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寒门状元内 > 第二四八八章 热火朝天

寒门状元内 第二四八八章 热火朝天

作者:天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0:23 来源:书海阁

一群出征专司打仗的将士,马上就要充当劳役修造城池,不但下面的官兵有意见,就算唐寅跟张仑这样军中中上层的人也心有怨言。

这次修造城池,虽然他们不需要出大力气,但监督和统筹、调度之事,很多要他们去负责。

唐寅跟张仑一起从中军大帐出来,张仑侧过头,有些无奈地道:“伯虎兄,以后有事的话你多提点一下,免得被大人怪责,今天的事好在大人不追究,不然的话……”

唐寅直接怼了回去:“别什么事都指望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揣摩……沈尚书的想法,很多时候他人捉摸不透。不过现在还好,军中至少有人可以帮忙打杂,等民夫多起来,军中将士就负责训练和驻守便可。”

张仑眨眨眼问道:“大人可有对之后驻兵和日常训练有何指示?”

唐寅直接摇头:“没有,不过相信马上就会有了,大军到了地方,该做点正事了吧?这海疆暂且平不了,满朝上下都盯着,谁敢妄动?”

入夜,上海县城内毗邻县衙的营地。

上海自打前元建县到大明弘治年间都是没有城墙保护的,主要是这里作为滨海城镇,几乎没有遭受过战争困扰,战火多在内陆发生,等到海疆时已经太平无事。还有就是这里的居民多以航海为生的船户为主,筑了高墙反而不方便。

但这个世界受沈溪的影响,十年前他把闽粤之地的倭寇赶到浙江,使得舟山群岛一带比历史上更早成为倭寇的基地,所以长年累月下来,浙江近海饱受磨难,南直隶地界没有城墙保护的上海县也遭了殃,去年趁着北方朝廷对鞑靼人用兵,短短两个月时间便被倭寇洗劫五次,县令、县尉等相继殉国,县内几成废墟。

松江府自然不可能放弃一个相对还算富庶的县,加上守土有责,所以知府衙门通过士绅筹款和朝廷划拨的方式,三个月时间就筑起一座周长达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县城城墙。

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倭寇从外戚张氏兄弟那里得到先进火器及制造方法,使得攻坚比起以前容易许多,半年前上海县城被倭寇攻破,从县令到衙役全都战死,官军几次组织反扑,与倭寇在这里拉锯了近一个月,才不得不退守嘉定、太仓州和昆山防线。

沈溪麾下官兵经过连续行军以及备战,此时军中上下弥漫着一股萎靡的气息。

沈溪当晚亲自巡查营地,在唐寅、宋书和胡嵩跃等人陪同下,走遍全城,不管到哪里虽然官兵都对沈溪表现得很尊敬,但沈溪依然清晰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失落,因为这次驻兵跟之前不同,很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战事发生,他们也会从职业军人转变为劳役,这种身份的落差很大。

“这些兔崽子看起来跟霜打的茄子一样,都没神了……这会儿其他人恐怕都在营帐里睡觉,大人可以把他们叫起来训话。”胡嵩跃道。

沈溪没有打扰将士休息,只是跟巡防的部分将士见了面,不需要太多嘘寒问暖的客套,只是用力地握手,拍拍肩膀,点头示意,便让将士红了眼。

沈溪查看过营地后,感受到军中低迷的士气,不由有些感慨。

等到来到中军大帐时,沈溪未让宋书和胡嵩跃陪同,只有唐寅和马九跟着进入营帐。

到了私下地方,唐寅毫不客气评价:“将士思乡和怠战之心非常严重,沈尚书不得不防。”

沈溪微微颔首,继而问道:“伯虎兄可有好对策?”

