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462章 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什么

大明小公爷 第462章 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什么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精盐制造之法,盐田晒盐之法乃是我传授给他们的……”李云睿依旧是盯着眼前的杯子,没有看众人的表情。

听了这话,盐商们不淡定了!

他们个个都是业内深耕多年的主,自然知道盐田晒盐能够极大的增加产量,也知道精盐利润之高。如果他们有这种秘技,肯定视若珍宝,眼前这位小公爷,居然随手就传给别人了……

就在这时,瑞巨耀商号的傅欢突然开口说道,“小公爷莫非是红颜会的东主?”

傅欢曾经跟一些盐场的管事聊过,听说盐田晒盐之法是红颜会教给会员的技术。他还特意打听过红颜会,听说是一群老娘们聚会的场所,就熄了好奇心,没在探究下去。

李云睿听了傅欢的话,终于抬起了头,笑了笑说道,“我不是红颜会的东主,红颜会是我贴身丫头的产业……”

关于红颜会东主这一点,承认是不可能承认的,打死也是不可能承认。

这话在盐商们的耳朵里,就不一样了。什么贴身丫头的产业,没有李云睿这个后台,一个贴身丫头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

“我那个贴身丫头,年纪大了,她想挣点嫁妆,我就给她出了个主意,没想到她做得还不错,一年光会员费就能收四十万两……”李云睿继续说道。

反正眼前这些人,根本不了解红颜会,任凭李云睿怎么说都行,想坑人钱财,得让人看到希望……

“云睿,你说的那个贴身丫头不会是秋香吧?”这时候,连朱济熺都不淡定了,一年光会员费就收四十万两,他堂堂一个郡王,一年都赚不了十分之一。

“对!就是秋香!”李云睿笑了笑,说道,“最近在太原城中大肆收购煤矿的人,就是我的贴身丫头。”

盐商们听了这话,再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收购煤矿这事,他们都知道,毕竟以高于市价三倍价格购买土地这事,一般人做不出来,大家都在猜测,秋香是不是准备囤地种粮。后来秋香找人开始挖煤矿,才让盐商们放下心来。

“此事,我等也听说过。”金源德商号的冯满,开口问道。“不知道小公爷的这位贴身丫头,买煤矿准备做什么?”

“冯先生,不好意思,此事事涉商业机密,无可奉告!”李云睿可不想把卖煤的事,告诉眼前这群人。

这事没有技术含量,关键看谁下手早,下手快,打通所有环节,抢占先机。

李云睿的话一出,现场气氛迅速冷了下来。

宋勉一看气氛僵住了,赶紧开口说道,“小公爷说的是,几事不密则失其身,生意场上尔虞我诈,万事小心无大错……”

宋勉一出口,打破了僵局,吴铭赶紧跟了上去,说道,“不知道小公爷今天叫我们来,有什么买卖要谈?”

吴铭此话一出,其他几位盐商顿时坐直了,准备仔细听李云睿的合作方式。

“诸位可知,我为什么看不上盐利?”李云睿环视桌上几人,淡淡说道。

“还请小公爷指教?”盐商们纷纷说道。

李云睿站起身来,在包间中踱起方步,慢慢开口说道,“太祖为解决边军粮草的问题,别出心裁的提出开中法,以粮换盐引,同时提出输粟于各边者,量地远近,价各有差。”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推出了开中法,刚刚推行时,遇到了极大问题,那就是各地盐引价格和粮食价格相同,打个比方,你在河南和在甘肃同时缴一石粮,都可以换一引盐,你是选择河南,还是河南?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元璋就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价格浮动,根据地方的远近制定了粮食换盐引的价格。

比如在解州、蒲州这些地方,三石粮换一引盐,而在太原府就是一石六换一引盐,而在河州一石粮就可以换一引盐。

“以太原府为例,十六斗粟换一引盐,其中支粟米十五斗,另外一斗折色白银一分,以太原府现在的粟米价格,八钱银子一石,也就是说一引盐折合一两三,不知道我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李云睿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着五位盐商。

“小公爷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吴铭点了点头,说道。

李云睿说的是市价,但吴铭等人在这边商屯,除了支付一些租用土地、雇人的费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开支,他们的成本远远低于一两三,当然,这是盐商的秘密,不足为外人道。

“诸位拿到盐引后,到两淮、两浙、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提盐,然后就地卖给水商,依据年景不同,价格在二两六到三两二之间,不知道我这个数据对不对?”李云睿继续边走边说起来。

所谓水商,亦称“水贩”、“贩商”,明代实行开中法,有江湖行商专买内商引盐运销各地,水商买下引盐后,必须详细报告给官府,官府确认引盐数量后,给水商出具许可,水商凭许可证和盐引,再运输到全国各地进行贩卖。

而内商就是指手持盐引,能在盐场内买盐的人,也就是常规意义上的盐商。用后世的角度来看,一个是经销商,一个是零售商。

李云睿这些数据当然不是他随口说说,是他做了很多功课的。

听到李云睿这么详细的说出数据,五个盐商点了点头。

“大明有六千万百姓,以每人每年吃五斤盐,一年不过消耗三万万斤,一引盐重四百斤(明初盐引有两种,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后来改成一引五百七十斤,此处取中间值),三万万斤盐折合七十五万引。”李云睿继续在包间中踱着方步,给盐商们算着账,说道,“七十五万引,以每引一两的利润,一年也就七十五万的利润。就算你们是自己种地,成本很低,我算你们每引二两的利润,一年的总利润也不过一百五十万两。”

“大明北方边境绵延数千里,类似你们这样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一百多万两银子,你们这么多人分,一年到头也不过能挣个三、五万两而已。”说到这,李云睿停了下来,扭头看着盐商,说道,“不知道我说得可用错误?”

明朝的盐商没有清朝的盐商那么有钱,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基数不同,清朝得益于红薯的推广,人口大爆发,人口达到四亿,对食盐的需求量极大;二是因为清政府在盐商中扶持了代理人总商,整个大清的盐政把持在几个总商手里,大量的钱财集中到了总商手中。而明朝的盐商,只要你拿着粮去边军那里,就能换到盐引,谁干都可以……

听完李云睿的话,盐商们点了点头,并没有否定李云睿的话。

“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天灾,生怕干旱或者水灾……”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为了三、五万两银子,费神费力,非智者所为。瞅瞅各位的头发,都白了一片!呵呵……”

在做的盐商,被李云睿这么一说,突然感觉有些惭愧,以前自己一年能挣两、三万两银子,还颇为自得,怎么到了李云睿这里,就成了被人鄙视了呢?

盐商脸色纷纷露出愧色。

“诸位也是商场老手,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李云睿走回了位子,坐了下来,对着五位盐商问道,“诸位认为,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什么?”

“自然是诚信……”

“应当是人脉……”

“合作吧……”

“机遇……”

盐商们纷纷回答起来。

“各位所言都有道理,不过我以为,做生意的关键周转率!”李云睿笑了笑说道。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