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第5章 建文三剑客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第5章 建文三剑客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1:04:26 来源:书海阁

感谢“猫味樱桃汁”大佬的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

建文帝登基时已经二十一岁,并且还在朱元璋身边接受了六年的教导。

而且在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

大明 应天府

朱标听到这里有些疑惑。

“不对吧,照这样说允炆应该也是有些手段的,就算真如后辈所说削藩,朝堂重臣不在,四弟你又是怎么打赢的?”

“总不能是学光武帝天降流火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把目光投向朱棣。

朱棣:“……”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

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同时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

建文元年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实录》;

二月,追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

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

同时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

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

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脸问号。

“标儿,这不是挺正常的?”

“没啥问题呀,正常新君继位都是这样吧,便是你继位也会如此。”

“是啊,爹,这不挺像个明君的?”

“老四你到底怎么成功的?”

朱棣:“……”

你们别问我,我也想知道。

————

【看着没什么问题吧,很像一个明君是吧?】

【确实很像明君,出问题的是另一个政策。】

【朱元璋走之前拉着朱允炆的手说:

允炆啊,咳咳咳,我们大明朝要坚持分封制不动摇,一定要坚持走封建主义道路。

朱允炆点头称是,扭头一看皇爷爷死了。

死了还玩什么分封?

我要削藩。】

……

大明 应天府

听到这里,朱家子孙仍然觉得没多大问题,早就有心理准备。大哥上位肯定会限制藩王权利,大哥儿子上位肯定会进一步削弱藩王权利,丝毫没有问题,谁当皇帝都会这么做。

就因为削藩老四就造反成功了?应该没这么简单吧。

……

【当然,削藩不太准确,废藩或者杀藩更准确一点。】

……

大明 应天府

朱家子孙没想到这大侄儿这么狠。

废?杀?

这可捅了大家心窝子,大侄儿也太不是人了吧,爹刚走,就迫不及待动手了?

一群人凶狠的目光看着殿外抱着朱允炆的吕氏,要不是在大殿之上,怕是直接动手活撕了她们母子二人。

吕氏也是知道完蛋了……如果之前的事仅仅让允炆和皇位无缘,那废藩二字一出,母子二人现在能去凤阳守陵都是最好的结果,陛下盛怒之下怕是直接连命都没了。

朱元璋确实怒了,妹子儿子孙子都走自己前面了,结果这孩子上位就直接废藩?

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朱家儿孙满堂,不愁吃喝千秋万代吗?

咱未来怎么瞎了眼选了他?

而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还沉浸在自己死讯当中不可自拔。

“我去,老四熬死我了?”

“我去,我被毒杀了?”

“我去,那要是我不死这皇位是不是就是我的?”

……

汉朝 长安

“我去,这小子这么勇?”

“直接废藩,朕佩服他。”

汉武帝不禁肃然起敬,猛,太猛了。

……

北宋 汴梁

赵匡胤也是肃然起敬:“猛,太猛了,简直和吕布一样猛。”

“朕收回将军兵权都知道用迂回之策,收了兵权就要保人家富贵,这小子居然直接废藩,富贵都不给人家留,怪不得被造反。”

……

【朱允炆还是太孙时候就想着削藩,朱元璋知道并且也是认同的。

毕竟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

朱元璋再重亲情也是知道最多一二代就会削藩。

朱元璋曾经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反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无法回答,便问他准备怎么削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朱允炆的回答堪称完美: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说的多好,先和叔叔们讲道理,用礼法管束他们,不听话就削减封地,再不行就动人,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动兵。】

……

大明 应天府

周王朱橚瞧着还跪在地上吕氏冷嘲热讽。

“是啊,多完美的政策,多好的说辞。”

“你说对吧,嫂嫂?”

“我大哥如此仁善,也不知道随了谁?”

“他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他用德用礼,哪怕学宋太祖来一手杯酒释兵权,保我们富贵也成。

废藩,不准备让我们活下去了吗?”