唐寅摇头,他对于眼下军中的情况大概还是拎得清的,不过如何解决他却没有丝毫办法,倭寇逃回海上,相当于龙入大海,人家的船只比起朝廷的船只都要威猛,就算沈溪可以在陆地上战无不胜,却很难以小船跟倭寇在海上正面开战。

沈溪微微叹息:“这场战事,其实耽误了四五年时间,让倭寇壮大至斯……当初我曾领兵到沿海之地平息盗寇,那时候倭寇之患远未有今日这般巨大。”

唐寅当然清楚一切因由,因为那也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件事,正因沈溪南下当东南沿海三省总督强行绑他南下,他才就此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如今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再复当初穷困潦倒的窘状。

沈溪没有评价太多,对马九道:“每个官兵暂发赏银二两,就从今日缴获中扣除,再把军中储备的慰问品发下去,将士思乡心重,就在花销以及吃喝用度上尽量满足他们,这两日先在黄浦江上下游和与苏州河交汇处各建十座砖瓦窑,然后按照武昌工业园区的规划,在砖瓦窑旁修建配套的水泥厂、玻璃厂、陶器厂等等……至于船厂位置,我还得考察黄埔江沿岸的情况,择地修建。”

“是,大人。”

马九领命而出,他要先把军中一些还算拿得出手的腌肉、咸鱼以及布帛等物分配下去,每个将士还要赏银二两,等于说先满足将士物质上的需求,让他们暂时冲淡心中那份倦怠之心。马九离开后,营帐内只剩下唐寅跟沈溪二人。

唐寅苦笑道:“这次拿下上海县城缴获黄金五千余两,白银六万两,这么一赏赐就剩不下多少了。另外光是靠收买人心来提振军心怕是无济于事,倒不如继续征剿倭寇,将建造城池的事交给旁人。将士最怕的不是长途跋涉跟倭寇开战,就怕没仗可打。”

沈溪微笑着说道:“伯虎兄倒是看得很透彻。”

唐寅惭愧地道:“或许沈尚书更应该从江南本地征调兵马,留这些北方兵在南方,一天两天不打仗或许还不会怎么样,若是长久……真不知要闹出多大的乱子来。”

……

……

当晚,沈溪回到保存还算完好的县衙,惠娘和李衿刚准备休息。

对于三军将士来说,上海县城呈现出的荒凉和破败让他们觉得这里是不可接受的蛮荒之地,对惠娘和李衿这样的女人来说,这里也不太容易接受。

惠娘和李衿沿途也算吃了不少苦,本以为到了有城池的地方能稍微安定下来,至少不用餐风露宿,结果到了地头才发现这里还不如沿途荒野,至少帐篷里干净整洁,而县衙这边前后三任县令都死在这里,名副其实的凶宅,加上入住的时候,惠娘和李衿亲眼看到侍卫拖出去不少尸体,一入夜就觉得鬼影憧憧,让人不寒而栗。

“老爷回来了?”

惠娘走过来,手上端着木盆,里面有热水却不是很多,她解释道,“城里的几条河都漂浮着尸体,县衙和临近屋舍院子的井里也有尸体,好不容易找个干净的古井,将士们还要饮水,所以打的水不多,将就着用吧……”

惠娘和李衿到底是女人,那些大老爷们可以几天不沐浴更衣,但惠娘和李衿却无法接受,好歹从营中伙房那边分来一点水。

沈溪坐下,先洗了脸,然后将就着洗脚,末了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明日将士将城里河流的尸体打捞干净,然后再把那些捞出尸体的古井填埋,另外打水井,很快就可以解决用水难的问题。这里可是江南,乃是大明水资源最富裕的地方,还怕没清水?”

“嗯。”

惠娘微微点头,将里面水已呈现浑浊状态的木盆交给李衿端走,然后坐到沈溪旁边的矮凳上,低声问道,“那以后咱们就要长久住在这里吗?”

