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逆水行周 > 第2435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逆水行周 第2435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7 00:23:13 来源:9书院

列车缓缓驶入车站,停在月台旁,大量穿着特制裲裆(识别用)的小贩,如同见着腐肉的苍蝇,向一节节车厢涌来,他们手提着装满食物的簸箕、箩筐,举向车窗,向车内乘客兜售。

饥肠辘辘的乘客们,纷纷从车窗探出头,和小贩讨价还价,然后花上几文钱购买食品,一个个交易就这么通过车窗完成。

有到站下车的乘客,拎着行李经过车厢中间过道往车门走,月台上有要上车的乘客拎着大包小包,候在各车厢门口等候上车。

列车员们守在各个车厢门口,极力维持着“先下后上”的秩序。

无论是车上还是月台都十分热闹,人声鼎沸,宛若集市,这让坐在专车车厢里的李守素觉得有些烦躁。

看着车窗外叫卖的小贩,他真想把窗帘拉上,但是同车的几个官员却饶有趣味的买小食,他只能视若无睹。

现在是中午,南下的列车停靠真定站,虽然车上有餐车提供热腾腾的饭菜,但车站小贩贩卖的食物更加丰富、可口,所以有乘车经验的人们,都会在列车靠站时,购买车站小贩兜售的食物。

车站所处地区不同,小贩贩卖的食物也各有不同,可以说充满了地区特色,从幽州蓟城一路南下到黄河岸边,沿线各站点的特色小食,可以让饕餮们吃得大呼过瘾。

见着同僚买了熏鸡,李守素赶紧让随从拿出从餐车哪里刚买来的午餐。

那官员见李守素早已备好午餐,笑道:“真定车站的熏鸡可是一绝,过站不吃一口,那真是可惜呀。”

另一人立刻插话:“这话说的,李郎中是赵郡子弟,如何不知道熏鸡的味道?”

赵郡子弟,姓李,勾勒出李守素的出身,大家瞬间想起来这位的郡望,觉得当着士族子弟的面手撕熏鸡吃实在太无礼,赶紧转到隔壁去。

李守素慢慢吃着午餐,喝着侍者沏好的茶,闻着隔壁传来熏鸡的香味,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叹息。

熏鸡当然好吃,然而作为赵郡李氏子弟,不可以失仪,更不可以当众用手去撕鸡肉、狼吞虎咽吃得满嘴油腻。

李守素作为礼部官员,和同僚到幽州公干,现在结束公干返回洛阳,于是在蓟城乘坐火车南下,经真定、邺城去黄河北岸的河阳。

按差旅制度,他们可以在列车的专车车厢就坐,不需要和平民挤在一起。

专车车厢仅供外出公干的官员乘坐,装潢介于二等车厢和三等车厢之间,有卧铺,又有多个厕所,舒适度还是不错的。

李守素不是第一次坐火车,但每次坐火车都让他觉得不自在,因为车厢里座位的设置是对坐的高脚长椅,乘客坐上去是垂足而坐,又和对座的人面对面,这实际上很失礼。

作为高门望族子弟,李守素觉得火车车厢的设计是乱来,根本就没考虑到礼制,乘客对坐,大家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好。

还有,每当列车靠站,乘客通过车窗和站台上的市侩小贩讨价还价买东西,这简直是...

窗外响起刺耳的哨声,打断了李守素的思绪,只见站台上的站务员拿着电喇叭,大声喊起来:“火车要开了,要开了,该上车快的上车,该下车的快下车!!”

不一会,火车头拉响汽笛,借随后车厢慢慢移动,站台及上面的人们开始向后“退”。

列车缓缓驶离真定车站,而李守素觉得胸口发闷,喘气困难:他觉得自己好像一只笼中羊,被车辆拉着离开养殖场,前往屠宰场。

每次乘火车,当火车离开车站时,李守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觉得车厢里太压抑了,如同牢笼困着自己,让自己不得自由。

坐在专车车厢,他被迫和身份不一的官吏交谈,又不好把自己关在卧铺包厢里不出来,这种被迫交谈的感觉很不好,不得安生。

不像坐马车、牛车出行那样,有自己一方安静的空间。

火车的行驶速度很快,坐在车上总感觉下一秒就会出事:列车失控、脱轨,车上乘客无一幸免。

这可能性让他总觉得心中不安,却无法改变什么,就像羊圈里无助的绵羊,看着屠夫拎着刀,目光在自己身上扫来扫去。

若是以前乘坐马车、牛车出行,随时可以停下来,但火车可不行。

这种新式交通工具,和火轮船一样,改变着李守素认知中的世界,他记忆中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已经明显改变了。

