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342章 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大明小公爷 第342章 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当听李云睿说出自己的打算后,让李景隆转变了转念。李云睿之所以撺掇李景隆这样做,就是想打乱朱棣的计划,顺便给朱棣添点堵。

迁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一点谁都挡不住,魂穿而来的李云睿,对此深信不疑。

永乐四年,朱棣下旨营建北平行在,很多文官反对,朱棣杀了很多官员祭天,才消除了反对意见。由此可见,朱棣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果断。

但为什么直到永乐四年,朱棣才这么干?李云睿分析了一下,原因很简单,还是朱棣对朝局的掌握力度不够,一些政敌还没有打扫完全。

从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到现在,朱棣上台两年不到,朝堂之上有建文余党跟他唱反调,京城之外还有数百卫所,这些卫所的主要将领,都是洪武、建文朝的臣子,将领们是否跟朱棣一条心,还未可知?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统统换掉?

朱棣敢吗?

以卫所将领为例,他们都是在军队中深耕了几年、几十年的人,可谓根深蒂固。

万一他们不爽,鼓动军队哗变怎么办?派大军镇压吗?大明有多少军队,可以派出去镇压叛军?朝廷财政受得了吗?文官会不会使绊子?会不会造成星火燎原之势?

管理一个国家,不是看爽文,帝王一个命令下去,浮尸千里,血流漂橹。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越是掌握核心决定权的人,越要学会妥协,最后力争达到利益均沾,彼此平衡;想吃独食、贪心过重的人,往往死的比较惨。

比如朱允炆一上台,自己的位置还没巩固好,就朝着藩王下死手,这种做法肯定会让人忌惮,从而失去一些潜在的支持者。

朱棣是只老狐狸,他深得其中三昧,有些事只能徐徐图之。

现在朝廷六部和的主官中,兵部尚书金忠是朱棣的心腹;礼部尚书李至刚曾被建文帝下狱,才被朱棣看中擢升为礼部尚书;刑部尚书郑赐曾与朱棣共事,靖难时郑赐曾带兵抵抗过朱棣;除此之外,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黄福都是建文帝重用过的人,都官居左侍郎。

朱棣甘心吗?当然不甘心!但他没得选……

因为朱棣手上没文人,没文官!

靖难之役,朱棣以北平一地抵大明全域,那些心思玲珑地文人士子,都不看好朱棣,为身家前程计,没有人愿意投奔到朱棣手下效力。

纪纲,一个穷途末路的秀才,跑到大营里投奔朱棣,都能成为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可以想象一下,朱棣有多缺人?

所以,李云睿分析,朱棣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缺少让众臣心悦诚服的时间,如果再给两年时间,原本忠于朱允炆的人,也知道大势所趋了,就会扭转心意。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分辨仪,它能帮人分辨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岁月是最真的过滤器,它能帮人过滤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是官位真?还是忠君真?是枷锁好?还是当贰臣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聪明人都会做出选择,尤其是朝堂的官员,他们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背叛原来的信念。屠龙少年,最终会成为恶龙,人终会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李云睿就是不想给朱棣这个时间!

李景隆在朝堂上,正式提出迁都的建议,无论怎么样都会搅动朝局,朝局一乱起来,朱棣就要分心,开始权衡利弊得失,或安抚朝臣,或强行推进,或隔岸观火。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牵扯朱棣的精力,他就不会将注意力落在打击李家身上。

除此之外,李云睿还给朱棣和朱橚挖了个大坑。

李景隆陈述的三大条理由中,提出必须改变诸王靖边制度,背后的含义就是让朱棣削藩!

诸王靖边制度,也叫塞王制度。太祖朱元璋建大明后,效仿春秋时,诸侯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封自己十三个儿子为塞王,分别是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让他们统辖漠南诸卫所,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

塞王的权力很大,每个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除此之外,战争时期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任命王府官吏。

这些塞王参与了多次北征蒙元的行动,手里的兵,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战斗力极其恐怖。

这也就是朱允炆为什么削藩的原因!

朱棣想不想削藩,当然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自己造反起家,当然会担心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哪一天气不顺了,举兵造反!

但朱棣可不是朱允炆那种菜鸟,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登基之初,立刻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周、代、齐、岷四个藩王的王位,以示好天下藩王,想让诸藩王对朱棣失去警惕心。

同时,朱棣将帮自己靖难的宁王,从大宁府改封到南昌府,打得旗号很简单,关外苦寒。等宁王去了南昌封地,朱棣又以内地无外敌之患,收回了宁王朱权的兵权。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后来朱棣就不断用这种方式,让诸王内迁,削去了诸王的兵权,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宣德皇帝朱瞻基上台之后,才完成。

李云睿让李景隆在朝堂上,明晃晃地说出,诸王靖边的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就是在挑拨朱棣和塞王的关系,至于能不能挑拨成功,李云睿并不关心,能给朱棣添堵就可以了。

谁说臣子不能算计皇帝的?

自古以来,哪有什么君臣相得?都是相互算计,相互妥协而已。

《韩非子?饰邪》中有句话,“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这话的大致意思是,君臣之间各怀心思,君主想按自己的算计蓄养臣子,臣子则按照自己的规划来侍奉君主。损害自己的利益让国家得利,臣子不干;损害国家的利益让臣子得利,君主不干。

所以,君臣之间就会有博弈,寻找一个平衡点,不损害臣子的利益,不伤害国家的大计,大家彼此妥协。

这就好比某些部门天天嚷着改革,但一直推行不下去一样,为啥?要改革,就要动某些人的利益,反对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就会有各种使绊子、撩阴招,让发起者难堪,打击发起者的威信,改革就会不了了之。

道理都是一样的!

皇帝也知道臣子们天天算计自己,但他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力,或许可为;但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智,基本上都被坑的很惨!皇帝就属于以一人之智敌万人之智。

当然,皇帝有个优势,臣子之间也是互不统属,各自有各自的盘算,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也会相互拆台,也会相互攻讦,皇帝就可以居中协调,平衡朝局,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最优于国家的选择。

但有一个情况,会打破这种状态,那就是臣子之间相互勾连,也就是所谓的结党,一旦臣子之间达成一致,一起合伙坑皇帝,那么皇帝就悲催了!因此历朝历代,皇帝们都对结党抱有戒心,一旦发现,就是杀杀杀。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