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523章 这种矛盾不可调和

大明小公爷 第523章 这种矛盾不可调和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我屮艹芔茻,你还真特喵的直接,你连真大,上门来要生意,李云睿听了朱高煦的话,心里暗骂道。

亲王就了不起了?

好像亲王还真就了不起了。

汉王朱高煦现在很拽,整天一副牛逼轰轰的样子,自诩皇帝老大,他老二,根本不把太子朱高炽放在眼里。在南京城中,行事乖张,多有不法,比如纵马伤人、比如欺压良善,非常嚣张。

但谁也不敢管,曾有御史上书弹劾朱高煦,结果下朝时,就被朱高煦打了一顿,朱棣也只是用罚俸了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棣对朱高煦的回护之意。

现在南京城中到处在流传,朱高煦正怂恿朱棣,把自己的卫所名字改为天策卫。

卫所改个名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朱高煦要改的这个名字,却让人浮想联翩。

天策二字,本意是星辰的名字,但很明显朱高煦不是取这个意思。

大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俘获二人至首都长安,为唐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封无可封,且已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特设了一个职位——天策上将,给予李世民自置官属的权力。天策上将这一职位成为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筹码。

很显然,朱高煦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宣示自己会跟朱高炽扳手腕。

在李云睿看来,朱高煦这就是脑袋进水了。

人家李世民立下了大功,才换来李渊的加封,是被动接受的;而朱高煦却主动索要,这是在给皇帝添堵啊。

哪怕朱高煦救过几次皇帝,每向皇帝提一次不合理要求,这个功劳就会抵消一分,一旦那天救驾之功抵消了,那么朱高煦的日子就会不好过。

“殿下,您身为堂堂一国亲王,却想行商贾之事,这不是自降身份吗?”李云睿小心翼翼地说道。

“亲王?一个爵位而已,那天皇帝看你不顺眼了,一封圣旨就能将你拿下,还不如做个富家翁,逍遥自在……”朱高煦冷笑一声,说道。

“殿下这话什么意思?”李云睿抬头看了看朱高煦,似乎在他眼中看到一丝无奈。

这是什么状况?

汉王不应该是意气风发吗?

汉王不应该是嚣张跋扈吗?

汉王不应该是无法无天吗?

难道自己看错了?

李云睿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神。

“我这个王爷,只不过父皇给太子立的磨刀石,等太子这把刀锋利了,我的作用也就没了……”朱高煦淡淡的说道。

什么叫磨刀石?

突然间,李云睿脑中闪过一丝亮光,似乎抓住一点东西,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上来。“汉王殿下这么说陛下,就有失公允了,陛下对殿下的回护之意,满朝皆知……”

“那只不过是父皇想把文官逼向太子哥哥的一个手段而已,我只不过恰逢其会……”朱高煦一脸愤懑地说道。

这是有怨气!

朱高煦对皇帝的怨气。

李云睿看了看朱高煦,看他表情不似作伪,于是小声说道,“汉王殿下,可是对陛下立太子之事不满?”

“不满又能如何?立都立了?难不成还能废掉大哥?再立我吗?”汉王说道这里,叹了一口气,“废长立幼,自古以来都是取祸之道,以父皇的英明,绝对不会糊涂到这种程度……”

听完汉王的话,李云睿突然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被史书骗了……

从汉王的语气中,李云睿可以判断出来,汉王对于立太子一事,虽然心怀不满,但应该是已经接受了这个现状。

如果朱棣还没有立太子,汉王或许可以争一争,但太子已立,就算朱高煦再不满,朱棣也不可能随意更换太子。

这一点,瞎子都能看得出来。

所以,朱高煦再参与夺嫡的可能性,机会为零,朱高煦心里应该很清楚。

李云睿在朱高煦的表情中,也看出来了这点。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史料中,都在渲染朱高煦跟朱高炽争夺皇位,明知不可为,却偏向虎山行,是为了什么?又或者是为了掩藏什么?

按照史书记载,朱高煦死的非常惨!

被朱瞻基扣在一个大缸里,外面点上火,活活烤死;然后朱高煦的十个儿子,统统被朱瞻基杀了。

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会让一个皇帝如此痛下杀手?

史书上说了三件事,一是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时,朱高煦派兵沿途截杀朱瞻基;二是朱瞻基躲过追杀后,登基为帝,朱高炽立即举兵造反,朱瞻基带兵亲征,结果汉王连自己封地都没出,就被朱瞻基抓了起来;三是汉王被圈禁高墙,朱瞻基来探视,汉王绊了朱瞻基一跤,朱瞻基就灭了朱高煦满门。

这三件事,看上去桩桩件件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但如果分析起来,却桩桩件件透露着蹊跷。

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赶回北京路上,被人刺杀,谁是最大受益人?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大的受益人肯定不是朱高煦,根据父死子继的规矩,朱高炽驾崩,就算朱瞻基在回来的路上被刺杀成功,那也轮不到朱高煦当皇帝。文官会在第一时间,从朱高炽的其他子嗣中,挑一个人出来当皇帝。

从阴谋论角度讲,那个能当继任皇帝的人,才是最大的嫌疑人,也就是朱瞻基的几个兄弟。

当然,也不能排出文官!为什么?

秦汉以来,每个朝代皇帝和文官都会交锋。

在明朝以前,这个斗争体现在皇权和相权的争斗。所谓相权,就是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宰相是辅佐皇上、统领百官,百官治理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一职,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棣上台后建立内阁,其实也相当于是相权。因为内阁也是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和相权是重合的。

而相权说到底,就是治权,治理百姓的权力,

文官集团一直对治权是觊觎的,为什么他们如此看重这个治权?

皇权既是私权也是公权,对于皇帝个人来说,他是不受制约、不受管制的,可以任意行事,不确定性很大;但作为国家首脑来讲,皇权需要承担政策稳定和一定的公共责任。简而言之,皇权作为私权,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作为公权需要有长期目标,且一贯延续,这就是一个矛盾体。

因此对于参与国家治理的文官集团来说,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所以,他们才会推崇宰相制,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文官们希望皇帝就是个深居宫中的符号,国家的象征,不要掺和国家的统治。

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在另外一方面,拥有了治权,就是文官集团发财的摇钱树。县官不如现管,文官是替皇帝牧守一方的人,皇帝老儿隔着十万八千里,肯定管不到具体事务,就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

但是,高高在上的皇权始终威胁着文官集团,因为只要皇帝需要,还可以创造出许多利益集团来,比如宦官、武勋等等。

自大明成立以来,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都是一代英主,把文官压制的死死的,使得文官集团喘不过气来。而对文官非常友好的建文帝朱允炆和仁宗朱高炽,都是短命鬼。

朱瞻基从小跟在朱棣身边,颇有英主之姿!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