朱元璋朱标也是没有理他们二人,只是沉默相对。

“爹(标儿)……”

“你说吧,标儿。”

“爹,咱觉得还是先照顾好雄英身体,实在不行起码也要把允熥培养好。”

朱元璋点头回道:“不止雄英还有你和你娘也是,你不出事也没这些问题。”

……

【当然某种程度来说,朱允炆也是做到了他当年说的话。

礼是登基典礼,兵是即刻发兵。

反方向来说也是做到了,先动刀,最后打不过就和朱棣开始谈起礼法道德了。】

……

【而按理来说,削藩应该先削弱势力最强的燕王,毕竟燕王镇守边疆,常年征战,在淮西勋贵大多被杀的情况,他的威望是比较高的。】

【说到这里,简单给朱元璋洗白一下。

他的藩王政策确实有不利的一面,但又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知道你们想杠我,但是别杠。

教员说过:所有事物都有两面。

教员还说过: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

朱元璋:……洗白?朕又不黑。

【很多人抨击朱元璋的封藩王政策,尤其是对九大塞王的分封。

首先朱元璋对藩王是有监视的,藩王权利是有限的。

在藩王所在地有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这三人分别是当地的政务主管,监察主管,军事主管。

他们三人负责监视藩王,反过来他们三人也是被藩王节制。

毕竟朱元璋对官员从来没有信任,对儿子的信任肯定高于官员,但这个信任的前提是藩王不会造反来抢朱标和朱标后代的位置。

理论上讲藩王权利最大,可这取决于皇帝态度,遇到朱元璋那肯定宠儿子。

遇到朱允炆肯定是偏向官员。

而且若是在朱元璋时期或者朱允炆正常削藩的情况下。

朱棣要是想要动用北平军区造反,首先他要搞定当地都指挥使,然后还要越过五军府能够调动这些军队。

其次附近还有八大军区,你得确保自己能够打过附近八大军区或者结成同盟,不然凭啥大家都是朱元璋儿子,你想造反当皇帝,那我也想,干掉你我还少个竞争对手。】

【而分封诸王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按照朱元璋设想的情况发展下去,最多两三代就收回了藩王为数不多权利。

而且帝国政治军事中心在南京,北边已经沦陷了几百年,若是说燕云十六州,那整整从唐末经历宋朝元朝直到明朝建立才正式收回,已经过去了六百年时间。

那时候南北汉人都互相不承认对方,北方称南方为南人,南方称北方为北人或者干脆就是蛮夷。

其次蒙古还没彻底消灭,必须要有人驻守,只能派自己儿子去。

毕竟你要是派武将去,距离这么远,你必须要授予武将很大的权利。

你敢保证他们不会学赵匡胤陈桥兵变?

不会学石敬瑭直接割让燕云十六州当儿皇帝?

给儿子就不一样,儿子本身就是藩王,已经是最高了,再高就只有皇帝了,设置官员互相监督,又让几个儿子互相牵制。

最后哪怕真有一个儿子天命加身,一打八打赢了然后又打败朝廷军队登基称帝,那也没问题,天下还是老朱家天下。】

……

大明 应天府

朱标是知道父亲一些政策的含义的,被后辈说出来也是没什么好感慨的。

秦王朱樉就不一样,已经从自己被人毒死还痛失皇位的悲痛中清醒过来。

“爹,所以您是允许我们造反的是吧?”

“只要打赢了就可以当皇帝是不是?”

“哎……大哥,你按着我干啥,你放心,我绝对保证你后代的荣华富贵。”

朱标死死按住朱樉双手。

“爹,我按住他,您使劲打,打个残废就成。”

……

【而为什么朱允炆不首先削威胁最大的朱棣,那就不得不提到三位朱元璋留给他的三位大臣。】

【第一位:齐泰,原名德,字尚礼。

其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朱元璋赐名“泰”,次年擢升兵部左侍郎,建文登基进位兵部尚书。

而且在史书里记载:太祖奇之。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他是个奇才。】【说句话题外话,九年没有任何过失,你要是说九个月我还信,九年……

嘿嘿,用一句老板KTV我的话来形容一下。

只有不做事的人才不会做错事。】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喃喃自语。

“是啊,不做事就不会错。”

“做事才会错,有道理,可以理解。”

前排大臣听见,心中诽谤不已,能理解?