沈溪道:“没错,接下来我准备用几天时间把城里好好清理一遍,把完好的屋舍整理出来,安排将士住进去,这里非常潮湿,长期躺在地上睡身体可受不了。等解决完将士住宿问题,然后就拆城墙,把城墙砖用到沿海的工坊区,待水泥厂、砖瓦窑等修建起来,就可以大张旗鼓建设船厂和全新的居民小区,让到来的工匠和民夫住进去,这样慢慢发展,要不了多久一个城市就会成型……”

惠娘惊讶地问道:“老爷是说……这座城市以后都没有城墙?”

沈溪道:“也不是没有城墙,只是暂时没有。我考虑围绕着吴淞江跟黄浦江交汇处为轴修建城市,北界虬江,南抵龙华港,东临黄浦江筑城,这座城池以城墙结合棱堡构成立体式防御,城墙不必太高,主要是棱堡起防御作用,敌人发起攻城,不论任何角度都会遭致全方位的打击……”

惠娘虽然不清楚地理,但沈溪大致拿出张地图比划给她看,看完后她目瞪口呆:“新的城市有这么大吗?这岂不是比京城还要大多了?”

沈溪笑着道:“那是自然……这里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一旦发展起来,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在目前的大航海时代,它必将成为东方的一颗明珠!”

惠娘想了半天不得要领,只好摇头:“你小时候就老想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最后还让你捣鼓成了,希望这次也不会例外吧!”

……

……

翌日一早,将士起来忙碌。

这次并非是行军或者练兵,而是要开始充当清洁工和建筑工,把整个城市仔仔细细疏离一遍,那些垮塌的房屋全部拆除,得到的拆料用来修补那些相对完好的屋舍,以后老城区将作为军事重地使用。

沈溪作为主导者,也没有闲着,不过他不需要做力气活,而是带着马九和侍卫到处查看情况,对很多事情进行指导。

当然沈溪手头上最重要之事,还是实地考察他规划的各个区域的位置,之前的所有计划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对于实地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毕竟大明跟后世差别很大,他需要拿着图纸去各处查看,而后在图纸上进行标注,甚至还要让人在不同的地方插上木桩等标志,留下一些有用的信号。

作为一座城市的规划者,未来这座新城的工坊在哪里,百姓居住何处,通商区域又在哪里,沈溪必须熟稔于心……

很多事,并不是说圈一块地指明用途便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一应事务沈溪都需要提前考虑清楚。

“大人,您忙着呢?”

快到中午时,沈溪即将回营地吃饭,张仑过来笑着说道,“京城那边来圣旨了,说是请您过去接旨。”沈溪没说什么,刚到他身边不多时的唐寅好奇问道:“是宫里的公公来传旨吗?”

张仑摇头道:“不是,是南京这边的人前来送圣旨,说是还捎带有魏国公和张永张公公的信函,他们邀请沈大人随时去南京做客。”

唐寅嘟哝:“按理应该先跟地方官府对接,怎么直接跟南京对接上了?以后要什么东西难道要去应天府讨?”

沈溪没理会唐寅的非议,带着张仑、唐寅和马九等人回到县衙,老远便见到一名穿着太监服饰的人在那儿等候,见到沈溪眼前一亮,那人赶忙走过来行礼,公鸭嗓子老远便嚷嚷开了。

“这位一定是沈大人吧?小人跟你见礼了……您老可真是器宇不凡,人群中小人一眼便认出来了!”

这话说得很假,旁边张仑凑过来道:“沈大人,他见到卑职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话,只是认错人罢了。”

沈溪笑了笑,不以为意:“有事进去说话。”

……

……

中军大帐内,来人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表明,却是南京神宫监太监,算是张永手下,帮张永做事,名叫冯姜。

而这次冯姜过来的主要目的是将朝廷给沈溪的御旨送来,乃是钦令沈溪调拨江南人力物力的圣旨,还有南京守备府以及六部衙门对沈溪的背书,还有便是跟之前魏国公徐俌答应帮忙募集物资有关。

徐俌不能在沈溪面前随便说说便完事,这才几天工夫,徐俌便集合地方官绅,筹集一批钱粮物资,包括部分产自武昌府的水泥、砖瓦、布匹以及用来造船的柚木、松木和杉木,通过船只送到上海县城。

虽然这批物资不是很多,但足以应付初期建设,可见张永和徐俌非常在意,足以体现对沈溪的支持。

“沈大人,这些东西刚刚筹措上来,现在只有清单,至于要送过来需要调拨和运送时间,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成行,至于送来……则需要一个月后了。”冯姜说道。

旁边张仑嘲讽道:“怎么不等年底再送来?”

