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卅一)甲种镇、乙种镇

大明元辅 第283章 正国本(卅一)甲种镇、乙种镇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0:29:16 来源:23小说

黄止汀很简单的说了一句“妾身自然全凭老爷吩咐”,但刘馨却思索着道:“老爷,妾身有个疑问。”

高务实转头看她,颔首道:“你问。”

“老爷似乎急于尽快完成炮兵连的战术编成,但不知是否有明确的针对?”刘馨蹙眉道:“妾身的意思是,老爷是希望在对阿拉干、莫卧儿的战场上使用新的炮兵连编制与战术,还是希望用于对察哈尔的西征之战?”

高务实略有些诧异,问道:“有什么不同吗?”

刘馨到:“炮兵连……连这一级编制,警备军是早已习惯了的,步兵、骑兵也都有连一级编制。但是老爷,大明官军可是只有禁卫军完成了这种新式陆军编制改革。

除了禁卫军之外,无论是辽东李家军、大同麻家军、宣府马家军、四川刘家军这一类将门家丁军,还是各地卫军,都仍然采用旧有军制,并无连这一级。”

有明一代按照制度而言,正规军编制其实就是卫所军编制。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卫所军制本质上是屯田制,其败坏速度与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差不多,几代皇帝下来就烂得不行了,因此朝廷为了保住还有军队能打仗,只好又祭出募兵制——即“x家军”这样的武装家丁制度,这些事本书前文已有述。

但是,即便是募兵制盛行,主将对于自己的家丁部队拥有决断权,但大家对于兵制的修改也不多,其中相对修改较多的可能还属戚家军。

戚继光规划的戚家军编制,是依照鸳鸯阵的战术思想为基准,参照战场环境与敌对的倭寇作战方式搭配实战兵器,采取小编制的混成兵科构成高机动打击力量。

首先编制而成的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如字面意思,“伍”是由一名伍长与四名士兵共五人所构成,是戚家军最基本,也是最小的作战单位。

然后便是两伍构成一队,称为小队,含队长及管炊事的火兵在内共12人构成“队”,这个“队”基本相当于现代的“班”、禁卫军与南疆警备军的“棚”。

“队”是一个完整的鸳鸯阵主体,依其阵式变化展开数种不同的队之阵形。但它不是“三三制”的,而是四队为一“哨”,又称为大队,设哨长一人,共计49人为“哨”,这个“哨”如果非要类比,那也就相当于现代的“排”,禁卫军与南疆警备军也称“排”。

但是,“哨”这个层级就是戚家军最大的基本作战单位,也就是说,戚家军的正式编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由“伍”、“队”、“哨”所共构而成,没有后来的“局”、“部”等大编制单位。

这种由小编制构成的作战部队,机动性相当优异,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备,就算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伍”,也可行使独立的作战任务,作战的弹性与战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但是,这一时期的戚家军编制主要是针对当时南方的倭寇,后来他被北调出任蓟镇总兵并开始轮训各地军队之后,因为作战对象的改变,军队编制与战术就必须相应的做出改变了。

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时的经验,再参照北方战场环境的特色加以编练而成。戚继光在高务实京华军工的帮助下改良军械,并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军用标准规范。

在部队编组上,则首创由各兵科及冷热兵器混编成攻守兼备的车、马、步、辎各营,并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新的最基层的战术单位“车”及“队”中,使得基层战术单位的火器普及率创下大明军队的新高。

这里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戚继光的各兵科及冷热兵器的编组配置,是以混编方式分散到基层的“车”及“队”中的,相当于现代的“班”层级。

而同时期的欧洲各国、奥斯曼等国虽然也是冷热兵器混编,但都是同一种兵科集中编组于同一较大单位里,相当于现代的“连”级或是“营”级。

在战术运用上,戚继光的各营,从营到队,甚至车,都可以行使独立的攻守兼备作战任务,不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拥有极佳的战术运用弹性。

换源app】

而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连队直到营级,都无法独自的行使功守兼备的作战任务,需仰赖其它单位的支持来进行任务,战术当然有所局限。

另外,戚继光编练戚家军以及他负责轮训的其余部队,几乎都是募兵而来的职业化部队,待遇优厚、装备齐全、训练精良,不是卫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游勇可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各国职业化军队中,可能只有西班牙大方阵及奥斯曼新军的薪资福利可以媲美。但是,这些军队在火器配付的数量及种类上,则皆不如戚家军。

当然,戚家军当时也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缺乏大口径的远程重型火炮,尤其是欧洲以及奥斯曼军队此时已经普遍装备大口径重型火炮,那么假设戚家军要与其对阵,则在远程火力以及杀伤威力上明显不足。

好在随着京华在军工方面的逐渐发力,这种情况不久后便得到了改善,其标志**件就是戚继光搞出了“车营”。

老早之前就说过,车营并非只是多了“车”,而明代的“车”也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车”。明代的战车,一开始是在车头置几排尖锐木桩,横列一排这样的车就可以用于拒马。后来又在车上设计出可以射击火枪的垛口,于是在拒马的同时还可以开火还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