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逆水行周 > 第2166章 代价(续)

逆水行周 第2166章 代价(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7 00:23:13 来源:9书院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

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

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

“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呐,说世务就说世务,什么半步巅峰,这是评书里的修仙么?”宇文温眉毛一挑、促狭的说:“不知道友有何神通?若有宝贝,不如露两手?”

“至尊!贫道所谓神通不过雕虫小技,哪里比得上至尊的神器——擎天摇钱树!”

“好了好了!言归正传!”宇文温摆摆手,将话题转回来:“民政、军政外加监察,这架构真要搭建起来,你可知官吏数量会翻几倍?”

杨济做“掐指一算”状:“陛下,微臣觉得,怎么都要翻个三倍。”

“那你可知如今大周流内官总数有多少?”

“似乎近九千人。”

“翻三倍,翻三倍!”宇文温开始敲食案,“人数翻三倍!多出来的俸禄,莫非是凭空变出来的?如今财政吃紧,朕拼了命经营还紧巴巴的,你觉得俸禄开支翻三倍很好玩么?”

“陛下,不是还有国债么?”

“欠债不用还的?”

“然则....”杨济看着宇文温,一脸严肃的回答:“陛下总是要开边的,大周幅员辽阔,边疆和中枢距离遥远,迟早要给边疆大吏授权,总不能...效节度使故事吧?”

宇文温听到这里,也看着杨济:“你是在劝谏么?”

“陛下,是的。”

“朕看起来很蠢么?”

“微臣不敢,微臣不是这个意思。”杨济一脸诚恳,“然则...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可不知道。”

见宇文温沉吟着,杨济趁热打铁:“开边或者抵御外敌,须得边疆大吏总揽军政、民政,还得抓财权,方能高效应对诸多变化,那么,朝廷迟早要差遣使职,节度边疆州郡。”

“此职一开始必然只是临时设置,然则开边或边患不止,节度不停,久而久之,势必常设。”

“为防节度使做大,一开始,节度使会经常调动,定期回朝任职,也不得兼任,但久而久之...必然走上李唐旧路....”

“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们不知道,如今陛下酝酿变法,若不从制度上堵住边疆大吏做大的可能,那么....”

杨济先顿了顿,见宇文温喝了一口茶并点头示意,便继续说下去。

历朝历代,会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制定国策,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亦是如此。

以唐为例,御史台分左右,左御史监察中央,是为“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是为“分巡”,因为王朝幅员辽阔,所以监察分巡的区域分为十道。

派去监察的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使”、“按察使”,最后称“观察使”,意思就是作为中枢使者,观察地方行政。

然后中枢为了更好地“观察”(监督)地方官,任命的监察使便常驻地方,由监督者变成地方官的上一级长官。

所以,唐代的监察使,从一开始的监察,演变成后来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但这种架构并不是正常官制,仅仅是因为朝廷需要监督、控制地方所以应运而生。

在歌舞升平的内地,监察使统领地方行政,在边疆,监察使必须在边防重地驻留,中央朝廷需要监察使对地方事务进行随宜应付,临机决断。

于是,强化版的监察使就变成了节度使。

监察官演变为方镇大员,军民合一,这样的演变,其实已有先例,那就是刺史。

刺史,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监察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刺史一职,出现在秦,设立本意就是监察官,到了西汉,有十三刺史部,刺史作为皇帝的鹰犬,监察地方行政。

但经过数百年演变,刺史由监察官变成了地方官,同样,唐代的监察使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变成了第一级的地方官:节度使。

监察者变成原来的监察对象,这是历史的循环,意味着这一现象是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唐代的节度使出现后,慢慢集权,治军、治民、收税、人事都渐渐集中在节度使手中。

后果,杨济不用说,宇文温也知道。

那么,为什么李唐的节度使会做大呢?

很简单,外因是李唐幅员辽阔,开边战事频繁,又要防备边疆强敌,所以边疆节度使需要集权,以便随机应变,和契丹、突厥、回鹘等边境势力打交道。

那么朝廷为了提高效率,必然就要放权,以便提高节度使的办事效率。

这是必然的结果,否则边疆节度使遇事不得独断,事事都要请示中枢,不但贻误军机,也失去了节度的意义:朝廷派你到地方,就是要现场办公、做决定,你现在大事小事都要请示朝廷,那朝廷要你何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水行周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逆水行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所以,对于中枢来说,想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想要边疆大吏高效处理军务、政务,那就得放权,代价就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边疆大吏必然集权,接着尾大不掉。

如果,节度使定期更换,定期回中央任职,并且不能同时兼任几个节度使职务,这一趋势可以缓解,却无法逆转,因为越往后,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

只要中枢出了幺蛾子,节度使失控是必然。

为什么中枢会出幺蛾子?因为皇帝也会犯错。

开元盛世前期,得天子宠幸、兼任数个节度使职务的王忠嗣,是皇帝李隆基的养子,自幼长于皇宫,深得信任,却因为奸相李林甫作梗,污其试图和太子发动宫变,被本来就猜忌太子的李隆基疏远,最后郁郁而终。

李隆基觉得从小养大的养子王忠嗣靠不住,但却对胡人安禄山青睐有加,毕竟这位胖胖的,憨憨的,一看就是好人不是?

后果么。。。

“陛下,微臣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想建言....”

“够了!”

宇文温摆了摆手,制止杨济说下去。

对方接下来要说的,他明白,但一个臣子说出这种内容,不合适,如果对方奉行明哲保身,就不该说,说了,只会后患无穷。

那么对方想说的是什么?宇文温知道。

陛下英明神武,却不能保证子孙个个如此,到时候出了昏君,驭下失了分寸,导致边疆大吏失控,那么另一种安史之乱,是迟早会发生的。

所以,不如趁着现在将制度建设好,在确保一定行政效率的同时,堵住边疆大吏做大的制度漏洞,日后即便子孙昏了头,有制度限制,好歹不会酿成大祸。

所以,借鉴明代的三使司制度,可行。

这种话,明摆着说皇帝总会有不肖子孙,所以为了防止儿孙败家,赶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把地方官文武分途的制度建设好,为此,付出财政负担加重的代价也值得。

道理没错,但忠言逆耳,不要说皇帝,就是寻常人家,被别人说自己子孙迟早要败家,大部分人心里都会有芥蒂。

寻常人家,心里有芥蒂大不了少来往,可皇帝对某个臣子有芥蒂,这臣子的前途可就堪忧了。

杨济应该知道这一点,却依旧选择劝谏,宇文温决定还是不让对方说出来。

他不想让杨济落个口实,日后自己老了愈发多疑,便有了猜忌杨济的理由。

天子身处权力巅峰,是一个孤家寡人,好不容易能有个真心朋友,必须珍惜。

“奇怪,朕忽然想起来,确实说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宇文温笑起来,又喝了一杯茶,“只是,地方行政机构相互掣肘,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下降...”

“文武分途若操作不当,变成“文贵武贱”,变成宁可削弱军队战斗力,也要防止武将做大的赵宋范儿,那可如何是好?”

“对此,你有何好建议?”

喜欢逆水行周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逆水行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