冯姜笑着回答:“小公爷可真会开玩笑,这些事乃是张公公跟魏国公亲自协调,同时他们还要主持在地方征调工匠、民夫,一切都按照沈大人吩咐办事,这次小人回去要带沈大人的公函才可,免得来回跑。”

沈溪微微摇头:“公函就不劳烦冯公公了,相信你回去的路不会太平顺,不如让驿站传信。”

冯姜意识到自己的好脸并未得到沈溪认可,沈溪看起来是和气,但也仅仅只是卖他个朝廷天使的面子,甚至对他回去的速度都有所怀疑。

冯姜仍旧笑着说道:“不远,路上也没劫道的水匪和倭寇,这不都知道沈大人亲自领兵前来,水匪和倭寇都躲得远远的,他们可不敢在沈大人跟前乱来。”

张仑道:“真不凑不巧,之前倭寇摆出空城计,却在城池内以及周边埋伏火雷,幸好沈大人有所警觉,不然的话将士不知要死伤不少,就怕有人对战事有太过乐观的估计,在背后故意拖延。”

冯姜面色尴尬,却不敢跟张仑辩论,毕竟他知道张仑的身份,英国公府嫡孙完全有资格这么跟他说话。

旁边唐寅和马九不由往张仑身上看了一眼,平时张仑态度还算和善,完全不会拿国公世子的身份和态度压人,看来是因为之前冯姜将他误认为是沈溪,言语上有一些冒犯,使得张仑对冯姜的态度很恶劣。

冯姜道:“沈大人若是不用小的回去传话,那小的便在城里休息一日,明早才走。”

唐寅好奇地问道:“冯公公难道不着急回去交差?怎还要在城中多停留一日?”

明摆着冯姜是想留下来看看沈溪军中的情况,以及沈溪对于在上海县城以及周边造城的准备工作,回去后能对关心此事的人讲述一番,大有监督的意思。

但他越是想留在这边,越是激起沈溪手下的反感,对冯姜挑刺的地方便多了起来。

唐寅如此说话,大抵有声援张仑的意思,若单纯只是张仑一人施压,不但会让冯姜多想,回头沈溪也可能怪责,唐寅明白人情世故,为了体现出沈溪麾下团结一心,开始出面帮张仑说话。

冯姜道:“这不是要看看南京那边有何能帮到沈大人的地方?沈大人旅途劳顿,刚跟倭寇交战结束就要修造城池,还要在此修造大船,若是沈大人回头要带话给南京的故人,可以跟小的说一声,小的想多逗留一天跟沈大人学习一二。”

冯姜看起来没多大本事,就会恭维人,不过到底是权力场上浸淫多年、迎来送往日久的老太监,在言语上面面俱到,愣是把借口说得跟真的一样。

唐寅还想说什么,被沈溪伸手打断,朗声道:“冯公公想留在军中一日,那是本官的荣幸,冯公公看到此地有何不妥的地方,希望不吝赐教。”

“小人诚惶诚恐,哪里敢啊!”冯姜对于沈溪客气的话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赶紧行礼。

沈溪手下对他态度很差,不过本人却对他保持基本的礼重,这让他意识到自己这趟没白来,毕竟他不是为了巴结唐寅和张仑等人而来,沈溪军中能被他看上眼的其实只有沈溪一人罢了。

又是一番寒暄,冯姜从县衙离开,笑眯眯的模样好像他从来就不会生气。

喜欢寒门状元内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寒门状元内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