、兵力再部署等事务中去。

但是朝廷就不同,朝廷怎么看待高务实出征之后的战况?简单的说就是:围魏救赵,调虎离山,以逸待劳……算了,还是细说吧。

高务实没有直接登陆朝鲜北、中部,而是去了朝南,直接威胁日军侵朝最关键的釜山枢纽,这就是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之后,前线也就是汉阳的日军便面临后路断绝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放弃政治地位极其重要的汉阳南撤——明面上当然不是放弃,但只留两个军团面对明军主力,这是事实上的放弃。

之所以不直接放弃,日军其实有两個不得已:

其一,直接放弃汉阳没法和丰臣秀吉交待。这次侵朝之前,日军将领就几乎都发觉了一点,就是太阁殿下的脾气越来越古怪、越来越易怒,完全不可捉摸了,他对部将乃至其余大名动辄做出严厉惩罚,因此谁也不想撞他这个枪口;

其二,需要有人为大军殿后。一直以来明军的两大优势就很明显,一个是火炮,一个是骑兵。汉阳面对的是明军主力,这两大优势更加明显。

大炮也就算了,毕竟真是追击日军之时,京华产的大炮纵然装了当前最好的炮车,但也未必赶得上。但骑兵这一条对于日军来说几乎无解,除非日军一路往山林里钻,否则肯定跑不过全部配备蒙古战马的明军。

南下的可是日军主力,将近十万大军怎么可能全钻树林?所以必须有强军殿后,拖住明军的步伐,要不然大家都走不掉。

但日军千算万算也算不到岛津义弘给他们玩了一出“想不到吧,爷投共啦!”结果就把加藤清正给卖了——其实确切的说他卖加藤清正倒只卖了一半,彻底卖掉的是汉阳城。

这样一来,第一军团和第五军团两万精锐就真正变成了野战殿后,面对明军主力,危险性可谓极大。

这也是前不久他二人与日军主力会合时双方都激动万分的原因——在日军众将领看来,他二人这次可真是九死一生为自己这些人做掩护呀!

很多人甚至都在心里觉得欠了他们二人老大一份恩情,连小西行长都没有出声呛加藤清正,也未尝不是这种心思作祟。

言归正传,日军主力南下,这就达成了第二计:调虎离山。

然而调虎离山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真正重要的是“离山”之后要做的事。日军主力南下之后,明军做了什么呢?

朝廷认为,高务实指挥下的明军至少同时做了三件事:

其一,光复汉阳并彻底控制朝鲜朝廷。光复汉阳不必多说,像这种收复藩国国都的事肯定是大功一件不过。控制朝鲜朝廷这件事,在大明朝廷内部倒有些争议,值得一提。

朱翊钧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他不仅在高务实的影响下是如此,甚至在原历史上就是如此。

举个例子,中国历朝历代对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穿什么颜色的服饰都很讲究,甚至多数时期会有严格规定,万万不可逾越。

朱元璋就对这些做出过十分严格的规定,可是到了朱翊钧就不同了。这位爷看到有官员上疏说有很多百姓擅自“服赤”,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严惩不贷,而是表示如果他们肯为此交一笔税,服赤就服赤嘛,没什么大不了。

问题是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朱明以赤色为象征色,只有高级官员才能服赤呀!朱翊钧不管,认为如果交税不行,那抓到了罚钱也可以。

于是就有人反呛皇帝,说那如果他们穿明黄色怎么办?

明黄色,那可是皇帝的服色,你穿明黄那等于造反啊,能怎么办,自然应该是杀一儆百。然而朱翊钧的观点是:问题不大,罚更多的钱就好了。

就这么一位皇帝,他会在意明军实际控制朝鲜朝廷会有损大明“公信力”这种破事吗?明显不会啊!

再说,以他对高务实的了解,后者哪怕没提前和他说过,他也一定能猜到一部分。往轻点说,他估计高务实肯定是因为此前朝鲜朝廷对作战指手画脚而极其不满,而高务实打仗从其历史经验来看,就是非常强调朝廷得给他全权的。

他打仗连大明朝廷都得给他全权,你朝鲜朝廷算是哪根葱哪颗蒜,还想着对他指手画脚?怎么着,你李昖的面子比朕还大了是吧?

那如果往重了说,朱翊钧估计高务实就是对朝鲜这地方有想法了。关于这一点,朱翊钧毫不意外,因为早在二十多年前他俩还是同窗的时候,作为太子伴读的高务实就专门为朱翊钧解释过隋唐两代征高句丽的原因。

之所以说“专门”,是因为高务实当时花了一下午时间单论此事,把前前后后各种原因给他分析得明明白白,所以朱翊钧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隋唐四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连续征战高句丽,直至其彻底消亡才收手。其中,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