新的交通工具,日行千里,完全改变了人们的旅行方式,让乘客们的贵贱之分模糊,也让旅行的乐趣消失得无影无踪。

火车车厢以票价而不是门第划分乘客等级,一如邮政包裹按照目的地(邮资)而不是内部物品贵重程度来装车那样。

所以,有时候李守素会觉得乘客们更像是包裹,被火车、火轮船运输到下一个“驿站”投放。

火车按时发车(相对),按时到站停靠(相对),停靠限定时间,时间一到就走,乘车的旅客,无论贵贱,都得把握好时间,火车不会因为某个乘客身份了得而特别停留。

因为一列火车延误,就很容易导致整条铁路上的列车全部延误,造成的损失,谁也担当不起。

李守素想着火车旅行的种种不合理,却知道这只是无聊的抱怨,日行千里的火车,朝廷离不开,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离不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水行周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逆水行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看向车窗外,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举目望去都是秋收后的田野,李守素这没有标志物的平原,却知道已进入了赵州地界。

火车离开真定南下,会经过赵州地界,赵州就是汉时赵郡地区,也是他的郡望所在。

赵郡李氏,是天下第一等的士族,现在却面临着时代巨变带来的挑战:铁路与运河。

当永济渠通航时,河北各地就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赵州也不例外,大量闲散劳动力渐渐涌向运河沿线,但当时并未过多影响到各地庄园。

但随着时间流逝,情况渐渐发生变化,持续多年的低粮价、布价,让庄园的收入明显下跌,大家意识到不对劲,却无法改变什么。

再后来,铁路从赵州经过,为赵州带来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粮食、布帛,又把大量百姓运走,运到邺城去务工,改变了这片土地原有的生活秩序。

大量涌入赵州的廉价商品,冲击着家家户户,无论是城里的商市,还是县、乡里的草市,充斥着来自邺城的商品,各地手工业纷纷破产,大家都向往起邺城来。

邺城有许多大型工场,全年都在招工,待遇不错,工钱也不低,而且邺城的粮价很低,生活成本不高,若去邺城务工,一人可以养活一家人,明显比在家乡种地划算。

所以,农民大规模涌向真定,乘坐火车去邺城务工,导致赵州各地许多庄园人手不足,庄园主们为了留住佃农、庄客,不得不降低地租。

但即便如此也很难雇佣到足够的人手,而庄园的收入大幅下降,又得按时、足额向官府缴纳租庸调,使得许多庄园不得不“转型”,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或者开设作坊、工场,从事工商业,获取更多的收入。

随着人心思变,许多累世聚居的大族开始瓦解,因为朝廷允许“父母、祖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所以许多大族的族人各奔东西,沿着铁路、运河前往大都会和商埠,追寻自己的财富梦想。

李守素从亲朋好友的来信中,知道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了许多庄园的衰败,知道了人心浮动,心中颇有感慨,却无能为力。

铁路开始改变赵郡李氏,也开始改变范阳卢氏,他在幽州公干期间,也听范阳卢氏子弟感慨“人心不古”,感慨原有乡里秩序的瓦解。

身处荥阳的荥阳郑氏,身处晋阳的太原王氏,身处陇右的陇西李氏,原有的生活,同样被经过家乡的铁路所改变,变得面目全非。

喷着浓烟快速行驶的火车,为沿线地区运来大量商品,摧毁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又带走了大量劳动力,大家在享受着火车便利的同时,却无奈发现时代变了,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所在地区靠近永济渠,早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面对劳动力流失、廉价商品的冲击,“受伤”程度比其他士族更严重。

大量庄园被迫转型,无数佃农、庄客涌向运河沿岸商埠,再也不回来,士族们的经济收入锐减,开始遮遮掩掩从事起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业。

这样下去,士族还是士族么?

李守素有些茫然,看着窗外景色,看着延伸到远处地平线的铁路,听着车轮压在轨道上发出的“况且、况且”声,仿佛看见了一条大河,听到河水的咆哮。

自己和其他乘客,就是大河里被激流裹挟的一片片树叶,旋转着、沉浮着,不由自主往下游而去,再也无法回头。

典籍上的一段文字,出现在他脑海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喜欢逆水行周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逆水行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