这下完蛋了,你这后辈是不是专门来害我们的?

做错事陛下会理解我们吗?只会大骂我们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现在更好,连不做错事都不行,不做错事说明我们没做事。

你个混蛋……王八蛋……瘪犊子

……

【第二位:黄子澄,明朝洪武十八年进士第三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探花。】

【嗯,很正经的探花郎。】

“……???,这还能有不正经的?”这是有科举制的各朝代想法。

而没有科举制的各朝代想法: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这应该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这探花之名又是何处来?为何还有正不正经之分?

【此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修撰,伴读东宫,累官太常寺卿。

刚开始挺正常的,后面的一系列操作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朱棣的卧底。】

……

大明 应天府

“爹,大哥,你们知道,我没这本事呀,不是我的卧底,我真没想过造大哥反。”

朱元璋听到现在,也是大概猜到这儿子为啥造反了,实在是朱允炆欺人太甚,不得已反之。

不过还是让老四对跪一会儿吧,谁让他之前大言不惭的说道:“要是造反就去跳秦淮河。”

咦,不对……

“老四,你个龟儿,咱入你娘。你敢戏弄你爹……”

马皇后:???

朱棣很是疑惑:“不是……爹,我又咋了?”

“你上次给咱发誓好像是说的要是你后代造反,你就跳秦淮河,好像没说要是你造反怎么办吧?”

“你是不是早就猜到是自己造反,和我玩文字游戏?”

朱棣:“……”

完了,解释不清了……

……

大明 洪武十八年

正在参加殿试的黄子澄有些傻眼了。

好消息:自己第三名,将来混得也不错。

坏消息:将来的自己蠢到一度被以为是卧底。

【第三位方孝孺,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

有的人说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方孝孺品行端庄,应该物尽其用,一直把他用到老。

但我想应该是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个人才,但需要时间打磨,老了才能用。

而根据方孝孺所做的事,我觉得第二种说法反而才是正确。

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

这句话据记载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说的,然后说完就把他送回家了。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

建文登基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都要向他询问。

而朱棣谋士姚广孝曾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姚广孝说的,是有点存疑的。

姚广孝本人不仅嗜杀而且他学的是屠龙术,最看不上的就是儒家。

“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姚广孝出身在医学家庭,后来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学习的是阴阳之术以及算学一类实用之学。

姚广孝晚年时,曾着写《道余录》,在这本书里面,他把宋朝三位大儒朱熹以及程颐、程颢兄弟二人批得体无完肤。

以至于就连《明史》中都说姚广孝这个人“颇毁先儒”。

而且朱棣起兵打的旗号是朝有奸臣,奉天靖难。

奸臣其中之一就是方孝孺,姚广孝除非傻了,不然不可能说出这话。

要是不杀方孝孺这个奸臣,那朱棣就是造反,没得洗。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段话是文官编史时候给自己脸上贴金。

毕竟《明史》属于官方史书,改史都不需要皇帝下令,文官自己就能够操作。

比如说某些事情可以忽略不计,某些事情可以多夸两句。

他们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孔子春秋笔法。

可孔子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之意,他们是一点没学。

明朝大多数文官的节操是很让人唾弃的。】

……

东周

正在秦**队护送之下前往咸阳的孔子,冷不惊又听到后辈提起儒家后人,叹了口气。

这儒家后来究竟是怎么了?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那样?

唉……

……

而对于后辈所说没节操之事,正在训练新兵的崇祯皇帝是深有感触,别说那些多年为官的人了,自己岳父之前不过就是行医算命的,仅仅当了几年官,居然从家里抄出几十万现银还有价值数十万的珍宝匹缎。

呵,果然学太祖杀伐果断,一下子朕居然不缺钱了……

喜欢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